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秒判斷誰是好人,誰是壞人
大腦是天生的預測機,只要學會觀察的方法,整個世界就是你的實驗室。
讓他讀報,就知道他智商多高
有時我們會根據(jù)自己與他人的互動情況,下意識地評價他人的智力水平。
比如你家剛來了一個電工幫你接線,你就會想知道他的水平到底如何;又比如有人來你這里應聘一個高級職位,你也會想確定他的智力水平是否能勝任這份工作。
當然,我們也曾經(jīng)被人評估過。在我18歲時,我曾參加父親單位的一場面試,目的是拿到豐厚的大學獎學金。當時我只有10分鐘的時間打動評選委員會,讓他們認為我有足夠的理由拿到這筆獎學金。委員們拿一個接一個的問題向我轟炸,我則竭盡全力作出漂亮的解答,力圖展示我的智力和才干,可惜最后還是與獎學金失之交臂。多年來我一直在思考:到底有沒有可能通過控制自己的行為來讓自己顯得更聰明、更有才干呢?
是否人人都會依靠我們身上的蛛絲馬跡來判斷我們的智力水平呢?有研究人員已經(jīng)用各種方法研究了這個問題。德國的一個研究團隊讓被試者在實驗室里執(zhí)行各種標準任務并進行錄像,然后把錄像交給獨立的評估人員以判定被試者的智力水平。結果發(fā)現(xiàn)有一個任務能夠很好地預測智力水平:朗讀報紙的標題和副標題。
只需要看3分鐘錄像,評估人員就能準確判斷被試者的智力水平。如果你想管中窺豹,預測他人的思維能力,那就請他朗讀一份《紐約時報》吧。
通過非語言線索也可以推斷智力水平。每個人每天都在被遇見的人“面試”,無論是隨意的交談還是正式的應聘面試。
美國東北大學的研究人員請兩位素不相識的大學生互相認識交流,并錄下他們的幾場對話。然后研究人員獲取這兩位學生的智商分值、學習成績平均值以及學術能力評估測試(SAT)成績:這些數(shù)據(jù)間呈正比關系。接著,研究人員從每場對話中剪輯出第2分鐘的錄像并交給評估人員進行評估,有些評估人員拿到的是正常版本的'錄像,有些則拿到無聲版,還有些只是拿到談話記錄而已。
研究人員告訴評估人員這兩位學生的智商分值、學習成績以及學術能力評估測試的平均值、最低值和最高值,并請他們估計每一位學生的具體情況。“有聲組”和“無聲組”的評估結果都相當準確,但“談話記錄組”無法作出準確判斷。這說明他們進行判斷的依據(jù)是非語言行為,而非談話內(nèi)容本身。
大多數(shù)人都想在面試、申請獎學金或是拜見未來岳父母時表現(xiàn)得聰明一些,沒錯吧?至少我在參加獎學金面試時是這么想的。有3條重要線索不但影響人們對他人智力水平的判斷,而且的確會呈現(xiàn)他人真實的智力水平,它們分別是凝視、嗓音質(zhì)量和吸引力。
能夠看著對方的眼睛,尤其是說話時看著對方眼睛的人,通常被認為智商較高。而實際上和眼神躲躲閃閃的人相比也確實如此。有證據(jù)表明談吐清晰、迅捷、響亮(但不是過大)的人更加聰明。聽眾對說話者個人魅力的感受也可以反映他的智力,但這僅對“長相低于平均水平者”(即長得不太好看的人)奏效。
當然,這些結果顯示的只是平均概率,現(xiàn)實中也存在不少例外。
有很多人富有個人魅力,語速飛快,說話時盯著對方看,但智力平平;也有很多人魅力一般,眼神飄忽不定,語速遲緩,卻是不折不扣的聰明人。我們在裝聰明方面都很在行。好處是如果下次你想在簡短交流場合讓自己顯得更聰明,那多半沒問題;壞處是笨蛋也能輕易騙倒你,讓你覺得他們很聰明。
在日常生活中嗎,判斷哪些人是友是敵也很重要。
我曾就讀的大學是矗立與玉米地之中的文科學院。那時我讀著柏拉圖文集,跟朋友們秉燭夜談,享受著詩琴畫意的生活。但在我大一那年的4月卻發(fā)生了一件影響全世界上百萬人的事情:盧旺達種族滅絕。短短100天里,80萬人慘遭屠殺,其他地區(qū)的人卻作壁上觀,對此無動于衷。
在這樣的野蠻屠殺中,有一人表現(xiàn)得無比英勇和無私,他就是保羅.路斯沙巴吉那。他是盧旺達一家高級酒店的經(jīng)理,在這場屠殺中他用這家酒店庇護了1000多名被追殺的人,他可能因此自身難保。人們稱他為“非洲的辛德勒”。2005年,路斯沙巴吉那來訪我任職的學校,講述了他的故事。他在演講中說:“我沒有其他辦法,也沒有其他選擇,只能讓我的良心指引我。我所做的不過是良知所致而已。”
也許我們永遠都不會碰到路斯沙巴吉那這樣的情況:“冒著生命危險去拯救他人。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卻有許多犧牲自身利益與他人為善的機會:有的老師犧牲早點回家看孩子的時間,課后指導學生的閱讀理解:有的人自己入不敷出,卻拿錢捐助受災的家庭。捐助、助人、分享等行為都有益于社會,有時人們并不圖回報。
我們都認識一些在我們有需要時挺身而出的人,也認識一些對求助推三阻四的人。那么,能否在碰到具體事情前,通過某些特征判斷一個人是否樂于助人呢?
雖然目前還缺少一些研究成果,但至少在實驗室環(huán)境中,我們可以給出肯定的答案。一組德國與荷蘭的研究人員安排被試者坐在桌前對著攝像機做自我介紹,然后請他們玩一個游戲,這個游戲可以非常準確地判斷人們是否具有利他性格,游戲很簡單:給被試者60歐元,然后請他們將錢分享給另一個不知名的伙伴。這名伙伴不知道被試者的任何消息,也無權拒絕。被試者可以選擇分出30歐元、20歐元、10歐元或者一分錢也不給,剩下的歸他們自己。
接著研究人員找來另一組不同的被試者,向他們解釋游戲背后的含義,并給他們展示第一組被試者自我介紹的20秒無聲錄像。然后又讓他們猜測每個人分別分享了多少錢給另一位伙伴。雖然這組被試者并不能準確猜出第一組人給出了多少錢,但絕大部分人都能將那些一毛不拔的吝嗇鬼和愿意與人分享的無私者清楚區(qū)別開來。只有9%的人無法分辨吝嗇鬼和無私者。雖然這只是一個小小的受控實驗研究,但意味著人們可以通過細微的行為特征來分辨無私者和普通人。
科根小組驚訝地發(fā)現(xiàn)被認為最可信、最富同情心和最善良的人和其他人比較而言,攜帶某種變異基因的比列明顯更高。這一基因有助于他們更好地利用催產(chǎn)素(腦下垂體后葉荷爾蒙之一種。——譯者注)。已有數(shù)不清的關于信任、捐助等利他特性的研究證實,在非常用心的傾聽者身上普通存在催產(chǎn)素和某種特殊的變異基因。
科根說道:“顯然,人們無法看到基因,因此必然有某種機制將人與人之間的基因差異信號傳達給陌生人。”結果顯示,具有變異基因的人,更經(jīng)常對他人點頭,凝視和微笑。他們也比其他人的肢體語言更加開放。這些就是以上實驗中人們的判斷依據(jù)。不過我曾說過,基因的表達只是影響一個人是否有利他品質(zhì)的諸多因素之一。盡管如此,我有時會好奇保羅.路斯沙巴吉那是否攜帶那種變異基因;蛟S他那句“我只能讓我的良心指引我”就是受這種基因的影響吧?不過因為上面的實驗只研究相關性,所以具體答案還不得而知,不過這實在很有趣。下次當你和戀人認真談話時,看看他(她)有多可信、多富同情心、多善良,你的觀察結果很可能和他的基因情況有關。
【20秒判斷誰是好人,誰是壞人】相關文章:
誰是你的心動對象05-25
誰是游學熱的推手?10-02
誰是你可以說話的人12-14
教你在職場里識別好人壞人01-22
職業(yè)測試:誰是你的職場克星?07-25
筆試與面試,到底誰是老大職場12-08
職業(yè)測評:誰是你生命中的貴人?08-28
測試:誰是辦公室里可憐蟲06-30
職業(yè)競技場上誰是你的克星?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