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激情久久久久影院小草_国产91高跟丝袜_99精品视频99_三级真人片在线观看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與反思

時間:2022-12-24 08:02:58 小學教學反思 我要投稿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與反思(通用15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要開展教學設計的準備工作,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化規(guī)劃教學系統的過程。我們應該怎么寫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數學教學設計與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與反思(通用15篇)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與反思1

  本專題的主要內容:從數學活動的概念出發(fā)梳理和剖析了數學活動類型和實施策略,并結合重點案例分析了展開數學活動的幾個著眼點:說話、對話、表演、操作及活動的整合。專家強調:教師應對數學活動的開展給予足夠的重視,開發(fā)引起學生學習興趣的數學活動,并在教學中不斷的拓展與完善,以便幫助學生積累更多的數學活動經驗,更好的體會數學學習的趣味性以及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兩位專家關于《小學數學教學中數學活動的設計》的專題講座,給我們的啟發(fā)很大,對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師教學水平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現結合自已的教學實踐和學習,談談自已的學習體會。

  1.通過學習,了解數學活動的含義,認識到活動在數學學習中的重要作用。

  2.通過學習專題中的一些重點案例,了解了數學活動的類型和實施策略。

  3.專題中所提出設計有效的數學活動的類型和策略,特別是開展數學活動的幾個著眼點,在教學實踐中可操作性很強,將這次專題學習的成果應于自已的課堂教學,必將極大的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有效提高教學效率。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與反思2

  【教學目標】

  1、能結合具體情景,理解和掌握分數四則混合運算順序,并能夠正確計算;理解整數運算律在分數運算中同樣適用,體驗運算律的作用。

  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注重數學學習方法的指導和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

  【教學重點】

  教學重點:理解和掌握分數四則混合運算順序以及運算定律。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談話導入

  談話:元旦節(jié)快要到了,我們班的同學打算做一些小飾品來裝飾教室,請看老師帶來的數學信息。

  出示信息:同學們做了24朵紅花,做的黃花比紅花朵數的1/3多2朵。

  二、自主探究獲取新知

 。ㄒ唬┓謹邓膭t混合運算的順序

 。1)結合情景理解算理

  師:根據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學生自由提問題。

  師:我們首先解決做黃花多少朵?這道題已知什么?求什么?請你根據題中的信息,分析數量關系,獨立列式解答。

  生匯報:241/3+2

  師:你是怎么想的?說說你的解題思路?

  該如何計算呢?師板書過程。

  為什么先算241/3?

  師:觀察這個算式,有乘有加,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深化運算順序

  3/8(3/4-1/6)5/6-4/92/37/123/14+7/8

  師:運算順序都能掌握,選擇其中的兩個快速得算出結果來。

  做完后集體訂正。

  師:做這類計算題時,我們注意什么呢?

  教師總結看想算查

  (3)抽象運算順序

  師:觀察這幾個算式,他們都是有關分數的計算,里面包含了加減乘除還有小括號,想一想,它們的運算順序是這樣的?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獨立思考,分組討論,師生小結:由此得出分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與整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相同。

 。4)體驗應用,內化知識

  看一看算式中有哪些運算?想一想運算順序是怎樣的?

  1/2+2/35/63/5(1/2+2/3)5/63/5

  (1/2+2/3)(5/63/5)(1/2+2/35/6)3/5

  思考:算式中的運算都是一樣的。為什么運算順序不同?

 。ǘ┱麛颠\算律在分數運算中同樣適用

 。1)情景引出問題

  師:同學們不僅做了紅花、黃花裝飾教室,還做了漂亮的中國結,請看老師帶來的信息。

  出示:同學們買了60米的彩繩,做大中國結用了彩繩的1/3,做小中國結用了彩繩的1/2,一共用了多少米的彩繩?

  學生獨立解決。師巡視。

  (2)全班交流,展示做題方法。

 。1)601/3+601/2(2)60(1/3+1/2)

  =20+30=605/6

  =50(米)=50(米)

  方法(1):先分別算出算大中國結和小中國結各有多少個,再算一共有多少個。

  方法(2):先算大中國結和小中國結一共占總數的幾分之幾,再算一共有多少個。

 。3)總結運算定律

  師:這兩種方法有什么聯系?結果相同,可以用什么符號把這兩個等式連接起來,(=)仔細觀察這個等式,你有什么發(fā)現?這說明什么?

  師小結:整數的運算定律對于分數也同樣適用。

 。4)練習

  3/420/17-3/43/176-6/13-7/13(5/6+3/4)12

  師:如果把最后一個算式的字母6換成7,4換成5,運用乘法的分配律還簡便嗎?為什么?這就要求我們做此類計算題要注意什么?也要按照怎樣的步驟?

  三、鞏固練習,深化理解。

  剛才我們一起學習了分數四則混合運算,你會解決這類問題了嗎?現在老師想考考大家,敢不敢接受挑戰(zhàn)?

  1、火眼金睛辯對錯。

  師:為什么錯,如果錯了應怎樣改正。

  2、拓展提升

  我們班準備拿出300元錢買糖果,買水果糖的錢數占總錢數的1/3,買奶糖的錢數比水果糖的1/2多30元,買酥糖的錢數占總錢數的2/5,買奶糖多少元。

  3、談收獲

  這節(jié)課學到這里,你有什么收獲?

  最后送給大家一首運算歌,希望謹記運算中應注意的事項,提高計算的效率和正確率。

  四則混合運算歌

  認真計算很重要,日常生活少不了;

  細心審題是關鍵,對快兩字要牢記;

  先算什么要看好,沒有算到要照抄;

  步步過程要對照;心平氣和不煩燥,

  【教后反思】

  《分數四則混合運算》是青島版五年級上冊第八單元信息窗1的內容,本節(jié)課是學生在熟悉了整數、小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分數的意義和四則運算的基礎上學習的,是繼續(xù)學習百分數、比和比例等知識的重要基礎,本節(jié)課是本單元的起始課,為學習稍復雜的有關分數的問題打下基礎。

  要想上好計算課,一定要熟悉教材,從學生感興趣的情景開展教學,從而感染學生,這樣的計算課堂一定會告別枯燥,煥發(fā)課堂的活力,通過研讀教材,把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定位如下:1、能結合具體情景,理解和掌握分數四則混合運算順序,并能夠正確計算;理解整數運算律在分數運算中同樣適用,體驗運算律的作用。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3、注重數學學習方法的指導和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其中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理解和掌握分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順序,理解整數運算律在分數運算中同樣適用,體驗運算律的作用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

  下面我就從三個方面談談我對本節(jié)課的感想:

  1、理解教材,把握目標,扎實落實目標。

  本課時是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理解分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體會運算律在分數運算中同樣適用,所以本課時共設計了兩個問題。首先,問題一,讓學生獨立完成,交流時重點說清自己的思路,明確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然后結合思路說清算式中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因為先求紅花朵數的1/3是多少,所以計算時應先算241/3,初步體會有乘有加先算乘法再算加法,然后獨立完成小練習,引導學生總結分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與整數的相同。其次,首先放在不同思路的不同列式方式,再結合思路理解運算順序,所以我引導學生從算式結果相同上分析,可以用等號連結兩個算式,這樣再讓學生觀察等式兩邊算式特點,才會讓學生明白它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特點,發(fā)現整數運算律同樣適用于分數,這樣處理,有效地落實了目標,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2、在學生掌握知識的同時,注重學習方法的培養(yǎng)。

  看想算查這四個字可以說是提高計算正確率的法寶,在教學中,我分兩個層次滲透了這種方法:在試一試小練習環(huán)節(jié)中,重在讓學生說清,看的是運算符號想的是運算順序;而在怎樣簡便就怎樣計算時,強調不僅要看運算符號還要看數字特點,能不能用簡便算法,還讓學生分析在什么情況下運用簡便算法,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從而使學生逐步理解和掌握該學習方法,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3、突出學生主體地位,關注學生差異。

  對于每個問題的解決與思考,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他們在獨立思考與交流中完善自己的想法,不斷地獲取知識與方法,同時也關注學生差異。對于計算,要求快的同學可以全部完成,在解決中國結的問題上,出示線段圖就是幫助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理解第二種思路,使不同程度的孩子得到不同的發(fā)展。

  教學是一門有缺憾的藝術,在這節(jié)課上,感覺有許多不足之處:

  1、在分析問題思路時,思路不太清晰,放手不夠,沒有讓學生完整的思路。

  2、由于我感覺本節(jié)課的內容較多,為了趕進度,留的時間過于少,使學生的交流留于形式。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與反思3

  一、教材說明:《體積與容積》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41頁至42頁內容。

  二、教材分析:

  體積與容積的學習是在學生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點以及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的基礎上進行的。這一內容是進一步學習體積的計算方法等知識的基礎,也是發(fā)展學生空間觀念的重要載體。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難點是使學生理解物體體積與容積的意義。

  三、學生特點:

  體積與容積對學生來說是一個新的概念,在此之前,學生只學習掌握了平面圖形的面積和長方體、正方體的表面積的意義與計算方法。體積概念的初步建立是學生空間概念的一次飛躍,其實在生活中學生經常遇到物體占據空間的事例,只不過不會用體積這一數學語言來描述它,而是用占位置描述這一現象。從學生的認知水平看,這部分內容從平面到空間,知識跨度大、難度高,教學中學生較難理解。

  四、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通過具體的實驗活動理解物體的體積與容積的意義。

  2、使學生建立體積概念,理解體積的大小與形狀變化無關的原理。

  3、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體體積的大小,發(fā)展空間觀念。

  五、教學理念:

  本課是空間與圖形領域的內容。對于十歲左右的孩子來說,空間觀念是在經驗活動的過程中逐步建立起來的,所以在教學中我首先通過再現《烏鴉喝水》的故事把知識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然后再通過實物觀察活動、想象活動、操作與表達等活動讓學生感知和體驗體積與容積的意義,發(fā)展空間觀念。

  六、教學準備:

  教具: 多媒體課件、杯子、米、木塊、西瓜、梨、油瓶、茶葉罐等。

  學具:土豆、水、大小量杯、每組12個小正方體。

  七、教學過程:

  (一)認識物體占空間

  1、師:同學們聽過《烏鴉喝水》的故事嗎?今天,我們一起隨著電腦動畫再去聽一遍好不好?(師出示電腦畫面學生欣賞。)

  師:這只烏鴉動動腦,想了個什么辦法喝到瓶底里的水?

  師:為什么石頭丟進瓶子里,瓶子里的水就升高了呢?

  師隨著學生的回答小結:原來石頭要占一定的空間。

  2、師出示裝滿米的杯子。

  師:下面請看老師這個杯子,在這個杯子里老師裝了滿滿一杯

  米,現在我把米倒在袋子里,放進一塊木塊,你想想,剛才倒出的米還能裝得下嗎?為什么?

  師:我把木塊取出,換一包紙巾進去,結果又會怎樣?

  3、認識任何物體都要占空間

  師:好,閉上眼睛,想象這個杯子在不斷變大、變大,變得臉盆一樣大了,變得小游泳池一樣大了,最后變得像我們上課的教室一樣大了,睜開眼睛,看看四周,什么占了空間?

  師:水要占空間,人要占空間,米要占空間,木塊要占空間,還有同學們說的物體都要占空間,這說明了什么呢?

  師小結:只要是物體它都要占一定的空間。(板書:占空間)

  (二)認識物體占空間有大有小

  1、師手舉西瓜、梨問:我手上的西瓜、梨誰占的空間大?誰占的空間小?

  師:物體不僅要占空間,而且所占空間有大有小,我們把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板書概念)

  生齊聲讀體積概念。

  2、師:剛才的西瓜和梨,我們可以說西瓜的體積比梨的體積大或梨的體積比西瓜的體積小,在我們的身邊,有著許許多多這樣的例子,你能像我這樣說給小組同學聽嗎?說一說。

  同學交流。

  3、師:有些物體的體積大小我們一眼就能分辨出來,而有的物體的體積我們用肉眼一時難以分辨,像這兩個土豆(師手舉兩個差不多大小的土豆)你說誰的體積大?

  師:到底哪個土豆體積大,你們能商量出一個好的比較方法來嗎。

  小組商量。

  小組匯報:(可能會想出以下兩個辦法)辦法一、用兩個一樣大小的杯子,裝上一樣多的水,然后把兩個土豆放入兩杯水中,看哪個杯子里的水升得高,哪個土豆的體積就大。

  辦法二、用兩個大小相同的杯子裝滿水,然后分別把兩個土豆放入水中,看誰漏出的水多。

  4、學生領取活動材料進行實踐活動。

  各組匯報實踐結果。

  師:你們組中哪個杯子中的土豆大?你們是怎樣判斷出來的?

  (三)認識容積的意義。

  1、師:還記得同學們在舉例中說到冰箱、柜子,像這兩種物體打開里面是空的,可以裝東西,容納別的物體,我們稱它們?yōu)槿萜鳌#ò鍟喝萜鳎┠氵見過什么容器?

  2、師:(手拿一高痩一矮胖量杯)問:你們看,它們可以裝什么?如果我往里裝水的話,誰會裝的多?你有什么好的方法證明你的猜測?

  老師根據學生說的方法動手試一試。

3、師揭示容積一詞并讓學生說說通過演示活動,你怎么理解容積的意義。

  師小結并板書容積的意義。

  4、例舉:油瓶所能容納的油的體積就是油瓶的容積。學生試舉例。

  5、辨析:出示裝有半杯水的杯子,這時杯中所裝水的體積是不是杯子的容積。

  (四)揭題看書。

  (五)談談體積與容積的區(qū)別。

  (六)練習。

  1、書中試一試。

  2、用12個大小一樣的小正方體搭出不同形狀的物體。

  師:老師為每個小組的同學準備了12個大小相同的小正方體,請你們小組的同學共同合作,發(fā)揮想象,用這12個正方體搭出美麗的形狀。

  生在愉快的心情下合作搭建。

  師:請各個小組匯報一下你們搭出了什么?

  師:你們真不錯,搭出了不同形狀的物體。你們所搭物體的體積大小怎樣?為什么?

  師;形狀不一樣,體積一樣。這說明了什么?

  小結:體積的大小和它的形狀無關。

  3、書中練一練1、2、3。

  (七)總結。

  八、教學反思:

  (一)提供生活化的學習材料設置問題情境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fā),讓學生親身經歷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小學數學教學當中,學生認知的構建與知識的獲取之間往往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如何跨越這道鴻溝?我認為多創(chuàng)設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具體形象的問題情境,讓學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調用各種感官去體驗、感受,獲得對數學事實和經驗的理性認知。在導入教學中,教師首先利用學生一年級學過的《烏鴉喝水》故事引入,美麗的動畫緊緊吸引著學生的眼球,熟悉的情節(jié)在耳邊響起,石子投進水后水面的變化清晰可見,一下子就把學生帶入學習的情境,并且學生很自然地運用了空間一詞回答為什么水面會升高。而在這一個環(huán)節(jié)中,有些學生可能會膚淺地認為物體要占液體的空間,還不能體會到任何物體放在任何地方都要占一定的空間。于是老師緊接著提供了一些生活化的學習材料:米、木塊、紙巾,杯子。讓學生在老師創(chuàng)設的一系列生活情境、問題情境中感悟物體并不是在水中才會占空間。最精彩之處還是老師讓學生想象杯子不斷變大,變得教室一樣大時有哪些物體占據空間。使學生們關注到自己教室里所有的物體都占據了一定的空間,突破了任何物體都要占空間這一難點。

  (二)突出探究活動,親歷做數學

  學習方式的轉變,是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目標!稊祵W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數學課程標準》在空間與圖形的內容中,十分強調數學學習活動的情境設置和學生的主動參與。教學中,教師先出示大小相差很大的兩個物體讓學生辨別哪一個物體的體積大。再出示兩個大小差不多的物體讓學生比較,引起學生思考:這該怎么辦?而教師課始簡短的動畫導入為學生自學探究做了鋪墊,課堂上學生想出了兩個可行的辦法.有了辦法,接下來學生就會迫不及待地、主動地進入探究階段。實踐的方法是學生說出的,實踐的過程是學生親自參與的,自始至終老師都只是承擔組織者的作用。是學生在做數學中明白物體占空間有大有小,并學會比較兩個相差不大的物體大小的方法。

  (三)激發(fā)情感體驗,學而有興、學而不累

  與其他數學內容相比,空間與圖形的教學更容易激起學生對數學的情感體驗。在練習中,當老師讓學生用12個正方體搭建不同物體時,學生非常興奮,創(chuàng)造欲望極強。每個同學都能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特別是搭好后全班交流參觀時,同學們的臉上露出了滿足、驕傲的表情。在數學學習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建立自信心。學生從自己的數學現實出發(fā),通過操作、觀察,類比、分析、歸納得出體積大小與形狀的變化無關。這一原理的獲得學生是學得輕松、學得愉快。

  (四)在教學中也有一點不足之處,當學生想出用兩種方法證明自己的猜測時,教師只給學生提供了第一種方法的實驗材料,讓學生集中用第一種方法進行操作。沒有照顧到想到第二種方法的同學實驗需求。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與反思4

  教學目標:

  1、初步體驗除法與生活的聯系。

  2、通過具體情境使學生初步體驗平均分的過程。

  3、通過分一分的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圖片。

  學具準備:

  圓片、小棒。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景,激發(fā)興趣。

  師:在大森林里,住著小猴子一家人,有一天小猴兄弟倆遇到了一點小麻煩,爸爸買了8個桃子要分給2只小猴,該怎么分呢?小猴子們想請大家?guī)兔矸痔易樱蠹以敢鈫?(板書課題:分桃子)。

  二、合作分一分,探究新知識。

  活動一:請同學們用你手中的小圓片代替桃子幫他們分一分。

  1、匯報分的情況。(全班匯報,說出各種分法,并板書)。

  2、師:在這些分法中,你認為哪種分法小猴們最滿意?說說你的想法。(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同樣多、一樣多)。

  活動二:

 。1)師:這時猴爸爸又拿出6個小木塊,請小猴分成2堆,猜猜看小猴會怎么分?(同桌互相討論)。

 。2)同學們同桌合作用小棒分一分。

  活動三:認識平均分。

 。1)師:小猴跟同學們學到了新知識非常的高興,他們準備把好消息告訴小貓,可是小貓正在為一件事發(fā)愁呢。

  (出示):要把12條小魚分給4只小貓,每只小貓要同樣多,怎么分?同學們幫幫它們吧。(4人小組用小棒擺一擺,說一說)。

 。2)交流匯報:12條魚平均分給4只小貓,每只小貓分到3條魚。

  (3)學生總結平均分東西的方法。結論:把每一份分得一樣多叫平均分。(板書)

  活動四:鞏固平均分。

  (1)師:小猴告別了小貓又來到小狗家,小狗也有問題沒有解決,讓我們也幫幫小狗吧。ǔ鍪绢}目請學生讀32頁第3題)。怎么分?誰來圈一圈。

  (2)嘗試用完整的話匯報。

  三、實踐應用。

  師:小猴在外面玩了一圈回家一看,家里來了那么多客人,猴爸爸說,快來、快來,幫爸爸擺筷子。(33頁第1題,課件出示12根筷子,學生用手中的小棒擺一擺,借助生活經驗,進一步體會平均分)。

  師:吃完飯,猴子兄弟回到自己的房間做作業(yè),弟弟不小心把鉛筆撒了一地,請大家?guī)秃镒有值芊忠环帧#ㄒ龑W生完成第2題)

  師:猴爸爸拿出9個汽球要平均分給4個客人,大家?guī)秃锇职址忠环。”(引導學生完成第4題)。

  四、總結全課。

  師:今天同學們幫助小猴解決了分東西的難題,小猴謝謝大家!請大家回想一下,你從中學到了那些知識?

  板書設計:

  分桃子

  1和7 2和6 3和5 4和4

  同樣多一樣多

  把每一份分的同樣多叫平均分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與反思5

  《折線統計圖》一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青島版)四年級下冊的內容,它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數據的基本方法,會用(單式和復式)統計表和(單式和復式)條形統計圖來表示統計結果,并能根據統計圖表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了解了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意義和作用,建立了統計的觀念的基礎上,又一次認識一種新的統計圖單式折線統計圖,單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除了可以反映數量的多少之外,更能反映數量的增減變化情況。本課內容又為以后的復式折線統計圖與扇形統計圖作準備。

  【教學目標】

  1.學生認識折線統計圖及其特點,知道制作折線統計圖的一般方法,學會在有橫軸和縱軸的方格圖上畫出折線表示數據及其變化情況。

  2.學生能看懂折線統計圖,能根據折線統計圖中的數據及其變化情況作數量的簡單分析。從統計中發(fā)現數學問題

  3.學生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進一步認識統計圖的意義和作用;進一步滲透統計思想,培養(yǎng)學生觀察、操作和分析的能力。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實物投影儀 作業(yè)紙

  【教學重點難點】

  ①掌握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制作方法;

  ②體驗制作折線統計圖的過程,發(fā)展統計觀念。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問題

  導入:同學們還記的嗎?2008年舉世矚目第29屆奧運會在中國北京舉行辦,那激動人心的比賽場面至今仍然回蕩在我們耳畔,現在讓我們共同回顧我國在奧運會上的獲獎情況。

  出示:奧運金牌榜

  (1)師:這么多的數據看起來不方便,怎樣整理可以使他們更簡潔、明了呢?

  生答,師(出示統計表)

  師:整理成統計表比文字敘述更簡潔明了了。

  (2)師:怎樣整理這些數據更形象直觀?

  (條形統計圖,再回憶條形統計圖的知識。橫軸,縱軸分別表示什么)觀察條形統計圖,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提問:在條形統計圖中是用什么來表示每屆金牌數的?(直條的長短)

  二、自主探究,研學新知

  1.設疑激趣,導入新知

  國家體育總局的教練們用這些數據制成了這樣的一幅統計圖。大家見過這樣嗎,是什么統計圖?

  師:這種統計圖就是折線統計圖,為什么教練們選擇了折線統計圖,看來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今天就讓我們走進折線統計圖,認識折線統計圖

 。ò鍟n題:折線統計圖)

  2.認識折線統計圖

 。1)整體認識:統計圖上的橫軸、縱軸各表示什么?生:

  師:你觀察的很認真,再來仔細觀察,統計圖上還有些什么?

  生:點、線、數

 。2)認識點、線段

  師:真是會觀察的孩子,一下子抓住了關鍵,在統計圖上有點、線段還有數據。

  師:我們首先來看看這些點表示什么?這個點表示?

  生:23屆15枚。

  師:大家同意嗎?給大家說說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

  師:你的說法比較專業(yè),是的,先看點對應下面橫軸上的屆數是23屆、左面對應的枚數是15枚這個點正好是屆數和枚數的交叉點。

  第二個點誰來說說表示什么?

  指名前面指著說

  板書:表示數量的多少。

  師:我們已經知道了點的作用,相鄰兩個點連接的線段又表示什么?

  生:從線中可以看出金牌的數量是增加還是減少了。

  具體說說:有的線段是急劇下降的,有的是水平的,有的是緩慢上升,有的是快速上升的

  課件演示

  師:你真善于觀察,從線的方向上看出了數量的變化,也就是增減變化。

  板書 表示數量的增減變化。

 。3)讀圖分析

  師:我們通過點、線初步認識了折線統計圖,你能借助這幅統計圖分析一下這幾屆獲金牌的變化嗎?

  學生2--3人說,說想法。

 。4)預測:

  師:根據總體是上升的,請你根據第23屆到29屆我國獲得金牌的數據預測一下,2012年的第30屆奧運會我們國家會獲得多少枚金牌?學生自由發(fā)言(可能一直增加嗎?)

  總結:同學們,這只是一種猜測,比賽的結果受各種因素的影響,不管是多是少,都有可能,要想知道究竟會獲得多少枚金牌,還要大家密切關注今年的倫敦奧運會比賽。

 。5)總結特點

  師:現在你知道為什么采用折線統計圖而不采用條形統計圖嗎?

  生:折線統計圖能表示增減變化,可以預測。

  思考:折線統計圖有什么特點?

  生:通過折線的起伏讓我們清楚地看出數量增減變化情況。折線統計圖在清楚地反映數量增減變化情況方面更具有優(yōu)勢。

  小結:折線統計圖的重要特點就是通過折線的起伏讓我們清楚地看出數量增減變化情況。折線統計圖在清楚地反映數量增減變化情況方面更具有優(yōu)勢。

 。ò鍟杭饶苡帜埽

  3.生活舉例,深化認識

  師:我們已經對折線統計圖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想想,生活中你還從哪兒見過折線統計圖?(報紙上、股市上、父母單位、電視里)

  我這里也帶了一些生活中出現的折現統計圖,大家一起看一看。

  (出示課件股票、移動電話、降水量分析)

 。1)股票走勢圖:隨著股票的漲跌折線有升有降。

  (2)降水量統計圖:哪幾個月呈上升趨勢?哪幾個月呈下降趨勢?

 。3)移動電話數量變化統計圖等。

  4.制作折線統計圖

 。1)師:看來折線統計圖在生活中的應用確實挺廣泛的,怎樣制作折線統計圖呢?

  先想想怎樣制作折線統計圖,同位兩人談談自己的想法,再嘗試制作折線統計圖。

  匯報、評價、補充。

  (2)現在我們一起看看小電腦是怎么制作折線統計圖的。(出示課件)

  首先請同學們認真觀察統計表,5月10日是9度,就要先在橫軸上找到日期所對應的這條線,再看縱軸上的溫度,日期與溫度的交叉點就是第一個點,描出這個點并標上數據,像這樣根據統計表中數據的大小依次找出其他各點,描一個點標一個數據。最后用線段把各點依次連接起來。注明制圖時間。

  師:現在誰來給大家說說制作折線統計圖可以分成哪幾步?(板書:描點----標數-----連線)

  提問:在制作過程中應該注意些什么?

 。椟c時要沿著豎線對準總軸上的刻度,兩點間的線段要直等等。)這些步驟清楚了嗎?(同位互相訂正)

 。3)分析:看著這個最低氣溫統計圖你能說說氣溫是怎么變化的嗎?

  生:忽高忽低,氣溫不穩(wěn)定。

  師:像這樣氣溫不穩(wěn)定,忽高忽低容易生病。

  三、鞏固應用,內化提升

  1、生病人數統計圖

  這是5月10日-----13日學生生病人數統計圖,誰來給大家分析一下學生生病人數的變化情況。

  2、出示氣溫圖和生病人數圖:對比這兩張統計圖你又有什么發(fā)現?有什么建議給他們說說。

  學生自由發(fā)言,相互評價、補充。

  師:我們要注意天氣變化增減衣服,合理飲食、營養(yǎng)全面,還要加強體育鍛煉、增強體質。

  3、體育鍛煉圖

  小彬為了鍛煉身體,采取了1500米跑步訓練,他堅持鍛煉并記錄了每周的最好成績。出示:課件。仔細觀察你能分析一下他的鍛煉成績嗎?

  四、拓展延伸,文化滲透

  統計圖有著悠久的歷史,大家聽(出示課件)孩子們,統計圖確實無處不在,就在咱們的大自然中,大自然以它無窮無盡的變化,造就了無以計數的物象形態(tài),這是樹的年輪,這一圈圈的年輪不正是大自然對統計圖的杰作嗎?

  【板書設計】

  折線統計圖

  作用:既能表示數量的多少,

  又能表示數量的增減變化。

  步驟:描點 標數 連線

  20xx年新修訂的課程標準對統計的定位是這樣的:對新課標提出的理念,我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了解到統計是數學課程標準規(guī)定的四大領域之一。因為,統計問題是最常見的生活問題,讓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知識是新課改的目標。如何真正讓數學貼近學生生活,讓數學理論聯系學生生活實際,讓數學與學生生活觸覺、碰撞和交融,是我要研究的內容。將發(fā)展學生的統計觀念更改為培養(yǎng)學生的數據分析觀念,基于以上對課標、教材的理解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定位如下:1、結合具體事例,使學生認識折線統計圖,體會折線統計圖在表示數量變化中的作用,會用折線統計圖表示數據,學會在有橫軸和縱軸的方格圖上畫出折線表示數據及其變化情況。2、使學生能看懂折線統計圖,根據折線統計圖中的數據及其變化情況作數量的簡單分析,能解釋統計結果,根據結果做出簡單的判斷和合理預測。3、使學生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進一步認識統計圖的意義和作用;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操作和分析的能力。其中 ①掌握折線統計圖的作用和制作步驟;②體驗制作折線統計圖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數據分析觀念,是教學的重點難點。下面結合今天的課堂教學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我對本節(jié)課的感想。

  1、創(chuàng)造性的使用教材

  教材為學生的學習活動提供了基本線索,是實現課程目標、實施教學的重要資源。但不同地域不同班級的學生生活背景不盡相同,所以數學學習材料的呈現方式應該多樣化、豐富多彩、切合學生生活實際;內容應該有利于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合作交流,有利于學生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建構自己的數學知識。為達到上述的目標,我就大膽地嘗試把教材進行重組.。(教材呈現的是威海市1998---2002年市區(qū)環(huán)保建設中垃圾無害化日處理能力的變化情況這一情景做為例題的,)距離學生生活實際比較遠,學生學習起來可能會感到枯燥,而且沒有親切感,也調動不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四年一次的奧運會今年將在英國倫敦舉辦,于是我就特意選取了中國在歷屆奧運會上的金牌獲獎情況這一熱門話題為例題學習內容,在分析數據后進行預測第30屆奧運會將會獲得多少枚金牌,而且再過兩個多月就可以揭曉預測是否正確,在探究折線統計圖的制作方法己練習應用時,創(chuàng)設了今年5月氣溫變化比較大的幾天的最低氣溫、還有因為氣溫變化引起生病的生病人數變化的信息及加強體育鍛煉增強體質這些信息,從而把學生身邊的生活資源帶進課堂。讓學生感知身邊處處有數學,學會用數學的邏輯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生活,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使學生親身體會到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明確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

  2、巧設問題,體現統計圖的重要性和折線統計圖的作用

  統計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解決某個現實問題,本課通過設置能不能用統計圖直觀表示出28屆到29屆的金牌數增加最多?這一問題,一方面突出了統計的必要性,讓學生感受到解決這一問題需要進行統計;另一方面使學生在選擇統計圖的過程中(已有知識中產生沖突,只學習了條形啊)體會折線統計圖的優(yōu)點,加深對折線統計圖特征的認識。這樣順學而導,符合學生的心理規(guī)律和認知特點,讓學生在矛盾沖突中找到新方法,顯示了折線統計圖產生的必要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

  本節(jié)課設計的非常有序,從零散的7屆獲得金牌數據,整理到統計表,再整理到條形統計圖,最后引出折線統計圖,以及對折線統計圖的數據分析這樣的一條教學主線。既對以往知識進行復習,又讓新知識出現的很自然,還讓孩子對折線統計圖和條形統計圖做了初步的比較,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能了解到折線統計圖除了能反映數量的多少外,還能反映數量的增減變化。從而為下節(jié)課如何正確選擇合適的統計圖做好了知識鋪墊。教師提出一個挑戰(zhàn)性的問題:我們能不能用統計圖直觀表示出28屆到29屆的金牌數增加最多這個問題?這一問題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學生經過思考,爭先恐后地回答可以數條形統計圖中直條之間相差幾個格子這時教師適時出示折線統計圖,開始探究新知。這樣改變教材的呈現方式,由統計表到折線統計圖,提出挑戰(zhàn)性問題,讓學生感悟折線統計圖的優(yōu)越性,激發(fā)學生探究新知的欲望。這樣順學而導,符合學生的心理規(guī)律和認知特點,讓學生在矛盾沖突中找到新方法,顯示了折線統計圖產生的必要性。

  3、發(fā)展了學生的個性

  在折線統計圖學習中,從表示數據多少的點的自主發(fā)現到表示數量增減變化的線段的小組交流乃至最后的嘗試完成統計圖的制作。都充分體現了新課標倡導的理念:根據每個學生能力的差異和學習需求的不同,不再要求學生們在同一時間做同一件事,我讓學生自己選擇學習的伙伴,允許他們以各自不同的速度和才干開展學習活動,使他們在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中,探索和理解怎樣準確畫折線統計圖,充分體現了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自主學習地位。] 教師給學生提供自主學習探索的空間,充分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去操作(制圖),去探索(想),去講解,最后,在各方面的反饋中,讓其他學生在感悟、選擇、反思、糾正中學到了知識,發(fā)展了學生的個性。

  4、合理利用課程資源

  其一,突出數學文化,向學生介紹了統計圖的發(fā)展史,對學生進行數學文化的滲透,激發(fā)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其二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等手段,動態(tài)地展示制作折線統計圖的過程,使學生形象、直觀的了解了折線統計圖的構成和繪制方法。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與反思6

  一、教學目標

  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索,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質,并會應用這個性質把比化成最簡單的整數比。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培養(yǎng)學生獲取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研究探時的意識,追求創(chuàng)新的精神:

  二、教學資源

  1.實物投影儀—臺。

  2.每小組《驗證表》一張。驗證表舉例結論

  3.比,除法,分數關系表:

  比 前項相當于 后項相當于 比值相當于除法分數

  4.卡片若干張。

  (1)商不變的規(guī)律;(2)分數的基本性質;

  (3)比的基本性質。

  三、教學實施方案

  教學內容:蘇教版義教課標教科書數學六年級(上冊)70—71頁。教學形式:小組合作,自主探究。

  教學流程:創(chuàng)沒情境——驗證猜想——展示交流——意義構建——鞏固拓展。

  評價方法:目標評價、師生評價、組際交流評價。

  教學重點:理解、掌握比的基本性質。

  教學難點:理解比的基本性質中“0除外”的道理。

  教學準備:實物投影儀、驗證表,卡片等。

  四、教學過程

  1.創(chuàng)設情境,引發(fā)猜想。

  目標:

  (1)復習舊知,為學生發(fā)現問題、產生猜想奠定基礎。

  (2)啟發(fā)學生大膽猜測,提出自己的假設。

  過程:

  (1)復習比和除法、分數的關系,通過填寫比和除法、分數的關系表,讓學生發(fā)現比、除法、分數有很多相似之處?

  (2)復習商不變的規(guī)律和分數的基本性質。

  通過復習,引導學生聯想:在除法中有商不變的規(guī)律,在分數中有分數的基本性質,那么比有沒有類似的基本性質:

  提出猜想:

  (1)學生討論比有沒有類似的基本性質。讓學生提出自己的見解,如:比和分數、除法有很多相似之處;一個比就可以寫成分數的形式,看成一個分數,就可以遵循分數的基本性質等。最后得出比的基本性質。

  (2)猜想比的基本性質的內容。引導學生根據商不變的規(guī)律和分數的基本性質的內容,猜測比的前項和后項同時乘或除以相同的數,比值不變。

  2.小組合作,驗證猜想。

  目標:

  (1)引導學生對驗證猜想提出各自的想法與途徑?

  (2)組織實踐活動,揭示知識本質,讓學生自己獲取知識,培養(yǎng)學生主動參與意識。

  (3)營造協作學習氛圍,組織討論研究、合作探究,培養(yǎng)學生協作學習意識。

  過程:

  (1)小組討論:這個猜想成不成立?是否具有普遍性?用什么方法來驗證?

  (2)小組代表發(fā)言,說出本組思路。

  A組:我們想用一個比,用它的前項和后項同時乘或除以相同的數,得到新比,看比值變不變。

  B組:我們想用一個比的前項和后項同時乘一個分數或者一個小數,看它的比值變不變。

  C組:我們想把不同的比的前項和后項同時乘或除以相同的數,看它們的比值變不變。

  通過學生發(fā)言,讓學生互相啟發(fā),產生靈感,對驗證猜想的方法進行比較,使自己的實踐活動更加具有科學性,更嚴謹。

  小組合作,試著驗證:

  每個小組根據自己的想法,用一個比或多個比進行驗證,對驗證結果進行初步總結。填寫《驗證表》。

  3.展示交流,感受過程。

  目標:

  (1)理清知識脈絡,構建良好的認知結構,培養(yǎng)學生獲取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2)讓學生感受到探究過程,使學生學到科學的研究方法、

  (3)培養(yǎng)學生的條理性和語言表達能力。

  過程:

  (1)用實物投影展示各個小組的《驗證表》。

  (2)各小組代表發(fā)言,本組所得的結論。

  (3)老師引導學生比較各組的結論。

  (4)引導學生討淪比的基本性質是否具有普遍性,有沒有比的前項和后項同時乘或除以相同的數,比值變了的。如比的前項和后項同時乘0,比值會怎樣。

  4.意義建構,體驗成功。

  目標:

  (1)通過整理歸納,提高學生的綜合概括能力,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

  (2)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信心。過程:

  (1)引導學生討論哪個組的結論比較全面,怎樣說更嚴謹。

  (2)集體歸納,板書。

  (3)體驗成功:我們發(fā)現的這個數學規(guī)律就叫比的基本性質,許多科學家都是這樣提出猜想、實踐驗證,發(fā)現了許多大自然的奧秘,還有許多奧秘需要我們去發(fā)現、創(chuàng)造。

  5.鞏固拓展,靈活運用。

  目標:

  (1)利用不同形式的練習使學生熟練應用比的基本性質、

  (2)培養(yǎng)學生積極探究,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

  過程:

  (1)(出示)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簡單的整數比。(第71頁練一練2)邊練習邊討論:怎樣運用比的基本性質化簡比,怎樣化簡最快最好。

  (2)總結方法:聯系舊知,靈活運用。

  (3)靈活運用,搶答比賽。

  五、教學反思

  1.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產生探究欲望。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fā)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所以,應該在課堂教學中創(chuàng)設情境,把問題隱藏在情境之中,形成懸念,引起學生迫不及待地探索和研究。這樣不僅能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同時還能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建構數學知識。如《比的基本性質》一課,傳統的教學是:出示一組分數3/4、6/8、9/12,讓學生發(fā)現3/4:6/8:9/12,接著把分數轉化成比3:4=6:8=9:12,歸納出比的基本性質,接著是一層層的鞏固練習。這個過程是老師講,學生聽,被動地接受。不說讓學生感興趣,就是對其內容,學生也是一知半解。在應用時,會出現比的前項

  流,然后指名匯報。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與反思7

  教學目標:

 、睍靡延兄R和技能解決圓弧長的相關計算問題。

 、餐ㄟ^起跑線問題的解決,體會數學知識在體育中的應用,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數學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會計算跑道的彎道(半圓)長,能解決有關起跑線的設置問題。

  教學方法:啟發(fā)、引導、討論、練習

  [教學過程]:

  一、情景引入

  出示教材第75頁起跑線圖。

  問一:為什么每條起跑線都不在同一條水平線上呢?(因為跑道的彎道部分,外圈比內圈長一些)

  問二:半徑為30米的.半圓有多長,你會計算嗎?

  由學生討論解決問一、問二。

 。c評:問一旨在引起學生時跑道的形狀和跑道的長短認真觀察和比較。問二旨在回顧圓周長的計算公式。問一、問二既引入新課,又為新課的學習做了鋪墊。)

  二、講解實例

  6名運動員進行200米賽跑,怎么設置每條跑道的起跑線?(每條跑道寬約1.2米,彎道部分為半圓)

 、抛顑热Φ膹澋腊霃綖31.7米,這個彎道的全長為 (米)。

 、瓶績鹊诙Φ膹澋腊霃綖 (米),這個彎道的全長為 (米)。

 、窍噜弮蓷l跑道的彎道部分相差 (米)。

  解:⑴圓的周長C=2πγ

  半徑為31.7米的圓的周長為2×31.7π米

  半徑為31.7米的半圓的長為2×31.7π/2米,即31.7π米,所以這個彎道的全長為31.7π米。

  ⑵因為每條跑道寬約1.2米,所以靠內第二圈的彎道半徑為(31.7+1.2)米,這個彎道的全長為(31.7+1.2)π米。

  ⑶(31.7+1.2)π—31.7π

 。31.7π+1.2π—31.7π

  =1.2π

  ≈3.770米

 。c評:通過對相鄰彎道長的計算、比較,得出起跑線設置的規(guī)律,給學生一種收獲感。)

  總結:相鄰兩條彎道部分的差等于每條跑道的寬與圓周率的積。

  三、練一練

  進行200米賽跑,如果最內圈跑道的起跑線已經畫好,那么以后每條跑道的起跑線應依次提前多少呢?

  四、實踐活動

  量一量,學校操場跑道最內圈的彎道半徑,計算出最內圈跑道的總長度約為多少米。

  五、思考題

  國際標準田徑運動場跑道全長400米,最內圈彎道半徑為36.5米,每條跑道寬為1.2米。

 、抛顑热澋篱L為多少米?

  ⑵若最內圈跑道的起跑線已畫好,那么400米賽跑的以后每條跑道的起跑線應依次提前多少米?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與反思8

  教材說明

  教材讓學生觀察實物,如紅領巾、三角板、鐘面、折扇等來認識角。用一張紙折成大小不同的角,再用兩根硬紙條做成活動的角(能拉成大小不同的角)。最后抽象出角的圖形。這里不給角下任何定義,只認識角的形狀,知道角的邊和頂點,會從給出的點畫角。然后通過“做一做”進行一些鞏固角的認識的練習。如通過第1題著重使學生分清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并注意出現不同的放置位置。

  教學建議

  1.這部分內容用1課時進行教學,完成練習十七。

  2.教學角的認識時,先引導學生觀察紅領巾、三角板、鐘面上的時針與分針、折扇等實物圖形,指出哪里是角。教師可以用兩根硬紙條做一個活動角。把硬紙條拉成大小不同的角,邊演示邊說明,使學生對角的大小有一些直觀認識。再讓每個學生拿一張紙,仿照教科書上的圖折出大小不同的角。在學生有了這些感性認識以后,教師再在黑板上畫出角的圖形,說明角的各部分名稱。教師要畫出大小不同的角(包括銳角、直角和鈍角),讓學生指出這些角的邊和頂點。

  3.指導學生做“做一做”中的題目,要使學生聯系學過的知識進行判斷。第1題,通過觀察能正確區(qū)分題目里給出的圖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如第二個圖,可以引導學生觀察兩條線相接的地方不是一個頂點,而是一段彎曲的線,所以不是角。

  4.教學畫角時,教師先說明畫的方法,做出示范,再讓學生畫。要求學生認真、仔細地畫,發(fā)現問題教師要及時指點。

  5.關于練習十七中一些習題的教學建議

  第2題,要使學生初步知道角的大小與畫出的邊的長短沒有關系。

  題中的兩個角都是30°,要讓學生用三角板中30°的角去比一比,確認兩個角一樣大。使學生初步認識到角的大小跟畫出的邊的長短是沒有關系的。

  第3題,可讓學生在方格紙上,照著教科書上的樣子畫。

  第4*題中,左圖有3個角,中圖有7個角,右圖有8個角。做題時,要先讓學生找,必要時教師可以指點。

  練習十七最后的思考題的答案是:(3)個三角形,(3)個長方形。

  (一)教學要求

  1.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初步學會用直尺畫角。

  2.初步認識直角,會用三角板判斷直角和畫直角。

  (二)教材說明

  本單元的內容是角和直角的初步認識。這些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礎上教學的。教材從引導學生觀察實物開始,逐步抽象出所學幾何圖形,再通過學生實際操作活動,如折疊、拼擺、測量、制作學具等,加深對所學幾何圖形的認識。

  教材說明

  教材通過引導學生觀察手帕、練習本、黑板面上的角,說明這些角都是直角。再借助三角板來說明什么是直角。然后讓學生通過折紙做直角,加深對直角的認識。再說明要知道一個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來比一比。最后讓學生學會用三角板畫直角!白鲆蛔觥敝械牧曨},注意出變式圖形,使學生能掌握直角的特征。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與反思9

  教材說明

  這部分教材是在學生知道面積的含義,初步認識面積單位和學會用面積單位直接量面積的基礎上教學的。學生在用面積單位直接量時,體驗到這樣做很麻煩。因此教材開始提出能不能找到其他比較簡便的方法,以引起學生思考。

  教材采取引導學生自己試驗、探索的方法來學習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讓學生先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量長5厘米、寬3厘米的長方形紙,在量的過程中找出長方形的面積與它邊長有什么關系,從而找出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這樣不僅有助于理解面積的含義,面積計算公式的來源,而且有助于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

  教學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則在掌握長方形面積計算的基礎上完全讓學生自己去推想。這樣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遷移、類推的能力。

  在練習題中,注意安排讓學生實際計量的問題(如練習二十六第3、4題),這樣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和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練習還出現少數計算組合圖形的面積的題目(如第12*題和思考題),但不作為共同要求,也不作為考試內容。

  教學建議

  1.這一小節(jié)可用2課時進行教學,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的計算,完成練習二十六的習題。

  2.教學長方形面積之前,可以給每個學生準備好一張長5厘米、寬3厘米的長方形紙,20個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先讓學生用擺小正方形的方法,求出這個長方形的面積。啟發(fā)學生同時想下面的問題:怎樣能較快地確定可以擺多少個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這個長方形所含的平方厘米數與它的邊長有什么關系?長方形的面積該怎樣計算?然后讓學生在自己操作和思考的基礎上對三個問題逐一進行討論。最后教師參照課本說明:長5厘米,沿著長邊一排可以擺5個1平方厘米,是5平方厘米;寬3厘米,沿著寬邊可以擺3排,一共是15平方厘米。(邊說邊演示),可以看出,長方形包含的平方厘米數,正好等于長和寬所含厘米數的積。所以要算長方形的面積只要把長邊的厘米數和寬邊的厘米數乘起來。寫算式時要強調正確寫出面積單位平方厘米。

  3.教學例題中正方形面積的計算,可以讓學生聯系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推想出來。遇到學生中有不同的算法,如少數算成5×4=20(平方分米),可以引導學生討論,這樣計算對不對,為什么不對。結合正方形圖使學生明確正方形每邊長5分米,就想到一排擺5個1平方分米的小正方形,要擺這樣5排,所以要算5×5。

  4.關于練習二十六中一些習題的教學建議

  做第3題時,要實際量出黑板的長和寬各是多少分米。如果遇到黑板的長和寬不是整分米,可以向學生說明量到最后不夠1分米的,按四舍五入法省略。就是滿5厘米的,分米數加1,不滿5厘米的舍去。確定長、寬的分米數以后,再計算黑板的面積是多少。

  第12題,要讓學生明確這道題求的是什么,根據題目的已知條件能否直接求出?要先算哪一步?然后讓學生自己去完成。

  本節(jié)的思考題,實際是求組合圖形的面積。需要先分析出涂色部分與兩個正方形的面積有什么關系。涂色部分可以分成左上和右下兩個相同的圖形,而每個圖形的面積等于一個大正方形的面積減去一個小正方形的面積。每個大正方形的邊長是4厘米,每個小正方形的邊長從圖上可以算出是4-2=2(厘米)。由此可以求出大正方形和小正方形的面積分別是16平方厘米和4平方厘米。從而算出左上部和右下部的面積各是16-4=12(平方厘米),陰影部分的面積應是12×2=24(平方厘米)。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與反思10

  圖形的旋轉一課是課標修訂后關于圖形與變換這一部分的內容。在新課標中在圖形與幾何一節(jié)中新增了一部分內容,比如圖形的平移、圖形的旋轉、圖形的軸對稱變換等,學生通過學習相關知識,從而發(fā)展空間觀念,提升抽象思維能力,掌握基本的數學思維方法。

  1.小學設置圖形變換內容的意義

  小學數學為什么要學習圖形的平移、旋轉和軸對稱變換這部分知識?學習它們究竟有哪些價值?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看:一是就其內容來說,圖形的旋轉是圖形變換的一種形式。圖形變換這部分內容是數學課程標準中新增加的知識,其改變了人們靜止觀察世界的傳統方式,提倡從運動變換的視角研究幾何問題。二是從小學生認識世界的角度來說,在實際生活中存在著許多與變換相關的現象,像機械傳送帶、升降的電梯、旋轉的電風扇等,我們希望學生以一種數學的眼光去認識這些現象。

  2.圖形的旋轉在各學段的教學目標要求

  課標的三個學段里面都涉及了圖形的旋轉,那么這部分內容在不同學段當中的具體要求又是什么呢?其實課標中將圖形的變換之圖形的旋轉這部分內容的具體目標分為了三個學段:第一個學段:結合實例感知旋轉現象;第二個學段:了解圖形旋轉的相關內容, 能獨立在方格紙上畫出其圖形旋轉90度后所形成的圖形;第三學段:探索并理解圖形旋轉的本質及其基本規(guī)律,根據題目要求作出旋轉后的圖形。這三個學段的目標設置是由易至難,是一個逐漸由直觀思維上升至抽象理性思維的過程。這節(jié)課執(zhí)教的圖形的旋轉就是繼續(xù)和學生積累感性認識,形成初步的旋轉概念,即能夠識別旋轉現象,會畫圖?v觀三個學段的教材,本學段內容其實起著一個承上啟下的作用:既要關注新舊知識的連接點,用原有的舊知識推動四年級新知識的學習,又要為中學學習相關性質等打下基礎。教學時我們需要把握好具體目標,除了立足教材,還需了解學生。

  3.對學生的學情分析

  (1)需要關注學生的知識構成: 三年級下期的學生已經接觸過了圖形的平移、旋轉及軸對稱變換,通過具體實例能夠辨別這三種基本變換,但這種辨別是淺層次的,在認識上還處于一種初級階段。

  (2)需要關注學生因年齡不同從而引起的思維變化特征:這個階段的學生對事物感到新奇,從而會好動,他們的思維還是從具體形象的物象感知逐步向抽象思維過渡的一個階段,所以他們在進行抽象思維時還具有相當大的主觀性。

  4.圖形的旋轉教學的實施與反思

  為了達成教學目標,突破教學重難點,筆者將本節(jié)課分為三部分:

  第一,認識順時針、逆時針的概念。

  第二,理解角度旋轉的概念。

  第三,基本掌握簡單圖形的旋轉變換方法。

  教學時,可利用教具——鐘表,根據分針的旋轉規(guī)律,認識說明什么是順時針方向(與分針走向相同的方向);然后讓學生指出時針、秒針的旋轉方向是什么方向,從感官上幫助學生建立順時針旋轉的基本概念;其次說明與指針走向( )的方向為( ),這個讓學生自己嘗試回答。舉例強化訓練學生對順、逆時針方向的認識:大風車、生活小區(qū)門口轉桿、 酒店旋轉門、自行車腳蹬前進方向等,讓學生結合前面學習的基本概念來分析并正確說出其運動方向特征。在描述過程中強調繞著某某旋轉,幫助學生準確描述旋轉現象的同時,可于潛移默化中滲透旋轉中心知識。究竟旋轉到哪里?需要一個準確的數字來描述,這樣學生就容易理解旋轉的角度了。至此,學生就可以利用旋轉的三要素(旋轉中心、旋轉方向與旋轉角度)正確地描述旋轉現象了。之后開始本節(jié)課的難點教學:正確畫出旋轉后的圖形。首先出示題目:你會把方格紙上的三角形繞點A逆時針旋轉90度嗎?對于有困難的學生,建議他們用書后剪下的實物三角形進行旋轉操作,再把正確位置畫下來,之后的交流很重要,是幫助學生正確掌握畫旋轉圖形的方法。

  課后反思:通過這節(jié)課學習,學生不僅能正確描述一些旋轉現象,也明白了不管是平移也好、旋轉也罷,畫變換后的圖形,抓住對應點或對應邊很重要,這是解決這類問題的關鍵。整個教學過程緊緊圍繞著教學目標展開,為了達成目標,設置了教學重難點,為了攻破重難點,又將整個課堂教學分成了三個部分。從教學效果上來說,如何描述旋轉現象是學生掌握旋轉的關鍵要素,形成了一種將某圖形繞著某點順(逆)時針旋轉( )度固定表達方式;學生在畫將某簡單圖形旋轉90度后的圖形時,可以抓住關鍵線段先進行旋轉,待畫出對應線段后只要再連接另外的端點,即能達到目的。這些目標的達成將為學生以后第三學段學習旋轉的基本性質打下基礎,從而不斷地發(fā)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

  學生的知識生長如同花開,花開需要時間,需要教師盡心盡力地培育。我們盡力做好自己分內的事,便可靜靜等待學生知識之花盛開!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與反思11

  一、教學目標:

  1、在具體生活情境中,使學生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會認讀秤上的質量,在建立質量觀念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估量物體質量的意識。

  3、在小組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

  二、教學重點:

  1、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使學生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建立質量觀念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估量物體質量的意識。

  三、教學難點:

  1、用科學的方法和策略估量物體的質量

  2、在教師的指導下,提高小組學習的實效

  四、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袋裝1千克洗衣粉、1臺盤秤、兩包500克的鹽、

  2、小組準備:一袋1千克的洗衣粉;1千克的雞精、1千克的水果、一筒1千克的面、一包比1千克輕的綠豆、一包2千克的大米;二分的硬幣、1克的藥包、1克的茶包、10克的板蘭根沖劑、100克的肥皂

  五、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同學們和爸爸媽媽逛過超市嗎?你們一般都買些什么?有沒有買過水果的?說說你是怎樣購買的?(選好后,拿到秤上秤再付錢)

  通過秤稱我們可以知道它有多重,那要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什么作單位呢?

  同學們的知識可真豐富,小強和小麗也到超市里作了調查,他們找到了什么?

  (一壺豆油,是用千克作單位;一包餅干是用克作單位的。)

  看看數學小精靈想告訴我們什么?

  (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千克作單位。)

  二、探究體驗:

  1、認識質量單位

  對,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千克作單位。平時我們所說的重量實際上指的是物品的質量,克和千克就是國際上通用的質量單位。克還可以用字母(g)表示,千克可以用字母(kg)表示。今天我們就要一起來認識克和千克這兩個新朋友。

  板書課題

  2、認識感知1千克

 。1)1千克有多重呢?1袋這樣的洗衣粉就重1千克。

 。2)掂一掂:你們想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嗎?請同學們在小組內輪流掂一掂,靜靜感受,并把這種感覺記在心里,比一比哪一小組動作最輕,能做到嗎?請小組長輕輕拿出洗衣粉,開始吧。

 。3)找一找:

 、俅蠹野1千克的感覺記在心里了嗎?數學小精靈看看大家是不是真的記住了。每一小組還有這幾樣物品:這樣的一袋綠豆、這樣的一袋大米、1包雞精、這樣的一袋水果或者是一筒面。四樣物品中哪些約重1千克呢?

 、诳纯磾祵W小精靈有什么提示:1將四樣物品分別與1千克的洗衣粉對比著掂一掂;2找出大約重1千克的物品后與小組的同學說一說;3完成后就把物品放在桌上,然后坐好。

 、壅埫课恍〗M匯報:你們認為哪些物品約重1千克?

  ④聽了每一小組的匯報,發(fā)現大家一致認為這袋雞精約重1千克,你們是怎么知道的?

 。òb袋上有質量標示)

  老師還發(fā)現大部分小組認為這袋水果也約重1千克,它又沒有質量標識,你是怎么知道的?

 。ㄎ乙皇至嘀1千克的鹽,一手拎著這袋水果覺得差不多重)

  你們掂得準不準我還是得驗證一下。老師想請盤秤來幫忙。看這兒,這個盤秤是用什么作單位的?(用千克作單位的)

  當指針指向1就表示物品重?(重1千克)

  那指針指向2就表示?(重2千克)

  1、2小組都是西瓜,請你們拿上來驗證一下。果然是大約1千克,你們估得真準。像這樣大的一個西瓜約重1千克。

  3、4小組都是香瓜,請你們拿上來驗證一下。是1千克,你們也估對了。像這樣大的一個香瓜大約重1千克。

  第5小組你們是什么水果?也拿上來驗證一下?,像這樣的4個蘋果大約重1千克。

  第6小組呢?什么水果?拿上來驗證一下。原來,這樣的3個梨大約重1千克。

  第7、8小組沒有水果,但是他們有一筒面,他們認為是1千克,請來驗證一下。果然,這樣的一筒掛面也約重1千克。你們找得可真準。

  剛才有的小組認為這袋大米也約重1千克?你們認為呢?那咱們也來驗證一下。

  (大米重2千克,比1千克重)

  還有這袋綠豆,你們怎么沒有選呢?

 。ǜ杏X比1千克輕)

  那咱們也來驗證一下。果然比1千克輕。

  哪些小組找對了?你們找得還真準,請小組長和保管員輕輕收回物品。

 。4)說一說:

  剛才大家找到了這么多約重1千克的物品,生活中還有哪些物品也約重1千克呢?

  3、認識感知1克

 。1)剛才我們知道了1千克有多重,那1克有多重呢?

  這樣一枚2分的硬幣約重1克。

 。2)掂一掂:

  1克放在手心是怎樣的感覺呢?請保管員拿出盤子,將硬幣發(fā)給組員,請大家掂一掂,靜靜感受,把1克的感覺記在心里,可以嗎?開始吧。

 。3)說一說:

  有什么感覺?(非常輕)

  與1千克比呢?(1克非常輕,1千克非常重,相差很遠)

  對,所以平時我們在稱量輕的物品時一般用克作單位,稱量重的物品時一般用千克作單位。

 。4)找一找:

  雖然1克很輕,生活中也有一些約重1克的物品,盤子里就有一些,請同學們用剛才找1千克物品的方法比一比、掂一掂。

  說說你找到了什么?(藥包、茶包)

 。5)感受10克、100克

  盤子里還有一些用克作單位的物品,10克重的板藍根沖劑,100克重的肥皂。分別掂一掂,感受一下。

  感受完了保管員收盤子。

  4、克與千克的關系

  這里還有一袋鹽,也是用克作單位的,請你讀多少克?(500克)

  一袋鹽500克,兩袋鹽合起來多少克?(1000克)板書1000克

  我們用秤來稱稱看。大家還記得這盤秤是用什么作單位的嗎?(千克作單位)

  仔細觀察指針,指針指到數字幾?(數字1)那就是幾千克?(就是1千克)板書1千克

  同樣的兩袋鹽,包裝上用克作單位時是1000克,用千克作單位的秤稱時是1千克,那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呢?(1千克和1000克相等)

  對,為了方便人們約定:滿了1000克就用一個更大的單位千克來表示,1000克就是1千克。請大家跟我讀:1千克=1000克

  5、小結:

  通過剛才的學習,同學們有什么收獲?

 、俳裉煳覀冋J識了兩個質量單位:克和千克;知道了稱量輕的物品時一般用克作單位,稱量重的物品時用千克作單位;

  ②通過掂2分的硬幣和洗衣粉感受了1克和1千克到底有多重;

  ③知道1千克=1000克

  6、認識秤

  生活中有些物品的包裝上有質量標識,沒有質量標示的物品怎樣知道它有多重呢?(可以用秤來稱量)

  這位售貨員阿姨正在用秤稱蘋果,這些蘋果有多重?(1千克)

  她用的秤你認識嗎?(電子秤)

  秤是一個大家族,這就是電子秤,家族中你還認識誰?在哪見過它?給大家介紹一下。

  三、鞏固拓展

  1、的確秤是我們稱量物品的好幫手,因此我們要會認秤上的數據。

 。1)說說下面物品有多重:書88頁練習十八第1題

  并說說你是怎么認讀的(先看單位是克,再看指針指到多少就是多少克)

  增加一個4千克問:剛才都是多少克,這次怎么是多少千克呢?你是怎么知道的?(這個盤秤是用千克作單位的)

  看來我們在認秤時不光要看清數還要看清單位。

 。2)你知道他們的體重嗎?書88頁練習十八第2題

 。3)填單位:書89頁練習十八第4題

  2、你知道嗎?

  看到同學們學得這么好,數學小精靈要送給大家一個有趣的小知識。

  世界上最小的鳥是蜂鳥,約有2克重。2克重,相當于什么呀?(兩枚2分的硬幣)那得多輕呀。

  世界上最大的鳥是鴕鳥,約重100千克。100千克相當什么呢?(100袋1千克的洗衣粉)它的一個蛋就約重1500克。1500克相當于什么呢?(三袋500克的鹽)可真重呀。

  3、課后調查:

  克和千克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著很大的用處,老師給同學們留下了一個課后小調查。就在書88頁練習十八第3題。

  六、課后反思:

  實施新課程以來,人們再次提出了“數學教學生活化”、“數學教學活動化”、“學校數學應向生活數學回歸”等口號,生活、活動成為數學課程改革中的兩個關鍵詞。然而,如何把這兩者落到實處,讓學生學得有效,是我們值得思考和研究的問題。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與反思12

  教學內容:課標實驗教材第七冊99頁例1及相應練習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基礎上自主探索復式條形統計圖。

  2、聯系實際生活,讓學生體會統計的功能。

  3、培養(yǎng)學生數感。

  教學過程:

  一、回顧

  二年級時學過以一當二的條形統計圖,復式統計表與以一當五的條形統計圖,三年級時還學過了兩種不種形式的條形統計圖與平均數。

  二、新授

  1、出示某地區(qū)城鄉(xiāng)統計表

  引導學生理解該地區(qū)1985年至20xx年每隔5年城鄉(xiāng)人口數量變化情況。分別畫出2個縱向單式條形統計圖。

  2、引導學生思考,根據這兩個條形統計圖你能夠發(fā)現哪些信息,如果要把城鎮(zhèn)與鄉(xiāng)村人口進行對比,用一個統計圖能描述這些信息嗎?畫出復式統計圖。

  3、四人小組討論小精靈的問題:“這是復式條形統計圖,它與單式條形統計圖有什么區(qū)別?

  4、匯報交流,體會新知識與舊知識的區(qū)別,進一步發(fā)展統計觀念。

  5、回答書本上的三個問題,你還能提出哪些信息?

  三、鞏固練習

  “做一做”安排的是四年級男生,女生參加課外活動人數的統計,讓學生根據復式統計表獨立完成復式條形統計圖。

  四、課堂小結。

  教學反思: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與反思13

  教學目標

  1.在情境中體會“倍”的意義。能動手操作找出“倍”的數量關系。

  2.初步建立“倍”的概念,使學生掌握“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學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教學重點

  理解“倍”的含義,知道“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

  教學難點

  知道“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

  教學準備

  課件、主題圖

  教學板塊教與學預設

  一、情景創(chuàng)設

  談話引入,老師想帶大家去參加一個快樂的動物聚會,好不好?(板書課題,播放課件)

  二、問題探究

  師:同學們,參加聚會的都有哪些小動物呀?數數看,它們各有多少只?(學生說完,教師點擊課件,出示猴子,鴨子,松鼠,小雞的圖像,然后出示只數:3、6、2、8)

  師:如果老師想用磁扣代替小猴和小鴨的只數,(邊說邊貼動物圖像)誰能告訴老師,我應該怎樣貼呢?

  師:請同學們拿出你的圍棋子,也象老師這樣代替小猴和小鴨的只數擺在你的課桌上,能擺好嗎?

  師:小朋友們仔細觀察一下,根據我們擺的情況,你能發(fā)現什么嗎?大家說的都很好,小鴨的只數是6,(板書6)小猴的只數是3(板書3),6里面有幾個3呀?6里面有2個3,(邊說邊圈)我們就說6是3的2倍,也就是說小鴨數是小猴的2倍。(邊說邊板書)

  生:6是3的幾倍,我們可以用除法來算,6÷3=2(板“倍”不是單位名稱,所以2后面就不用寫“倍”字了。

  師:如果又來了3只小鴨,(加3個磁扣,請小朋友也加3個圍棋子),誰知道現在誰是誰的幾倍?為什么?

  學生嘗試練習,進行討論,再集體匯報,教師講解:

  現在小鴨是9只,小猴是3只,(板書9),9里面有幾個3呢?9里面有3個3,我們就說9是3的3倍,也就是說小鴨數是小猴的3倍。(把2倍改成3倍)

  師:如果要同學們像這樣也列個除法算式來求9是3的幾倍,誰會?(把6÷3=2改成9÷3=3)

  三、體驗感悟

  1.請同學們用剛剛學到的倍數知識想一想,根據這四種小動物的只數,除了小鴨數是小猴的2倍,還能找到其它的倍數問題嗎?

  2.在小組內交流,可以擺一擺,算一算,然后在老師發(fā)給你們的答題紙上做好記錄。

  3.匯報、交流:根據學生填的情況,請小組派代表上臺來做小老師。講解小鴨數是松鼠的3倍,6是2的3倍,6÷2=3小雞數是松鼠的4倍。8是2的4倍,8÷2=4

  四、實踐應用

  1.課件演示:其實今天來參加這個快樂的聚會的小動物還有很多呢,看看還來了誰吧!書上P47練習題。(小貓,小老鼠)

  2.嘗試解決問題,把你的算式寫在自己的算草本上,行嗎?集體訂正,在電腦上操作。

  3.還有很多的小動物呢。ǔ鍪竞,蜻蜓)

  4.出示在這個聚會上,還有我們最熟悉的朋友呢?猜猜是誰吧!(出示淘氣,機靈狗比身高的圖)

  師:知道他們在做什么嗎?他們碰到難題了,你們能幫助他們解決這個難題嗎?

  打開書P47,小組討論一下,看怎樣解決這個問題,然后把書上的空填好。

  5.找一找生活中有倍數問題嗎?

  五、小結

  小朋友們,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知識呀?

  六、布置作業(yè)

  口算題卡做兩頁

  板書設計

  快樂的動物

  倍的意義

  小鴨是小猴的2倍,6÷3=2

  小雞是松鼠的4倍,8÷2=4

  教后隨記

  這一個環(huán)節(jié),遵循二年級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好奇,好動的特點,通過動物王國歡聚,許多小動物都來到河邊玩耍為題,這時學生都樂于玩耍.在探究性學習里強調學生通過自主參與的學習活動,獲得親身體驗,逐步形成善于質疑,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努力求知的積極態(tài)度,讓學生感覺非常有趣,在一種興奮,積極的心態(tài)下學習數學,激發(fā)他們探索,創(chuàng)新的欲望。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與反思14

  教學目標:

  1.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初步了解統計的意義,會用正字法法收集和整理數據。

  2.初步認識條形統計圖(1個格子表示兩個單位)和統計表,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提出并回答簡單的問題。

  3.通過身邊有趣事例的的調查活動,激發(fā)學習的興趣,培養(yǎng)學合作意識和實踐能力。

  教學重點:

  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初步了解統計的意義,會用正字法收集和整理數據;認識條形統計圖(1個格子表示兩個單位)和統計表。 教學難點:

  認識條形統計圖(1個格子表示兩個單位)和統計表,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提出并回答問題。

  教學方法:討論法、觀察法、情景法、分小組合作學習法

  教具準備:操行統計表、水彩筆

  教學過程:

  一、設情景問題置疑,引入新課。

  師:同學們,六一兒童節(jié)就要來了,我們班上要出兩個節(jié)目,大家覺得我們可以出什么呢?

  生:唱歌、跳舞、繪畫、走時裝步?? 。

  師:不錯,合唱、舞蹈、小品、樂器我們可以考慮一下,我們可以從這四類節(jié)目中選出兩個,我們怎么決定出哪兩個節(jié)目呢?這就要用到我們一年級時所學的統計知識。老師想讓大家投票來決定,下面老師請每組討論出兩個節(jié)目,等會投票。 板書課題:“統計”

  二、探究新知(隨時注意給表現突出的大組或個人加五星和紅旗)

  1.收集數據的過程

  師:我們要知道哪兩個節(jié)目的票數第一步就需要我們來收集數據。

  板書“收集數據”

  師:小組討論收集數據的方法。(教師行間巡視,對方法收集好的小組和合作愉快的小組加五星)

  師:下面請各小組匯報交流各種方法,并說說本小組認為最簡單的記錄方法,談談為什么?

  師:老師今天給大家?guī)硪粋新的方法正字法,下面組長就把討論結果在黑板上按“正”字的書寫順序畫一筆畫。(學生按大組順序上臺投票配上音樂伴奏曲)

  2.整理數據的過程

  師:請大家整理好每種節(jié)目的票數,再填到統計表中,我們數“正”字筆畫的過程,就是我們整理數據的過程。(板書“整理數據”)

  師:為了能夠使每種節(jié)目的數目更直觀的表示出來,讓我們來共同制作統計圖。 (小組討論匯報交流,老師根據學生的匯報在條形統計圖下板書節(jié)目種類。) 師:0是起點,如果1格表示1票,則數軸上依次應標的數字是1、2、3??糟了,合唱的票數最多有8票,只有5格,不夠涂該怎么辦呢?

  師:下面請小組一起討論解決問題的方法

  生:(匯報交流結果)一個格子不表示1票,而把它表示成兩票剛好用4個半格子??

  師:大家覺得他的方法可行嗎?沒錯,我們可以用一個格子表示2票。請大家分別在條形統計圖上用這種方法表示出每種節(jié)目的票數。老師想請一位同學到黑板上來畫一畫。

  師:一個格子表示幾票要根據統計表中數量最多的項目和每豎行總共的格子數來確定。

  3.描述、分析的過程

  師:從黑板上的統計表和統計圖中你看出了些什么?知道了什么,明白了什么? 生:??的票最多???的票最少?最多的比最少的多幾票?知道了條形統計圖中一個格子不但可以表示1個人或物,還可以根據具體的情況表示2個或3個甚至更多個人或物。

  師:剛才大家的回答就是我們對統計表描述分析的過程(板書“描述、分析”)

  三、聯系生活

  師: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要用到我們的統計知識,比如跟跟媽媽一起去超市購物回來,我們可以統計買的什么種類的商品最多;老師在班上要統計哪一組的五角星最多,哪一組的表現最優(yōu)秀等等;丶液蟠蠹依^續(xù)找一找能夠用到統計的例子,下節(jié)課我們一起來說一說。

  四、描述分析

  這個案例能貼近學生生活,從學生感興趣的事例中選取素材進行教學。案例中,教師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從熟悉有趣的“慶六一”開聯歡會出節(jié)目出發(fā)。由于學生喜歡的節(jié)目很多,可是出2個節(jié)目,產生進行統計活動的需要,必須從同學們喜歡的節(jié)目中選取最多人喜歡的2個節(jié)目。只有通過統計才能確定出哪2個節(jié)目。讓學生經歷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過程,逐步體會統計的必要性。在這樣一個良好的情境中,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合作、交流,課堂成了學生創(chuàng)造靈感的空間。

  體會與反思:課標強調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zhàn)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教師能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學生的興趣、貼近學生生活出發(fā),靈活選取素材。重視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從熟悉有趣的“慶六一”開聯歡會出節(jié)目這件生活中的小事出發(fā)進行統計活動。讓學生經歷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過程。如:先要知道哪2種節(jié)目是最多人喜歡的?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教學時教師非常重視學生的操作活動,用“貼星星”的方法,選擇自己最喜歡的節(jié)目,只有讓學生在直接的操作和感知的基礎上才能逐步體會統計的必要性。

  教師在課堂上要給學生留有充足的時間和空間,使每一位學生都能有效地參與討論,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傾聽別人的見解。課學教學要有師生平等、開放的良好學習氛圍,為學生提供暢所欲言的機會,讓他們的思維活起來,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案例中,教師本著同學生商量的語氣“出什么節(jié)目好呢?”、“怎么辦?”,讓學生在這種輕松、自由的氛圍中交流討論,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學生的學習氛圍濃厚,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新課標強調: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zhàn)性的。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隨時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了解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體會學習數學的重要性。案例中,教師提出“開聯歡會,由于班費有限,只能買2種水果,買什么好呢?”這里遇到了困難,產生了分歧,有了爭執(zhí)。教師把握機會組織學生討論,這個討論是必要的,也是適時和有價值的。這里融入了小朋友的猜測、驗證與交流等數學活動。給予學生充分的自由空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方式,大膽地進行探索、創(chuàng)造,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緊密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在統計的整個過程中真心體會到統計的意義和價值。這些都充分體現了學生的數學學習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與反思15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結合具體情景和具體圖形和物體,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周長,理解周長的意義。

  并能測量和計算簡單圖形的周長。數學思考:經歷觀察、測量等數學活動過程,讓學生在獲得直觀經驗的同時發(fā)展空間觀念。

  解決問題:

  在學習活動中,能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的策略,體現問題解決方法的多樣性。情感與態(tài)度:感知周長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認識周長,理解周長的含義,發(fā)展空間觀念。

  教學設計:

  (一)看一看,描一描。

  1、同學們,現在是什么季節(jié)?秋天是樹葉飄落的季節(jié)。老師給同學們帶來一些美麗的葉子圖片!多漂亮的葉子呀!可愛的螞蟻看到它,高興極了!它說它會畫樹葉,一筆就能畫成美麗的樹葉!看。ǔ鍪菊n件)仔細觀察兩只小螞蟻是怎么畫的?誰畫的好?師:這樣由一點開始,再回到起點的一圈,在數學中叫做一周。這外面的邊叫做邊線。

  師:沿著樹葉的邊線畫一圈,一個美麗的葉片圖案就出現了。

  現在誰再來說說,螞蟻是怎么畫的?生:小螞蟻沿著樹葉的邊線畫一周,最后又回到起點。師:小螞蟻也能做老師,它教我們畫出漂亮的葉子,你們學會了嗎?請你拿出一張紙,選擇一片最喜歡的樹葉,用彩筆沿著樹葉的邊線一筆描出它的輪廓來。

  開始吧!

  2、好!誰愿意來給大家演示一下是怎么描的?(請用筆指著,說清楚是從哪里開始的,又到哪里結束。)

  3、小結:看來,不管從哪里開始,大家都是沿著樹葉的邊線描了一周,請看(動態(tài)演示)。

  你們知道樹葉邊線的一周的長度在數學上叫什么嗎?這一周的長度,我們把它叫做樹葉的周長。(板書課題:周長)

  4、再來看(出示圖),你能描出下面圖形的邊線嗎?選擇自己喜歡的圖形,用一筆描出來。

  剛才同學們沿著圖形的邊線描了一周,這一周的長度就是圖形的周長。

 。ǘ┱乙徽,摸一摸。

  1、你能從我們身邊找一個例子說說什么是周長嗎?下面請你們同桌合作找一找,并且摸一摸它的周長,也可以下位找。(指導:課桌面的周長、課本封面的周長、黑板面的周長、地面周長、水池池口周長。)

  2、誰來說一說你們找的結果?你可以邊說邊指一指。

 。ㄈ┝恳涣。

  1、大家找到了很多,看來周長在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而且周長的應用也非常廣泛。比如,我們去做褲子時,裁縫都要量一量你的腰一周有多長,也就是平時所說的腰圍。

  2、現在請大家估計一下老師的腰圍大約是多少厘米?估計的準不準呢?誰來量一量?(注重測量方法的指導:腰圍怎么測量?)告訴大家測量結果。

  3、根據這個結果,請你估計一下自己的腰圍是多少厘米。

  同桌合作量一量。誰來說說自己的腰圍?看來同學們的腰圍大約在60cm左右。

  4、小結。通過前面的學習,老師發(fā)現同學們善于觀察、愛動腦筋,所以想邀請你們參加下面的闖關比賽。

  有興趣嗎?這里共有3關,每闖過一關都會得到相應的分值。最后得分最多的就是今天的勝利者!有信心嗎?讓我們充滿自信迎接挑戰(zhàn)。ㄋ模╆J關練習。

  1、先看第一關,量一量、算一算下面圖形的周長。這里有3個圖形,請你選擇其中1個圖形。

  看課本45頁第2題,做在書上即可。選擇長方形的能說說是怎么測量和計算的嗎?有不同方法嗎?大家真聰明,關于長方形周長的計算后面我們還要研究。

  第一關誰成功了?請為自己加上100分!2、下面我們來繼續(xù)闖第二關。怎樣量出樹葉的周長?誰闖過了這關加上200分。

  3、第三關。(課本45頁第3題)課件出示圖:他們的周長一樣嗎?(指名說說)我們來看看演示移動的方法。

  誰闖過了這一關?祝賀你們!每人加300分!回想一下,剛才大家是用什么方法比較圖形周長的?這一關哪組闖過去了?請加上200分!現在算算自己得了多少分?祝賀你們!其他同學不要灰心,有信心趕上他們嗎?希望你們找出自己的不足,下一次迎頭趕上!

 。ㄎ澹┱n堂總結。今天,我們有什么收獲,你能談談自己還有什么困惑嗎?教學反思這節(jié)課學生興趣高漲,進行了充分的活動,并且自主探索,在充分的體驗中,感悟到了周長的實際含義。

  教學過程比較好地體現了新課標的“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全過程”這一理念。具體說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優(yōu)點。

  1、在豐富的生活背景上學習數學,建立概念。首先利用微機向學生展示了許多漂亮的樹葉,給了學生美的享受以后,學生有了得到樹葉的欲望;緊接著教師創(chuàng)設了第二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描樹葉的輪廓,這樣教師就抓住了學生的心態(tài),使課堂氣氛驟然升溫;然后教師又讓學生通過找一找、摸一摸活動,使學生把周長這個抽象的概念與生活中具體的事例聯系起來,加深了學生對周長的理解。

  2、在有意義的實踐活動中強化概念。先讓學生估測老師的腰圍,然后選用合適的工具實際去測量,借此來估計自己的腰圍,通過這個環(huán)節(jié)拓寬對周長意義的理解,同時也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3、在一系列基本練習和變式練習中深化概念。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設計了闖關比賽形式的練習,一下子激發(fā)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并且將本節(jié)課的練習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讓學生興趣盎然地參與到練習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與反思】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與反思07-22

關于小學數學教學設計與反思12-04

小學數學教學的設計反思范文01-06

小學數學教學中數學活動的設計的反思08-09

《統計》小學數學優(yōu)秀教學設計及反思12-05

小學數學有效教學設計實踐與反思12-18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與反思15篇12-23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與反思(15篇)12-23

初中數學教學設計及反思11-24

初中數學教學設計與反思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