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激情久久久久影院小草_国产91高跟丝袜_99精品视频99_三级真人片在线观看

晉陽古城參觀攻略

時間:2020-08-31 11:41:54 旅游攻略 我要投稿

晉陽古城參觀攻略

  晉陽古城遺址是太原區(qū)域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太原城建發(fā)展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景點詳情

  晉陽,太原故城,始建于春秋周敬王二十三年(前497),焚毀于北宋太平興國七年(979),最早見于《左傳》魯定公十三年“秋,趙鞅入于晉陽以叛”。歷史上晉陽城軍政地位特殊,曾作為趙國初都、漢晉干城、東魏霸府、北齊別都、盛唐北京而享譽江河南北。在民族發(fā)展史中,晉陽城是中原農(nóng)耕與北方游牧文化交流、融合的紐帶和舞臺,也是各族人民長期共同生活謀求發(fā)展的和睦家園。如今,這座淹沒于綠野村莊之下的家園城市,其遺址別樣的滄桑姿容依然迸發(fā)著瑰麗色彩。

  晉陽城所在的太原盆地四面環(huán)山,中間低平,汾河貫中而過,土地肥沃,人口集中,經(jīng)濟發(fā)達,是理想的城建之所。其北緣有一大型湖泊,方圓20余里,名叫“晉澤”。還有晉水(晉祠之水)與汾水交匯,晉陽城就位于這個交匯處。

  晉定公十二年(公元前500年),趙簡子命家臣董安于(時任晉陽宰)、尹鐸主持,當?shù)仡^人王成為總管,開始修筑晉陽城,至定公十五年(公元前497年)竣工,歷時三年。城周長4里,青石砌基,夾版夯土筑墻,墻內(nèi)加荻、蒿、楚(類似蘆葦、野草、荊條之類植物),使其堅固。墻基厚丈余,高4丈。城四周各開一門,青銅龍飾城門。城四周開挖壕溝,猶如一道護城屏障。城內(nèi)有宮室、家廟、糧庫等。宮室建筑的柱子均為銅鑄(見《史記·趙世家》《戰(zhàn)國策·趙策》)。晉陽城墻體內(nèi)為什么要加荻、蒿、楚之類的植物?宮室柱子為什么要銅鑄?一方面是為了堅固,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為了備戰(zhàn)。當時晉國規(guī)定,卿大夫不允許擁有武器,否則,要犯滅族之罪。但為了防備不測,趙簡子和他的家臣就想出了上述辦法,一旦有人攻打晉陽,楚等荊條之類植物,可以做箭桿,銅柱溶化后可以做箭頭。晉陽城先后在董安于、尹鐸多年苦心經(jīng)營下,變成了趙氏穩(wěn)固的根據(jù)地。

  晉陽城修筑后,在三家分晉前的40多年中,發(fā)生過兩次大的戰(zhàn)爭。第一次是城建成后的當年,趙簡子命邯鄲大夫趙午將他征伐衛(wèi)國時,衛(wèi)國進貢晉國的500名奴隸由邯鄲遷往晉陽,趙午答應,但很快又反悔,被趙簡子捕到晉陽殺害。趙午之子趙稷伙同他的舅父中行氏(寅)及中行氏的姻親范氏(吉射)發(fā)兵圍攻趙簡子在國都“絳”(即“新田”,今山西侯馬市)的官邸,趙簡子被迫北走晉陽。于是晉卿魏、韓、知氏三家聯(lián)兵抗拒范、中行氏,復請趙簡子回“絳”執(zhí)政。《史記·趙世家》記載這個事件時說:“孔子聞趙簡子不請晉君而執(zhí)邯鄲午保晉陽,故書《春秋》曰:‘趙鞅以晉陽畔(叛)”。后來把這個記載作為晉陽城創(chuàng)建年代的依據(jù)。

  晉陽第二次之戰(zhàn),發(fā)生在晉出公二十二年(公元前453年)。這時趙簡子已不在世,其次子趙襄子列為卿,晉國由知伯執(zhí)政。據(jù)《戰(zhàn)國策·趙策》記載,知伯向韓、魏兩家各要“萬家之邑”地,兩家如數(shù)給了他。又派人向趙襄子要藺、皋狼之地(均在今山西離石境內(nèi)),襄子不給。于是知伯勾結韓康子、魏桓子攻打晉陽。知伯攻城三月不下,又從晉祠懸甕山下開渠(今知伯渠),引晉水(一說汾水或汾、晉二水)灌晉陽,“城不浸者三版”。就是說,水淹城墻只留下上面的三版了,城墻也不倒塌,可見晉陽城的堅固。知伯攻打晉陽三年也沒攻破,但也使得“城中巢居而處,懸釜而飲,財食將盡,士卒病羸”。這時,趙襄子有些動搖,“欲以城下”,問他的謀士張孟談該如何辦?張孟談說:“臣聞之,亡不能存,危不能安”,他愿去見韓、魏,說服他們倒戈。于是張孟談潛行出城,游說韓、魏,申明“唇亡齒寒”的歷史教訓。韓、魏為了保全自己的利益,同意反戈,共滅知氏。按照約定,先殺了知伯守堤的士卒,毀堤決水反灌知伯軍營地,造成知軍大亂,韓、魏軍從兩翼包抄夾擊,大敗知伯軍。知氏從此而亡,韓、趙、魏三家盡分其地。

  文化發(fā)展

  古晉陽是我國歷史上負有盛名的一個城市,它的遺址在山西太原市西南原晉陽縣。歷代有許多英雄人物在這里活動過,有許多可歌可泣的事情在這里發(fā)生過。據(jù)史料記載,它從春秋時趙簡子的家臣董安于筑城開始。后來知、韓、魏三家聯(lián)軍圍攻趙襄子時,曾引晉水灌過晉陽(見史紀趙世家),在這次戰(zhàn)役中知伯死,于是奠定了韓、趙、魏瓜分晉國的基礎。西晉末并州刺史劉琨也曾在這里筑過并州城,并據(jù)此城抗拒匈奴。進行過激烈的戰(zhàn)爭。讀史方輿記要稱:“都邑記:太原舊城,晉并州刺史劉琨筑,高四丈,周二十七里。城中又有三城,一曰大明城,古晉陽城也,左氏謂董安于所筑……。高齊于此置大明宮,因名大明城……。晉陽宮西南有小城,內(nèi)有殿,號大明宮。又一城南面因大明城,西面連倉城,北面因州城,東魏靜帝武定三年于此置晉陽宮,隋又更名新城。又一城,東南連新城,西北面因州城,隋開皇十六年筑,今名倉城。高四女,周八里……。”唐會要:“舊太原都城左汾右晉,潛邱在中,長四千三百二十一步,廣二千一百二十二步,周萬五千一百五十三步。宮城在都城西北即晉陽宮也。隋大業(yè)三年……詔營晉陽宮,高祖起晉陽故宮,仍隋不廢其城,周二千五百二十步。汾東曰東城,貞觀十二年長史李績所筑,兩城間曰中城,武后筑以合東城。崔神慶傳:武后擢神慶為并州長史,初,州隔汾為東西二城,神慶跨水連堞合而一之……”。“晉祠”在唐代正是太原城的西郊,李白詩:“閑來走馬城西曲,晉祠流水如碧玉……”即是證明。直到北宋初,太宗平北漢時,才將整個晉陽城毀掉。從以上這些史料中看,晉陽古城具有三個特點:第一是使用的時間長,從春秋時周敬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90多年)到北宋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宋太宗平北漢止,其間一千四百七十余年中未曾間斷。歷代均為繁華城市。第二是情況復雜,歷代都有修建、新建、擴建的措施。從史料上看大大小小就有七個城廓,雖然晉陽城的位置變動不大,但某一些城址不一定歷代都全部使用過,有興有廢。第三,晉陽城不是逐漸荒廢而是遭到戰(zhàn)爭水火突然毀滅的,因之地下所保存的文化資料可能很豐富。

  過去對晉陽古城只有歷史記載和一般傳說,沒有作過正式勘查工作。為了配合侯馬晉國新田古城遺址的發(fā)掘與研究工作,必須對山西省范圍內(nèi)有關東周時期的古城遺址作較系統(tǒng)的勘察,所以我們于1961年 6月對晉陽古城遺址作了初步的勘察,并由河北省文物工作隊馬尚柱同志擔任鉆探工作?辈旃ぷ麟m然時間很短,但是收獲不小,不只找到東周時期的古城址,而且找到了這個古城的范圍。另一方面由于時間的倉促對古城范圍內(nèi)的一些小城址,未能系統(tǒng)的進行工作,所以對這個古城歷代的使用情況,還須作進一步細致的了解。

  勘察開始時,我們了解了當?shù)赜袣v史意義的村莊,并訪問了當?shù)厝罕。然后從晉源縣西南一公里的“南城角”村開始。在這村的二郎廟下面,發(fā)現(xiàn)一段古城遺跡,通過鉆探,證明了“南城角”村的整個村址大都坐落在古城墻上面,“南城角”村為“ L”字形,實際是依古城西南城角之勢建成的,古城偏東18度,由于夯土堅硬干燥,地勢較高,適于居住,所以這個村子便建筑在古城墻基之上。二郎廟下面的一段城墻正是古城的南墻,南墻西段從西南城角開始向東延伸,到 600多米處,由于地勢逐漸低洼,多年來即為稻田與汾河水所浸,幫地下再找不到夯土痕跡。古城南墻東西殘長 626.4米,寬30米,夯土堅硬,土質(zhì)細,呈紫紅色,厚17厘米,夯窩直徑為4——5厘米。

  古城的西墻地上已所存不多,即用探鏟由西向北追蹤探尋,發(fā)現(xiàn)地下城基夯土綿延,與地上的殘城相銜接。至古城營的西面(距古城營村1300米),有一段西城墻高出地表約 7 米,殘長約 900米,其北端(西北城角)至西南城角約長2700米,就是西城的全部長度。城西北角今為一南北水渠所穿毀,在斷面上有許多穿桿孔痕跡。同時在夯土中發(fā)現(xiàn)木柱灰和木柱下面的礎石,礎石方約40厘米。夯土質(zhì)地、顏色和夯法與古城南墻相同。在城墻拐角地方的夯土中,發(fā)現(xiàn)穿桿孔的方向漸由東西折轉(zhuǎn)為南北的現(xiàn)象。這在城墻的建筑上也說明古城已折轉(zhuǎn)向東去 ,這里正是古城的西北城角。向東折轉(zhuǎn)之城墻即為古城的北墻,但在地面上保存已不多了,經(jīng)鉆探仍發(fā)現(xiàn)有夯土痕跡,續(xù)向東行。當時由于稻田泥濘未能再向東探索,只好留待下一步作補充工作。但從以上的資料和“東城角”村(實際上是東北城角)的方位來看,這座古城南北長約4500米。這樣就把晉陽縣、晉陽堡、古城營村的一半和古城營村附近古城遺址完全包括了進去,根據(jù)夯土的質(zhì)地、色澤和夯法,我們認為這座古城是東周時期的遺址,和“候馬牛村古城”的情況有些相似,和邯鄲、監(jiān)淄、燕下都的古城情況亦有共同之點,因之有理由設想這座古城正是東周時期的古晉陽城。

  我們又勘察了和這個古城有關系的三個古城遺址,第一個是“羅城”,位于“羅城村”的東南方向,群眾稱“羅城”,并傳說是北漢劉致遠的城。西墻長約1000米,其南端到古晉陽城的西北角處,其南端到古晉陽城的西墻相銜接,其北入于沙河轉(zhuǎn)而東去為羅城的一段北墻,殘長約 150米,寬20米,羅城的西北角正在羅城村東南的沙河里,方向與古晉陽城相同,但夯土中摻有沙子,質(zhì)地較松,夯土厚13——15厘米,大窩夯。這些情況都說明“羅城”建筑的時代比晉陽要晚,而且在夯土中發(fā)現(xiàn)了一片西漢晚期細繩紋陶片,估計城的建筑年代可能在漢晉之間。

  第二個城址是在晉陽古城的西墻內(nèi),晉源縣西北。在距西南城角1500米處發(fā)現(xiàn)了一段東西殘長約220米的古城墻遺跡,偏東18度,高約7米左右,夯土為平夯法,土質(zhì)松散,夯土中瓦片很多,在這段古城上和附近,采集到唐代的蓮花紋瓦當和破碎的繩紋磚塊。從跡象上看,這段城墻較以上兩城的建筑年代更晚,而且修補的痕跡很多,未能斷定它的建筑時代。因時間倉促,也未對這一古城進行探索。

  第三個古城址,是古晉陽城內(nèi)“古城營村”西面的古城,傳說這個城叫“大明城”,是由于北齊的大明殿而得名,亦即是春秋時趙簡子的家臣董安于所建的古晉陽城。古城的西墻和南墻的一段在地面上很清楚。群眾把這個城叫“內(nèi)城”,而把古晉陽城的一段西墻叫作“外城”。經(jīng)過勘察,其北墻東西長約300米,寬18米,偏東6度。夯土厚20厘米,為平夯法,西墻南北長400米,從夯土情況判斷,其建筑時間比“古晉陽城”、“羅城”都晚,比晉源縣西北面的一段古城殘墻要早。

  在遺址的斷代上,我們認為古晉陽城是東周時代的,很可能就是智伯瑤決水灌的晉陽城。古城的南部(現(xiàn)今晉源城以南一帶),因地勢關系被毀嚴重,故遺跡、遺物不易找尋。古城中部(包括個晉源城及其以西地區(qū)與古城營附近的兩處古城在內(nèi))遺址的變化很大。從遺物上看,有漢代陶片和唐代的遺物。從城址看,古城營的古城我們認為是北齊到隋唐時代的`,此古城的根基也可能還早于北齊。又上述的第二個古城址,也不會晚于宋代。如此說來,這塊地方至少是北齊、隋、唐一直到宋的城址。這個城址各代都有變動,所以地上遺物的紊亂是可以理解的,也不是一時所能搞清楚的。羅城似乎比較簡單些,它的南城墻是借用的古晉陽城的北城墻,當時古城營一帶地方,也許有原來“古晉陽城”的部分宮院、城闕還被使用著。由城墻的包含物等推測,此城的使用年代應該是由東漢到魏晉,傳說其為劉琨的并州城,從時代上看是很可能的。另外整個古城東部位于汾河河灘上,由于歷年汾河沖涮淤積,可能已被破壞湮沒而不易尋找了。

  最后,通過這次調(diào)查,再一次使我們了解到一個古城址是很復雜的,僅就城墻而論,雖然它是聯(lián)接的,但時代或許很不一致。因為后代常常借用前代的城墻,或加以裁截和修補而利用,甚至有的只利用了前代的城墻基礎。

  因為我們勘察工作的時間很短,又沒有進行發(fā)掘,掌握的材料很少,所以上述看法一定會有許多錯誤之處。

  保護工作

  歷史上晉陽城建設經(jīng)歷了肇創(chuàng)和擴建階段,至唐代形成“跨汾連堞”三城并舉的大格局,因此晉陽城遺址層位疊壓、遺存豐富,具有十分重要的文物和歷史價值,鑒于此,山西省政府、國務院分別于1965和2001年將該城址列為省級、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自1999年太原市成立晉陽古城研究所以來,晉陽古城遺址各項工作進入了新階段。結合國家大遺址保護的整體思路、文獻記載和前人研究成果,古城研究所對城址進行了全面調(diào)查和局部發(fā)掘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通過考古調(diào)查基本探明了城池遺址的四至范圍、城建大致格局;通過對局部點位的發(fā)掘,廓清了古城營村的自北朝至明清堆積豐富的文化層面貌,了解了西城墻和西護城河的形制特征和時代屬性;另外還通過小探溝發(fā)掘,由點及面地連綴了唐五代至北宋時期遺址地層里厚積的焚毀層,一定程度上印證了晉陽城被火焚水淹的歷史。隨著各項田野考古工作的展開,古城址保護和規(guī)劃工作也在陸續(xù)展開,2006年《太原市晉陽古城遺址保護管理條例》得以頒行。晉陽古城遺址是太原區(qū)域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太原城建發(fā)展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更是全體市民的精神家園。

【晉陽古城參觀攻略】相關文章:

麗江古城畢業(yè)游行程攻略09-22

鳳凰古城畢業(yè)游詳細攻略09-23

菲斯古城自駕游攻略12-26

關于麗江古城自駕游攻略12-01

山西平遙古城自駕游攻略04-15

有關鳳凰古城自駕游攻略11-21

大學生鳳凰古城畢業(yè)游攻略09-26

長沙張家界鳳凰古城自駕游攻略03-09

散文古城英譯賞析10-31

麗江古城景點介紹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