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楊絳先生日志精選
楊絳,本名楊季康,江蘇無錫人,中國著名女作家、文學翻譯家和外國文學研究家、錢鍾書夫人。2016年5月25日,楊絳先生于25日凌晨逝世,終年105歲。下面,yjbys小編為大家分享一篇紀念楊絳先生的日志,歡迎大家閱讀欣賞。
平淡的力量
也許,一個年逾百歲老人的去世,談不上悲傷。所以,當楊絳先生離世的消息通過快如閃電的網(wǎng)絡傳遞到我的眼晴時,我并沒有像這些年如汪國真、史鐵生、陳忠實等我喜歡的作家去世時的難過。我很平靜的接受了這個現(xiàn)實。幾年前數(shù)以百萬計的網(wǎng)友通過網(wǎng)絡為先生百歲壽誕祝福時,我就知道,這一天不會太遠。
是的,先生的離去,我不悲傷。但我知道,先生此去,這個世界便少了一種力量,一種叫做“平淡”的力量。這種力量是春風化雨,這種力量是潤物無聲,這種力量能于無聲處聞驚雷,也能在不經(jīng)意里化干戈為玉帛。這種力量可以如水一般隨形就物,也能如空氣似的無孔不入。這種力量可以穿透人的心靈,讓我們在許多暗夜檢討自己的浮躁。這種力量也是一個無處不在的參照物,讓我們常常在被物欲蒙蔽雙眼的時候還能有一個可以參考的方向。先生以歷經(jīng)三朝之軀,105歲生命長度,還有數(shù)百萬字的等身之著,告訴我們一個道理,那就是淡然之心,可折萬物。先生的生命、經(jīng)歷、人格、作品等,都像一股股從泉眼里無聲冒出的涓涓水流,那么平靜,那么自然而然,卻在歲月的靜水輕流里萬涓歸流,不知不覺便漫盈了無數(shù)人們的心間。
人活百歲需要機緣和運氣,也是很多人追求的生命極限。如果說一百歲是上蒼對先生的苦難人生、文學成就和人格魅力的肯定,那么后來再多出來的五年,我想,一定是老天對她超然世外生活態(tài)度的獎勵。
“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我雙手烤著生命之火取暖;鹞,我也準備走了。”這是先生百歲之際對生命的感悟。我是定達不到先生生命高度的,因為我無法做到與世無爭的脾性,所以也便無法理解一個百歲老人那份靈動而平靜的心境。先生閑適淡然的處世態(tài)度并不是上了歲月后才有的,在她的《我的丈夫錢鐘書》一文中,有這么一段:在我住院期間,鐘書只一個人過日子,每天到產(chǎn)院探望,?嘀樥f:“我做壞事了。”他打翻了墨水瓶,把房東家的桌布染了,我說,“不要緊,我會洗。”他就放心回去。然后他又做壞事了,把臺燈砸了,我問明是怎樣的燈后說:“不要緊,我會修。”他又放心回去。下一次他又滿面愁慮,說是把門軸弄壞了,門軸兩頭的門球脫落了一個,門不能關了,我說,“不要緊,我會修。”他又放心回去。他感激之余,對我說的“不要緊”深信不疑。當初讀這一段時,是對錢先生那份當了父親之后還如此孩子氣的忍俊不禁,再后來讀時,覺得一個坐月子的女人,居然還能如此對待一個生活幾乎不能自理還四處闖禍的男人,于是便出奇的佩服先生那種與生俱來骨子里的高雅了。一句帶著微笑與溫度的“不要緊”,就是這個世間絕大部分人都知道卻做不到的答案。所以,當錢鐘書以一句“最賢的'妻,最才的女”來炫耀自已的幸福時,其實已將這種淡看世事的生活態(tài)度向世界作了推廣。我想,“伉儷”一詞,一定就是為錢楊兩位先生量身打造的。
很多高壽老人,其實早已失去了思維能力,成了一具刻寫生命年輪的軀殼。但先生在93歲出版散文隨筆集《我們仨》,96歲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邊上》,102歲還整理出版了250萬字的《楊絳文集》,如若沒有一顆敏感而超越生死的淡泊之心,料難做到。1997年,先生唯一的女兒阿瑗去世,1998年歲未,先生的丈夫錢鐘書又因病去世,她說“我三人就此失散了。就這么輕易失散了。”“媒體說我內(nèi)心沉穩(wěn)和強大,其實,鐘書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我壓根兒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間,打掃現(xiàn)場,盡我應盡的責任。”每見此文,淚水總會潸然而下。一個人精神世界的偉大,莫過于遇到困阻時還能給予他人繼續(xù)前行的力量。拋卻先生學者、作家身份,一個年近九旬且有著細膩情感和敏銳思維能力的老人,接連失去“一生最好的作品”女兒和相依相扶六十三年的丈夫,內(nèi)心遭受的重擊可想而知。但先生知道她還有責任,那就是她要把他們之間的愛以文字形式傳遞給身邊所有的人。于是,在她93歲高齡出版講述一家三口溫情往事的《我們仨》一書時,這個世界都被感動得一塌糊涂。
一直認為,是楊絳成就了錢鐘書。如果不是楊絳,就一定沒有經(jīng)典名著《圍城》,錢鐘書這個幾乎沒有生活自理能力的男人,也一定會被生計困縛成一個普通的學者!傳說里所謂的“女神”,大抵便是先生這樣的人罷。
“懂”是愛情最好的詮釋,“淡”是生命最好的注解。這兩點,先生都做到了。生命既然已經(jīng)圓滿,便無遺憾可言,而我們,都是旁觀者。只是,這個世間,從此再無先生可稱。而先生所代表的一種平淡的力量,在這個欲望滋意的時代,也成為了最后的絕唱。
先生,一路走好!
延伸閱讀:
楊絳簡介:
楊絳(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本名楊季康,[1] 江蘇無錫人,中國著名女作家、文學翻譯家和外國文學研究家、錢鍾書夫人。
楊絳通曉英語、法語、西班牙語,由她翻譯的《唐·吉訶德》被公認為最優(yōu)秀的翻譯佳作,到2014年已累計發(fā)行70多萬冊;她早年創(chuàng)作的劇本《稱心如意》,被搬上舞臺長達六十多年,2014年還在公演;楊絳93歲出版散文隨筆《我們仨》,風靡海內(nèi)外,再版達一百多萬冊,96歲成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邊上》,102歲出版250萬字的《楊絳文集》八卷。[2]
2016年5月25日,據(jù)人民日報李舫、發(fā)改委周南等多方消息,著名文學家、翻譯家楊絳先生于25日凌晨逝世,終年105歲。
楊絳的人物評價:
她堅忍于知識分子的良知與操守,她堅貞于偉大女性的關懷與慈愛,她固守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淡泊與堅韌,楊絳的內(nèi)心是堅硬的,又是柔軟的。(搜狐網(wǎng))
“最賢的妻,最才的女”,“贈予楊季康(楊絳本名),絕無僅有的結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 。”(錢鍾書評)
中國小說學會副秘書長盧翎評價楊絳說:“楊絳的散文平淡、從容而又意味無窮?芍^‘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讀她的散文更像是聆聽一位哲人講述些煙塵往事,在平靜、平淡、平凡中有一種卓越的人生追求。”(盧翎評)
“這位可敬可愛的老人,我分明看見她在細心地為她的靈魂清點行囊,為了讓這顆靈魂帶著全部最寶貴的收獲平靜地上路”。(周國平評)
【紀念楊絳先生日志精選】相關文章:
楊絳先生的翻譯技巧08-15
楊絳女士語錄08-25
楊絳經(jīng)典語句11-11
《楊絳傳》讀后感1000字(精選5篇)01-24
《楊絳傳》讀后感范文1000字03-26
楊絳的故事:且以優(yōu)雅過一生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