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心理咨詢常見的4大誤解
對于心理咨詢,你真的了解嗎?那么對于心理咨詢常見的誤解又有什么呢?下面心理咨詢常見的4大誤解是小編為大家?guī)淼,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p>
一、心理咨詢就是聊天、談心
一天,友人向我抱怨其工作和家庭所面臨的困境,表示內心壓力大,常郁郁寡歡,可身邊竟找不到舒解的渠道。當我推薦他做心理咨詢時,他當即搖頭:“心理咨詢?只不過是找心理咨詢師聊一聊,宣泄一下情緒而已,對問題的解決沒有實質的幫助。”接著,他舉例說明:“譬如,有人因炒股失利而欠了高利貸,心灰意冷想自殺。你讓他去做心理咨詢,有意義嗎?心理咨詢能讓他的錢回來?能讓他脫離高利貸的魔爪?不可能吧!那么僅憑心理咨詢師說幾句,不過起到開導的作用,他的心情就能恢復?”
友人的話道出了許多人的心聲?墒牵媸沁@樣的嗎?心理咨詢的確是談話療法,不使用藥物,也不為來訪者提供物質上的幫助,更不為來訪者牽線搭橋,如介紹工作,介紹對象等,甚至不替來訪者出主意,作選擇。誠如友人所說,心理咨詢主要是通過談話進行,傾訴、宣泄和撫慰情緒是其主要功能之一。但這種談話卻不是日常生活中人們之間的交談,而是專業(yè)性的談話。它以來訪者為主,是有方向,有目標,以解決來訪者心理問題為目的的談話;是經過訓練的咨詢師在嚴守保密原則的前提下,以平等、共情和無條件接納為宗旨,在專業(yè)的心理咨詢理論框架下,履行咨詢中的設置和規(guī)定,采用專業(yè)的咨詢技術而開展的談話;是以咨詢師與來訪者之間建立可靠、信任的關系為基礎,深入探索來訪者內心世界、深層欲求、動機和人格的談話。心理咨詢不解決來訪者現實生活中的具體問題,不是授之以魚,而是授之以漁。通過心理咨詢,來訪者那糾纏不清、猶如亂麻的問題疏理清晰了;模糊的欲望、動機、目標擦亮了;內在的能量、動力和信心激發(fā)了;受傷的心靈修通了,撫平了;思緒和視野開闊了,認知水平提升了;情緒管理能力加強了,耐受力提高了;社會適應性增強了,應對方式合理了。心理的強大和人格的完善,是解決現實問題的最重要的內部資源,也是獲得事業(yè)進步,家庭幸福,生活美好的必備素質。
二、心理咨詢是“來訪者付錢,咨詢師提供解藥”
我們身體不適去醫(yī)院看病,告知醫(yī)生癥狀后,醫(yī)生檢查,診斷,開藥,治療。醫(yī)生是專家和指導者,而病人是被治療、被指導者。病人交了費用,就把自己交給了醫(yī)生,一切聽憑醫(yī)生處治,由醫(yī)生負責把病治好。對于心理咨詢,很多人也持這種貫性思維。來到心理咨詢室,一股腦兒地傾吐自己遭遇的壓力事件和情緒困擾,講完終于舒了口氣,癱靠在椅背上,擲出一句話:你說我該怎么辦?請給我答案。又或問:我要怎么做?我該不該離婚?該不該辭職?要不要去做某某事?似乎要把面臨的困難統(tǒng)統(tǒng)拋給咨詢師。“我交了咨詢費,也把問題向咨詢師說了,接下來就是咨詢師給予專業(yè)的指導和解答,我照著去做就可以了。”這種想法乍看理所當然,然而事實并非如此。
心理障礙與軀體疾病有很大的不同。人的心理是復雜、能動、變化的,在心理咨詢與治療中,擺脫被動、依賴的心理,充分發(fā)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是產生療效的前提。為什么這樣說呢?這首先體現在治療目標的制定須以來訪者為主導。由來訪者與咨詢師一起共同討論制定目標,而非由咨詢師單方面說了算。只有來訪者自己參與討論并制定的治療目標,才會發(fā)自內心地認可,才有動力去努力達成。其次,在咨詢過程中,來訪者須與咨詢師建立治療聯盟。在咨詢師的陪伴與輔導下,努力探索、剖析真實的內心世界,勇于觸碰心理傷疤,克服自身的防御和阻抗,勇敢地面對問題。第三,在咨詢中,來訪者要對自己負起責任,在咨詢師的幫助下,澄清自己的動機和欲求,疏理事情的脈絡,直面內心的兩難困境和沖突,自己選擇,自己作決定,并承擔相應的后果。來訪者讓咨詢師為其作決定,只是出于暫時的逃避心理,并非內心的真實需要。因為沒人愿意被他人擺布,由他人替自己做主。咨詢師如順應來訪者的要求而為其作了決定,最終必導致來訪者后悔與抱怨。最后,來訪者應在咨詢師的指導下,以行動改變自己。改變是困難的,往往伴隨著陣痛,還會因此而失去舊有行為模式既得的獲益。因而,來訪者需要以堅強的意志,調動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以實實在在的行動,去克服和改變長久以來形成的適應不良的思維模式、生活習慣與應對方式。
由此可見,在心理咨詢中,來訪者的求治意愿、責任感、主動性和行動力對心理問題的康復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心理咨詢并非來訪者付錢,咨詢師提供“解藥”或答案那么簡單,而是需要來訪者全身心地、積極主動地參與其中。療效如何,主要取決于來訪者的參與度,而非主要取決于治療師的專業(yè)水平。
三、心理咨詢必須“藥到病除”
在這個快節(jié)奏的時代,一切都追求高效,希望以最低的時間成本獲得最大的收益。反映在心理咨詢中,也有許多來訪者非常著急,希望通過一、兩次咨詢就能使自己的心理問題“藥到病除”。持此想法的人,恐怕得面對現實。誠然,一、兩次的超短程心理咨詢也可以讓來訪者舒緩情緒,得到一些有益的啟發(fā)和領悟,對心理問題有一定的幫助。然而要想有效地治療情緒障礙,消除內心癥結,學會適應性的行為,完善人格,那就難以做到。
人的心理問題與成長環(huán)境、個人經歷、創(chuàng)傷或應激事件、軀體障礙等有關,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要解決也不是一、兩次的咨詢可以完成。當來訪者來到完全陌生的咨詢室,面對一個不認識的人,要把自己的心理問題和盤托出,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因而在咨詢的初期,咨詢師需要花一定的時間與來訪者相互認識、了解,逐步建立起安全、可靠、信任的關系。還要充分收集來訪者與心理問題相關的成長背景和信息資料,要與來訪者一起討論制定切實可行的咨詢目標。之后才能進入真正的逐步推進的咨詢階段。有時候,在咨詢期間會出現問題的反復,甚至出現來訪者與咨詢師之間不匹配,或來訪者對深入探討內心世界不感興趣,而不得不轉介給其他咨詢師或停止咨詢的情況。凡此種種,均說明在心理咨詢中“心急吃不了熱豆腐”,要想產生明顯的療效,中、長期的咨詢或許會更有利。其實,正因為生活工作節(jié)奏太快,人們馬不停蹄,疲于奔命,才需要有心理咨詢那樣一個安全、私密的領地。在那里,人們可以慢下來,靜下來,讓心靈得到充足的休憩與修復。要是連這一方領地也匆匆忙忙,那談何療效?
四、找心理師做咨詢會被人恥笑
很多人即使有嚴重的心理問題,也不愿意找心理咨詢師做咨詢,主要原因是擔心被周遭的人知道,怕被別人恥笑。中國人傳統(tǒng)上重集體而輕個人,對個人的心理問題不重視。對有心理疾病的人,往往會投以異樣的目光,認為他們想得太多,心思太重,不夠積極樂觀。或者認為他們是心理變態(tài)或精神病。得了某種軀體疾病,親友們往往噓寒問暖,表示同情。而一旦得的是心理疾病,親友的態(tài)度驟然變化,有人反應冷淡,有人嘲笑,有人厭惡,有人躲避。
實際上人的心理問題與軀體疾病一樣常見。心理障礙與感冒、發(fā)燒一樣,只是一種疾病,不能以此給個人貼上關于個性、品行的標簽。一項調查顯示,人這一輩子,幾乎都要得幾次心理疾病。得心理疾病不可恥,去找心理咨詢師、精神科醫(yī)生看心理問題也很正常。在國外,看心理醫(yī)生很普遍,不少人有自己的心理醫(yī)生,許多名人、富豪、政要,也都樂于做心理咨詢。一位外國朋友曾不無自豪地說:“我很幸運,我的身體健康有我的健身教練,我的心理健康有我的心理醫(yī)生,身體和心理都有專業(yè)人士照顧!”
去做心理咨詢的人,只是在某個階段,由于某些原因,心理上出現了困擾;蛘呤浅鲇谛睦肀=〉哪康,希望在個人成長、婚姻家庭、親子關系、職業(yè)規(guī)劃、人際關系上獲得一些專業(yè)的指導與幫助。心理咨詢的服務對象大多是有一定程度心理困擾的正常人,而非精神分裂等嚴重的精神病人,不能隨意扣上心理變態(tài)或精神病的帽子。
【心理咨詢常見的4大誤解】相關文章:
對心理咨詢的誤解10-22
對心理咨詢師與心理咨詢的誤解09-15
英語閱讀學習常見的誤解07-21
心理咨詢的五大誤解04-05
美國留學常見的5大誤解07-23
雅思寫作常見語法錯誤解析06-17
青少年心理咨詢常見案例09-10
論文生物變異在高考時常見的誤解及辨析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