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下面的是小編分享的與孟子名言推薦有關(guān)的文章,歡迎繼續(xù)訪問應屆畢業(yè)生名言網(wǎng)!
(1)仁者無敵。
【譯文】仁德的人是無敵于天下的。
(2)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節(jié)日祝福短信。
【譯文】每家給他五畝土地的住宅,四圍種植著桑樹,那么,五十歲以上的人都可以有絲棉襖穿了。雞狗與豬這類家畜,都有力量去飼養(yǎng)繁殖,那么,七十歲以上的人就都有肉可吃了。一家給他一百畝土地,并且不去妨礙他的生產(chǎn),八口人的家庭便都可以吃得飽飽的了。辦好各級學校,反復地用孝順父母、敬愛兄長的大道理來開導他們,那么,須發(fā)花白的老人便會有人代勞,不致頭頂著、背負著東西在路上行走了。
(3)易其田疇,薄其稅斂,民可使富也。
【譯文】搞好耕種,減輕稅收,可以使百姓富足。
(4)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
【譯文】君主仁,沒有人不仁;君主義,沒有人不義;君主正,沒有人不正。
(5)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
【譯文】以百姓的快樂為自己的快樂者,百姓也會以國君的快樂為自己的快樂;以百姓的憂愁為自己的憂愁者,百姓也會以國君的憂愁為自己的憂愁。
(6)爭地以戰(zhàn),殺人盈野;爭城以戰(zhàn),殺人盈城,此所謂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
【譯文】為爭奪土地而戰(zhàn),殺死的人遍野;為爭奪城池而戰(zhàn),殺死的人滿城,這就是帶領(lǐng)土地來吃人肉,死刑都不足以贖出他們的罪過。
(7)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
【譯文】君主把臣下看成自己的手足,臣下就會把君主當作腹心;君主把臣下看成牛馬,臣下就會把君主當成路上遇見的一般人;君主把臣下看成泥土或野草,臣下就會把君主看作仇敵。
(8)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更多孟子名言敬請關(guān)注習古堂國學網(wǎng)的相關(guān)文章。
【譯文】魚是我所喜歡吃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歡吃的;如果兩者不能都吃的話,我便丟掉魚而吃熊掌。生命是我所喜愛的,義也是我所喜愛的;如果兩者不能并有,我便舍棄生命而取義。
(9)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譯文】尊敬我的長輩,從而推廣到尊敬別人的長輩;愛護自己的晚輩,從而推廣到愛護別人的晚輩。
(10)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譯文】行仁政的就有很多人幫助,不行仁政的就很少有人幫助。幫助他的人少到極點時,連親戚都反對他;幫助他的人多到極點時,全天下都歸順他。
(11)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譯文】天時不及地利,地利不及人和。
(12)殺一無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
【譯文】殺一個無罪的人,是不仁;不是自己所有,卻去取了過來,是不義。
(13)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未聞弒君也。
【譯文】破壞仁愛的人叫做“賊”,破壞道義的人叫做“殘”。這樣的人,我們就叫作他“獨夫”。我只聽說周武王誅殺了獨夫殷紂,沒有聽說過他是以臣弒君的。
(14)賢者在位,能者在職。
【譯文】使有德行的人居于相當?shù)墓傥唬胁拍艿娜藫我欢殑铡?/p>
(15)尊賢使能,俊杰在位。
【譯文】尊重有道德的人,使用有能力的人,杰出的人物都有官位。
孟子學成后居鄒為士,收徒講學。門生中著名者就有18人,公孫丑、萬章等都是他的高足弟子。當時諸侯混戰(zhàn)、七雄爭霸,孟子便懷著實行“仁政”治國的政治抱負,游說諸侯。約44歲時,他率領(lǐng)弟子,首次出游齊國,50歲時出游滕國,然后返鄒。不久又拜訪了代理任國(今濟寧)國政的季子;接著由任到梁(魏)見梁惠王,55歲左右,由梁再次到齊國。據(jù)歷史記載,孟子游說諸侯時名氣很大,“凡出行,后車數(shù)十乘,從者數(shù)百人”。他曾在二次游說齊國期間在齊做客卿數(shù)年,并在齊國稷下學宮講學。但由于當時“天下方務于合縱連橫,以攻伐為賢”,因而,對于孟子“行仁政而王天下”的政治主張“(齊)宣王不能用”,“梁惠王不果其言”,其它各國也都未采納。到公元前308年,孟子已年高65歲,其政治抱負仍然沒有實現(xiàn),只好停止自己20多年的游說生涯,象孔子晚年那樣,退居鄒國,從事教學與著述。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言,作《孟子》七篇,以詔來世!
孟子的政治理論
1.民本說
孟子指出「民為貴, 社稷次之, 君為輕」, 認為政府要保障人民的利益, 君主應以愛護人民為先決條件。因此, 天命在於民心而不在於君主, 苦君主無道, 人民便可推翻他; 但若君主有旨, 人民便應謹守崗位。
2.法先王
孟子主張行仁政,必須效法先王(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的王道統(tǒng)治政治, 這樣便能把仁政施行於天下。
3.仁政與王道
孟子主張施行仁政,必須先有仁心, 然後方推行仁政。孟子認為“人有不忍之心”,乃有“不忍人之政”,仁政, 是統(tǒng)一天下者必具備的條件。而仁政的具體表現(xiàn),就是使家給人民、百姓安樂的王道, 要實行王道,又要“尊賢使能”。
4.德治觀念
孔子論“仁”, 是自覺的道德;孟子的“仁”, 則兼具教化的功能。君主應培養(yǎng)出德性,這是施行仁政的條件, 故主張“有德者執(zhí)政”。
5.反對霸政
孟子提倡以德服人的仁政, 反對武力服人的霸政, 目的在減輕民生痛苦, 緩和社會矛盾, 故孟子主張「王道政治」, 反對霸力服人。
6.恢復井田制度
孟子認為理想的經(jīng)濟制度是“井田制度”。“井田制度”即土地為國家公有,國家授田人民耕種, 但人民亦要助耕公田,當作納稅,因此,農(nóng)民便有“恒產(chǎn)”(恒常固定的田產(chǎn)),國家自會安定。
《孟子名言推薦(帶翻譯)》相關(guān)文章:
1.名人名言
2.關(guān)于文學的名人名言_文學經(jīng)典名言
6.
8.諸葛亮名人名言
10.感恩的精選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