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期朗讀者主題觀選擇后感
每個人生都面臨多樣的選擇,才女徐靜蕾、演員王千原、茅盾文學獎得主麥家、艾滋病學校校長郭小平等嘉賓。下面是應屆畢業(yè)生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第三期朗讀者主題觀選擇后感,歡迎查看~
【第三期朗讀者主題觀選擇后感一】
自從《朗讀者》開播以來,周六晚上收看這個節(jié)目成了我最期待的事情。昨天晚上八點,我們一家人鎖定央視一套,靜待《朗讀者》播出。制作人兼主持人董卿依舊一襲白裙,依舊笑容綻放,依舊口吐蓮花……這一期的主題是“選擇”。
每個生命都有不同的華彩,每個人生都面臨多樣的選擇。演員王千原選擇自己熱愛的電影角色,成就影帝夢想;托福滿分的耶魯學霸秦玥飛,選擇回國做“大學生村官”,將青春奉獻基層;著名作家麥家,選擇小心翼翼陪伴兒子度過焦躁的青春期;著名演員徐靜蕾的人生,因為選擇堅強而更加精彩;“漢字叔叔”理查德選擇為漢字貢獻所有;曾是醫(yī)院院長的郭小平,選擇了做國內唯一一所紅絲帶學校校長,為艾滋病兒童提供教育。這些選擇使他們走向不同的人生。
愛跟自己較勁的王千原,一次重要的選擇讓他因電影《鋼的琴》獲得影帝殊榮。王千原朗讀的內容是海明威的《老人與海》。
托福滿分的秦玥飛熱愛腳下的泥濘,從耶魯大學畢業(yè)后,毅然選擇回國到農(nóng)村做一名大學生村官,他的舉動影響了一個精英群體。偉大的民族需要泥濘的磨礪和鍛煉,它會使人的脊梁永遠不彎,使人在艱難的跋涉中懂得土地的可愛、博大和不可喪失。秦玥飛朗誦的內容是遲子建的《泥濘》。
著有《風聲》《暗算》的作家麥家,一度與叛逆期的兒子關系緊張,兒子曾經(jīng)對他關了3年的房門。3年,1095天,作為父親,麥家選擇堅持陪伴,堅持教育,不放棄開導兒子,不放棄對他的培養(yǎng)。麥家朗誦的內容就是他為兒子寫的一封信,小心翼翼的話語里是沉甸甸的父愛。
為什么徐靜蕾要選擇當演員?是什么機會使她決定導演一部電影?導演不同類型片子的背后,她經(jīng)歷了怎樣的心路歷程?最放不下的是奶奶,這又給她帶來怎樣的影響?徐靜蕾朗誦的是史鐵生的《奶奶的星》。
美國漢學家理查德·西爾斯,一個美國人,自掏腰包研究中國漢字來源演變,為此常常陷入窮困潦倒的境地,心氣卻一如少年,他被網(wǎng)友親切地叫做漢字叔叔。“如果生命只剩下24小時,我會打電話給朋友說再見;如果生命只剩下1年,365天,毫無疑問我會電腦化《說文解字》!1994年,漢字叔叔44歲時,一場嚴重的心臟病讓他走到了生命的邊緣,讓他對畢生一定要做的事情有了清晰的判斷。理查德·西爾斯朗誦的是劉禹錫的《陋室銘》。
郭小平是校長,也是父親。臨汾紅絲帶學校,是國內唯一一所艾滋病患兒學校。郭小平目前擔任紅絲帶學校校長,艾滋病感染兒童在這里接受治療的同時,也能安心接受與正常孩子一樣的教育。這里的孩子,都叫他爸爸。郭小平朗誦的是英國詩人拉迪亞德·吉卜林的《如果》。
【第三期朗讀者主題觀選擇后感二】
朗讀者第三期徐靜蕾讀后感是什么?朗讀者第三期徐靜蕾讀后感介紹,朗讀者第三期主題是“選擇”。每個人生都面臨多樣的選擇,才女徐靜蕾為奶奶朗讀史鐵生的《奶奶的星星》。那么我們看看這期朗讀者第三期徐靜蕾讀后感是什么?想了解的趕快到清清下載吧看看吧。
細膩的情感感染到臺下的董卿 ,不禁留下情動的淚水。徐靜蕾的朗讀是否也勾起你的回憶?
節(jié)目之后,徐靜蕾和董卿大方暢談自己的愛情觀,她說:“現(xiàn)在的感情生活很美滿,可以說是100分,也不會因為結婚就變成120分。”談起男朋友和爸爸的關系,她說兩人見面很尷尬,男朋友只會搬東西,還是少見面的好。
這樣的徐靜蕾是不是讓你想起《將愛情進行到底》里的文慧,她是楊錚在大學里的第一個女朋友,這是她的初戀,也就因為這樣,給她留下了最美好的回憶以至于在要結婚前回國的時候都要和楊錚在一起找尋原來純真少女的初戀情懷。
43歲的徐靜蕾至今還保留著這種文藝純真的感覺,對愛情和婚姻的認識,其實非常清醒,實在是難得。
對于老徐的這一段朗讀,網(wǎng)友們是這么認為的:
稀土部隊cheng:還記得有一個地方我們知道,在電影的結束,大屏幕上老徐寫出了這幾個字:謹以此片獻給我的奶奶,是她教會我如何去愛。
行走在時光的空間:特別感動。徐靜蕾,娛樂圈為數(shù)不多的真正的大才女,情感細膩而敏感,自然清新、令人動容。只戀愛不結婚的你,幸福就好。
穩(wěn)穩(wěn)的c幸福:大學時候特迷戀徐靜蕾。青春清純可愛。文藝氣息。
鞋子我丟了:老徐讀的這段,就像在聽她自己的故事,我完全從史鐵生里脫離了
想環(huán)游世界的Alice:好久沒在電視里看到老徐了~這一看 又把我感動地一把眼淚 一把鼻涕
【第三期朗讀者主題觀選擇后感三】
“朗讀者”第三期麥家的朗讀——致兒子的信,絕對催淚。麥家希望為大眾代言,把自己特殊性的感受變成一種普遍性的感受,他提出一個重要的命題。男孩子的叛逆,是一種生命現(xiàn)象。關鍵是如何來面對。
如何解決男孩子的叛逆,這幾乎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爸爸去哪兒。在很多漫畫中,爸爸是沒有臉的,或者只是一團云霧。孩子對爸爸的印象模糊不清,在孩子的成長中,爸爸是缺席的。但在孩子的不良印象中,爸爸卻又是堅硬的。
孩子的成長,一定伴隨著孩子和父親的戰(zhàn)爭,不管是男孩子,還是女孩子。在西方《灰姑娘》中,灰姑娘被告知,當她父親出門的時候,將會被一根樹枝把帽子碰下來。她一定要把那根樹枝折下來,插在土里,長成一棵樹,有一天這棵樹上會飛來一只小鳥。
這段話意味著什么?
父親的帽子是尊嚴和不可侵犯的,代表著父親的權威形象。那個把父親帽子碰到地上的樹枝,于是有了象征意義。灰姑娘把這根曾經(jīng)打倒父親權威的樹枝培養(yǎng)成一棵小樹,并且吸引來一只小鳥。意味著一個人,唯有戰(zhàn)勝父親的權威,才能如小鳥一樣,獲得真正的自由。
我們的教育中,常常是母教泛濫,父教缺失。司馬光砸缸的故事,讓我們認識了一個沉著冷靜,勇救他人的小英雄形象。然而,這種宏大敘事的背后也有隱憂,如果司馬光不是施救者,而是溺水者,而且旁邊沒有另一個救他的“司馬光”。司馬光究竟該怎樣辦?
我們歷來都強調“他救教育”,很少關注到孩子們的“自救教育”。然而更多的時候,是我們首先得學會自救,其次才能救人,否則你連自己都救不了,還能救誰?
如何自救,做一個能夠拯救他人的強者,往往需要我們的父親。但父親還是一如既往的缺席了。我們的教育常常從美德出發(fā),著眼于公德的弘揚,關注的是社會效益,何曾在乎過具體的人。比如見義勇為、舍己救人、舍身為公等等!八冉逃惫倘恢匾,“自救教育”也必不可少。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我們的母愛教育源遠流長,蔚為大觀,與此相應的是,我們母教也大為興盛;但很多時候,我們忽視了父親的愛,以及與此相聯(lián)的父教。
從傳統(tǒng)教育中的.嚴父慈母,一直到現(xiàn)在的父主外母主內,孩子的教育基本上都是孩子tm事,父親只管掙錢。只在孩子犯錯的時候,母親把孩子交給父親來“執(zhí)行家法”,要不然家庭教育基本上沒有父親的事。
父親扮演這種角色的尷尬,也使得父親和孩子失去了天然的親近感,避躲父親成為一個趨勢,賈寶玉就是典型的一個例子。母親教育孩子時,常常說,孩子你再不聽話,我就告訴你爸爸了。這種教育,父親其實并不在場,并基本上淪落為一個符號?梢哉f,父教的缺失已經(jīng)成為當前中國教育的一大隱患。
不久前,孫云曉先生對“中美日韓高中生的比較研究”顯示:高中生的首選傾訴對象中,中國父親的排名是4個國家中最低的。
對于這一結果,我們一點兒也不奇怪,只覺得十分有趣。我們的父親不大教育自己的孩子,但對孩子的要求卻是最高的。這是典型的“小投入、大產(chǎn)出”的急功近利的思想。也許他們是這樣想的!拔邑撠煉旰缅X,你們負責讀好書。”這兩者就像是一個契約,一種交換,否則孩子就辜負了老子,就沒有良心,就是不孝。
我們不妨和日本作個比較,日本的教育是鼓勵孩子做普通人,我們的教育是讓孩子做非凡的人。中國的傳統(tǒng)一向是不甘心平凡,這當然有積極意義,但非凡畢竟是極少數(shù),僧多粥少,這就是矛盾所在。
著名的兒童教育家阿德勒認為,兒童的健康成長離不開母親之愛和父親之愛。無論缺少哪一個方面,孩子的成長就是殘缺的,不完整的。
母親之愛的作用,是給予孩子一種生活上的安全感,而父親的任務是教育和指導孩子怎樣為人處事,怎樣面對將來可能遇到的種種困難。一個好母親的愛不應該成為孩子成長的障礙,也不應該助長孩子的依賴性。母親應該相信生活,不應該惶恐不安并把這種情緒傳染給孩子。她應該希望孩子獨立并鼓勵孩子最終能夠離開自己。
父親的愛應該堅持某些原則并對孩子提出要求,應該是寬容的、耐心的,不應該專橫而粗暴。父愛應該幫助孩子認識自身的力量和能力,建立自信,最終讓孩子成為自己的主人,從而能夠擺脫父親的影響,獨立的健康的成長。
孩子嬰幼兒時期,以母親之愛為主,孩子感到安寧,溫馨,安全和溫暖,建立起對世界的初步認知和聯(lián)系。到了小學階段父母之愛,責任各半,感性和理性匹配,規(guī)訓和教化同在。到了初高中階段,母親之愛的影響力逐步下降,父親應該承擔主要的教育責任,但我們正是因為傳統(tǒng)的思想影響,以及應試教育的擠壓,使得父教嚴重缺失,又因為男教師的嚴重缺乏,使得孩子人生教育中陽剛一面大為欠缺。這對孩子健康的個性,健全的人格發(fā)展極為不利。
和諧的教育,應該是孩子在母親之愛和父親之愛的交融中成長,并在青春期,通過對父母權威人格的降低中,通過叛逆或者是打碎,重新建立起自己的價值底座,然后健康地陽光地成長。
而我們應該樂于看見孩子們對我們的背叛,這也是他們成長的必須。麥家曾經(jīng)十幾年沒有叫過一聲父親,而他的孩子也十八年在和自己對抗。為了避免當初的那個宿命,麥家軟下身段,用準備了18年的時間,給兒子寫一封信!叭绻幸惶欤愕母改缸兊眯⌒囊硪砹,那不是因為懼怕,而只是因為愛!
“孩子像河流一樣唱著歌流去,沖破所有的堤壩。但是,父母卻像山峰那樣留在那里,憶念著,滿懷依依之情!
這是泰戈爾的詩歌:盡管有一點痛,但我們還是快樂。因為孩子走了,前程萬里。
【第三期朗讀者主題觀選擇后感四】
“朗讀亭是我特別喜歡的設置。當初我們創(chuàng)意是希望能夠讓普通人也慢慢地開始接受有這樣一種傳遞感情的一種手段。其實朗讀真的應該像唱歌說話一樣,我們有時候可以用這種方式借文傳情!闭缱罱t的節(jié)目《朗讀者》的制作人董卿的初衷一樣,朗讀亭是帶著《朗讀者》節(jié)目的使命,打通線上與線下的距離,走近每個朗讀者的身邊,將一段六十分鐘的客廳文化轉變?yōu)橐粓?017最具熱點的全民文化活動。它的推出旨在讓各行各業(yè)的人在步伐匆忙的日子里稍作暫停,走進“朗讀亭”朗讀名篇片段,用簡單的方式呈現(xiàn)內心中最想表達的情愫,用發(fā)至心靈的聲音朗讀自己的人生夢想,感受文字的力量。
作為《朗讀者》節(jié)目播出后抵達的第一個城市,朗讀亭在杭州迅速成為爆款,將杭州人民的朗讀熱情全數(shù)激發(fā),引得媒體爭相報道。浙江大學微信平臺發(fā)布關于朗讀亭的文章也瞬間突破100000+的閱讀量,可見朗讀亭的備受追捧。
京杭運河畔,是朗讀亭在杭州的第一站,一位大爺在亭前揮毫寫意,洋洋灑灑寫下“朗讀亭”三個大字,引發(fā)路人圍觀。緊接著,朗讀亭來到第二站杭州市圖書館,穿戲服的女子、外國留學生各行各業(yè)的人都在朗讀亭前駐足,其中,75歲的王佩英奶奶朗讀了病床上老伴寫的情書,走出亭子時,她淚流滿面,在場的眾人也紛紛為之動容。
前日,朗讀亭移動到浙江大學站。這是朗讀亭到杭州的第五天,當天寒風冷雨的惡劣天氣狀況卻絲毫沒有影響到朗讀亭的熱度。源源不斷的人撐著傘來到朗讀亭前排隊,僅從從上午十點到下午四點,朗讀亭就已傾聽了80多位朗讀者的故事。他們中有浙大的學子,也有特地趕來的中、小學生,還有不同職業(yè)的人、不同年齡的人都聚集在這小小的朗讀亭周圍,渴望朗讀出自己內心的情感。原定晚上十點的錄制,也到接近零點時才錄完最后一個朗讀者。
一天下來,朗讀亭已經(jīng)收錄了超過170位朗讀者的朗讀片段,連節(jié)目組的導演和攝像,都被杭州人民的這股熱情和毅力嚇到,表示:“今天我看到好多教授學者進亭子朗讀,這種狀況我還是第一次碰到。很多人在冷風里排了幾小時隊,臉上還是笑呵呵的,這在別的城市也難以想象,沒想到,杭州人為了朗讀這件事,這么有恒心,有耐力。
本周末,朗讀亭將會移動到浙江圖書館。相信還會有更多的人走進朗讀亭,在其中朗讀出自己的故事。
【第三期朗讀者主題觀選擇后感】相關文章:
觀朗讀者青春觀后感08-24
朗讀者開場白臺詞第三期01-15
觀《朗讀者》第十二期觀后感08-24
觀朗讀者第十二期觀后感08-24
觀朗讀者第十一期觀后感08-28
朗讀者觀后感08-15
朗讀者觀后感勇氣08-24
朗讀者觀后感80008-24
青春朗讀者觀后感08-24
《朗讀者》青春觀后感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