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名言與名言解釋
發(fā)布時間:2017-07-20 編輯:guifeng
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摘孔子《論語》
(對天資在中等程度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談論高深的學問;而對于中等以下天資的人,則不可以和他談論高深的學問。)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摘孔子《論語》
(聰明的人喜歡水,因為他性情活躍象水一樣流動不息,仁慈的人喜歡山,因為他心地淳厚象山一樣厚重。聰明的人好動,仁慈的人好靜,聰明的人樂觀,仁慈的人長壽。)
道不同,不相為謀。
(政治主張不同,不互相探討。這里講的是一條結(jié)交的原則,以道同為原則,道不同,不相為謀。因為彼此政治主張不同,就無法互相探討。交友也是一樣,不同道的人難以相友。)
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能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摘孔子《論語》(君子容易事奉,但要想討得他的喜歡則很難。以不正當?shù)姆绞接懰矚g,他是不會喜歡的;但他在用人上,卻能做到量才使用。小人難以事奉,但要想博得他的歡心則很容易。如果以不正當?shù)氖侄斡懰矚g,他是會喜歡的;但當他用人時,則會求全責備。)
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摘孔子《論語》
(在私利面前能夠想到道義,遇到危難能夠挺身而出,雖然長期生活在貧困之中,也沒有忘記平生的諾言,這樣就可以說是一個十全十美的人了。)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摘孔子《論語》(君子以言論超過行動為恥辱。)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摘孔子《論語》
(默記所學的東西,堅持學習而不厭煩,教誨別人不知疲倦。)
富而可求也,雖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摘孔子《論語》
(如果財富能夠爭取得到,即使讓我手執(zhí)馬鞭去做一個車夫,我也去做,但如果追求不到,還不如去干我喜歡的事。)
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摘孔子《論語》(發(fā)憤研究學問,常常忘記吃飯,一旦有所收獲便又高興地忘記了憂愁,連自己的漸趨衰老也沒有感覺到。)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mdash;—摘孔子《論語》
(如果三個人一同走路,其他兩個人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師的。他們有優(yōu)點,我就學習,他們有缺點,我就作為借鑒而改掉。)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摘孔子《論語》
(孔子從四個方面教育學生:學習文化,修養(yǎng)德行,忠誠不渝,言行一致。)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摘孔子《論語》
(君子的心胸坦蕩開朗,小人的心胸則狹隘憂愁。)
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摘孔子《論語》
(鳥快要死的時候,叫聲是悲切的,人快要死的時候,說話是善良的。)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摘孔子《論語》
(讀書人不能不心胸寬廣意志剛強,因為肩負重任而且征途遙遠。他把實現(xiàn)仁的理想作為自己的使命,擔子難道不重嗎?他為這種理想而奮斗,直到死去為止,路途難道不遠嗎?)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摘孔子《論語》
(孔子沒有如下四種毛。褐饔^臆斷,絕對肯定,固執(zhí)已見,自以為是。)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摘孔子《論語》
(向前看好象在前面,忽然間又好象在后面。。。老師善于一步一步地誘導我,用古代的文化典籍開闊我的視野,又用禮法來約束我的行為。)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摘孔子《論語》(孔子站在岸上指著河水說:“時光的流逝就象這河水一樣!日夜不停地流去。”)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摘孔子《論語》
(如果名分不正理論上便講不通,理論上講不通,事情便辦不成;……因此,君子給某種事物起名字時,就一定要在理論上講得通,在實踐上就一定能行得通。)
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莊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寬厚就會得到眾人的擁護,誠信就能得到別人的任用,勤敏就會提高工作效率,慈惠就能夠使喚人。)
見得思義。
(意思是看到貨財,要想到道義)
見善無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見到好的人好的事,生怕來不及向他學習,做遲了。看到了惡人或做壞事,就像是接觸到熱得發(fā)燙的水一樣,想要立刻離開,避得遠遠的。)
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摘孔子《論語》(我還沒有見過喜愛德行象喜愛美色那樣的人。)
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摘孔子《論語》
(年輕人是可怕的,因為怎么能知道他的將來不如我們現(xiàn)在呢?但如果一個人到了四十五十歲還默默無聞,他也就沒有什么可怕的了。)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摘孔子《論語》
(戰(zhàn)斗中,三軍的統(tǒng)帥可以被俘虜,但一個普通人的意志卻不能被迫改變的。)
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摘孔子《論語》
(只有到了氣候寒冷的時候,才能了解松柏傲霜獨立的品格。)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摘孔子《論語》(連人都不能很好地事奉,還怎么能事奉鬼呢?)
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也。——摘孔子《論語》
(死和生聽憑命運的安排,富與貴在于上天的決定。君子只要盡心盡力而沒有過失,對人恭敬而合乎禮法,那么四海之內(nèi)的人都如兄弟一般了。)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摘孔子《論語》(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而不成全別人的惡行。小人與此恰恰相反。)
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摘孔子《論語》(政就是正的意思。如果你能帶頭走正道,誰還敢不行正道呢?)
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
(說一個真正有學問,以天下國家為己任的君子,只憂道之不行,不考慮生活的問題;比如耕種田地,只問耕耘不問收獲。只憂慮自己的為人,并不擔心是否貧窮)
色厲而內(nèi)荏,譬諸小人,其猶穿窬之盜也與!
(外表嚴厲而內(nèi)心虛弱,這類的小人,就像是挖墻洞的小偷。)
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之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摘孔子《論語》
(雖然熟讀了《詩經(jīng)》三百篇,但讓他去處理政事,卻辦不好;派他出使國外,卻不能獨立地根據(jù)具體情況應對自如;這樣的人,讀的即使再多,又有什么用處呢?)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摘孔子《論語》
(只要身居上位的人自己行為端正,那么就是不發(fā)命令,下面的人也會照著去做;如果他的行為不正,即使發(fā)布命令,下面的人也不會服從。)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摘孔子《論語》
(君子能夠協(xié)調(diào)左右但并不盲從附和,小人則只會盲從附和而不能和他人和睦相處。)
道聽而涂說,德之棄也!
(在路上聽到傳言就到處去傳播,這是道德所唾棄的。)
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提手與之言,能無說。
(正確的話,能不聽從嗎?必須認真改正錯誤,才算可貴。恭順的話,能不使人高興嗎?)
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生來就知道的是最上等的人;通過學習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難才學習的又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難仍然不學習的人是最下等的了!“)
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讀書人立志于追求真理,以穿得不好吃得不好為恥辱的人,那就值不得和他談論什么了。)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軍隊可以喪失主帥,一個人不可喪失志氣。意思是三軍之勇在人,匹夫之志在己。故帥可奪而志不可奪。如可奪,則亦不足謂之志矣。)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我愿老年人得到安逸,朋友們相互信任,少年人得到關(guān)懷。)
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到了嚴寒的季節(jié),才知道松柏樹是不落葉的。正如”士窮見節(jié)義,世亂識忠臣。“)
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既有志于學習和追求真理卻又以貧困為恥辱的讀書人,不值得與他討論真理。)
有殺身以成仁。——摘孔子《論語》
(能犧牲生命來成全仁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摘孔子《論語》
(一個工匠想做好他的工作,一定要先有鋒利的工具。)
朝聞道,夕死可矣。
(早晨學得真理,當天晚上死掉也不后悔。”意思是指“生命不息,學習不止。)
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
(了解一個人,要看他的所作所為,不僅了解他的過去,還要觀察他的現(xiàn)在,這樣的話,對那個人的了解還會不全面嗎?)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溫習學過的知識時,能從中獲得新知識的人,就可以做老師了。)
有朋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快樂的事嗎?)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摘孔子《論語》
(有人說:“如果用恩德來回報別人對自己的怨仇,行不行呢?”孔子說:“這樣的話,你將用什么來報答別人對你的恩德呢?不如以公正對待怨仇,以恩德報答恩德。”)
子曰:“賜也,女以予多學而知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摘孔子《論語》
(孔子說:“端木賜啊!你以為我是一個博學強記的人嗎?”子貢答道:“是的,不是這樣嗎?”孔子說:“不是的,我是用一個基本道理把它們貫穿起來的。”)
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摘孔子《論語》
(可以同他交談卻沒有交談,這是錯過了人才。不可以同他交談卻要同他交談,這是白費口舌。聰明的人既不錯過人才,又不浪費語言。)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摘孔子《論語》
(一個人若沒有長遠的考慮,便一定會有眼前的憂患。)
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摘孔子《論語》
(一個人能夠做到多責備自己而少責備別人,就不會招致別人的怨恨了。)
君子求諸已,小人求諸人。——摘孔子《論語》
(君子一切靠自己,小人處處要求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