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有7種壞心理
編者的話:有人說,人的內(nèi)心深處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多項心理學實驗證實,每個人一生都難免被7種消極心理左右,從而損害自己的心理健康,破壞人際關系,甚至走上人生的彎路。對此,《生命時報》特邀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員林春、北京師范大學認知與神經(jīng)科學研究所副教授李君、西南大學心理學院應用心理學系主任楊東、廣東省愛家心理研究所理事長馬健文教我們?nèi)绾螒?zhàn)勝這些心理,進化成更完美的人。
鳥籠邏輯:慣性思維缺創(chuàng)新
慣性思維指習慣性地遵循以前的思路考慮問題。心理學上與之對應的說法叫“鳥籠邏輯”:屋里掛一個鳥籠,客人看到難免會問鳥在哪兒。無休止的解釋會使主人不得不選擇扔掉鳥籠或買只鳥。
“鳥籠邏輯”說明,幾乎所有人都會下意識地采取慣性思維。生活中,還有不少人會依賴過去的某些經(jīng)驗分析問題,并做出判斷和決策。林春指出,這種思維模式會造成思考問題出現(xiàn)盲點,使人缺少創(chuàng)新,難以改變。說到底,慣性思維本質上就是缺乏冒險精神,不敢創(chuàng)新,因為逆流而上是需要付出代價的。
因此,做決定時先要退一步,想想是否已經(jīng)將問題考慮全面了;然后慢一步,想想還有沒有其他辦法;最后跨一步,別讓自己陷入固有思路,再逆向思考一下,沒準可以碰撞出更多火花,一下就有了新的思路。習慣慣性思維的人平時可以多做一些腦筋急轉彎或有開放性問題的測試題,訓練自己從多角度看問題。
破窗效應:自暴自棄沒出息
“破窗效應”是美國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琳共同提出的心理效應:某間房子的窗戶破了,若沒人修補,那不久后其他房屋的窗戶也會被打破。人們會認為,都已經(jīng)這么破了,那再破一點也無所謂。
這一效應具有現(xiàn)實意義,F(xiàn)在,日子越過越好,可人的心理卻越來越脆弱,工作、感情中總有痛點,讓人放棄努力、自暴自棄。這些挫折有時來自現(xiàn)實,有時來自想象。李君說,經(jīng)不住事兒是缺乏忍耐力和定力的表現(xiàn)。我們要認識到不努力就不會有機會;不進取就不可能成功。
事實上,有些挫折只是心理暗示的結果。即使受了委屈、感到痛苦,也要盡量堅持,努力保持家庭和朋友圈穩(wěn)定。學會管理情緒而不是發(fā)火,必要時可找專業(yè)心理醫(yī)生咨詢。每天夸自己一次,想想自己羨慕、嫉妒的人是否也有不足,用自己的長處與他們的缺點對比,慢慢找回自信。
習得性無助:缺乏斗志陷絕望
1967年,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把狗關在籠子里給予電擊。重復多次后,他把狗放出籠子繼續(xù)電擊,狗已經(jīng)不會逃跑了。“習得性無助”這一著名的心理學概念由此提出,指不可控事件不斷發(fā)生,讓人無能為力,喪失信心,陷入無助的心理狀態(tài)。
“習得性無助”在人身上表現(xiàn)為習得的無能為力:當一個人發(fā)現(xiàn)自己再怎么努力都會失敗時,他的精神支柱會瓦解,喪失斗志,選擇放棄,陷入絕望。成績差、工作沒起色、年老多病……大量處于逆境中的人都會出現(xiàn)類似的特征。這一效應還具有“傳染性”,看到別人屢遭挫折,自己也會看不到希望。
我們應運用積極的心理機制化悲痛為力量,從哪里跌倒就從哪里爬起來。成功的人都是從失敗中找到經(jīng)驗教訓的。培養(yǎng)自信很重要,人在感覺良好時充滿自信,處處不順時缺乏自信。自信能通過心理調(diào)整獲取,越是遇到困難,越要往好處想,才能敢于面對問題。
羅森塔爾效應:主觀偏心毀團隊
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曾于1968年在一所小學做過一個經(jīng)典的心理學實驗。他將一個隨機抽取的學生名單交給老師,并宣稱名單里的學生“有優(yōu)異發(fā)展的可能”。幾個月后,他回到這家學校做智力測驗,發(fā)現(xiàn)名單上的學生成績普遍提高,并由此提出“羅森塔爾效應”。
李君說,教育實踐表明,被老師喜愛、寄予厚望的.學生往往成績會越來越好;而那些被忽視、歧視的學生會從老師的言談舉止中感受到“偏心”,并用消極態(tài)度應對。
這個實驗同時也給現(xiàn)代職場管理者上了一堂課:對待員工必須一碗水端平,切不可厚此薄彼。老板對員工期待高,員工也會以實際行動報答老板的知遇之恩。就像諸葛亮為劉備的“三顧茅廬”奉獻一生一樣。還要為員工創(chuàng)造穩(wěn)定、和諧、透明、公平的工作環(huán)境,及時了解團隊成員的心理狀況,盡力為他們掃清工作中的煩惱。
旁觀者效應:凡事推脫難成功
1964年的一個晚上,美國紐約某公寓前,一名女子遭遇歹徒。她絕望地喊叫,許多鄰居打開窗戶,卻無一人下樓營救,導致女子被殺。這件事引起社會心理學家的思考,并被歸納為“旁觀者效應”。
馬健文說,這一事件并不僅是冷漠無情的表現(xiàn),而具有復雜的社會心理機制。危急時刻,若周圍只有一個人,那他會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的責任,更可能伸出援手?捎卸嗳嗽趫鰰r,責任會在無形中被分散開,造成“集體冷漠”的局面。“三個和尚沒水吃”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現(xiàn)實中,若家人都覺得做家務不是自己的事,那家里很快就會一團糟。工作中抱著這樣的想法,人們會覺得自己要做的事少了,但機會也越來越少,發(fā)展空間越來越窄。所以,人的敵人常常就是自己。自己不努力,遇事繞道走,很難有成就。管理者應明確每個人的具體職責,獎罰分明,不要和稀泥,讓人人都有責任意識。
證人記憶效應:最難認識是自己
有人愛說“我還不了解自己嗎”,可他們還真不一定有自知之明。美國心理學家珀費可特和豪林斯曾經(jīng)在實驗中讓證人回憶一起綁架案的細節(jié),結果發(fā)現(xiàn),那些對筆錄信心十足的人回憶的細節(jié)并不比那些沒信心的人更準確。這種不能認識自己的現(xiàn)象被稱為“證人記憶效應”。
然而,人最難認識的就是自己。早在兩千多年前,古希臘人就把“認識你自己”這一警句刻在德爾裴神廟上。“自知”象征最高智慧,需要終生修煉。能認識自己是心智健全的標準,自滿、自大、自傲的人很難獲得成長和進步,與周圍人的關系也不和諧。因此,人不能沒有自信,但不能自傲、自負。關鍵在于,做事情時,除了自我反省,還要聽聽別人的建議。
暈輪效應
以偏概全傷人際
有些人失敗后就認為自己“一無是處”、“毫無價值”,這種以偏概全的自我否定會誘發(fā)自卑、自責。還有人跟朋友鬧矛盾,就認為“此人不值得交往”,一棒子打死對方,影響人際關系。這被稱為“暈輪效應”。
馬健文提醒,以偏概全的論斷多半都是主觀心理臆測,就像僅憑一本書的封面來判定其內(nèi)容好壞一樣片面,容易讓人對自己或他人產(chǎn)生不準確的判斷。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任何人或事都是多方面的。馬健文建議,思考時全面、客觀一些,多用“有時”、“某些”代替“總是”、“所有”,這樣才有助于我們對自己和周圍的世界形成準確的判斷。
【人人都有7種壞心理】相關文章:
心理學書籍之《人人都有強迫癥》06-28
孕婦都有的心理問題07-26
中學生都有的心理問題08-15
現(xiàn)代男人都有什么的心理問題08-26
人生的不同階段都有哪些心理問題07-26
兒童心理障礙的表現(xiàn)都有哪些07-14
如何控制壞情緒09-25
好營銷,壞營銷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