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徒生童話
安徒生童話對大家來說一點也不陌生,那么大家知道安徒生童話中的信仰是什么嗎?下面我們一起去閱讀一下吧!
安徒生的信仰和他的生活、作品是分不開的。他有一個著名的祈禱說:“上帝,請讓我筆下的每一個字都在贊美你!”曾有一件他童年的逸事,那時還是窮苦人的孩子的安徒生到別人家的地拾麥穗,被一個出名的性格暴躁的管家追打,當(dāng)棍子要落下來時他大叫:“你敢當(dāng)著上帝的面打我嗎?”結(jié)果那個管家不僅沒有打他,還獎勵了安徒生。我們可以猜測這件小事給安徒生的成長和人生觀造成的影響。安徒生的成功之路無比艱辛,也受過別人的鄙視和非難,但是在他認為,上帝在每個人心里都種下了善的良心。“我感到我是幸運的孩子,在我的一生中那么多最高尚、最好的人都曾深情地、誠懇地對待我。我對人們的信任很少受過騙。”在他的心目中,上帝就是一位賜福人的、愛的上帝,是親切而又和藹的,就像一位深愛著人類的父親一樣。這樣的信念深深扎根在他的心靈深處,給其生活和創(chuàng)作帶來極大影響。在安徒生的童話中,主禱文、贊美詩等基督教特有的詞匯有著驚人的重復(fù)率,個別作品甚至直接摘錄圣經(jīng)詩句,具有強烈的基督教意識與氣息,表達著安徒生的宗教情懷和宗教理解。因此,從信仰與宗教的角度闡釋安徒生的童話,應(yīng)該是正確的。下面簡單從兩個方面來談?wù)劇?/p>
一、上帝的意志永遠是最好的,要相信上帝
安徒生是虔誠的基督徒,這遠勝于他是一個詩人。每當(dāng)他為自己所遭遇的不公苦惱的時候,他就訴諸上帝。當(dāng)他看到人間的苦難和罪惡時也是如此。在《冰姑娘》的悲傷的結(jié)尾里他說:“上帝對我們的安排總是最好的”,盡管他又感慨“上帝從來不像在夢中告訴巴貝德那樣把理由告訴我們”。即使是這樣,上帝依然是他唯一和必然的寄托。
在《母親的故事》中,母親為了從死神手中奪回孩子,甘愿刺破胸脯流出鮮血,甘愿失去眼睛和頭發(fā),她一心要追回自己的孩子,占有自己的孩子;最后,在死神的啟發(fā)下,她才明白原來上帝是生命的主宰,她只是孩子的管家。上帝對每一個孩子的安排是最美好的,那么愛孩子就是要承認上帝在孩子身上的主權(quán),把孩子交給上帝。否則,她所祈求索要的也許是要孩子在塵世受苦。
《丑小鴨》中的那只丑小鴨,大家都說安徒生用丑小鴨來自況,這是沒錯的。而且我們經(jīng)常把它作為勵志的榜樣。但更重要的是,丑小鴨最后的成功其實完全取決于它高貴的血統(tǒng)——天鵝。如果它本身不是天鵝,它的一生只會悲慘的過下去。安徒生是基督教徒,他的觀念中認為一切都是上帝安排的,而上帝的安排永遠是正確的。“只要你曾經(jīng)在一只天鵝蛋里呆過,就算你是生在養(yǎng)鴨場里也沒有什么關(guān)系”,安徒生認為,人的一生無論多么悲慘,都不要懷疑上帝的意志,上帝會善待他的每一個子民,即使現(xiàn)在受苦,將來甚至死后都會幸福。假如丑小鴨不是天鵝,悲慘的度過了一生,那么可以想象,安徒生一定會給它安排一個“飛向天國”的結(jié)局。這里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丑小鴨對迫害和譏笑過它的人采用了一種寬恕、寬容的態(tài)度。它一如既往,保持著謙恭溫良的態(tài)度,“一點兒也不驕傲,因為一顆好的心是永遠不會驕傲的”。這里,像安徒生的其他童話一樣,宣揚的是基督的博愛思想,提倡的是容忍與和解的精神。事實上,拋棄了宗教的外衣,愛和寬容,不正是人類所應(yīng)受的教育、所應(yīng)具有的精神嗎?
除此之外,安徒生那些嚴(yán)肅色彩的童話故事中,關(guān)于懺悔和得救的就占據(jù)相當(dāng)大的比重。比如《紅鞋》、《母親的故事》、《天國花園》、《猶太女子》、《踩面包的姑娘》有著強烈的宗教氣氛,整個的故事就是主人公靈魂的斗爭史,關(guān)于愛,關(guān)于罪,關(guān)于信仰。
二、童話中的基督之“愛”
在基督教語境中,愛一詞是希臘語的agape,拉丁語的caritas,也就是charity,它包括了神對人的愛、人對神的愛(參照約21:16“你愛(agape)我嗎?”)、人之間屬靈的愛(參照林前13:4“愛(caritas)是恒久忍耐”),是統(tǒng)一和缺一不可的。因為“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約13:34)。它們構(gòu)成了基督教中心話語的全部。愛是安徒生最重要的創(chuàng)作主題,并且相當(dāng)詩意地詮釋了基督教之愛的各個方面。
基督教之愛的根源,按德國思想家舍勒(Scheler)的話說,在于其特點是一種“充滿愛意的俯就”——是來自神的,換句話說,是來自超驗,而非經(jīng)驗的世界的。它的保證是相信人類有永生不滅的靈魂。這就導(dǎo)致了安徒生很多作品里面不存在“大團圓”結(jié)局,很多人的追求、情感,最終是要指向另一個世界的,因此表面看上去并不“美滿”。這種來世天國的盼望,僅靠經(jīng)驗的世界是不能滿足的。安徒生自己也說,“它并不在這個人世間走到一個輝煌和快樂的終點,但是它卻超越時代,走向永恒。”(《光榮的荊棘路》)
比如《墓里的孩子》,一個失去孩子的母親過分悲傷,甚至忘卻了她的家人,一心希望孩子的靈魂不要遠離,但是最后她意識到,這樣做不僅不能讓孩子得到天國的幸福,家庭的幸福也不能保全,即她辜負了三種意義上的愛。她說:“我的上帝!請原諒我曾經(jīng)想制止一個不滅的靈魂飛走,曾經(jīng)忘掉了你留給我的對活人的責(zé)任!”再如《紅鞋》和《安妮·莉斯貝》,主人公都是犯了罪而再去贖罪的,但是最后作者并沒有讓他們過著幸福的生活,她們在完成了贖罪的那一刻便死去了,但是她們的靈魂卻得救了。在基督教語境中,這并不是主人公悲慘的失敗,而是喜悅的勝利,因為死亡在這個范疇中本不可怕。
安徒生注重人之間感情的描寫,但是區(qū)別于“欲愛(eros)”,人之間的靈愛同樣是指向超驗的愛,愛是默默無聞的付出,在付出中沒有“計算”,沒有計較,也從來不自私占有。甚至有時還意味著犧牲。
這種愛最生動的體現(xiàn)當(dāng)然是《海的女兒》。為什么小美人魚的形象如此動人?就在于她的身上所體現(xiàn)出來的真正的愛之偉大和愛之崇高。這種愛具有最強韌的力量,這種力量是在忘我中犧牲自己的力量,是在沉默中付出的力量,是為了心愛的人可以付上任何代價的力量。其實,《海的女兒》講的正是人類不滅的靈魂的可貴與愛的真意。小美人魚愛上了王子,不僅僅是愛他的英俊,更渴慕的是想擁有像他一樣的人類靈魂,可以對他產(chǎn)生真正的人“類”之愛,可以擁有上帝所賜的可以穿越死亡的最寶貴之靈魂。她救了王子,卻不愿意居功;王子愛上別人,她沒有忌妒,只有默默祝福她所愛的人能夠幸福——小人魚對王子的愛告訴我們:真正的愛不是占有欲與渴慕欲的滿足,而是心甘情愿的犧牲與忍耐。童話的最后小人魚寧愿變成大海上的泡沫也不愿殺死王子。她為了成全對方自己選擇了犧牲。但當(dāng)她變成了泡沫時,她卻將最終在這種舍己的愛中得到不滅的靈魂。她愛王子,這種愛正是安徒生本人的基督教之愛理念,這種愛不是人間情欲之愛,而是一種深受基督教理念影響的'“摯愛”(Agape),超越了死亡和時間,因為它已經(jīng)擁有了不滅的靈魂。
安徒生有好多童話講到這種默默付出、不計較結(jié)局的愛,甚至是在分別或者死亡中得到升華了的愛。比如《柳樹下的夢》和《堅定的錫兵》。盡管故事讀起來令人覺得傷感,但是安徒生真正的用意卻是對感傷心的超越,對人間之愛的超越。在《柳樹下的夢》中,他用兩個姜餅人的故事暗喻男女主人公分離的命運?伺门^、告白過,盡管他沒有得到約翰妮的愛,但是他贏得了靈魂的滿足,最后他在夢中夢見男女姜餅人手牽著手在前邊領(lǐng)著他和約翰妮向教堂走去。“這是我生命中最甜蜜的一個時刻!”克努得呼喊道。這里沒有怨恨和詛咒,有的只是祝福與寬恕。這和愛就意味著占有與自我滿足的理念當(dāng)然不一樣。只要付出了,不必計較結(jié)果,這個世界就會多一份美好。相比之下,《堅定的錫兵》就更容易看到所描寫的這種愛,錫兵對紙剪出來舞蹈家堅貞不變的愛,被扔進火爐里,仍舊變成了一顆小小的錫心。
但是,如果在犧牲中如果沒有歡樂,唯有痛苦怎么辦?安徒生的回答是:還是要心甘情愿的付出!因為,我們同樣可以有盼望,正如母親生孩子一樣,可以“痛”但并不“苦”啊。如果在塵世得不到報答,那將要在天國得到;如果在短暫的今生得不到答案,一定會在永恒的國度得到。比如《海的女兒》,小人魚死去了,卻要在天空的國度復(fù)活。
三、結(jié)語
安徒生曾祈禱說:“上帝,請讓我筆下的每一個字都在贊美你!”他是一個虔誠的信徒。因此,從信仰這一角度去闡明安徒生童話是恰當(dāng)?shù)。在安徒生的童話里,我們返歸童年的純潔和美好。這不是逃避苦難,而是對苦難的超越。哪怕是審美的超越,對于我們急匆匆的現(xiàn)代人來說,誰敢說不需要這樣“停下來,嗅一嗅玫瑰花香?”
在安徒生五十歲時,《丹麥月刊》發(fā)表了格里默·湯姆森先生評論安徒生的一篇文章,他寫到:“童話保有輕松愉快的法庭,對幻影與實質(zhì)、外殼與內(nèi)核進行裁判。童話里有兩河流經(jīng)其間:一條是諷刺的明河,對大大小小的事情進行嘲弄,與高低貴賤的人們周旋;另一條是深深的暗河,老老實實地使一切事物各得其所。這就是真正的基督教的幽默!”在那一條暗河之中,就有基督教的信仰。當(dāng)然,安徒生的這些埋藏在字里行間的理念,不能成為他那個時代的現(xiàn)實,但是它卻超越歷史,直指未來。這是安徒生作為優(yōu)秀作家,超越同時代人的可貴之處。他也如他所歌頌的理想一樣,成為了“幸運的人……建筑那座聯(lián)接上帝與人間的橋梁的、沒有薪水的總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