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激情久久久久影院小草_国产91高跟丝袜_99精品视频99_三级真人片在线观看

微課程的學習心得體會

時間:2021-01-11 12:10:58 學習心得體會 我要投稿

微課程的學習心得體會范文(通用4篇)

  心中有不少心得體會時,可以將其記錄在心得體會中,這樣有利于培養(yǎng)我們思考的習慣。那么好的心得體會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微課程的學習心得體會范文(通用4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微課程的學習心得體會范文(通用4篇)

  微課程的學習心得體會1

  微課,教學改革中的新產物,以前我覺得微課由于時間太短學生學不了什么。通過這些天網上課程學習,使我受益匪淺,其中對《微課程設計與應用》這一課程的學習感觸很深,通過多次的學習,使我對微課程設計與應用有了更多更系統更深刻的認識和了解。

  經過幾天的研修學習,看了里面的微課,看多了我就悟出了道!拔⒄n”其實就是無生上課,它可以分:理論講授型,推理演算型,答疑解惑型,情感感悟型,技能訓練型,實驗操作型。上課就是教師根據事先設計的教案,在沒有學生的情況下面對聽課者上課。它在傳統的聽課、評課活動的基礎上增添了“說課”和“答辯”等環(huán)節(jié)。

  微課雖然是無生上課,但上課的老師必須心中有學生,根據學生進行課程設計,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展示出老師的教學技巧和老師的教學素養(yǎng)。微課其實是老師與學生在心靈上交流、互動的教學模式。只有心中有生才能上好微課,從而達到提高自身教學技能的目的。

  微課程的學習心得體會2

  近日,受學校的委派,我們一行五人,前往蘇州參加第五期全國中小學微課程設計與反轉課堂教學實踐高級研修班,F將如下心得與大家共分享。"翻轉課堂"——這種能夠凸顯個性化學習的教學模式的呈現,讓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我們固有的教學觀念和既定的思維方勢。"翻轉課堂"是什么,如何"翻轉",通過這次的學習,經過一番搜索查閱,本人對"翻轉課堂"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

  一、什么是"翻轉課堂"

  "翻轉課堂"的定義就是教師創(chuàng)建視頻,學生在家中或課外觀看視頻中教師的講解,完成相關的測試并提出問題。課堂上師生面對面交流協作、完成作業(yè)及個性化指導,學生形成新知結構的一種教學形態(tài)。眾所周知,傳統的課堂教學是老師在課堂上講課,布置家庭作業(yè)讓學生回家練習。但"翻轉課堂"卻幾乎把傳統教學翻轉了過來,構建了學生晚上在家依據教師制作的10分鐘左右的教學視頻自主學習,并完成幾個有針對性的測試;上課時師生互動交流學習內容,增加學生和教師之間的互動和個性化的接觸時間,達到掌握知識提升能力的要求。

  它是對傳統教學的一種顛覆或者叫反轉。既改變了學習的順序,又打破了時空的限制,讓學生對自己學習負責,實現學習的可復制性。老師不在是講臺上的"圣人",而是成為學生個性化教育的教練。

  二、如何開始"翻轉課堂"

  通過聆聽學習胡教授的講座,開始錄制微課之前得做好以下幾點:

  1、繪制知識地圖。

  對即將進行翻轉課堂制作的章節(jié)的知識點進行梳理。

  2、列出知識清單。

  對本章節(jié)的知識點進行概括,應明確學生必須掌握的目標,以及視頻最終需要表現的內容。

  3、制定設計方案。

  收集和創(chuàng)建視頻,應考慮發(fā)不同教師和班級的差異來制定教學步驟、安排教學內容,分配視頻時間等等。個人認為微課中應只講重點、不講難點,將難點留到課堂上讓學生交流探討,更能加深學生對難點的理解。

  4、確定錄制形式。

  在制作過程中應考慮學生的想法,以適應不同學生的學習方法和習慣。

  5、組織課堂活動。

  課程內容在課外傳遞給學生后,那么課堂內更需要高質量的學習活動,引導學生創(chuàng)建內容,通過探究式的活動提高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有機會在具體環(huán)境中應用其所學內容。

  三、"翻轉課堂"翻轉了什么

  翻轉課堂以"學習情況研究、學習資源前置、有針對性的學困生輔導以及總結性提升"作為課堂推進的模式,為我們重構了教學的基本流程,他對傳統課堂的顛覆性改變,既讓我們疑惑頓生,也讓我們眼界大開。

  1、"翻轉"讓學生自己掌控學習

  翻轉課堂后,利用教學視頻,學生能根據自身情況來安排和控制自己的學習。學生在課外或回家看教師的視頻講解,完全可以在輕松的氛圍中進行;而不必像在課堂上教師集體教學那樣緊繃神經,擔心遺漏什么,或因為分心而跟不上教學節(jié)奏。學生觀看視頻的節(jié)奏快慢全在自己掌握,懂了的快進跳過,沒懂的倒退反復觀看,也可停下來仔細思考或筆記,甚至還可以通過聊天軟件向老師和同伴尋求幫助。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通過精心安排教學環(huán)境和妥善安排教學環(huán)節(jié),學生真正地成為學習的主體,使教育在技術的支持下變得更加人性化。

  2、"翻轉"增加了學習中的互動。

  "翻轉課堂"不是推翻原有的理論,而是重在轉變新形勢下的教師觀、學生觀、課堂觀。翻轉課堂最大的好處就是全面提升了課堂的互動,具體表現在教師和學生之間以及學生與學生之間。當教師更多的成為指導者而非內容的傳遞者時,教師就有機會觀察到學生之間的互動,并有針對的進行問題或學困生輔導。采用這種模式可以進一步增強學習過程中的交互性,有助于學習者的溝通、協作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升。

  3、"翻轉"讓教師與家長的交流更深入

  翻轉課堂改變了我們與家長交流的內容。大家都記得,多年以來,在家長會上,父母問得最多的是自己孩子在課堂上的表現,比如:安靜的聽講,行為恭敬,舉手回答問題,不打擾其它同學。這些看起來是學習好的特征,我們回答起來卻很糾結。因為在我們翻轉課堂后,在課堂上這些問題也不再是重要的問題。現在真正的問題是:孩子們是否在學習?如果他們不學習,我們能做些什么來幫助他們學習呢?這個更深刻的問題會帶領教師與家長商量:如何把學生帶到一個環(huán)境,幫助他們成為更好的學習者。

  4、學習后,對自己的幾點反思

  一是把導學案落實到位,每個學生必須做好課前預習工作,并完成導學案的練習題,培養(yǎng)整體班級學生自學的能力;

  二是讓優(yōu)秀學生更加優(yōu)秀?梢宰尣糠謱W生通過不斷的自學,一直往前趕超,然后通過課堂的講解不斷自我完善。

  三是帶動后進生。每周抓一兩個學科的最差生,通過課堂一些基礎題的不斷點名,并給以一定的獎懲措施,使這部分學生也能跟上班級的學習步伐。

  通過此次講座的學習,我深刻體會到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教師專業(yè)能力的提升,一些傳統式教育形式正在逐漸地被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充滿活力的教育形式所取代,翻轉課堂就是實現這種轉變的一個重要實踐形式。當然,要把他很快轉化為我們的教學理念和實踐行為還有很長一段路,需要我們不斷的探索,找到適合我們自己的"翻轉課堂"。

  微課程的學習心得體會3

  目前,微課成為我國教育信息化資源建設的重點和研究熱點,通過這次學習和體驗,對微課有了一定的了解,微課作為一種新興教學方式,有很多重要意義:

  一、微課程的含義

  “微課程”是指時間在10分鐘以內,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內容短小,集中說明一個問題的小課程!拔⒄n程”以視頻為主要載體,記錄教師在課堂內外教育教學過程中圍繞某個知識點(重點難點疑點)或教學環(huán)節(jié)而開展的精彩教與學活動全過程。

  “微課”是指按照新課程標準及教學實踐要求,以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反映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針對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huán)節(jié)而開展教與學活動的各種教學資源的有機組合!拔⒄n”的核心內容是課堂教學視頻(課例片段),同時還包含與該教學主題相關的教學設計、素材課件、教學反思、練習測試及學生反饋、教師點評等教學支持資源,它們以一定的結構關系和呈現方式共同營造了一個半結構化、主題突出的資源單元應用“生態(tài)環(huán)境”。

  二、微課發(fā)展的三個階段

 。ㄒ唬┪⒄n的“微資源構成”認識與實踐階段

 。ǘ┪⒄n的“微教學活動”認識與實踐階段

  (三)微課的“微網絡課程”認識階段

  三、微課的制作

 。1)硬件準備:電腦(內置攝像頭和話筒筆記本電腦最好)、攝像頭、話筒。

  (2)軟件準備:制作一個精美的PPT課件;下載并安裝一個錄屏軟件(主要講解CamtasiaStudio6)。

  打開CamtasiaStudio6軟件開始準備錄制。

  第一步:打開錄屏軟件界面。在界面中找到“錄制屏幕”按鈕。第二步:點擊“錄制屏幕”按鈕打開界面,這個步驟中操作的要點是:

 。1)打開最小化在任務欄的PPT課件并播放,在彈出的界面中用“選擇區(qū)”去調整錄屏大小剛好為PPT課件顯示大小,這樣可以避免后期制作時再去調整屏幕大小。

 。2)點擊軟件上的“camera”按鈕使攝像頭處于打開狀態(tài),并調整屏幕中自己頭像在畫面的合適位置。

 。3)點擊軟件上的“Audio”按鈕,測試聲音是否正常,并調整音量滑塊條到95%左右最佳,目的是降低錄音時產生較大的噪音。

 。4)以上調整好后,點軟件上“REC”開始錄制按鈕,當出現倒數數字3、2、1后便可開始錄制了。

  實踐經驗:錄制過程要選擇一個安靜的環(huán)境和一個合適的背景,錄音時盡量不要太靠近話筒,這樣可以避免噪音和撲話筒現象。微課錄制盡量一氣合成,但在錄制過程如果出現錯誤,需要重復一次出錯的地方,以便后期制作更好剪輯。

  錄制結束。

  方法一是當微課講解完畢后,快速按下快捷鍵“F10”結束,在彈出的界面可以預覽剛才錄制好的微課。再點“Save”按鍵保存文件。

  方法二是先關閉PPT課件,然后按下軟件界面上的“Stop”按鍵結束,再點“Save”按鍵保存文件。實踐經驗:在這兩種方法中,前一種方法更優(yōu),因為后一種方法把關閉PPT課件以及點“Stop”按鍵也被錄制下來,這樣在后期制作時要修剪,對于老師來說在后期制作時更麻煩,有時可能處理不好。

  四、微課的后期制作

  1、導入文件:打開錄屏軟件界面,選擇左邊“添加”欄里面的“導入媒體”,導入剛保存好的微課視頻文件,這時導入的文件出現在“剪輯箱”里以圖像的形式顯示。

  2、把文件添加到時間軸上:選擇“剪輯箱”里的圖像文件,然后點擊鼠標右鍵,在彈出的菜單條中選擇“添加到時間軸”,在彈出的對話框中以默認設置確定即可。這時文件被添加到時間軸上分別顯示為“視頻1”“變焦”“畫中畫”“畫中畫音頻”。

  3、調整視頻大。哼@一步驟關鍵是調整“變焦”軸,在“變焦”軸有許多小點,將最前面的小點拖到到時間軸最前面雙擊,這時界面左上角會出現“變焦屬性面板”,只要拖動鼠標調整好視頻顯示的區(qū)域大小,點完成即可。后面的”變焦點”用鍵盤上的“”刪除即可,這樣后面的視頻顯示區(qū)域就和最前面的一樣大小,不會出現預演時顯示的區(qū)域大小不同了。

  4、畫中畫的調整:雙擊畫中畫時間軸,這時界面左上角會出現“修改畫中畫”面板,可以調整畫中畫在視頻1中的大小和位置。

  5、視頻前后需要剪輯則方法為:將時間軸上的滑塊條拖動到相應位置,然后點擊界面上剪輯按鈕,這時視頻將分為兩段,選中不需要的那段,按鍵盤上的“”刪除。

  6、以上步驟都完成后,在右邊的“預覽”面板中預覽沒問題后便可生成視頻。

  實踐經驗:若生成的視頻文件比上傳網絡的要求偏大時,我們可以用格式工廠軟件壓縮處理。上傳到網上的封面圖片可以先打開PPT課件封面,然后用QQ截圖或屏幕捕捉軟件處理。

  總之,微課是一種以微視頻為主的多種教學資源構成,并在教學應用實踐過程中不斷“生長”而成的一種微型網絡學習課程,它是在web2.0時代隨著新技術(主要是無線寬帶技術、網絡視頻技術等)和新媒體(如智能手機、平板電腦、上網本、筆記本電腦等便攜式智能化數字終端設備的普及)的迅速發(fā)展以及廣大用戶對學習方式多樣化(如自主學習、個性化學習、按需學習、合作學習、移動學習、遠程學習、泛在學習等)的迫切需求大背景下應運而生的,它的出現順應了時代發(fā)展潮流。

  微課程的學習心得體會4

  《中國教師報》:作為一種新生事物,微課程是如何誕生的?

  李玉平:這要從我的經歷談起。20xx年,我區(qū)成為國家級課程改革實驗區(qū),當時遇到了很多細節(jié)性的難題,比如“課堂開放了,紀律不好管理”“總感覺教學時間不夠”“合作中總產生矛盾”于是我們開始了“關注小現象、開發(fā)小策略、積累小故事”的研究,簡稱“三小研究”。

  “三小研究”與教師很貼近,但后來發(fā)現其效果并不好。調查發(fā)現,問題出在校本教研上:首先學校研究的內容以“教學設計”為主,“三小”不在其研究體系之中;其次,研究話語體系比較上位,不習慣“三小”。于是,我們又開始嘗試教研方式的變革:比如加入“行為研究”“風險研究”“快樂研究”“主題研究”?

  “三小研究”加上教研方式的變化使學校的研究有了進展。不過后來,隨著服務對象的增加,我們越來越感覺力不從心,根本顧不了這么多人。這種情況下,兩個新話題出現了——成果的簡單化處理和成果的多樣性傳播。這里的“簡單”,不僅意味著“用時少”,更意味著將復雜內容簡單化、將簡單內容趣味化;這里的“傳播”,不僅意味著方便學習,更意味著減少信息衰減。

  微課程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它的出現標志著一種新的研究方式的形成:“微問題、微研究、微課程”,簡稱“三微研究”。

  從“三小研究”到“三微研究”不僅僅是研究視角的變化,更是一種成長方式的重建。劉靜波:我從培訓角度談談對微課程的認識過程。進修學校負責全區(qū)的培訓,在“遠程研修”中,我們遇到了一個困惑的問題:課程內容與形式陳舊、單一,效果不理想,教師們有意見。我們急切需要一種新的學習方式。微課程的出現,讓我們耳目一新。

  我們一邊學習微課程,一邊開始嘗試開發(fā)微課程,組建微課程開發(fā)團隊。

  這項工作看起來簡單,但是真正做起來、開發(fā)起來并不容易:一開始感覺PPT技術不容易,但是后來發(fā)現,比技術更不容易的是內容的開發(fā),是內容的梳理與提煉。這種情況下,我們成立了若干個研究團隊——電影組、策略組、故事組、學科知識組、家校合作組等,并組織了專題培訓,邊討論邊實踐,邊研究邊制作。

  我們忽然意識到,表面上是在制作微課程,而事實上真正的收獲是精細觀察和深度思考。微課程,“將理論倒過來講”

  《中國教師報》:微課程誕生時間不長,無論是作為一種教師個人成長的方式,還是作為一種培訓方式,為什么會受到眾多一線教師和教研部門的熱捧?它與之前傳統的教研培訓方式有何本質區(qū)別?

  李玉平:這是我一直思考的問題。新課程改革以來,從教研員到教研室主任,再到現在的專業(yè)研究者,在“被培訓者”與“培訓者”的轉換與循環(huán)中,我對這個問題有了一些新的體驗:一般以為“理念”決定“行為”,只要理念轉變了,行為自然會跟進。所以培訓課程的結構大多是這樣的:背景——現實存在的問題,改革的迫切性;理論——新課程的理論體系、結構等;操作——基于理論的案例、操作辦法。

  這從表面上看順理成章,但現實卻復雜得多:每位教師的頭腦中都有自己的一套“系統”,它從宏觀上決定著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眾多專家的理論,一下子進入教師頭腦中,與原有的“系統”對接時,會經歷一個選擇、分析、淘汰、嵌入的過程。處理不好,常常會出現兩種極端:一種是都“吸收”,于是一會兒東一會兒西,像無頭蒼蠅一樣,撞來撞去,最終找不到自己;另一種是索性將自己屏蔽起來,“刀槍不入”。

  其實,從理論到實踐有著漫長的路。大家對“合作學習”都認同,但是合作學習中遇到的以下問題卻不一定能處理好:課堂紀律不好管理、學生討論沒有深度、教學時間不夠、學生矛盾與沖突增加?這些問題如小草一樣不斷生長,一個問題剛剛解決,另一個新問題又來了。當這些問題不能順利解決時,教師往往還會回到老路上。

  微課程則換了一個角度來影響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將理論暗含到小現象、小策略、小故事中,在對它們的'層層剖析、梳理中,將新的理論不知不覺地浸入教師已有的系統中,并不知不覺地開始影響其行為——所謂“將理論倒過來講”。

  劉靜波: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學習不再只是學生的任務,已成為每個人必須終身從事的事情,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成人學習的特點,對培訓者的培訓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操作性強——成人更需要的是有效的、現實的操作方法;基于已有——嵌入成人已形成的風格或習慣,而不是覆蓋,另起一套;選擇性強——能有多元的自主選擇權,而非強制性的灌輸。用這樣的標準來看,微課程顯然更適合現在的學習。

  微課程的新突破

  《中國教師報》:“將理論倒過來講”當然是比較理想的做法,但是不是很復雜?

  李玉平:單從操作來看,難度并不大,重要的是一種思維方式的變革。還以合作學習為例,現在有兩個問題:怎么有效互動?怎么體現學習過程?這看起來很復雜,過去常常是請專家辦講座,現在用微課程則不同了,可播放一集《四色筆》,5分鐘的學習也許就讓教師有了思路。(《四色筆》簡介:學生準備黑、綠、藍三支筆:自己寫作業(yè)用黑色筆,同伴互相修改使用綠色筆,自己再修改時用藍色筆,最后教師使用紅色筆點評或批改。)

  因為字跡顏色不同,所以能看到互動的過程,也能了解學生知識掌握的過程。在這個策略的實踐過程中,合作理論不知不覺地嵌入了實踐。

  《中國教師報》:我們總是強調,要想辦法讓教師脫離“被動”,主動參與教研和培訓,但是要解決這個問題并不容易。微課程在這方面有什么突破?

  李玉平:微課程只是在做一些嘗試:

  第一,主動嵌入。

  微課程化整為零,每集雖然只一個小點,但結構完整,教師可根據自己的需求,主動選擇學習,選擇實踐。

  山東省臨沂市實驗小學的傅會然老師分享經驗時曾這樣說:“微課程《心情管理園》對我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過去我關注孩子能力的發(fā)展比較多,看了《心情管理園》后,我開始有意關注孩子的心情。半年下來,孩子們學會了如何對待不良情緒,情商得到了明顯提升,自信心更強了。(《心情管理園》簡介:選擇“高興”“孤獨”“難過”“愉快”“想打人”等表示情緒的詞匯,再準備一些袋子,將這些詞分別貼在袋子上,將他們布置到“心情管理園”中,孩子們有什么心情,便將自己的姓名放到什么袋子中,這樣教師、同學可以提前關注。)

  第二,引領實踐。

  微課程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基于一個問題,層層深入,策略水到渠成,雖然只有5分鐘,但引發(fā)的思考并不少。

  也正因為如此,許多學校把它引入教研活動。比如學校組織“合作學習中,怎么讓更多的學生參與”的教研活動,大家提出的多是“獎勵分數”“語言激勵”“隨機發(fā)言”等策略,思維局限在教師教的行為改善的層面。這時播放一集微課程《我能不合作嗎》,就能給大家一個新的思維視角。于是,大家開始思考除了教師的教,還有同伴的作用、自我的調整等角度。視角寬了,研討自然會深入。用微課程引領,簡單方便,而且信息衰減少。(《我能不合作嗎》簡介:因為弱者跟不上的問題,教師收到小組組員的信,進而研究4種交流文化——話語霸權、冷嘲熱諷、極端集體主義、畏懼害怕,進而研究安全的合作環(huán)境。)

  微課程創(chuàng)造“5分鐘學習”模式

  《中國教師報》:為什么一定要強調“微”呢?比如說,強調5分鐘?

  劉靜波:隨著傳媒技術的發(fā)展,“微文化”悄然誕生,形成了許許多多的微群落——微博、微信、微訪談、微電影、微小說等。當下的中國悄然進入了一個“微時代”。

  在這種背景下,微學習不期而至。微學習由“微”與“學習”兩部分構成,微,即微小,碎片化。微學習其實就是碎片化學習,一次只學一點,其優(yōu)勢在于可以借助移動技術和設備,使學習者能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以任何方式學習任何內容。

  李玉平:在這個極速變化的時代,無處不在的互聯網給教師的學習提供了新的可能。微課程創(chuàng)造了一種“5分鐘學習”模式,所謂“5分鐘學習,300秒思考”,“微”字優(yōu)先,“微”中見大。

  時間“微”——只有5分鐘,若干個“微時間”會形成“1+1>2”的效應;內容“微”——一次一個小點,積少成多,四兩撥千斤;要求“微”——每次啟發(fā)一點點,量變引發(fā)質變。也正因為此,一些基于微課程的學習方式應運而生:例會中的微課程——從例會中擠出5分鐘,播放一集微課程;基于微課程的主題研討會——選擇一集微課程,組織主題研究活動;基于微課程的系列教研活動安排——基于微課程,安排系列研討活動或教師學習;基于微課程的網站學習課程——選擇微課程,嵌入學校的網站,教師自主隨機學習。多樣而簡單的學習方式,正在成為學校教師成長系統中一個重要的補充。

  目前,微課程除PPT、視頻以外,還有以下方式:微信——160字以內的,可以通過手機短信傳播的小策略、小故事等;策略卡與口袋書——將小策略或故事制作成小卡片或小的口袋書,三五分鐘便可讀完;可汗學院(筆跡課程)——也屬網絡視頻微課程,教學者本人不出現在影片中,用一種電子黑板記錄講課者的聲音與筆跡,學習者可以聽到聲音,并能完整地看到學習的筆跡記錄,進而開始學習。

  創(chuàng)造“右腦學習”的可能

  《中國教師報》:微課程與當今的諸多網絡課程有什么不同?

  李玉平:吉林一所希望小學的教學校長評價說:“與常見的網絡相比,微課程帶來完全不同的學習感覺:它調動人們所有感官參與學習,視覺、聽覺、想象?精巧、短小、自由、實用、高效。隨時隨地播放,遇到問題馬上就可以找到相關的微課程。時間上,隨時隨地,方便靈活;內容上,針對性強,富有啟發(fā)性;形式上,生動活潑,極富吸引力。”

  網絡課程主要以錄像為主,多是“畫面+聲音”——大家一邊看錄像畫面,一邊聽錄像聲音。而微課程由“文字+音樂+畫面”組成,它將錄像中說話的聲音轉換為輕松的音樂,創(chuàng)造了一種輕松的氣氛,能讓人平靜下來;閱讀簡潔的文字代替聽解說,有利于人們集中注意力。不論是集體培訓,還是個人自學,你都會看到一種全神貫注的學習狀態(tài)。

  研究表明,人左右腦的分工是不同的。有人這樣比喻:“左腦就像個雄辯家,善于語言和邏輯分析;又像一個科學家,擅長于抽象思維和復雜計算,但刻板、缺少幽默和豐富的情感。右腦就像個藝術家,擅長于形象思維和直覺,對音樂、美術、舞蹈等藝術活動有超常的感悟力,空間想象力極強;不善言辭,但充滿激情與創(chuàng)造力,感情豐富、幽默、有人情味!

  右腦是創(chuàng)新能力的源泉,而“左腦人”將被電腦取代。在這樣的背景下,微課程在創(chuàng)造一種“右腦學習”的可能——一種富有藝術感的學習。

  微課程改變教師的成長方式

  《中國教師報》:微課程對學校或教師意味著什么?

  劉靜波:微課程不僅是一種工具,更是一種教師成長的新范式,通過制作微課程,教師們不斷深入反思,不斷歸納總結,在不知不覺中成長。多媒體的呈現方式、5分鐘的學習享受讓更多的教師愛上了微課程。制作微課程也讓教師在培訓中從消費者變成了生產者,借助微課程這一工具,老師們可以將隱性成果顯性化、顯性成果標準化、研究成果傳媒化、科研門檻草根化。

  李玉平:劉校長的“四化”總結得非常好,微課程正改變著許多學校和地區(qū)的教師成長方式。學校一般都有固定的寫作任務,但寫的過程中有幾個不容回避的問題:

  論文與故事:不論書寫還是閱讀,教師都更喜歡故事,但現實似乎在開一個不大不小的玩笑:要求教師寫論文,背景、意義、價值、理論依據?出發(fā)點是好的,但問題是用對專業(yè)工作者的要求來要求教師,是不是不太現實?

  數量與質量:筆記、心得、論文、故事?類別不少,但質量關注不夠,缺少引領、點評,更缺少課程化開發(fā),所以故事寫了不少,但究竟發(fā)揮了多少作用?

  成果與傳播:教師的文章中不乏優(yōu)秀作品,但因為缺少再開發(fā)的意識,最終成果往往停留在“經驗層面”。經驗背后的策略、策略中的風險、經驗推廣的關鍵元素,研究得不夠,所以最終“典型經驗可以打動人,但很難復制”。

  所以,我們鼓勵教師基于自己已有的實踐經驗,嘗試進行精細化加工:文章中發(fā)現經驗——閱讀文章,尋找出最有價值的經驗;將經驗變?yōu)槌晒獙涷炦M行深度追問,抽出策略、方法等;對成果進行課程化開發(fā)——將成果進行“課程化”開發(fā)和“可視化”開發(fā),變成微課程。

  上面的三步表面上是對文章的精細加工,事實上是對成果的深度反思、梳理,是一種更具價值的研究。以湖北宜昌天問學校的教師為例,他們每周寫一篇文章,幾年來積累了大量的文章。今年假期,他們開始對自己過去的“每周一得”進行梳理,結果發(fā)現尋找真正的成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教師們經過一個假期的思考和開發(fā),最終形成了“班級文化微課程系列”“學校管理微課程系列”,這些成果的背后是教師研究能力的提升。

  微課程的開發(fā),意味著教師成長方式的變革。再舉一個讀書的例子:吉林希望小學以前鼓勵教師讀書、寫心得體會,后來要求教師研發(fā)微課程,將書中作者的策略或好故事用微課程的方式梳理出來。這樣一來,教師閱讀的數量少了,但是深度卻不一樣了。比如他們把《第56號教室的奇跡》中雷夫的策略開發(fā)成《閱讀的策略》《教學的策略》等10集微課程,將雷夫的故事轉化為策略,這樣大家學起來就簡單多了。這也實現了“教師由學習者到開發(fā)者、創(chuàng)造者”的轉變。

  微課程如何嵌入學,F實需要

  《中國教師報》:微課程作為一種新的學習方式,確實有其獨到的一面,但是也有一個問題:如何嵌入學,F有的實驗項目?

  李玉平: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我們想創(chuàng)造一種新的模式:不改動學校原有的架構或體系,將微課程嵌入學校發(fā)展需要之中,幫助學校把已有的做深做強。

  比如“生本教育”遇到了困難,課堂上不知如何落實“生本”,于是推薦一組關于心靈感受的微課程《好學生的苦惱》《逃跑》《我上了老師的當》?

  比如推進“先學后教”的課堂教學模式過程中,出現了“學生時間安排不合理,總完不成教學任務”“知識間缺少建構”的問題,這時推薦微課程《思維導圖》《時間管理5招》等。

  再比如學校打造書香校園,我們推薦《作者的策略》《思維導圖》《風險》《書香自評表》等微課程。

  其實,微課程是一種“基于研究的研究”,一旦學校有了濃郁的研究風氣,做任何課題都有了方法與渠道,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微課程的起點可高可低,適用性非常強。即使偏遠的學校,只要有網絡,有電腦,都可以學習,可以說是“人人有起點、校校有起點、事事有起點、時時有起點”。

【微課程的學習心得體會范文(通用4篇)】相關文章:

微課程學習心得體會(15篇)12-18

課程學習自我總結范文(通用5篇)03-21

課程設計學習心得體會范文12-23

大學課程學習心得體會(通用13篇)12-21

信息技術課程學習心得體會范文(通用6篇)12-23

學習小學數學新課程心得體會(通用15篇)12-23

校本項目學習課程的開發(fā)與實踐微探10-06

學習平面設計課程的心得體會07-22

新課程培訓學習心得體會通用15篇12-23

體育新課程學習心得體會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