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哀江南》說課稿
一、教學理念
首先是教學重心要轉移。教學重心要從以教師為主轉變?yōu)橐詫W生為主,使學生成為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說:“現(xiàn)在我們的教育中將引起的轉變是重心的轉移,這是一種變革、一種革命,是哥白尼在天文學中從地球中心轉移到太陽中心一類的革命。在這里,兒童變成了太陽,教育的措施要圍繞他們組織起來”。
實現(xiàn)教學重心的轉移,就要如《語文課程標準》所言“語文教學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在教學活動中,學生主體是一個個實實在在的具體的人,是一個個有豐富的精神生活、蘊涵著生命潛能的人。教師應深入了解學生,盡可能把學生和自己的距離拉近,使之感到親近;和教材拉近距離,使之感到親和;跟教材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拉近距離,使之共振共鳴。
語文教學要淡化教師的講,強化學生自主學習意識。教師的講,主要是引導,引導的方法主要是點撥。在課文的關鍵之處、聯(lián)結之處、過渡銜接之處,以及表達的精彩之處,教師要善于“畫龍點睛”“指點迷津”,使學生舉一反三。學生的自主學習,主要指變過去掌握結論式的學習為探究性學習、反思性學習、研究性學習。探究性學習就是個性化學習。《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個性化行為”,揭示了閱讀活動的本質。個性化閱讀又是一種體驗性閱讀。
總之,所有的課都應強調適合學生實際水平的自主學習,培養(yǎng)學生整體把握的能力。讓學生在通讀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體味和推敲重點詞語在語言環(huán)境中特定的意義。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
二、教材
、俳滩牡牡匚缓妥饔
新教材中閱讀部分的能力要求是呈階梯狀逐次遞增的:第一階段(高一)重在理解;第二階段(高二)重在鑒賞;第三階段(高三)重在研討和評價。這一篇《哀江南》處于第二階段的末尾和第三階段的開始,是由鑒賞到評價,由課內到課外的遷移的橋梁。
《桃花扇》是清代戲曲家孔尚任用他的血淚作目,經(jīng)歷了十余年,增改了三次寫下的歷史名篇,是清代戲曲的壓卷之作。它借李香君和侯方域的.悲歡離合的愛情故事來抒發(fā)興亡之感。本文出自《桃花扇》的最后一出,由戲曲中的人物——蘇昆生所唱的七首曲詞組成,旨在描寫南明滅亡后南京各處的凄涼景象,展現(xiàn)了南京面目全非的變化。蘇昆生,面對物是人非的現(xiàn)實場景,產生了巨大的情感落差,發(fā)而為黍離悲聲。這種感觸,不是蘇昆生獨有的,而是那個變幻的時代產生的民族悲聲!栋Ы稀分砸饛娏业墓缠Q,那是因為這種民族悲聲里,包含著千百年來志士仁人的對歷史的興衰的探索。也正是這個原因,《桃花扇》超越了同時代的其他寫男女愛情故事的戲曲。
七首曲詞,六首側重寫景,最后一首直抒胸臆。詩詞鑒賞的重點,往往落在表達技巧和精煉的語言上。本篇《哀江南》是安排在高中語文的第四冊,而第三冊里剛學過古典詩詞,高二學生完全有能力用詩詞鑒賞的方法鑒賞、品評文中的曲詞。
、诮虒W目標:
1、通過誦讀,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
2、鑒賞準確、生動、形象的語言。
3、鑒賞課文借景抒情的藝術手法,了解課文先鋪寫景物后直抒胸臆的寫法及其表達效果。
③重難點:本文的重點就是揣摩、體會蘊藏在曲詞中的思想感情,品味優(yōu)美感人的詞語的表達作用。教學難點是運用借景抒情等藝術手法表現(xiàn)優(yōu)美意境的作用。
三、教法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新課標強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主動性、實踐性,弱化對學生帶有強制性的訓練。強調學生在主動實踐過程中獲得知識,提高能力。在教授這篇自讀課文時,要從實際出發(fā),確定教法:
1、指導誦讀。指導學生朗讀,讓學生不僅能讀準字音,明確節(jié)奏;更要能體會準確的用詞,感受優(yōu)美的意境,品味深沉的情感。
2、示范鑒賞。共同鑒賞第一首曲詞《北新水令》,并以此作為示范,引導學生自行完成其他曲子的欣賞。
3、總結方法。學生馬上又從高二進入高三,這樣的學情也要求教師在日常課堂的教學中,幫助學生總結方法,自覺鍛煉和提高知識的遷移能力。
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既是與學生平等的對話者,又是課堂閱讀活動的組織者、學生閱讀的促進者。教師要少講,但必要的點撥還是應該有的;學生要多思、多說、多體悟。
四、學法
這是一篇帶血的吟唱,學生一定要通過讀、誦讀、吟讀真正走入曲詞的氛圍,切己的去感受,與作者形成共鳴。在此基礎上,再運用學過的知識積極的打開思路去鑒賞。在具體的學習過程中,學生要多思、多說、多體悟。
五、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桃花扇》是清代戲曲家孔尚任用他的血淚作目,經(jīng)歷了十余年,增改了三次寫下的歷史名篇,是清代戲曲的壓卷之作。這個愛情故事,突破了中國古代才子佳人有情人皆成眷屬的皆大歡喜的結局,而是讓男女主人公在高人國仇家恨的指點下雙雙入道。顯然,“愛情”在這里,僅僅是個載體,它承載著作者更為深沉的思索,正如評論者所評“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
(二)研習課文
1、整體把握
A、整體把握——題目暗示
《哀江南》出自《余韻》,是《桃花扇》的名篇,是全劇的點睛之筆。研讀課文,我們從題目入手。
把握題目中的關鍵字
理解題目所含內容
B、整體把握——賓白提示(分角色朗讀賓白)
C、整體把握——誦讀指導(指導畢,分角色朗讀課文)
D、整體把握——結尾總結
2、重點曲詞研讀,深入理解(思考討論)
3、總結升華:
《哀江南》這套曲子先鋪寫景物,寓情于景;后直抒胸臆,慷慨悲歌。自開篇頭兩句以后,前六支曲子以教曲師傅蘇昆生游南京的蹤跡為線索,由遠而近,從城郊寫到孝陵,從故宮寫到秦淮,從板橋寫到舊院,描寫南明滅亡后南京各處的凄涼景象,展現(xiàn)了南京面目全非的變化。在景物描寫中蘊含了懷念故國的無限哀思,不言情而情自在景中。這六支曲子集中筆墨寫景,一氣貫穿,層層蓄勢,使第七支曲子的抒情水到渠成,猛然爆發(fā),動人心魄。
4、共鳴思考:
歷史的滄桑之感和切膚之痛,非身歷其境者,通常很難有刻骨銘心的體驗,面對國破山殘的現(xiàn)實場景,蘇昆生產生巨大的情感落差,發(fā)而為“黍離”悲聲。南明滅亡,江山易主,這是不爭的事實,唱曲人不信、難信而又不得不信,更見亡國之情的痛切。這肝腸寸斷的聲聲悲歌,不僅使全劇的悲愴情感達到高潮,而且留下了綿綿不絕的余韻,讓我們對千古興亡的歷史作出自己的評判和思考。它已經(jīng)超出了一般的遺民之思,這正是《哀江南》的美學意蘊之所在。
逝去的已為陳跡,一個凄迷的王朝背影已漸行漸遠。欣賞這凄美的曲詞,汲取其文字的滋養(yǎng),這遠不是我們學習的全部。
警醒、借鑒、奮進—面對歷史,我們應有這樣的態(tài)度。
5、擴展練習:
選取其他描寫南京的詩作與《哀江南》一曲比較寫景抒情的方式。這一部分旨在延伸教材內容,拓展研究課題,同時,也是落實和檢測課內所學。
【高中語文《哀江南》說課稿】相關文章:
蘇教版高中語文《登高》說課稿模板12-02
高中語文說課稿范文:《勸學》11-26
高中語文《拿來主義》說課稿11-13
高中語文竇娥冤說課稿11-04
高中語文說課稿(15篇)11-02
高中語文說課稿15篇11-02
高中語文《氓》說課稿6篇09-26
小學一年級《江南》說課稿12-02
高中語文說課稿:《花未眠》11-28
高中語文《鴻門宴》說課稿范文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