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激情久久久久影院小草_国产91高跟丝袜_99精品视频99_三级真人片在线观看

小學語文《孔子拜師》教案

時間:2022-11-28 21:28:39 小學說課稿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小學語文《孔子拜師》教案

  寫一份教案需要有自己清晰的邏輯思維!下面是YJBYS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于小學語文《孔子拜師》教案,歡迎大家閱讀借鑒!

小學語文《孔子拜師》教案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學會本文的生字和有關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孔子拜師求學的經過。

  3、積累課文中的好詞佳句,能用查字典、聯系生活或結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詞句的意思。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使用生字卡、工具書和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來學習生字和詞語;

  2、激發(fā)學生采用朗讀、默讀、分角色讀等多種方式讀課文,理解課文的大意;

  3、組織學生交流和搜集資料,感受孔子和老子的品質。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使學生理解“學無止境”的含義,激發(fā)對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教學重難點】

  1、了解孔子拜師求學的過程,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2、懂得為學要勤奮、謙虛、永不滿足,為人真誠無私、尊敬師長。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孔子及老子的圖片及資料的幻燈片;

  學生準備:課前收集了解孔子和老子的名言和資料。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繼續(xù)學習

  (出示幻燈片)說一說孔子拜誰為師?為什么拜師?

  二、深入研讀,感悟品質(重點閱讀第二自然段)

  1.孔子和老子給我們留下很深的印象,請你用“──”標出文中讓你感動的句子,并在文中注一注你的感受。

  2.讀一讀你畫的語句,把自己的感受說給小組內的同學聽一聽!

  3.班級交流:

  (1)談孔子

 、偎傆X得自己的知識還不夠淵博,三十歲的時候,他離開家鄉(xiāng)曲阜,去洛陽拜大思想家老子為師。

 、谇泛吐尻栂嗑嗌锨Ю,孔子風餐露宿,日夜兼程,幾個月后,終于走到了洛陽。(重點詞語理解)

  ③孔子想: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訪的老師吧!于是上前行禮……

 、芸鬃舆B忙說:“學生孔丘,特地來拜見老師,請收下我這個學生。”(謙 虛禮貌)

  ⑤學習是沒有止境的。

  ……

  (2)談老子

  ①“你就是孔丘啊,聽說你要來,我就在這兒迎候。研究學問你不比我差,為什么還要拜我為師呢?”(謙虛禮貌)

 、诶献右舶炎约旱膶W問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了他。(學詞“毫無保留”、“傳授”。)

  (3)對比理解兩組近義詞的不同用法。

  拜訪——拜見;迎候——等候

 、偻ㄟ^對比朗讀,細細品味:“拜訪”是敬辭,“訪問”的意思,“拜見”是“拜會、會見”的意思,是從客人方面說的。

 、“迎候”和“等候”都是等待的意思,但“迎候”是到某個地方等候,“等候”則不表示迎接的意思。

  ③這些詞互換好不好?為什么?

  4、多維評價(思考的狀態(tài)、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回答的效果等)

  三、聯系實際,升華情感

  1、學生根據交流綜合談對孔子、老子的印象和感受。(勤奮、謙虛、永不滿足,為人真誠無私、尊敬師長。)

  2、結合自己的學習實際,談一談讀了課文的感受;

  3、進一步體會最后一段的意思:

  課文最后一段告訴我們(生讀):人們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學問,也敬重他們的品行。

  (師:孔子和老子,一個謙虛好學,一個誨人不倦;一個是不恥下問,一個是毫無保留,多么偉大的古代學者的風范啊!難怪人們如此敬重他們。)

  四、布置作業(yè)

  1、請你寫一句或幾句話想對老子和孔子說的話,再寫一句或幾句想對身邊的人說的話。

  2、開始進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資料收集。


更多相關文章推薦:

1.孔子拜師說課稿

2.蘇教版小學語文《莫泊桑拜師》說課稿范文

3.小學語文說課教案: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4.小學語文開學第一課教案

5.小學語文開學第一課教案2016

6.小學語文說課教案《草船借箭》

7.小學語文說課教案《桃花心木》

8.《陽光》教案

9.小學語文第一課重點

10.小學語文說課稿《竹影》

【小學語文《孔子拜師》教案】相關文章:

孔子拜師教學反思07-16

小學三年級語文《孔子拜師》教學反思01-28

人教版小學三年級語文上冊《孔子拜師》說課稿12-26

小學三年級語文《孔子拜師》教學反思3篇01-28

人教版小學三年級語文上冊《孔子拜師》教學反思07-11

小學三年級《孔子拜師》教學反思06-18

人教版小學三年級語文上冊課文《孔子拜師》課后教學反思07-17

《孔子拜師》讀后感05-04

小升初語文復習閱讀資料率真孔子06-02

小學孔子的名言及解釋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