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國法制史學習心得體會范文(通用8篇)
當我們備受啟迪時,有這樣的時機,要好好記錄下來,這樣就可以總結出具體的經驗和想法。那么你知道心得體會如何寫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中國法制史學習心得體會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中國法制史學習心得體會 1
通過一個學期的系統學習,對中國法制史有了一個新的全面認識。
中國法制史是法學科學的基礎學科之一,它的研究對象就是中國法律制度的歷史。具體的說就是研究我國有史以來的各個歷史時期啊法律制度的本質、內容、體系、原則、特點和社會活動中的作用及其產生、發(fā)展、演變過程和基本規(guī)律。
我國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擁有非常燦爛的歷史文化。因此,歷代的統治者所制定的法律,完善法制,目的是為了治國安邦的需要,長期以來積累了大量的極其豐富的經驗和教訓。歷史就像一面鏡子,我們應當從中審視自己,找出不足,對前人給我們留下的寶貴的法制文化遺產進行科學的總結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為建設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提供重要的歷史借鑒。
在本學期的學習中,我們主要是從縱橫兩個方面來深入學習的?v向方面,自原始社會默契,開始有了法律萌芽,到進入階級社會出現國家以后,包括各個歷史時期不同類型法律制度。法作為統治階級的意志是與國家同時出現的。法學界普遍認為我國應當是在夏朝出現了軍隊、警察、監(jiān)獄和法庭。所以說,最初掌握政權的統治階級或集團出于同志的需要,便把本階級的意志上升為法律,制定各種法規(guī),通過國家政權強制和要求人們遵守,維護統治秩序,調整人們之間和人們與國家政權之間的各種社會關系。在橫向的方面主要是學習了每個歷史時期國家政權的法律制度,著重以刑事立法、民事立法、婚姻家庭立法、司法制度為主要學習對象。
作為全國法學學科本科生十四門必修課之一,中國法制史的地位十分重要。學習中國法制史的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有利于吸收和借鑒中國歷代法律中的一切有益的精華,進一步完善我國法制。
二、有利于提高對社會主義法制優(yōu)越性的認識,增強自覺遵守法紀的觀念。
三、有利于了解部門法學的淵源,為學好部門法學打下歷史知識的基礎。
中國法制史是一門邊緣科學,它是法學的.一個分支,同時又是歷史學中的一門專史。在學習的方法上,歸納為以下幾點:
一、掌握中國法制史發(fā)展的歷史階段性。
二、掌握法律制度本身的連續(xù)性和因革關系。
三、在我國幾千面的歷史進程中,法律制度本身也有階段性的發(fā)展變化。
結合自身的學習過程,我主要是將中國法制史當做一本普通的歷史書來讀,首先讓自己保持濃厚的興趣,對一些未知或者知而不詳的問題先列下來,然后帶著問題去讀,從教材中找出自己滿意的結論。這樣既學到了知識,又怎強了動手能力和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還得到了成就感和滿足感。避免單純學習法律條文和歷史事件的單調、枯燥、乏味。
中國法制史學習心得體會 2
通過這個學期對中國法制史的學習,我有了很多收獲,中國法制史是法學的基礎學科,要想學好法學,比不必不可少的是了解它的歷史,他闡明了法學各個分科歷史發(fā)展的源流關系,因而較之法學分科的內容更加豐富。中國法制史又是歷史學的一個分支,屬專門史,因而較之一般的歷史學尤為深邃。因此決定了研究中國法制史不僅需要文史哲方面的知識還需具備法學的功底,因而是一門艱深的學問。從古到今研究中國法制史的學者代有人出,相關的文獻、著作汗牛充棟。
在中國古代社會里,法律作為歷朝治理國家和管理經濟、社會生活的工具,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不斷變革和完善的。由于歷史的發(fā)展是曲折復雜的,法律在其發(fā)展的'進程中因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也呈現出極其紛雜的現象。法制史是非常復雜的、深邃的,不能簡單化。恩格斯曾經說過:歷史好像是一個圓,但截取每一段都可能是直線。;直線只是歷史的一部分,不是整體,不是真實的全部的發(fā)展歷程。歷史又像是一座大廈,任何光源也不可能照徹每個角落,所以需要從多角度進行研究。
只有總體把握與多角度相結合沒,才有可能揭示中國法制史的一般規(guī)律和特殊規(guī)律?v觀兩千多年的中國法律發(fā)展史,從總體上說,因時變革,不斷發(fā)展、完善;是法律制度演進的主旋律。
也許我對這中國法制史的了解還不夠透徹,也許還不能上升到一個高度去了解中國法制史的發(fā)展歷程,但我相信隨著時間的流逝,中國法制史會更清晰的印在我的腦海,并會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和司法活動的實踐逐步發(fā)展和完善。
中國法制史學習心得體會 3
通過本人認真地學習中國法制史的全部課程,讓我懂得中國法制史課程主要講述的是中國法律制度的歷史發(fā)展。也就是說,中國法制史課程講述的是我國有史以來各個歷史時期法律制度的產生,發(fā)展,演變的過程以及歷史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同時,更讓我認識到學好中國法制史這門課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ㄒ唬⿲W習中國法制史,有利于為學好其他部門法打下堅實的歷史知識基礎。每一個部門法學都有各自的歷史源流,作為法學專業(yè)的學生,如果只了解現行的各部門法學,而不知其歷史發(fā)展的來龍去脈,應該說這是一個極大的缺憾。學習中國法制史,就是要為學好其他部門法學打下歷史知識的基礎。通過中國法制史的學習,可以了解中國歷史上具體的各種類型的法律制度,從而有利于加深對一些抽象法學命題的理解。同時,對我們研究現行法中的一些問題,能夠進一步開闊思路,得到啟迪。
。ǘ⿲W習中國法制史,有利于了解中國的法律文化。通過中國法制史學習,使我們可以看到在不同的社會形態(tài),法律對人民所規(guī)定的權利是不同。如不管是在奴隸社會、封建社會、還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人民都不能當家作主,在法律面前也不能人人平等的.,有些人還享有特權,比如,在奴隸社會奴隸不是權利主體,而是奴隸主的私有財產,是會說話的工具,法律允許奴隸主可以將他們隨意買賣、贈予。而在我們社會主義國家,法律強調人人平等,不能搞特權主義,人民是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法制是以工人階級為代表的人民大眾意志的體現,它代表著廣大人民的利益和要求。所有這些,都反映了我國社會主義優(yōu)越性。通過中國法制史的學習,可以從中受到教育,了解愛國與守法是統一的,從而增強自覺遵守法律的觀念。
。ㄈ⿲W習中國法制史,有利于為我們提供以資借鑒的法制歷史資源。我國是一個文化歷史悠久的國家,又是一個法律文化沒有中斷的國家,法學遺產非常豐富。這些遺產有許多對于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和完善現行法制可資借鑒的內容,我們可以從中受到啟迪。同時,通過中國法制史的學習,也可以讓我們除去一些糟粕,避免今后在工作中犯同樣的錯誤。
總之,中國法制史課程是法學學科的一門基礎課。通過學習中國法制史,不僅可以讓我們增加法學基本常識,了解中國傳統法律文化,而且提供給我們以資借鑒的法制歷史資源。為此,我們必須全面、認真、系統地學習好中國法制史這門課程,重溫與反思歷史上的法制建設,從中得到一些啟發(fā)和借鑒。
中國法制史學習心得體會 4
通過學習中國法制史,我深深體會到了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的儒家精神。
西周的法律制度的特點是禮法一元化,禮就是法,法律的精神就是儒家的,盡管此時儒家并未真正出現。而至春秋戰(zhàn)國,由于法家思想更符合現實,因此法家實際上取得了立法主導思想的地位,法律的精神主要在這一時段主要是法家。中國古代的法律儒家化肇始于漢代,漢武帝之前的'法律是法家化的法律以及黃老思想指導下的法律,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確立了儒家的官方地位,并通過春秋決獄,將儒家思想引入了司法領域。而其后的引經注律更是以儒家經典注釋律文,使法律儒家化。從魏晉至唐,是儒家思想進入法典的時期,這個時期通過立法行為,儒家思想進入了法典,具體表現有曹魏新律的八議制度,西晉的“準五服以制罪”,南北朝的官當、重罪十條以及存留養(yǎng)親制度的形成,這種禮法和一在唐律中正式形成,形成了“一準乎禮”的《唐律疏議》。
宋以后至清末是中國法制的進一步深化,此時儒家精神在中國法律中已經定型,法律的演進也就限于形式上的演化,直至清末近代化才開始引發(fā)新的變化,打破原有“諸法合體,民刑不分”結構,引入民主憲政理念,逐步去除了法律中的儒家精神。
中國法制史學習心得體會 5
中國法制史這門課程的內容豐富、材料浩繁,給大家的學習帶來了一定的難度。但是,學習這門課程可以運用恰當的方法或者稱之為技巧,將難轉化為易。在此,向大家提供六種學習方法。
(一)掌握中國法制史發(fā)展的歷史階段性
學習中國法制史首先要了解中國歷法制史發(fā)展的幾個歷史階段,便于掌握我國法制發(fā)展的脈絡,了解各個歷史階段不同類型法律制度產生的歷史背景、經濟基礎以及其階級本質。
中國法制史大致分四個歷史階段。從夏朝進入奴隸社會,歷經商朝、西周、春秋時期都屬于奴隸制法制。到戰(zhàn)國,開始進入封建社會,自從秦始皇統一全國以后,直到鴉片戰(zhàn)爭以前的清朝,經過了延續(xù)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這一時期各王朝所建立的法制都是封建法制。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以后,中國社會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在這一時期又出現了代表不同階級利益的不同類型的法制。1949年隨著中國人民革命的偉大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從而開始建立了社會主義法制。
(二)掌握法律制度本身的連續(xù)性和因革關系
法律產生以后,有它自身的'發(fā)展歷史,這種歷史發(fā)展變化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經濟基礎的變革與發(fā)展、敵對階級的矛盾與斗爭、統治階級內部矛盾與斗爭,都會引起法律制度的發(fā)展變化。但是在同一經濟基礎上的法律變化,并不影響其階級本質,只是在原有的基礎上對內容和體例作些調整,使其更能符合新情況的需要。因此每個王朝建立后,在進行新的立法時,總是在前朝原有的法律基礎上,“有所損益”。所謂“損”,就是去掉過失的;“益”,就是增加現時需要的新的內容。內容的變化,也往往引起體例的變化。從法律制度本身的歷史發(fā)展來看,法律制度正是由于歷朝歷代不斷損益因革,隨著統治者立法經驗的積累,法制建設也不斷成熟與完善。
以漢律前后的變化為例談律典的因革演變關系。漢律是從戰(zhàn)國《法經》發(fā)展而來的。商鞅在秦國變法,就是在《法經》六篇基礎上改“法”為“律”,制定秦律六篇,漢律又在秦律基礎上增加戶律、興律、廄律三篇,這就是漢朝的《九章律》。三國時,魏律又在漢律九篇基礎上增加九篇,共十八篇,并把《法經》以來的《具律》改為《刑名》列于篇首,《具律》是總則性的一篇,《法經》置于最后,《九章律》置于中間,而《魏律》置于律首。這次在體例上所做的調整,從律典體例上說更為合理。
(三)抓住每一歷史時期法律制度的特點。
我們以法律思想為例來說明如何抓住每一歷史時期法律制度的特點。夏商的立法指導思想大體一致,都是神權思想,具體表現在“天命”、“天罰”。發(fā)展到西周,出現“明德慎罰”思想,它包含神權思想,同時強調德的作用。這一思想奠定了我國古代法律思想的基礎。總體上,奴隸制時期法律思想是神權法思想。到了春秋時期,儒家吸收了“明德慎罰”思想,并進一步完善。在兩漢時期儒家思想地位獨尊,具體表現為德刑并用、順天行刑。那么儒家思想成為我國兩千年來封建立法的指導原則。在戰(zhàn)國時期,法家思想一度作為各諸侯國的立法指導思想,并延續(xù)到秦朝。教材中所列的戰(zhàn)國和秦朝的立法指導思想就是法家的具體體現。清末我國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時的法律指導思想表現為兩面性,一方面極力維護封建正統法律思想,另一方面又保護帝國主義在化的的利益。這樣一分析,我們就能夠清晰、準確、快速地把握教材中需要掌握的所有立法指導思想。 我們用一個表格更能清晰地表現出我國古代法律指導思想的歷史演變。
(四)按照專題理出學習線索。
我們以民事立法為例。因為夏朝剛剛從原始社會發(fā)展演變而來,當時的生產力非常低下,所以夏朝的民事法律關系非常簡單,教材沒有介紹。到了商朝,由于史料缺乏,教材只談了商朝的婚姻家庭和王位繼承制度。隨著私有制的進一步發(fā)展,各種民事法律關系逐漸豐富。這些變化在課本中都有反映。西周的民事法律制度就增加了所有權、契約關系,再加上已有的婚姻家庭和繼承制度。兩漢時期又出現了類似現代民法中行為能力的相應規(guī)定。以后各章的民事法律制度就在此基礎上有所增損。以專題形式進行學習同樣適用于刑事立法、訴訟立法、行政立法和司法制度等。
(五)使用前后對比的方法。
中國法制史教科書在編寫體例上有一定的規(guī)律,每章大致包括立法概況、法律形式、立法指導思想、法律內容等幾部分。閱讀教材時,有意識地找出前后有哪些變化,每一項制度有它產生、發(fā)展的過程,有延續(xù)性。但是隨著社會發(fā)展,當統治階級認為不適應需要時,往往就制定新的制度而取代舊的制度。大家通過對比,便知道前一個王朝與后一個王朝的法制發(fā)生哪些變化,即便同一王朝前后不同時期也有變化。通過前后對比,就能加深記憶。以立法指導思想為例,西周時期是以“明德填罰”為立法思想。戰(zhàn)國、秦朝立法指導思想,各提出三點,這兩個時期有些類似,因為都是以法家思想為指導,但也有不同點,即秦朝強調法令統一。漢朝又有所不同,漢初是以“約法省禁”為指導,漢武帝以后則以“德刑并用”為指導。對比之后,就容易記了。
(六)以點帶面、以面含點。
點指概念、名詞。具體的名詞和概念就是濃縮的一個知識點,往外擴充就成為簡答題、論述題的內容。比如《法經》,最基本的情況包含在名詞當中,圍繞基本情況稍作展開就是簡答的內容,再加上說明和評價就是論述題的內容。所以,萬變不離其宗,宗可以說就是名詞、概念。以點帶面可以幫助大家在復習時發(fā)現教材中的考核點。在教材里每一章節(jié)都存在大大小小的考核點,大家在復習時要注意并善于發(fā)現其中的考核點。大的考核點可能是簡答題或論述題,小的考核點可能是填空題、選擇題或名詞解釋。
中國法制史學習心得體會 6
通過本學期的學習,讓我體會到中國法制史這門課程講述的內容雖然是過去的、古代的,與今天的部門法或現在的現行法律的確相差很遠,有一點需要我們稍做思考:我們今天的法律從何而來,它的歷史淵源又是什么?現今的法制建設是否受到歷史的影響,受到影響大還是小?也許很多同學都會說,現今的很多習慣、思想、行為都是古代的或者說都受傳統深刻的影響,我們并沒有完全擺脫過去的一些東西。也是學習這門課程的意義和價值所在。我們面對今天的社會發(fā)現很多的問題,要進行社會主義法制建設,肯定要排除很多障礙,這些障礙很多來自于傳統習慣,要排除他們,我們肯定要回頭看一看它存在的根源。探其之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這就是學習這門課程的意義。
首先一定要懷著開放的心情去接受這門課程。如果你把你的心緊閉,根本不容這門課程的話,肯定學不好。如果你把心打開去容納它,不管有用沒用、好學還是不好學,你去接納它,我想它會成為你知識體系的重要部分。
第二就是要將中國的歷史的發(fā)展脈絡分清楚。中國歷史有它發(fā)展的規(guī)律性,學習中國法制史首先要掌握的就是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
第三點方法是掌握每一個人類社會的`法律制度的特點,知道它所包含的朝代有哪些。
第四個學習方法就是要了解各個朝代在中國歷史上所處的歷史地位。比如說,要知道第一個奴隸制社會是夏朝,它是從原始社會進化而來的。
第五個學習方法是要求我們運用對比的學習方法。這個方法在學習這門課程中還是比較好用的。這個對比的對象可以是不同朝代的法律制度,可以是古今的對比,也可以是中外的對比。它的對比的對象(范圍)是比較大的,這樣對比起來我想大家學習起來相對來說印象會非常深第六個學習方法是在學習過程中,要思考一些問題,要討論一些問題,要交流一些問題。比如說學完這門課程之后,你應該思考中國的法制建設應該如何走?我們怎樣才能達到一個法制的社會?我們今天所取得的成績是不是真的很難能可貴?我們如何面對今天所出現的一些不好的問題,如何看待這些問題?
中國法制史學習心得體會 7
《中國法制史》當成小說,如夢如幻,眨眼即過,多好!但那是不可能的。既然,我們選擇了學習《中國法制史》,就沒有必要自欺欺人,該學的還得學,該懂的還得懂,該記的還得記。然諾大一本書,怎樣才能學好?咱也是第一次捧起《中國法制史》寶書,實事求是,暫且愚見一、二、三
一、把握重點
每一章每一節(jié)都有精髓重點,這是我們應該和必須要記住的,也有可以理解領會的,對于無關緊要或耳熟能祥的,要以忽略或不必理會。
例如,第一章第一節(jié),夏朝的建立和奴隸制國家與法的產生,……
開頭,我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這話相信大家也懂,趕緊忽略看下面……
原始社會經歷了原始群和氏族公社兩個階段,這話就應該和必須記住了。如果連這句話都記不住或把它寫成原始社會經歷了燕子群和獅族公社兩個階段,看來應該記學相聲了。接著……
氏族公社的第一階段為母系氏族公社,第二階段為父系氏族公社。這句話,我的理解,先有慈愛,后有仁義。后話類推……
二、勤于歸納總結
這在提高學習效率的同時,盡量避免學習時出現張冠李戴,指鹿為馬等現象,例如,我們在學習各朝代法律制度時,還應明白各個朝代的法學代表人物,重大事件等等。
三、真誠敢言
有的問題答案盡管并不是唯一的.,同學們在不偏離原則的基礎上各抒已見是正常的。如我對國民黨“六法全書”的認識。它是只披著文明的“羊皮”卻干著傷天害理的“狼”,無視民主,無視生命,無視道德,良心,成全了反動派爛用權力,壟斷財富,剝削……“六法全書”加速了國民黨反動派的潰敗,是真理戰(zhàn)勝虛偽,正義戰(zhàn)勝邪惡的必然。
加油,努力,如何在工作、生活、學習三者之間尋求最佳的平衡及發(fā)展點,相信廣大的電大學生一定會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中國法制史學習心得體會 8
法律作為治理國家不可或缺的手段,從古至今經歷了創(chuàng)始、演變、發(fā)展到如今趨于完善的過程,可以說法制史的發(fā)展歷程就是法律文化的演變過程,是璀璨文化明珠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下面我從幾個點來談談對法制史的認識和體會。
一、法律的思想體系演變
法律的思想體系經歷著由德到禮,由禮到儒,再到去除儒家的過程。西周時期的“以德配天、明德慎罰”的思想仍具有很強的封建迷信色彩,他主要包括敬天、敬祖、保民三個方面,認為上天把“天命”交給有“德”之人,實際上這也是為封建君王統治提供了借口、而“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更是突顯出了平民百姓與貴族官僚之間的不平等,法律完全是統治階級的私人工具;而儒家思想進入法典是由魏晉到唐,上請與恤刑、親親得相守匿法律條文的出臺,是一大進步,儒家思想進入盛行階段;宋以后至清末是法制的進一步深化,此時儒家精神在法律中已經定型,法律的演進也就僅僅是流于形式,直至清末近代化才開始引發(fā)新的變化,打破原有“諸法合體,民刑不分”結構,引入民主憲政理念,逐步去除了法律中的儒家精神。
二、法律的法律條文的完善與進步
鄭國子產將鄭國的法律條文鑄在象征諸侯權位的金屬鼎上,史稱“鑄刑書”,成為了歷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動,明確了“法律公開”這一新興地主階級的立法原則;戰(zhàn)國時期的《法經》是歷史上第一步比較系統地封建成文法典,為后世封建成文法典的進一步完善奠定了基礎;而到了唐代《唐律疏議》的`修訂,成為古代立法的最高水平,也是迄今保存下來的最完整、最早、最具影響力的古代成文法典;至清末變法修律,中華法系開展解體,而《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頒布》使的法律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歷史上第一步資產階級共和國性質的憲法文件誕生,也在全國人民面前樹立起了“民主”、“共和”的形象。
三、司法機關的進步歷程
古代的司法制度經過漫長的發(fā)展過程,西周時期的大司寇、秦漢的廷尉和北齊的大理寺,均是實行“五聽”、“五過”、“三刺”的方式,是“明德慎罰”思想的重要體現。唐宋時期發(fā)展為大理寺、刑部、御史臺以及地方司法機關。并且在不斷演變的過程中形成了“德主刑輔”、“明德慎刑”、便民訴訟和慎刑等司法指導原則,建立起諸如起訴與管轄制度、上訴與直訴制度、聽訴回避制度、會審制度、等相當完善的司法制度,這些制度和審判原則與現代司法有不可分割的傳承關系,其中許多值得我們繼承和發(fā)揚。
法律制度的不斷完善和發(fā)展,也預示著我們的國家在不斷的民主、完善和進步,是一門值得認真仔細學習和研究的科學。
【中國法制史學習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學習中國法制史心得體會03-01
中國法制史學習心得體會(精選9篇)11-17
中國法制史論文開題報告范文06-17
法學專業(yè)畢業(yè)論文選題指南(中國法制史)09-27
學習中國夢心得體會06-21
央視《感動中國》學習心得體會05-09
學習《中國師德手冊》心得體會08-10
學習中國科學家精神心得體會04-14
大學生學習中國夢的心得體會02-02
中國師德手冊學習心得體會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