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客戶的收益感
提升客戶的收益感能有效地提升銷售成交量,那么我們又應該如何提升客戶的收益感呢?
1.幫客戶做“乘法”
客戶現在已經有了問題需要解決,有了一定的麻煩和痛苦發(fā)生在自己身上,我們不妨試著將這些麻煩和痛苦放大再放大一些。比如將它延伸到其他五六個部門、將它按照5年和10年的標準來計算,就好比把同一個數字做幾次“乘法”后,就成了一個天文數字,客戶就感覺只需要小小的投入就可以解決這個天文數字的痛苦,實在是太物有所值了。
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做“乘法”,就是將客戶的明顯性問題或者麻煩,變成燃眉之急的問題或者麻煩,客戶如果此時還不將它解決掉,后果將不堪設想。相當于在客戶的傷口上再加一把鹽,這樣客戶就會感覺痛苦得不得了,趕快尋找解藥就成了必然的選擇。
打個比方來說,因為你不能洞察客戶的心理,而每個月讓你損失2萬元的銷售業(yè)績,那么1年12個月就是24萬元;如果做銷售工作10年,就損失了240萬元。而這本書僅僅需要您投入一包煙錢就可能避免240萬元的損失,是不是應該盡快把這本書帶回家呢?甚至出于幫助周邊銷售同仁的考慮,你還應該把這個好的信息和他們分享,因為一傳十,十傳百,你的無私愛心很快就可以有所收獲。
我們來看看案例中的一段銷售對話:
本案例背景為一家自主訂單服務系統(tǒng)電話銷售人員與客戶之間的對話,具體產品為該公司推出的客戶自主下單系統(tǒng)。
電話銷售人員:經過剛才我們的討論,造成您的部門未能完成銷售額的主要原因:一是銷售人員花了太多的時間來處理現有客戶下單;二是銷售人員同時花費了太多的時間來回答一些常見的問題,這讓他們無暇開發(fā)新的客戶。而這些因素恰恰是讓您的部門每月?lián)p失約20萬元的營業(yè)收入的原因所在,也就是損失額每年接近240萬元,對嗎?
(第一次乘法,將每月?lián)p失擴展為每年,即放大了12倍)
客戶:是的。
電話銷售人員:如果用5年的時間來計算,也就是說,總體損失可能高達1 000多萬元,可以這樣理解嗎?
(第二次乘法,用5年作為一個周期來計算,等于5倍放大,前后就是60倍的放大,將20萬元每月?lián)p失放大為1 000多萬元的總計損失)
客戶:可以,畢竟這個問題已經存在很長時間了。
電話銷售人員:順便問一下,除了您部門的員工和您之外,還有哪些部門因為未完成銷售任務而受到了影響呢?比如人力資源部、管理部、廣告部,等等,他們有受到影響嗎?
(第三次乘法,將一個部門的問題放大到多個部門)
客戶:這當然有。
電話銷售人員:比如呢,他們有什么看法?
客戶:嗯,比如人力資源部吧,因為銷售人員的業(yè)績有限,所以流失率很高,而人力資源部就陷入了不斷招聘、不斷培訓、不斷流失、再不斷招聘的惡性循環(huán)。
電話銷售人員:這點完全可以理解。對了,如果真的無法完成銷售任務的話,針對個人而言,公司里面哪些人受到的沖擊比較大?
客戶:首先應該是我自己吧,畢竟我是負責這個部門的,其次應該是市場總監(jiān)韓總以及公司副總經理李總。
(第四次乘法,將痛苦關聯(lián)放大到公司主要領導層,從一個人延伸到多個人,而這些高層人士如果受到影響,只怕這位部門經理在公司前途也會受到極大的影響)
電話銷售人員:嗯,那么像您剛剛所說的那樣,由于上述的問題,不僅僅是銷售人員深受打擊而無法完成銷售任務,造成團隊的士氣低落,而且其他部門也會受到很大的沖擊,并且公司主要領導層也會因此而感到沮喪和壓力,是這樣嗎?
客戶:是這樣的,雖然很難接受,但它畢竟是事實。
電話銷售人員:那么,您準備如何解決這個重要的問題呢?
客戶:以前我們也有過一些措施,但不是很有效,這也正是我和你談這么久的原因所在。
電話銷售人員:是嗎,那太榮幸了,看來我的運氣很好……
(接下來就是陳述產品是如何幫助客戶解決他遇到的問題的,相信這點大家都能夠做得很好)在案例3?3中,電話銷售人員幫助客戶做了多次乘法,將客戶的問題用清晰的方式逐步地放大,其中特別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是將問題延伸至多個部門和領導層,這是屬于放大問題對公司未來前途的影響。
基本上,每個人在一個單位主要有兩個追求,一個是追求生存,而生存取決于客戶的本職工作做好了沒有;而另一個就是求發(fā)展,即在可能的情形之下,大家都希望能夠往上走一層。至于客戶到底是關心生存還是關心發(fā)展,則要看看客戶此時的人生追求是什么。因此,電話銷售人員只要在可能的情形下,都應該將問題對客戶的生存和發(fā)展兩方面的影響清晰化,而不是僅僅只做一個方面的放大動作,這點需要格外注意。
2.幫助客戶做“加法”
顧名思義,做“加法”就是要把所有可以給客戶帶來的利益做一個匯總,或者將客戶面臨的種種麻煩做一個直觀的累計,進而來“提升”產品帶給客戶最終價值的感覺。大家請看案例
本案例背景為一家網絡通信企業(yè)的電話銷售人員與客戶蔣主任的對話,銷售產品為一種新型的傳真服務即電子傳真。同普通傳真相比,電子傳真具有無須耗材、可以群發(fā)、通話費用低廉等優(yōu)點。我們看看電話銷售人員是如何幫助客戶做加法的。電話銷售人員:蔣主任,不知道現在咱們公司大概平均每天要收發(fā)多少份傳真?
客戶:這個倒沒有具體統(tǒng)計過。不過我們是銷售公司,而且負責的又是整個華中市場,相信整個數量還是非常龐大的,讓我想一想……大概每天發(fā)傳真的數量應該在100份左右,至于收傳真應該會少一些,不過50份應該還是會有的!
電話銷售人員:傳真多代表業(yè)務繁忙,那是件好事情呀!不過剛才您提到您這邊負責的是整個華中市場,那么按常理來講,在發(fā)傳真的時候,可能長途電話會比較多。而這樣的話,相對每個月花在發(fā)傳真上的電話費支出也就比較多了,是這樣嗎?
客戶:那是自然!
電話銷售人員:那每個月花在傳真上的電話費用大概有多少呢?
客戶:這個嘛,可能各個月都不相同,不過要是平均起來的話,每個月六七百應該總是有的。
(第一次做加法,起點是普通傳真的電話費為六七百元)
電話銷售人員:其實除了電話費之外,在發(fā)傳真的時候,我們還需要承擔相對應的文件紙張以及打印的費用等,您說呢?
客戶:是的,這個費用也有一些。
電話銷售人員:目前A4頁面的紙張平均每張在七分錢左右,而打印一張紙張的耗材費用差不多為八分錢。也就是說,單張資料的成本差不多是一毛五分錢,如果一天以100張來計算,一天下來就是15元,一個月就接近500元了,這樣計算可以嗎?
(第二次做加法,電話銷售人員將發(fā)傳真的耗材成本清晰化定義為500元)
客戶:可以,你說得很實在,差不多就是這個費用!
電話銷售人員:也就是說,蔣主任,單就發(fā)傳真而言,您這邊每個月的費用支出就是700加上500,總共1 200元,是嗎?
(將兩次加法做匯總,得出發(fā)傳真每個月需要1 200元)
客戶:應該是的,你算得很詳細!
電話銷售人員:其實除了發(fā)傳真之外,收傳真看起來好像不要成本,不過實際上還是需要的。之前您提到您這邊用的是松本F系列傳真機,根據我的印象,它是需要傳真紙和色帶的`,對嗎?
客戶:對的,那臺傳真機的確是需要傳真紙和色帶!
電話銷售人員:按照您所說的傳真量,每個月購買專用傳真紙和色帶估計需要400元左右,不知道我說得對不對?
(第三次加法,客戶收傳真每個月的耗材需要400元)
客戶:這個沒有詳細統(tǒng)計,不過你是做這一行的,應該差不到哪兒去!
電話銷售人員:蔣主任,如果我們將收發(fā)傳真兩方面的費用加起來計算一下的話,即每個月發(fā)傳真費用為1 200元,加上收傳真費用400元,就是每個月1 600元,一年合計起來就接近2萬元,這中間還不包括大家排隊發(fā)傳真、撥電話、專人分傳真件等間接成本,這樣的理解可以嗎?
(匯總成一個月之后,再來一個乘法,將所有的利益用數字加以形容,最后累加起來,就成了一個龐大的數字)
客戶:可以這么理解,不算不知道,想不到一算起來一年也要2萬塊這么多!
電話銷售人員:是呀,如果您使用電子傳真的話,全年的成本加起來還不到5 000元,對比一下您就會發(fā)現……
(接下來的事情就很簡單了,將電子傳真的成本與傳統(tǒng)傳真的成本作對比,客戶很容易就可以得出使用電子傳真是物超所值的結論)那么,現在我們來做一個總結,你就會發(fā)現要讓客戶感覺到“物超所值”其實并不困難,就是按照我們小時候學過的“加減乘除”四種數學運算方法,將客戶能獲得的利益或損害數字化。對客戶的付出我們建議多使用減法和除法,收獲則多使用加法和乘法,然后幫助客戶做一做兩者的比較關系,就可以輕易突破這個成交的“臨界點”。第四章“互惠定律”——你來我往的人情交換
在我公司樓下的廣場里,經常會有幾位身穿黃色緇衣的“尼姑”在“化緣”,其中原因除了這些“尼姑”同志們“慈悲為懷”,愿意風餐露宿、拋頭露面出來“普度眾生”之外,我想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有緣可化”,相對“收益”頗豐。
我們不妨好好回憶一下這群“尼姑”的做法:當你走過廣場的時候,“尼姑”同志們便滿面微笑地走到你身邊,順手送給你一張“佛光普照卡”。即使你作出不要的手勢,“尼姑”同志們也會“熱情”地把它硬塞在你手上,然后就請你在“功德薄”上簽個大名,而接下來便是……
在我們小的時候,父母、叔伯、老師、長輩們就孜孜不倦地教導我們,做人一定要懂得知恩圖報。當別人給予我們一種幫助的時候,我們就一定要給予回報,同時這個回報起碼要與別人的給予持平,最好是稍稍高于別人的給予。如果不這樣做,便是一種不近人情、不仁不義的做法,俗話不是說“來而不往非禮也”、“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嗎?
這種觀念是如此之深,當別人對我們有了幫助時,我們都不需要經過大腦的思考就會立刻給予差不多對等的回報。因此,只要我們收到了這張“佛光普照卡”,腦海里馬上就會啟動一種“回報”的想法,即使我們內心可能并不十分情愿,但是如果不“回報”一下,自己就覺得有很大的道德壓力,好像做了一件虧心事一樣。
再舉一個例子。原本我和你素不相識,也就談不上有什么交情,但是前幾天我們因為一個偶然的機會見了面,也隨便聊了那么幾句。然而想不到中午到了午餐的時候,你就請我吃了一頓飯,結賬時花了差不多100元錢;那么下次我們再次見面的時候,你知道我的心里首先考慮的會是什么嗎?
如果按照正常的情理來推斷,我一定會提醒自己務必回請你吃一頓飯。同時在回請的時候我還會考慮一下具體的花費,錢用得太多我會心疼,再說用得太多也沒有那個必要,不就是吃一頓飯嗎?然而,如果錢用得太少,我覺得也說不過去,這樣就顯得自己太小氣了。對比你上次的付出,我這次的花費應該與上次你請我吃飯的花費持平或者稍稍高一點。
我之所以有回請你吃飯的行為,是因為你首先對我表示了尊重,中國人請人吃飯就是給你面子的最好表達方式之一。你給了我面子,我當然也要給你面子啦,所以不回請于情于理都是說不過去的。至于這次的花費最好與你的花費持平或略高,也是基于對等或者稍高的回報理由。
【如何提升客戶的收益感】相關文章:
如何提升客戶服務能力11-12
如何提升客戶忠誠度10-12
如何提升幸福感10-11
如何提升保險公司客戶服務質量10-29
房產經紀人如何提升客戶來電量09-22
提升客戶服務的態(tài)度08-16
酒店如何做好收益管理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