我們常常以為,自己天生就該知道自己能做個什么樣的人。不是嗎?小時候幼兒園老師就會有意無意地引導我們說“你將來長大了想做什么”。不管是出于攀比或是不想讓老師失望,我們總會用奶聲奶氣的聲音回答:“我要做這個”,或是“我要做那個”。
然而實際的結果呢?等我們長大以后,我們就像完全脫胎換骨一樣,絲毫不記得自己曾經立下的雄心壯志。我可以理解,小時候由于單純或是不諳世事,所以許下的志向往往頗多荒謬之處,但一個人究竟真正想做什么,或是內心深處渴望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這種感覺在我想來卻是不太會輕易變化。
我曾經遇到過一個來訪者,他對我說:我有社交障礙。
我問他:什么樣的社交障礙?
他說:我不能在卡拉OK唱歌。每次有朋友提議去唱歌,我總是心潮澎湃?烧婺闷瘥溈孙L,我就心里一團亂麻了。那時候好像其他人的聲音嗡的一下就大了起來,充滿耳郭。我基本上都聽不見自己唱了什么。有多少次,我都是唱到一半就把麥克風一扔,落荒而逃。
我請他在咨詢室清唱了一小段。天哪,那是我從未聽過,唱得最爛的一曲歌。走音,跑調,吐字不清,絲毫沒有韻律感。他的嗓音甚至連最基本的音調變化都體現不出來,就像兒歌或是RAP那樣,念叨著唱完了全曲。
除此之外,他還配有各種各樣的動作。這些動作如果放在什么歌星影星身上,毫無疑問是充滿誘惑且落落大方的,然而配上他的歌聲,卻顯得不倫不類,更襯出了他歌聲的可怕。
聽完他的演唱,我問他,是否經過聲樂的培訓。
他的表情很奇怪,說:我從來沒有經過這種培訓。
我說:我看你的姿勢表情很到位。
他說:是,我很希望能像真正的大歌星那樣。雖然我唱得不怎么樣,可那些歌星的姿勢動作什么的我還是學過的。不過我也知道,我的聲音配不上這些動作。我一般不會去和朋友們唱歌,因為我知道那些新認識的朋友,一旦聽過我的歌,就會很看不起我。
姑且不論他對自己的判斷是否正確,也不去論他是否真有社交障礙,其實這個問題的內心實質是“我自己的能力究竟有多少”。
自身能力這種東西,并不會像一個刻度精確的溫度計那樣,可以讓人一目了然。很多時候我們對自己都糊里糊涂的,只能通過別人對我們的反饋,來形成對自己的真實感覺。而一個人擅長什么不擅長什么,更不可能像電子游戲里那樣精確到個位數。我們只能憑著對自己大致的感覺,來為我們選擇道路。
人應該去選擇和發(fā)展自己最擅長的那部分價值。我非常贊成這一點。人應該發(fā)揮自己的潛能,活出最好的自己,把自己全心全意地投入到生命當中,允許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不要人為地給自己設限,也不要在想象當中否定自己。
而我的這位來訪者,其實就是給自己設了一個很死的界限。
當然,他的歌聲是不好聽,甚至可以說很爛。正是因為很爛,所以他才在內心深處無比希望成為歌聲動聽的人。歌聲爛,所以渴望動聽;歌聲爛,所以在實際上看不到任何進步的可能。這兩個問題就像一團纏在一起的爛麻繩,讓他每當想努力的時候,就把那些好不容易鼓起來的心理能量付諸內耗,從而把潛能牢牢地鎖在其中。
細想想,這些限制具體從何而來呢?它來自于我們對于“歌星”這個詞的評價。唱歌其實是人的一種天賦本能,只是隨著文明的越來越發(fā)展,歌聲被賦予了越來越多 “表達”的含義。在那些最偏遠的地方,人們可以因為任何一點兒小事,或者干脆不因為任何事情純粹是自己高興,就引吭高歌。但在大城市里,無論是大聲還是小聲歌唱,都有了自己的意義:大聲唱歌準是想借歌抒情,小聲唱歌是有了什么開心事不想讓人知道。
再加上無所不在的歌星攻勢……那些經過精心設計,外加重金包裝的窈窕身姿出現在銀屏上,引發(fā)的是人們無所不在的歡呼和追捧。但同時,這些美麗、成功,又充滿力量和吸引力的身影,其實也在給我們提出了一個完全不可能實現的,虛幻的目標。想唱歌嗎?唱不到歌星那么好,至少也要有他幾分風采吧,不然你也好意思開口?這在實際上就是一個自我設限的過程。
現代人,尤其是現代城市人,在其成長過程中毫無疑問地會被各種各樣的媒體所包圍。平均1.2萬至5萬小時的電視攝入量,足以把謬論變成真理,更何況只是銀屏上那一個個看起來光鮮無比的形象。
真實的情況是,一個人絕對有潛力變成比現在好無數倍的人。動物靠本能生活,它們不懂得發(fā)揮潛力。但人不同,人憑借著觀察、模仿和思考,就可以不斷發(fā)揮自己的能力,只要能夠突破限制。
我的這位來訪者萬幸的一點是,他對自己潛能的限制只是在歌唱這一方面。他只是因為自己歌唱得不好,所以懷疑別人會對自己的評價降低,從而認為自己是社交障礙。他并沒有因此就認定,自己的自我形象就因此受到了很大的損害。在生活里,人們常常把自我形象與自我能力混為一談,認為能力不行的時候,自己的自我形象也會受損。但這其實是兩個概念。一個人的自我形象是外在的,表面上的東西。他從事什么樣的工作,穿什么樣的衣著,娶什么樣的太太……這些都是表面的東西。而他內在的能力究竟有多少,潛力有多大,興趣點在什么方面,則是另外一個問題。
對于這名來訪者,他的興趣點在歌唱,這從他非常高興地去學習那些歌星們的言談舉止就可以看出。但他似乎從來也沒做過什么努力,來真正提升自己在歌唱方面的潛力:他沒有練習過發(fā)聲,沒有上過正規(guī)的聲樂課,沒有學過如何看譜……他所做過的一切,只是憑著愛好,跟著卡拉OK機學唱而已。
為此,我對他提出了幾點建議。我相信,這些建議對于那些仍然執(zhí)著于自己的那團亂麻當中,而對本身能力視而不見的人來說,同樣具有作用。
第一,停止無謂的比較。既不要同那些看起來美麗高大到完全脫離現實的人相比,也不要同那些比自己低好多,甚至低到完全不具可比性的人相比,這種比較沒有絲毫意義,只能混淆自己對自己的定位。別人對我們的形象有一個回饋,同樣,我們自己對自己也有認識。如果持續(xù)進行那種比較的話,我們要不就被完全打翻在地,失去信心(同前者的比較),要不就變得盲目自大,對世界漠不關心(同后者的比較)。
嘗試著接受自己的樣子,然后再通過同那些比自己略好些的人進行比較,確立一個比自己當前水準稍高,但又合情合理的標準,并為之而努力。
第二,表現出最好的那一面。歌唱得如何,很大程度上是來自于內心對自己的看法。那些唱著陜北信天游的漢子們并沒有經過什么專業(yè)訓練,他們的歌聲卻嘹亮無比,這是因為他們100%地發(fā)揮出了自己的能力。所以,不要人為地衰減自己,要嘗試著從各種各樣的片段來努力表現自己。衣著、舉止、打扮等外在的東西,并不是華而不實的表現,反而,它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最直接的內在。
第三,給自己一點靜思的時間。很多時候,人之所以失去創(chuàng)造力,不是因為無能為力,而是因為根本就沒給自己留下思考的時間。我該向什么方向努力?我該如何看待自己的興趣?我是不是該停下來好好休息一下,恢復一下自己對外界敏銳的感知?這些原本屬于自己靜思的部分,往往會被越來越快節(jié)奏的生活所掩蓋。有條件的話,可以去湖邊、森林走走,那種空曠而安靜的環(huán)境有利于自己集中注意力。如果沒條件,哪怕就是在斗室中安靜地坐坐,也能幫助自己找到內心真正想做的事情。
如果不是因為金錢、交際或是其他什么環(huán)境因素,你想怎么辦?我把這個問題拿來問我的來訪者。
他說:我會在自己家里買臺卡拉OK機,不為別人,只為自己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