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激情久久久久影院小草_国产91高跟丝袜_99精品视频99_三级真人片在线观看

扶貧攻堅的民情日記

時間:2022-07-05 19:31:21 著名日記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扶貧攻堅的民情日記

  脫貧攻堅,時不我待。要抓好有利時機,把各項扶貧政策落實下去,讓貧困群眾早點走出貧困,步入小康,下文是精心給大家挑選的扶貧攻堅的民情日記,歡迎欣賞還有閱讀!

扶貧攻堅的民情日記

  扶貧攻堅的民情日記<1>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我鎮(zhèn)包村干部將民情不單記在“心頭”,更是記在“筆頭”,在進村入戶了解民情的過程中,事無巨細全方位記錄入戶情況、群眾需求,結合各自的工作實際,把不懂、不明白的問題,需要為群眾解決的問題記錄在案,而后認真梳理,獲得精準扶貧第一手資料,使幫扶工作客觀真實有效。

  在實際工作中,我們以情動人,群眾對扶貧寄滿了厚望,只有走得泥路、坐得板凳、嘮得家常,切實了解群眾的需求,把群眾的需求作為導向和動力,帶著感情實打實地幫助,真正“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使群眾真正地享受到黨的扶貧政策帶來的實惠,才能贏得群眾的擁護。

  我們更要明白扶貧要扶到點上。脫貧不僅是村容村貌上的.改變,更重要的是喚起群眾的致富動力,讓群眾獲得發(fā)展技能。扶貧要因戶施策、因戶制宜,在入戶走訪中,很多干部百姓都認為政策方向是對的也是好的,可沒有好成效,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沒有扶到根上點上。對貧困戶不能一概、一味地采取資金補助,應該視情況做出不同選擇,缺資金的幫貸款、沒技能的幫培訓,把幫扶政策用好用足;對群眾的幫扶也不能僅停留在“輸血”上,要把更多的精力用在“造血”上,引導貧困戶自身發(fā)展壯大,才能實現(xiàn)脫貧致富的最終目標。

  扶貧攻堅的民情日記<2>

  9月8日 多云

  9月3日-8日,市委藍紹敏書記利用六天五晚的時間,深入泗陽縣盧集鎮(zhèn)谷嘴村開展“三解三促”駐點調研,與低收入農(nóng)戶同吃同住、親切交談,通過“戶戶到”的形式深入了解貧困地區(qū)、低收入農(nóng)戶的真實情況。藍書記的5篇民情日記,客觀反映了貧困地區(qū)的發(fā)展現(xiàn)狀和低收入農(nóng)戶的所思所盼所愿,特別是藍書記對當前脫貧攻堅的思考,給予我們深刻的啟迪。

  泗洪貧困人口多、貧困面廣、脫貧難度大,全省六大重點扶貧區(qū)域有西南崗、成子湖兩個片區(qū)在泗洪。為了更加深入地摸清我縣貧困地區(qū)和低收入農(nóng)戶的真實情況,我縣從9月8日開始,集中利用三天的時間,組織縣黨政班子成員深入西南崗、成子湖兩大片區(qū),每人選定一個省定經(jīng)濟薄弱村,采取低收入農(nóng)戶“戶戶到”的形式,開展“三解三促”駐點調研。

  這次駐點調研,我選擇在龍集鎮(zhèn)楊邵村。龍集鎮(zhèn)是成子湖片區(qū)最偏遠的鄉(xiāng)鎮(zhèn),楊邵村又是龍集鎮(zhèn)低收入農(nóng)戶比例最高的村,在全縣79個省定經(jīng)濟薄弱村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我想,通過在這個村的駐點調研,更有利于全面客觀地了解成子湖片區(qū)真正窮在哪,促進低收入農(nóng)戶脫貧致富真正難在哪。

  到楊邵村后,村支部書記邵家華拿出了村里建檔立卡低收入農(nóng)戶的花名冊,全村836戶、3038人中,低收入農(nóng)戶就有291戶、813人,比例分別高達34.8%和26.8%。我們對照低收入農(nóng)戶花名冊,逐戶登門了解情況。到的第一戶是低保戶高學亮家。老高今年72歲,老倆口眼睛都不太好,大兒子患有精神疾病,小兒子也于近年做過一次手術,一大家子生活十分窘迫?粗细呒移茢〉姆孔,我很心憂。一個下午走下來,像老高家一樣的房子比比皆是,村子里沒有像樣的路,環(huán)境臟亂差。農(nóng)村真的很窮,農(nóng)民真的很苦,如果不改變這種落后的面貌、不改善群眾的生活,哪里還有底氣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從下午走訪的36戶低收入農(nóng)戶基本情況看,其中像老高家一樣因病或因殘致貧的就有13戶,還有6戶因交通事故、安全事故等意外災害導致貧困。通過與支部書記邵家華交流了解到,楊邵村因病、因殘、因災致貧的有213戶,占全村低收入農(nóng)戶的73.2%、占全村總戶數(shù)的25.5%。再從縣扶貧辦事先提供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看,因病、因殘、因災致貧在全縣特別是西南崗、成子湖兩大片區(qū)有著一定的普遍性。對這些低收入農(nóng)戶實施幫扶救助固然必要,但如何防止類似貧困現(xiàn)象的發(fā)生也顯得十分重要。正如老高說的那樣,如果早些及時治療,當時眼睛也許還有希望。還有,一些患上高血壓、糖尿病的村民,與農(nóng)村環(huán)境差以及平時高鹽多油的不健康飲食習慣都有著很大的關系。

  到貧困戶高亞陸家里時,只有他的小女兒在家。小姑娘今年考上了揚州的一所職大,在她的話語間透露出對未來的憧憬。但談到姐姐也在上大學、弟弟正在上初中時,小姑娘有著與年齡不相稱的擔憂。一個家庭供著三個孩子上學,壓力可想而知。還有唐獻軍家,常年以捕魚為生,小家庭生活本來也還不錯,但自從女兒上了上海師范大學以后,每年近三萬元的開支壓得家里透不過氣來。像高亞陸、唐獻軍這樣的家庭還有好幾戶,基本上都因為孩子上學借了債,因學致貧問題在農(nóng)村還相當突出,必須下大氣力解決。

  陶其銀夫妻都是殘疾人,家里養(yǎng)了2000多只蛋雞,為此也借了五、六萬元的債。加上遭遇禽流感,現(xiàn)在勉強維持都很艱難。聽到我與村支書記商量如何幫助他們協(xié)調小額扶貧貸款時,陶其銀妻子臉上充滿了期待。我想,推進“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轉變,早已成為一種共識,但如何真正實現(xiàn)這一轉變,卻還面臨著很多的挑戰(zhàn),最關鍵是要選準“造血”的載體,落實到具體的`項目,讓貧困戶真正能夠做得起來、取得實效。還有一部分貧困農(nóng)戶,既不在享受低保等“兜底式”、“輸血式”扶貧的政策范圍,又無力實施“開發(fā)式”、 “造血式”扶貧項目,這部分貧困農(nóng)戶真的讓人很擔心、很焦慮。更讓人擔心和焦慮的是,一些群眾對享受低保政策一味地攀比,甚至有的寧愿在家打打麻將、打打牌都不想到附近的工廠務工,“等靠要”的思想還比較突出。如何實施好“造血式”扶貧、如何既扶貧又“扶志”,是我們需要重點解決的大問題。

  離開陶其銀家時,在路上遇到了高亞陸。在聽到我說他三個子女都很爭氣時,他臉上樂開了花,說:“不上學有什么出息?”直到晚上八點多結束走訪時,我都在想著高亞陸的話,我想,這“出息”更多的是一種希望,是一種改變窮困、過上富足生活的希望,這也是楊邵村、是全縣貧困群眾的希望。這希望是壓在我們肩頭的責任,我們沒有理由不把脫貧攻堅這項工作做實做好,容不得半點懈怠。

  扶貧攻堅的民情日記<3>

  今天我到三組入戶走訪,感覺三組大部分都是新搬遷戶,一統(tǒng)計,僅去年就搬遷了18戶。原來三組的村民主要分布在山上和山下,大約各占一半,山上的自然條件惡劣,交通不便,村民們強烈要求搬遷。經(jīng)村委會協(xié)調,在山下整理了一些屋基,條件好的都遷下來住進了新房,目前山上大約還有七、八戶,我決定先上山走一趟。

  沿著山路往上爬,大約二十多分鐘才到第一家,叫徐光朝,家里三口人,低矮的三間土坯房,家里很亂,滿院都是剛孵出的小雞。徐光朝的兒子徐斌對我們說,他們家三口本來都在外打工,因為他母親生了病,得了肝硬化,在醫(yī)院住了幾個月,醫(yī)生說沒有了救治希望,不得已才回來。他母親現(xiàn)在病情雖然沒有惡化,但隨時都有生命危險,他父親身體也不好,患有腰椎間盤突出和甲亢病,他只有放棄打工回家照顧父母。為了掙點錢,他到省農(nóng)科院學習了蜈蚣養(yǎng)殖技術,在家里養(yǎng)蜈蚣,但才起步,還沒有見收;同時又買回了一批雞苗,準備搞規(guī)模養(yǎng)殖。徐斌是我入戶走訪來在農(nóng)戶家里遇到的第一個年輕人,今年25歲,也是全村唯一一個搞特色養(yǎng)殖的,我很有感觸,年輕人就是不一樣,有文化,有思路,建設新農(nóng)村就需要年輕人。我對他說,養(yǎng)蜈蚣風險很大,關鍵是技術,所以你一定要多小心,有什么問題一定要及時請人解決,千萬不能讓蜈蚣生病。

  再往上走,來到程梅家,她正在林子里放牛,我說我們是“三萬”活動工作組的,想到她家里坐坐,她便把牛拴好,把我們帶到她家。家里條件還不錯,雖然住在山上,但是樓房,而且也收拾得很干凈,她說房子建了好幾年了。程梅今年39歲,是我入戶調查遇到的第二個40歲以下的年輕人,接連遇到兩個年輕人,我便有些興奮,現(xiàn)在年輕人都出門打工,留下來的實在太少了。

  程梅家里三口人,丈夫朱朝明開農(nóng)用車在周邊村從事農(nóng)產(chǎn)品收購、販賣,每年可以掙一些錢。她在家種莊稼,不僅種了10畝土地,還養(yǎng)了10頭豬、3頭牛、1只羊,我粗略地算一下,她在家種地搞養(yǎng)殖每年的毛收入也有近2萬元。她還有一個女兒,9歲,在洪門鋪讀小學。她家是我在洪門鋪村入戶走訪以來遇到的條件算比較好的一戶了。我問她現(xiàn)在主要有些什么困難,她說主要是她女兒上學比較困難,才9歲,每天要走幾里路到山下讀書,又沒有同伴,中間要穿過好幾個樹林子,現(xiàn)在野豬比較多,很有危險,上學的時候她可以送一下,放學要是太忙就來不及接,希望能夠解決一下。再就是希望村里幫忙在山下協(xié)調一個屋基,還是想搬到山下去住。

  三組山上的'資源其實還是很豐富,森林保護得比較好,山場面積也很大,如果年輕人不出門打工,像程梅一樣,在家發(fā)展養(yǎng)殖,也還是可以掙到錢。政府應該在這方面做一些工作,力所能及地把年輕人吸引回來,只有年輕人回來了,村子里才有發(fā)展的生機和活力,才可能形成一種良性循環(huán),更好地推動經(jīng)濟發(fā)展和新農(nóng)村建設。

  接著我又到吳玉海、程家錢、吳兆旭、涂原進等幾家,情況大體差不多,都屬于比較勤奮、生活過得去、但生存條件又比較差的一類。他們都反映山上條件太差了,而且野牲畜多,破壞性大,莊稼都種不成,要求村里能夠幫他們遷到山下居住。

  從山上往回走,我想村里搞遷移扶貧是正確的,應該把村民從山上遷下來,人雖然住在山下,但山上的地還是可以種,而且還可以利用山場資源發(fā)展特色產(chǎn)業(yè),老百姓也有增收的路子。

  社會發(fā)展的趨勢是城市化,那么農(nóng)村發(fā)展的趨勢應該是集鎮(zhèn)化和村莊化,如何探討一種土地流轉機制和搬遷幫扶機制,把那些生存條件惡劣的村民集中遷移到公路沿線、集鎮(zhèn)周圍,讓他們遷得下、住得穩(wěn)、能發(fā)展,應該是政府認真研究并切實解決的問題。

  扶貧攻堅的民情日記<4>

  “今年駐村工作隊計劃為村里打兩口水井,預算得100多萬元,我們下午去找河南孟電集團方面談一談,看他們能資助多少錢。如果還有缺口,我們再去相關部門試試能不能爭取到一些資金。”拍石頭村駐村工作隊隊長郭壘一邊說,一邊翻看著自己每天記下的民情日記。

  4月19日上午9時,當記者見到郭壘時,他正在和拍石頭村的兩名村干部開“碰頭會”,很多扶貧思路也都是在這樣的“碰頭會”上逐漸清晰起來的。作為駐村干部,郭壘來到拍石頭村已有一年多的時間了。駐村工作隊由他和另外兩名隊員組成,工作內(nèi)容只有一個——扶貧。

  據(jù)郭壘介紹,用水困難是制約拍石頭村發(fā)展的瓶頸,要想幫助村民脫貧致富,必須解決用水問題。由于水位連年下降,水井年久失修,拍石頭村的農(nóng)田灌溉基本靠附近水庫放水,生活用水則靠水窖儲存雨水。駐村工作隊今年計劃協(xié)調水利部門打兩口深水井解決生活和農(nóng)業(yè)用水問題,并修建配套管網(wǎng),送水入戶。“這一項整體下來預計需要100多萬元。拍石頭村地處山區(qū),地下配套管網(wǎng)的.修建難度很大,這些都是我們需要克服的困難。”郭壘說。

  在郭壘的民情日記上記錄著他每天的工作日志,也記下了村里33個貧困戶的基本信息。他根據(jù)精準扶貧原則,將這些貧困戶分成產(chǎn)業(yè)扶持、勞動就業(yè)、醫(yī)療救助、助學幫扶、低保兜底、集中供養(yǎng)、搬遷扶貧7個幫扶類別。拍石頭村作為輝縣市市委辦公室負責的扶貧點,除了派出駐村工作隊外,還安排有機關工作人員對村里33個貧困戶進行一對一的幫扶。“我們就是開展扶貧工作的排頭兵,負責搜集信息傳給后方,以便制定精準的扶貧政策。”郭壘說話句句離不開扶貧。

  作為輝縣市市委辦公室調研科科長,之前郭壘是坐在辦公室里和材料打交道,成為駐村干部要求必須食宿都在村里,深入基層群眾中去,這種轉變,他剛開始有點不適應。但當?shù)谝淮巫咴L拍石頭村貧困戶時,他被深深地觸動了。那是一個一貧如洗的家庭,丈夫癱瘓在床,妻子體弱多病喪失勞動力,兩個孩子還正在上學,十幾平米的老屋破舊不堪,家中沒有一件像樣的家具。這一幕令郭壘感到特別心酸,他暗下決心一定要幫助群眾擺脫貧困的陰霾。

  去年,在駐村工作隊的努力下,拍石頭村亮起了路燈,修建了垃圾池和文化墻,山村環(huán)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那些曾經(jīng)記錄在郭壘民情日記上的內(nèi)容都變成了過去式,F(xiàn)如今,用水困難、就業(yè)問題等貧困因素又被他記在了今年的民情日記上。

  在對郭壘的采訪過程中,他一會接電話為群眾解答扶貧政策,一會又給隊友介紹扶貧對象的家庭情況,采訪被一次次地打斷。他說,駐村干部的日常工作就是這么忙,不過扶貧干部越忙越能說明群眾脫貧的急迫性。由于白天工作太多了,入戶走訪只能放到晚上了,因此駐村工作隊每人都買了一個手電筒。

  接受完記者的采訪,郭壘又要出門去河南孟電集團協(xié)商修建水井資金和安排村民勞動就業(yè)事宜了。像這樣外出尋求經(jīng)濟或政策上的幫助,被他形象地稱為“化緣”。每天,郭壘不是在記錄民情日記,就是奔波在“化緣”的路上。

  扶貧攻堅的民情日記<5>

  授命到大嶺村擔任黨支部第一書記,已經(jīng)整整3個月了。今天一大早,我就接到村里老支書楊錫榮的電話,說村里今年烤煙長勢喜人,是不是到幾個農(nóng)戶家去鼓勵一下,我正有此意,便欣然答應。

  記得3月21日,我到縣委宣傳部報到,部里分配給我的一個任務就是扶貧。在參加完全縣扶貧工作大會后,第三天我便驅車來到了熟悉而又陌生的壺瓶山鎮(zhèn)大嶺村。大嶺村距離壺瓶山集鎮(zhèn)25公里。踏入村部,迎接我的是村支部書記李啟斌和老書記楊錫榮。

  次日,我和工作隊的覃鳳逸以及李書記開始了全村的走訪調查。老書記也親自陪我們一起走村串戶,了解村情。大嶺村坐落在著名的自然風景名勝壺瓶山大峽谷谷口,三面環(huán)山,一道峽谷與外界相連,典型的高山峽谷地形。村域面積27329畝,森林覆蓋率96%,耕地1090畝,總共451人。走訪中發(fā)現(xiàn),5歲-45歲之間的學齡兒童和青壯年勞動力較少,60歲左右的.老人是家中的主要勞動力,學齡兒童都在集鎮(zhèn)讀書,由于路途遙遠,大多需要一名家長陪讀,青壯年勞力基本都在外打工,只有農(nóng)忙或者過年過節(jié)才會回來。

  村里的簡易公路只能通行本地人的出行神器“麻摩”。那天,我們走訪距離主線公路最遠的張文業(yè)家,從村部出發(fā),在“麻摩”車上顛簸了近一個小時后,我們改為步行,在很陡的山坡路上走走停停,3個小時后才到達。此時,我早已是精疲力竭,平房主人老張熱情地招待了我們。但眼前的一幕卻讓我忘了疲憊:破舊低矮的平房,蒼老的青磚石瓦,一張正對門口的八仙桌,桌面上整齊地鋪了一層報紙,一個頭發(fā)花白、滿臉皺褶、皮膚黝黑的男人坐在門邊上發(fā)呆。走進屋里,眼前一片荒涼,我們不禁沉默了。

  老張給我們算了一筆賬:以烤煙種植為例, 每畝成品煙葉的總收入在4000元以上,所需的煙葉專用肥料、勞動力、運費就要花掉一大筆錢,正常情況下,烤煙種植每畝凈利潤只有260元,再加上肥料和成品煙運輸成本的增加,相對于交通發(fā)達的村,每畝收益減少300元,農(nóng)民除了自身勞動力收益,實際上發(fā)展種植收益微薄。

  當時,老楊書記還講了一個讓人心碎的“冷笑話”:前兩年,惜糧坪的楊老養(yǎng)了幾頭豬,陡峭的山路連豬都趕不下來,只有殺了請人將豬肉背下山,一頭豬200多斤肉,賣了2400多元,結果請人上山殺豬花了200元,請4個人背下去花了600元,再加上買豬仔的600元,除去自己背豬仔上山和喂豬的糧食、人工,毛利1000元,細算連喂豬花的飼料錢都不夠。

  那天,我們從栽煙談到修路,從人畜飲水談到茶葉發(fā)展,不知不覺,已日落西山,下山已是不可能了,經(jīng)不住老張熱情的挽留,我們留了下來,老張用山里人待客的飯菜招待了我們。3月大山的夜晚還是挺冷的,我們一群人圍坐在火堆邊,一直聊到深夜。

  今天,我們在老張家又待了大半天,繼續(xù)聊脫貧,聊發(fā)展。我們都認為,其實山里人不缺智慧,也肯吃苦,獨特的氣候條件生產(chǎn)出來的烤煙、茶葉、臘肉、蜂蜜、土雞等都是城里人趨之若鶩的好東西,交通不便才是山區(qū)群眾脫貧致富最大的攔路虎。只有打通了交通這個脫貧攻堅的“神經(jīng)末梢”,山里百姓才能真正看到希望。

  值得欣慰的是,石門縣近兩年響應常德市委“交通大會戰(zhàn)”號召,西北山區(qū)的交通大環(huán)境正在快速得到改善,而大嶺村的公路建設也已經(jīng)被納入扶貧規(guī)劃,山里百姓有福了。

【扶貧攻堅的民情日記】相關文章:

個人扶貧民情日記(精選28篇)04-26

扶貧攻堅責任書11-02

關于扶貧攻堅調研報告范文10-15

扶貧攻堅目標責任書02-21

扶貧攻堅工作自查報告10-14

扶貧攻堅幫扶工作自查報告04-01

社區(qū)民情日記02-06

雙聯(lián)民情日記10-25

網(wǎng)格員的民情日記03-08

社區(qū)民情日記(精選11篇)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