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三字經(jīng)的讀后感
《三字經(jīng)》,是中國的傳統(tǒng)啟蒙教材。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三字經(jīng)的讀后感,歡迎大家的閱讀。
有關三字經(jīng)的讀后感一
經(jīng)歷了多少滄海桑田,經(jīng)過了多少風風雨雨,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一直毅力于世界之巔,源遠流長。其中以少兒啟蒙讀物《三字經(jīng)》為代表的作品最為典型。這本書最大的特點就是三字一句、含義簡單易懂、讀起來朗朗上口,但至今為止還未探索出這本書的作者,即使如此,有些人們也把它譜成曲,讓優(yōu)美的旋律凈化心靈,升華個人思想,讓你在體味韻律的同時,獲得并體察到了人生存在的意義以及人的內(nèi)心世界。
人之初,性本善。
這兩句放在《三字經(jīng)》的開頭,一語雙關,既從人的本性開始寫起,結構明確,也闡述了人的本性,即人出生的時候,天性本來是善良的,通過錢文忠教授介紹:最初提出這一觀點的人是儒家思想創(chuàng)建者孟子。在孟子的言論中,重點以仁為主,我同意這種看法,因為這種觀點可以使很多人避免霧里看花,從而走上不歸之路,人性本善,是人類內(nèi)心世界真是的寫照。
性相近,習相遠。
人的本性差距不大,但是由于受到后天外來環(huán)境的熏染,差距越來越大。可見在古代,就有人對后天環(huán)境做出了評價,認為導致人性不同的根本原因是受到外來因素的影響,這句古訓一直沿用至今。在這個繁華都市,形形色色的.事物,在給人們增添樂趣的同時,也在無形中改變了人們的天性,沉溺于其中,從而便有了教育。
茍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如果不去接受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受到變遷,而學習的根本辦法,就是專一。這是錢文忠教授對這句話的理解,我對這句話,情有獨鐘,因為人性格的養(yǎng)成是要受到后天教育的影響,對于18歲以下未成年人,他們沒有辨別是非的能力,很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響,上網(wǎng)、打游戲、逃學、說臟話,這些現(xiàn)象在中學生中已經(jīng)是很普遍了,而教育就是挖掘他們本性的善良,讓他們有一個健康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這才是社會發(fā)展的要求。
對于學習,最重要的條件就是專一。所謂一心不能二用。古時,有江南才子之稱的唐伯虎。幼時,也因心不專而受到老師的教誨,但最終當他悟出其中的道理時,技藝已經(jīng)超過了他的老師。是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為什么有成績好壞之分呢?仔細想想最根本還是自己的心思問題,是不是花心思學習了,是不是用心專一了。當機會從身邊溜走的時候,要想想當時為什么不用心一點兒呢?
《三字經(jīng)》的經(jīng)典語句,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它就像在人們心中種下一粒思想的種子,慢慢生根、發(fā)芽。
有關三字經(jīng)的讀后感二
你知道《三字經(jīng)》是怎樣的一本書嗎?它在我們中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了,古人的第一本書就是《三字經(jīng)》。當你經(jīng)過我們的教室時,總能聽到我們朗朗的讀書聲,我們個個精神飽滿,坐在坐位上孜孜不倦地讀著《三字經(jīng)》。
《三字經(jīng)》中讓我印象很深的句子是:披蒲編,削竹簡。彼無書,且知勉。你看,古人沒有書,也知道要勤奮刻苦地讀著書,他們很窮,但他們把字寫在蒲草上,刻在竹簡上,想方設法能讓自己讀到書,太令我感動了!你瞧,“昔仲尼,師項橐。古圣賢,尚勤學。”古代的大文學家孔子認小神童項橐為師,向他學琴,一個大文學家,還勤奮地學習,他真謙虛呀!才不像我,考試考了第一就驕傲地不得了,瞧不起別人,好像我是危猛的老虎,別人是膽小的老鼠似的,聽了這句三字經(jīng),我非常慚愧。你瞧:“頭懸梁,錐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古人把頭發(fā)拴在一根繩子上,把繩子拴在梁上,防止他睡著,還有人在要睡著時用錐子刺大腿,而且沒有人教他,是自學的,真讓我佩服;車胤沒有錢買油燈,就把螢火蟲放在袋子里當油燈用,孫康利用雪的反光來讀書,他們雖然沒有錢,但學習很勤奮,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三字經(jīng)》猶如一顆明珠,閃閃發(fā)光,里面的許多哲理值得我們學習。
【有關三字經(jīng)的讀后感】相關文章:
關于《三字經(jīng)》的讀后感12-08
讀后感《三字經(jīng)》02-10
《三字經(jīng)》的讀后感(15篇)12-17
《三字經(jīng)》的讀后感15篇12-02
三字經(jīng)的讀后感(15篇)10-14
三字經(jīng)的讀后感(8篇)09-25
三字經(jīng)的讀后感8篇09-25
《三字經(jīng)》的讀后感(12篇)09-22
《三字經(jīng)》的讀后感12篇09-22
三字經(jīng)的讀后感13篇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