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朗讀者告別觀后感3篇
《朗讀者》第七期——告別,簡直就是一顆巨磅催淚彈!以下是朗讀者告別觀后感,歡迎大家一起分享!
朗讀者告別觀后感【1】
作家曹文軒,作為《朗讀者》節(jié)目“告別”主題這一期的嘉賓,將他和父親的真實經(jīng)歷融入到了自己的思想和筆觸中。在他朗讀半自傳式的作品《草房子》時,雖然文中沒有明顯地提及告別,但從這個他根據(jù)自身經(jīng)歷改變的故事里,我們分明感受到了告別在他,在我們自己的生命里,留下的痕跡。
曹文軒去外地念書前,他的父親用珍藏了多年的上好木材,給他做了一個旅行箱。曹文軒是坐輪船離家的。河里漂滿了落葉,他難過地沉思著,猛然抬頭看見父親在岸邊朝他揮手道別。他在心里想象著父親揮手時的心情,思緒飄到了他十四歲那年,一次在腦海中上演的虛擬的,卻很真實的告別。
曹文軒有一次因為犯錯誤,被父親批評教育了。父親說:“別的不說,你總該愛惜東西吧。”他在《朗讀者》里說:“那一刻我就知道要告別童年了。“
十四歲那年,曹文軒生了病。那時他以為自己要離開家人了。他腦海里描繪了無數(shù)次到時家人會怎樣告別,會多么難過。父親背著他到處求醫(yī),最后去了上海。醫(yī)生確診那只是淋巴結(jié)核,會好起來。父親當(dāng)場又是淚流滿面,那一次的“虛擬告別”讓曹文軒更深刻地理解了愛。
然而他與父親真正的告別,并沒有提前想象,就那樣來了。曹文軒在《朗讀者》的采訪中說:“我犯了一個不可饒恕的錯誤。”
一天他突然接到了大妹夫的電話:“爸爸突發(fā)心臟病,在劇烈地疼痛中。” 家里人想叫救護(hù)車帶父親去城里接受治療,但是想讓曹文軒拿定主意。曹文軒以為從鎮(zhèn)上去城里的路很顛簸,怕父親吃不消,就決定讓父親在鎮(zhèn)上接受治療。大約過了半個小時,父親親自在電話里叮囑他,“我會好起來的,你不急著往家趕,你寫你的東西。”又過了半個小時,曹文軒拉開門正要回家,接到了電話。那邊一片哭聲:“爸爸他走了。”
曹文軒至今想不起來自己是乘什么交通工具回的家。他只記得從縣城到鄉(xiāng)村的公路已經(jīng)修地非常平坦了。
父親留給曹文軒的最后一句話是:“人家都說,曹文軒是個大孝子。”
故事并不在此結(jié)束,也并不是一直沉重的。請你去親耳聽他朗讀的'《草房子》,親眼看他的表情;蛟S從這位朗讀者的話語中,你會看到那堅強面對告別和改變的心。
我們漸漸意識到,有些事情有些人,就是會離你而去的。直到我們開始獨立自主選擇留下什么丟下什么,我們毅然決然要開始新生活;直到想不起父母的頭發(fā)是什么時候變白的;直到一件不經(jīng)意的小事讓你突然意識到自己長大了;直到我們在腦海中,開始不懼怕想象告別的情形;直到我們開始為告別做計劃——有些人甚至提前計劃好了自己的葬禮。這時候我們明白了,我們,也在離他們而去。我們經(jīng)歷了多次告別,所以有了自己說再見的勇氣。
在一些人看來,告別的那個人即將開始遠(yuǎn)去的漂泊;有些人可能會覺得這是楊帆遠(yuǎn)帆。我們明白了告別的意義和分量,明白了它在生命中濃墨重彩的一筆。我們面對告別越來越從容,因為我們感謝告別給我們留下的,思想的軌跡。經(jīng)歷了許多告別后,它教會我們一件事:那些真正讓你難過的,不是告別,而是來不及告別。
朗讀者告別觀后感【2】
4月2日,央視大型文化情感類節(jié)目《朗讀者》播出第七期“告別”主題節(jié)目,姚晨驚喜亮相,F(xiàn)場講述自己與陌生人之間的難忘情誼,爆料曾被收留睡木板床,分享首當(dāng)媽媽時與月嫂魏姐的故事及自己寫下的文章《魏姐》。姚晨還現(xiàn)場深情朗讀了魯迅經(jīng)典《阿長與<山海經(jīng)>》,感恩每一次萍水相逢的遇見。
節(jié)目中,姚晨談起了在自己生命中短暫出現(xiàn)卻時常浮現(xiàn)于腦海的一些人。說到求學(xué)時的難忘歲月,她提到了在自己無處可去時,收留自己的“胖姑娘”。那時候,兩人擠在一張極小的木板床上,“基本她就占了三分之二,然后我占了三分之一”,姚晨還開玩笑說自己“像個蝙蝠似的趴在墻上睡了一個月”。那種“異鄉(xiāng)人收留異鄉(xiāng)人”的溫暖讓她十分感激,談及最后一次遇見,她難掩遺憾,“生命中好多人都不知道什么時候就默默地不見了”。另外,姚晨還與觀眾分享了自己與月嫂魏姐的`故事。在第一次當(dāng)媽媽的手足無措中,魏姐就像是她的戰(zhàn)友,陪她度過了人生中最特殊的一個時期。“我發(fā)現(xiàn)她真的很愛孩子,她永遠(yuǎn)比我們更早發(fā)現(xiàn)孩子哪長了紅疹,哪哪不太好”,關(guān)于魏姐細(xì)致的情感付出姚晨記憶猶新。她還特地給魏姐寫了一篇文章,記錄下這段時光,“希望自己也能記住她,包括將來土豆長大后看到文章也能知道有這樣的一個人疼過他”。
帶著自己對那些陌生人的感念,姚晨把所有的情感都傾注在朗讀當(dāng)中。她用真摯的聲音,不徐不疾地把《阿長與<山海經(jīng)>》中的每一個片段娓娓道來。有趣的生活細(xì)節(jié),驚喜的《山海經(jīng)》,在姚晨的朗讀中顯得十分生動。溫情的講述之下感情卻并不平淡,結(jié)尾“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懷里永安她的魂靈”,更是把所有積攢的感情瞬間噴發(fā),把魯迅對阿長的那份深厚情誼和哀思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聽完姚晨的朗讀,觀眾們紛紛表示“太感動了”“聽得都入迷了”“從中聽到了魯迅對長媽媽的情感”。
“每一次遇見,就像是一場告別”,“遇見”與“告別”是人生必經(jīng)之路。繼首期以“遇見”作為主題詞之后,央視大型文化情感類節(jié)目《朗讀者》本期以“告別”作為核心主題,嘉賓在感念過去的同時,也勾起了觀眾深藏于心底的情愫。
朗讀者告別觀后感【3】
李立群憶母親:媽媽影響了我一生的表演
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有兩種告別無可回避,那就是離開故鄉(xiāng)和與至親的生離死別。節(jié)目中,著名演員李立群坦言自己之所以常來內(nèi)地拍戲,就是因為母親的故鄉(xiāng)在北京,那種對故鄉(xiāng)的情節(jié)對自己影響很深。
而回憶起已故的母親,身為老戲骨的李立群笑言自己的表演其實很大程度上受了不是演員的母親的影響。1984年,李立群與賴聲川一同成立“表演工作坊”,先后推出了《那一夜,我們說相聲》《這一夜,誰來說相聲》以及單口相聲《臺灣怪譚》,全新相聲表演方式在臺灣風(fēng)靡一時。而李立群對于相聲的'最初啟蒙就是來自于母親,他說:“因為我媽媽說個事,常像是在說相聲,生動,準(zhǔn)確,哪怕是用錯了字,都錯得無與倫比。我的相聲段子里,內(nèi)容到表演,有太多無形的她在里面,在里面影響著我的思想,感情和語言。我無法舉例,也舉不全,因為那往往就是一段即興的 ‘相聲 ’,只可當(dāng)時意會,無法事后言傳。”
當(dāng)母親離世時,李立群沒有陪伴在她身邊。面對主持人董卿問道是否會認(rèn)為這是一次遺憾的告別,李立群卻坦言“不遺憾”。究竟為何這位公認(rèn)的孝子面對母親的離世會說出“不遺憾”三個字,他與母親的告別又是一種怎樣的情形?
【朗讀者告別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央視朗讀者告別觀后感07-14
朗讀者告別觀后感80007-03
朗讀者告別觀后感800字07-14
朗讀者告別觀后感60007-14
朗讀者告別觀后感55007-14
朗讀者告別觀后感700字07-14
朗讀者告別主題觀后感600字07-03
朗讀者第七期觀后感告別03-29
董卿朗讀者第七期告別觀后感03-29
朗讀者觀后感600字-朗讀者綜藝觀后感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