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家庭教育中被工具化的孩子
在現(xiàn)代的中國,家庭教育中被工具化的孩子處處皆是,那么身為家庭教育中被工具化的孩子,我們應該怎么找回我們的路呢?家庭教育中被工具化的孩子是小編為大家?guī)淼模M麑Υ蠹矣兴鶐椭?/p>
我想先講兩個故事。
第一個故事:一個八歲的小男孩,經(jīng)常無緣無故地發(fā)燒。醫(yī)生也找不到原因,就對孩子的父母說,這很有可能是一個心理上的問題,而不是身體上的。
于是,父母就決定帶孩子去看心理醫(yī)生。心理醫(yī)生通過他們的描述發(fā)現(xiàn),這個孩子學習比較差,父母經(jīng)常會因為孩子的學習問題吵架。只要他們一爭吵嚴重,孩子就會發(fā)燒。孩子發(fā)燒了,父母自然就會緊張地關切孩子的身體健康狀況,不再追究學習問題,也停止爭吵。
聽完這個故事,我想我們都能猜到為何這個孩子會頻繁發(fā)燒了。
孩子發(fā)燒,通常會有一些疾病獲益的成分在里面,這種獲益分為兩種模式:原發(fā)性獲益和繼發(fā)性獲益。
首先,孩子會發(fā)現(xiàn)他發(fā)燒以后,父母對他學習等方面的要求沒有以前那么高了,也不再逼迫他去學習,或者追究他的成績問題。這樣,這個孩子就可以暫時逃避學習的壓力,這就是原發(fā)性獲益。這個也跟來自父母的壓力有關,孩子沒有辦法反抗父母對自己學習方面的要求,當對這種壓力無能為力時就變成了身體上的具體癥狀:發(fā)燒。
其次,孩子發(fā)燒以后,發(fā)現(xiàn)爸媽不僅停止了爭吵,還對他倍加呵護。此類情形下,這種發(fā)燒就有了另一種好處:一旦我生病,爸媽的關系也好了。這是他期望的。這個是繼發(fā)性獲益。
這個孩子在父母之間起了一個協(xié)調(diào)的角色,是家庭的重心,平衡著家庭的關系。因為孩子能力有限,只能用發(fā)燒的辦法來應付,這是一個很糟糕的狀況。
很多夫妻剛結婚時感覺良好,一旦有了孩子,各種矛盾便隨之而來。難道這真的是因為孩子的問題嗎?其實有時候我們再仔細審查一下自己,會發(fā)現(xiàn)我們把很多問題的解決寄托在了孩子身上,希望孩子代我們完成,而我們自己卻選擇了逃避。我們自己并沒有成為獨立自我負責的人,但又去結婚生子建立家庭。
下面這個故事可以更好地說明這點。
這是一個三口之家,爸爸、媽媽和兒子。兒子剛出生時,爸爸媽媽是一起照顧孩子的。后來媽媽考慮爸爸上班比較累,有時孩子夜里哭,爸爸也睡不好覺,就提議讓爸爸睡到另外一個房間,有需要再去叫他。爸爸覺得妻子的建議很貼心,就答應了。這樣媽媽晚上就獨自帶孩子睡。孩子稍大一些,爸爸就多次提議要跟妻子一起睡,想跟妻子更親密些。但是,妻子總是以孩子還小,照顧孩子太累了,拒絕丈夫的要求。
到孩子四歲多時,丈夫常因為在房間無聊打游戲,妻子就會對他有抱怨,說丈夫不照顧孩子也不做家務。但是,當丈夫要去照顧孩子時,他也不太會,最多就是陪著孩子玩一會。妻子看到這種情況又對丈夫指責,說丈夫連孩子都不會帶。
夫妻之間的矛盾就這樣產(chǎn)生了。丈夫發(fā)現(xiàn)妻子跟孩子的關系很好,跟自己的關系卻疏遠了。到了孩子5歲時,丈夫再一次要求和妻子同床,孩子分床睡。但是妻子以孩子晚上會踢被子,無法照顧自己為理由又拒絕了丈夫。此時夫妻間矛盾就升級了。
夫妻二人經(jīng)常會有些爭吵,孩子會站在媽媽那邊。這個我們是能理解的,作為一個孩子,很小的時候跟媽媽的依戀關系就決定了媽媽是他最重要的一個人,所以爸爸跟媽媽產(chǎn)生沖突他一定要站在媽媽這邊。而媽媽也因為有個小暖男站在自己這邊,感覺很欣慰。但丈夫看到這一切的時候,他很失落,也很憤怒。
我們來分析下這其中發(fā)生了什么。
看起來媽媽似乎在霸占孩子。
一般來說,從孩子一出生,媽媽就可以跟孩子建立一個好的依戀關系。媽媽看到孩子是很愉悅的,孩子看到媽媽愉悅的表情會覺得自己是一個有價值的孩子,并且感覺到安全。但是,依戀是為分離做準備的,因為孩子總是要長大成為他自己。
所以在這個過程中媽媽要有意識地給孩子一些他可以接受的分離感。比如孩子需要媽媽,而媽媽在做其他事情,就可以告訴這個孩子,媽媽把事情做好就過來。這就是給孩子有意識制造一些分離的感覺。
到孩子三歲多,爸爸就一定要介入到孩子和媽媽之間。有的媽媽不愿意去放手,不愿意跟孩子分離,因為媽媽跟孩子分離可能意味著要失去她的價值感和存在感。
但是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是需要媽媽一步步分離的。爸爸在孩子三歲多的時候必須要體現(xiàn)自己的功能,要讓孩子孩子意識到媽媽是跟爸爸在一起的,爸爸跟媽媽的關系才是最重要的關系,孩子需要去發(fā)展自己的人際關系。這個時候孩子才能慢慢地、在承受一些挫折的基礎上發(fā)展社會化的關系。然后跟其他人建立關系,而不只是跟媽媽建立關系。
與此同時,他還需要跟爸爸建立關系;他需要去認同爸爸,把爸爸當成一個榜樣。爸爸要給孩子一些好的品質,或者好的行為模式去認同,孩子在這時開始學習一些規(guī)則,去認識社會,這是一個孩子正常的成長過程。
現(xiàn)在我們來探究一下,為什么媽媽不愿意放手?
媽媽不愿意放手的原因我們前面已經(jīng)說過,可能會怕失去她的價值感和存在感。還有可能是媽媽在傳承著她的原生家庭的一些模式。
也許在媽媽的原生家庭中,爸爸是缺席的,她跟媽媽的關系比較緊密,并且認同了媽媽對爸爸的抱怨。
長大之后她開始不信任男性,她跟男性的關系是不牢靠的,隨時可能離開。因為她爸爸就是這樣子,逗她一下可能就不見了。所以她開始跟兒子建立一個比較親近的關系,而跟自己的丈夫開始漸漸疏離。這種疏離是無意識的,這是在擔心有一天丈夫會離開自己,而孩子是不會離開的。
我們再來解析故事中的爸爸。
作為丈夫,他已經(jīng)感覺到了自己是不被妻子信任的,所以他會失落,甚至會妒忌自己的孩子。因為跟妻子關系的矛盾和沖突不知道如何解決,就轉移到自己孩子身上,所以跟孩子關系會比較疏遠,甚至可能會用一些比較粗暴的方式對待這個孩子。因為他在妻子那有憤怒,轉移到了孩子身上。他覺得妻子之所以把他推開是因為這個孩子。
這樣的話,其實爸爸也完成了內(nèi)心中對原生家庭模式的一個認同或傳承。爸爸小時候也是這樣,父親缺席,跟媽媽關系比較親近,所以在夫妻關系之間他也部分地是把與妻子的關系當成和媽媽之間的關系,他會對妻子依戀,但是因為孩子的原因他被邊緣化了,所以他會特別失落和憤怒。
因為在家庭中感到失落,很多男性就會在外面的人群中去尋找他可以建立的親近的關系。所以經(jīng)常有些男性有孩子之后就會出軌。
我當然不是為男性出軌找理由,只是爸爸因為有了自己的孩子,所以才從原生家庭的孩子狀態(tài)慢慢成為一個大人的狀態(tài),所以我曾經(jīng)寫過一篇文章,中國男人的青春期是滯后的。甚至有了孩子之后才進入青春期,這個時候他們開始尋求外界關系而不是家庭中間的支持。他無法回歸到家庭中,因為作為父親的角色有史以來一直很矛盾,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父親的悖論。
父親很多時候需要去完成兩種關系,一個是對外界的社會關系,一個是對家庭的關系。而通常這兩種關系對他的要求是不一樣的。舉個例子,一個男性在外面是一個領導,跟其他人的關系中喜歡去命令,但是他不能總去命令家人。這就需要父親在矛盾中能找到一個平衡點,但是很多男性做不到。
如何看待中國家庭問題
在我們一起分析完兩個故事之后,再來看看如何看待中國家庭的問題。
婚姻關系是兩個成年人之間的有著彼此信任和親密的合作關系
有些人結婚是為了從原生家庭中逃離,有些人結婚是用結婚這種方式來修復自己在情感關系的問題,有些人結婚僅僅是因為年齡到了。
在真正了解到自己結婚的目的之后,我們對婚姻要有重新的理解。這個理解就是:伴侶關系對于我們的意義是什么?對方這個人對我的意義是什么?他是我生命的陪伴者,還是說在我的生命中他要扮演一個照顧我的角色、愛我的角色;或者無意識中我們可能把對方認同為我們自己的理想父親或理想母親。
很多時候你會發(fā)現(xiàn)現(xiàn)實中的伴侶總是讓你感覺不滿意,其實是你內(nèi)心中理想的照顧者正在產(chǎn)生一個對比,往往我們內(nèi)心中越是弱我們的期望就會越強烈。所以伴侶的意義是什么?伴侶就是陪伴你一生的人,你們彼此之間有合作,有分享,彼此是平等的兩個人。如果要對方扮演另一個人可能對對方不公平,對方也可能無能為力。
孩子是生命延續(xù),而非滿足父母的工具
很多時候,在中國式家庭中,孩子被我們工具化了。工具化是什么?
有的人生孩子可能是維護自己和伴侶之間的關系;有些人生孩子可能是大家庭的需要--比如說父母的需要,而不是自己內(nèi)心的需要;有些人可能是因為想養(yǎng)兒防老,或者僅僅是傳宗接代。
把孩子工具化在中國式家庭還是常見的。如果妻子和丈夫之間產(chǎn)生一些矛盾,有可能也會用孩子來緩解這種矛盾,當然也有可能孩子的存在會制造一些矛盾出來,比如婆媳之間照顧孩子理念不同經(jīng)常會產(chǎn)生一些矛盾,但其實婆媳矛盾本身就是存在的,不是因為孩子。
所以很多時候我們把孩子工具化。當然這個工具化也是傳承了我們傳統(tǒng)家庭中沒有被意識的那一部分,也許作為爸爸媽媽本身,很小的時候也是被工具化的,所以我們又去傳承。
婚姻關系是家庭關系中的核心關系,直接影響到整個家庭結構
如果一旦母子關系、父子關系、婆媳關系或者婆婆和兒子的關系是第一位,那這個家庭一定會混亂。每個角色沒有清晰的定位,人與人之間邊界感也沒有。所以就變成了一個混亂的關系,就又制造了一個缺失的父親和焦慮的母親和失控的孩子這個模式,所以夫妻關系是核心的第一關系。
有人說,我的婆婆和我丈夫之間的關系好像更親近。這種情況,作為妻子的你希望有一個比較健康的家庭,或者比較健康的夫妻關系的話,那你需要和自己的丈夫商量,需要意識到這個問題。
當然改變是需要勇氣的,也要承受痛苦,可能也要冒一些風險。但是如果不改變,那你自己這個家里面的孩子有可能又要傳承作為上一輩或者上上輩的這種傳統(tǒng)的中國式家庭模式了。
并且,丈夫也可能因為體會不到這個家庭給予他的支持--體會更多的是在家庭中他要承擔的責任--會去家庭外尋找特別親近的關系。這也是為什么現(xiàn)在中國的家庭正好處在一個婚外情特別嚴重的時候,因為他們要逃離家庭。
心理相對健康的夫妻,一定會養(yǎng)育出相對健康的孩子。同時,所有的關系處理會比較和諧
我們再一次思考「缺席的父親、焦慮的母親和失控的孩子」這個問題。當丈夫感覺到被母子關系邊緣化的時候,他們要去思考自己的角色,要介入到母子關系中。
但是,有些丈夫會覺得既然這樣倒也樂得清閑,他不愿意去承擔這些東西,于是選擇逃避。他們甚至會慫恿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建立一個更緊密的關系。因為他們建立了緊密關系以后,妻子對自己的依賴或者對自己的需要相對會小一些,他會覺得沒有那么大的壓力。
當妻子感覺到自己的丈夫在她的生命中沒有扮演一個很好的支持者、沒有理解她的時候,自然而然又會把重心投入到孩子身上,因為在養(yǎng)育孩子過程中她會有比較強的一種價值體驗和一種存在的感覺。所以在丈夫那邊獲取不到就會從孩子那邊獲取,那么孩子自然而然就承擔了照顧媽媽的角色,扮演媽媽的小丈夫角色。
哪怕是一個女孩子,很多時候也會扮演這樣一個角色。而這個孩子,一方面他因為可以扮演母親需要的角色而有價值感,另一方面他又會感覺無能為力,因為他畢竟是一個孩子。如果孩子感覺到被媽媽工具化,他對媽媽的情感也是矛盾的。當他無法承受這個壓力就會出現(xiàn)各式各樣的癥狀,比如學習問題,拖延問題,沉迷一些游戲,不愿發(fā)展自己的關系,或者離家出走。
問題解決的切入點
我們的父母輩可能沒有機會了,而作為相對年輕的我們有機會,也有責任改變自己,更好地發(fā)展整個家庭的未來。
如果我們真的想重新審視自己家庭的話,我們不能要求父母改變什么,包括老一輩的育兒觀念等。
首先孩子是我們的,我們需要去承擔教育孩子的這個責任,同時我們也要承受一些壓力。但是有些年輕的夫妻經(jīng)常希望自己的父母會做出一些改變幫他們帶孩子,其實這是一種推卸責任的行為。
我們不可能既要養(yǎng)育孩子又不愿去承擔責任,希望自己的父母幫助帶孩子的同時又要按照我們自己的意愿。這是一個孩子對自己理想父母的愿望,所以彼此之間就會有很多的沖突。我們要意識到這樣的問題,重新回歸自己的角色。
如果父親的角色功能和母親的角色功能是完整的,那么孩子在家庭中也會有個清晰的定位。他也有能力以一種健全的方式朝向社會化發(fā)展。
【家庭教育中被工具化的孩子】相關文章:
孩子如何選擇繪畫工具05-22
教育筆記-多讓孩子接觸與學習工具08-04
愛情中被騙的個性簽名11-02
在愛情中被遺忘的人的說說02-02
關于信息化教學評價工具分析與研究11-21
在愛情中被人中傷的說說02-02
家庭教育對孩子成長的影響論文11-09
職場中被同事排擠怎么辦12-30
在戀愛中被忽視傷感的說說01-09
我在面試中被問的6個問題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