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導體和絕緣體》小學科學教學反思(精選6篇)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導體和絕緣體》小學科學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導體和絕緣體》小學科學教學反思 1
1.復習導入在教前作了修改。利用一個燈泡和一節(jié)電池組成的簡單電路的電路圖和電路檢測器的'電路圖進行對比,鞏固有關“回路、斷路和短路”的概念,為下面的檢測判斷導體和絕緣體做知識準備。從教學效果來看,這樣教學思路明顯清晰,效果很好。
2.自制教具的作用。導體,一般情況下不導電,但在有些時候,情況會發(fā)生變化。比如,一根木棒,干燥時不導電,但是在淋濕了后就會導電。這是本節(jié)課應該告訴學生的安全用電知識。開始用電路檢測器檢測,由于靈敏度不高,電路檢測器的導線兩端搭上淋濕的小木棒絲毫沒有反應,即使把導線兩端浸入水中也是這樣。后來黃佩清老師拿來了他自制的“導體、絕緣體檢測器”教具。這個教具反應非常靈敏,人的手碰到兩個觸電,小喇叭就叫了起來,指示燈也亮了起來。把淋濕的小木棒放上去也發(fā)出了叫聲。課上,我就用這個教具向學生做了演示,使學生很形象地看到了原本不導電的小木棒在淋濕了后就改變了性能,成為了導體。同時也加深了“水是導體,人體是導體”的認識。這個教具演示效果很好,制作也非常簡單,成本不高,應該多制作幾個,在以后教學中學生分組實驗中使用。
《導體和絕緣體》小學科學教學反思 2
本節(jié)課在教學活動中反思以下幾個方面:
一、問題的提出來源于生活實踐
科學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學科。其內容就來自于我們的生活。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知識和經驗,引導學生根據(jù)生活現(xiàn)象,去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并能結合實際解決問題。在本節(jié)課剛剛開始,教師出示課件,展示了大家熟悉的桃河夜景、北山公園夜景,讓學生親眼目睹城市的美麗景象,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絕大多數(shù)的學生都欣賞過這樣的夜景,教師再出示出來,立刻引起了學生的注意。再結合這節(jié)課的內容,學生就不難想到這么多的燈光,五彩繽紛的顏色,人們是怎樣做成的?是怎樣讓這些燈泡同時亮起來的?由此可見,越貼近生活實際,越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學生受到的啟發(fā)就越大。所以創(chuàng)設適合于學生認知的生活情境,對于學生的學習是相當有利的。
二、猜測假想成為科學驗證的催化劑
真理是在不斷實踐,不斷總結,反復論證后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的,科學學習也不例外。課堂就是學生實踐的一片小小的天地。而在各種條件都已具備的情況下,如何去探究,探究結果會怎樣,這種假設將與實踐形成相互對立的問題。在學生的心里正式有了這樣的對立,才能使學生在自身的實踐中不斷出現(xiàn)意想不到的收獲,猜測與事實之間總是存在著差距。所以,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去假設、猜測,這對于通過探究最終解決問題,得出正確結論有著極大的推動作用。如在這節(jié)課中,學生通過大膽設想“在一個電路中能讓更多的燈泡亮起來”。這就使學生對探究有了信心、壓力和動力,學生在課堂活動中才能經過失敗,再失敗,最終成功這樣一個過程,從而用實際行動驗證了自己的推測,繼而得出正確結論!皼]有大膽的猜測就作不出偉大的發(fā)現(xiàn)”,讓學生根據(jù)科學依據(jù)進行大膽猜測,是科學教學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
三、合理引導學生深入。
國外科學教育有個說法,叫做“一英寸寬,一英里深”。“一英寸寬”指知識內容宜少而精,“一英里深”指內容要展開,展開了才可能“深”,才有可能讓學生真實、生動地受到科學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教育。如:學生動手試驗時要求學生根據(jù)已有的經驗,畫出自己預想的接法,看看能畫出幾種。預想是以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的。動手實驗,先按自己預想的方法連接,接起來能發(fā)光嗎?再試試自己在試驗過程中想到其它方法。畫出各種接法的圖。
所有的.觀察、實驗活動,都要提醒學生留意自己原來沒有想到的情況。例如“燙手”,是學生在操作中經常發(fā)生的情況,但對這件事很少留意。留意了,就出現(xiàn)了“深”的機會,就會引出一連串的問題:是什么東西燙了手?怎樣連接會燙手?燙手時電珠發(fā)光嗎?把不發(fā)光的連接方法畫出來,想想不發(fā)光的原因。這樣,學習就展開了,“深”了。
許多科學發(fā)現(xiàn)、發(fā)明是從意外情況中獲得靈感的,我們在觀察、引發(fā)實驗中,要像科學家那樣,高度敏感地留意意外情況。研究意外情況,是培養(yǎng)科學興趣、引發(fā)好奇心、引起問題、引發(fā)思考的生動有效的途徑。研究意外情況,首先需要教師對此有高度敏感,像“燙手”這類情況,必須是老師觀察到了,并且對討論這個問題的教育價值心中有數(shù),才可能成為“深”的契機。
四、手腦并用,合作探究是發(fā)現(xiàn)真理的必由之路
探究是科學活動的核心,是正確認識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的基本途徑,沒有這環(huán)節(jié),不可能得出正確的結果。就如同人們吃栗子一樣,不剝開外皮不知道里面的是啥,不親口嘗一嘗就不知道它是甜的。在課堂上,要想使更多的小燈泡亮起來,就要不斷地去做一做,試一試,連一連,接一接,從而使學生經歷一個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反復實踐才能得出正確結論的過程。有的小組可能有些吃力,但其他小組的成功會使他們充滿信心,最終能把實驗做好。探究的過程不是一個簡單的機械活動,而是學生在思維上最活躍的階段,這也是科學教學的目的所在。在活動中,通過合作讓學生的認識更加全面、廣泛,使他們的活動趨于正確的方向。
五、勇于質疑是科學學習中的一種優(yōu)秀品質
愛因斯坦說過一句名言: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實際上在電路連接中,學生的實驗活動不是很順利的,而是在不斷遇到許多問題的困擾,這就是學生的思考與實踐操作之間形成了矛盾。在這種情況下有的學生對自己的做法就會不滿足,因而能設計出更多的思路,改進活動方法,從而有了“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對于問題鍥而不舍,質疑排異,本身就是一種創(chuàng)新活動。所以在教學中應鼓勵學生用心思考,大膽實踐,向困難挑戰(zhàn),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只有這樣才能抓住問題本質,使學生探究活動更加深入,促進學生學習得以升華。
六、學習的樂趣在于享受成功的體驗
“讓更多的燈泡亮起來”活動,最終各個小組都做成功了。從學生方面上看,他們在急于展示、交流、總結中表現(xiàn)的越發(fā)主動積極。不難看出學生爭相把本組的實驗結果展現(xiàn)出來,就是想讓大家都知道他們成功了。其內心喜悅溢于言表。這種成功感恰恰又是激發(fā)學習興趣,更加深入進行探究的動力。在教學中教師要抓住學生的這一表現(xiàn),不失時機對學生進行引導,繼續(xù)開展一些具有探究意義的活動,使學生真正走進科學。
通過本堂課的學習,我感覺到孩子對科學探究活動有著強烈的興趣,身為一名科學教師我們應該在平時留心學習和積累各種科學知識,這樣才能在課堂上游刃有余的指導和引導學生開展科學探究活動。在指導和評價孩子的時候,老師說的話一定要嚴謹,對于某些沒有定論的問題,不要做肯定性的回答,而應該是對孩子進行一個探究方向的引導。課堂中,教師要善于抓住孩子的興奮點,適時的引導,讓孩子在科學探究活動過程中合作、互助、自主的進行探究活動。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不斷的學習、探索、實踐。
《導體和絕緣體》小學科學教學反思 3
在本單元教學中,有兩條貫穿于始終的內容,就是人們對于電的應用和用電安全。這是與現(xiàn)代人生活最為息息相關的內容,要求在每一課教學中潛移默化的滲透給學生。
我校以“如何在課堂里實施有效教學”為全校研討的主課題,對于一節(jié)35分鐘的課來說,這一課的內容可以說是有點多的,不論是實驗操作認識絕緣體和導體還是絕緣體和導體在生活中的應用都是可以拓展得很寬的,如何做到“有效”著實讓人煞費苦心。
本課的教學原來要求教師為每一個探究小組準備20種供檢測的具有結構性的材料,教材安排了20種,實際就是要突出一個“多”字,我在教學時也曾想用這個“多”做點小文章。因為材料之多,才能歸納出有那么一類材料是容易導電的,如金屬類;同時也能歸納出有些材料是不容易導電的,如塑料等非金屬材料,為后面“導體”、“絕緣體”概念的獲得提供事實證據(jù),把學生對“導體”、“絕緣體”的感性認識在眾多的現(xiàn)象中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可考慮到時間問題,最終選定8種不同的材料為必檢材料,在規(guī)定時間內,快速的小組可自由選擇身邊的材料進行檢測,數(shù)量不限,由時間決定。
我以教師示范檢測一塊橡皮作為研究的開始,檢測一塊橡皮是簡單的,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只求檢測的結果,而是要引導學生開展一項有價值的研究活動。教材上提供了規(guī)范的研究步驟,我提供表格作為引導,要求學生按表格要求討論設計研究計劃,填報每個項目的負責人。利用教材并非是就教材而教教材,因為幾個檢測步驟,學生是可以掌握的',這里探究的重點是讓學生明確為什么要這樣規(guī)范檢測,科學道理是什么。在討論中,孩子們的思維是活躍的,“預測是我們自己的看法”,“檢查電路檢測器,可以為后面的檢測做準備,如果檢測器有故障,后面的檢測都是白費勁”,“重復檢測是為了獲得準確的結果”,“及時記錄是為了獲得科學結論”,“把檢測過的物體放在左邊,可以防止搞錯”……這些討論對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是有一定意義的,它可以為后面的自主探究打下基礎。每一個材料,先讓學生猜測,再實踐,這里,許多材料,例如橡皮,塑料都是絕緣體,這些學生有體會,但仍然要強調科學實驗是十分嚴謹?shù)模欢ㄒヲ炞C。這項討論活動課堂上花了10分鐘,討論時熱烈的,每個孩子都能將自己的想法說出來,并爭著做各個項目的負責人。
孩子們在明了自己該干什么之后,驗證、記錄的程序只花了7分鐘,效率比以往提高了很多。但這節(jié)課我還是拖堂了,因為在驗證水和人也是導體的游戲,以及進行用電安全教育的過程中,孩子們真是很出彩,讓我情不自禁的為他們延續(xù)了一些時間,讓他們盡情地說、盡情地悟。
《導體和絕緣體》小學科學教學反思 4
《導體和絕緣體》一課選自五年級上冊《電和磁》單元。趙悅老師利用最最最普通、平常的實驗器材上出了自己的風格,達成了教學目標。這一點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對于我們的常態(tài)課教學有很大的指導意義。趙老師對于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的每個細節(jié)都把握的非常到位。比如她反復跟學生強調要自檢并且測量兩次,學生實驗非常成功,為后面的分析與歸納奠定了基礎。
同時,我覺得趙老師在課堂剛開始時,對于學生關于導體與絕緣體的前概念挖掘可以更加深入一些。比如有學生說到用銅絲修開關時,老師可以追問一下:為什么銅絲可以修理開關?還有哪些材料可以?為什么這些材料可以呢?從而指導學生到底掌握了哪些知識。為接下來的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定也提供了選擇。針對概念的教學,我覺得趙老師應該更加強調概念中的“容易”與“不容易”,因為有一些學生覺得導體與絕緣體是絕對的.,顯然這是錯誤的。
趙老師可以列舉一些容易改變導電性的材料例子,從而幫助學生認識到導體和絕緣體的界限并沒有那么絕對。同時,如節(jié)改為學生上果將請同學描述連接檢測器的環(huán)臺連接的話,對于其他學生接受起來可能更加容易!
《導體和絕緣體》小學科學教學反思 5
教材分析
導體和絕緣體在我們的生活中運用廣泛,從安全的角度來說,學生也應該了解一些有關導體和絕緣體的知識。本課在學習了第一課簡電路的基礎上,讓學生將各種物體放到電路中去檢驗其導電性能,從而認識導體和絕緣體,這是本課的主要內容。
第一,引導學生設計制作一個檢驗物體導電性能的檢測裝置。哪些物體容易導電,哪些物體不容易導電?便讓學生做一個檢測物體導電性能的檢測器。做好檢測器是上好這節(jié)課的關鍵,檢測器的好壞直接影響到物體的導電性能檢測的效果。一定要嚴格要求學生掌握正確的制作方法。另外,務必提醒學生不能用電池以外的電源來檢測物體的導電性能,以免發(fā)生危險。
第二,指導學生用自己制作的檢測器,檢測身邊的一些金屬和非金屬小物品,材料可根據(jù)具體情況自行準備。這部分的教學是本課的一個主要活動,可以讓學生先預測再來檢測其導電性能。培養(yǎng)學生合理預測的能力和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讓他們意識到:預測有時不一定正確,經過實驗驗證才能獲得科學的真理。最后,小結出凡是金屬制品都是導體,而另一些物品,如塑料梳、橡皮、木鉛筆是絕緣體。
第三,指導學生認識到人體和自然界的水都是導電的。教材讓學生檢驗各種水的導電性能,用驗電球檢驗人體的導電性能,還通過一些現(xiàn)象推測人體的導電性能:用手摸感應開關,用電筆檢驗家用電器。需要提醒的是:教師對這個檢驗活動,只能示范,不能分組實驗,還要一再強調,不能私自檢驗家里的開關和電器。
第四,運用所學的知識對常見的`電器、電工材料和工具進行辨析,分析哪些部分是導體,哪些部分不是導體,從而更好地認識導體和絕緣體在生活中的作用。
本課較嚴格地遵照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來設計教學內容,引領學生針對提出的問題,逐漸深入地開展探究活動,有利于學生掌握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有意識地幫助學生理清活動的步驟,促成學生了解科學探究并逐步學會自主探究。
學情分析
五年級的學生已具備了較系統(tǒng)的科學探究的初步能力,也初步形成了較好的小組合作、自主探究的學習習慣。
學生已經學習了簡單電路的知識,具備了制作檢測電路的能力。生活中學生對導電和不導電的物體也有了一些了解,但還有待于形成清晰的認識。
針對學生動手能力存在的差異,教學中要采取小組合作、一幫一(動手能力強的學生幫助動手能力差的學生)的對策,讓每個學生都參與與到實踐中來,體驗成功的樂趣。
《導體和絕緣體》小學科學教學反思 6
在課改熱潮的推動下,科學教師都希望通過“思中做,做中思”的科學探究方式,為學生設計一個良好的科學探究平臺,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的科學思維能力。但是,真正做起來難度比較高。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真正做到認真“把握學生的發(fā)現(xiàn),激勵學生進行科學研究”故此:
第一,教師要善于捕捉有價值的問題:對于課堂中學生突然出現(xiàn)的不同聲音不能以一句簡單的話語輕描談寫地放過。教師要設法機敏地抓住那些產生于動態(tài)中的問題,將一個學生的問題化為全班的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探究,這樣才能使課堂具有探究性,富有創(chuàng)意和動感,使學生感受到自己思維的價值,產生不斷創(chuàng)意新的求知欲望。
第二,是教師要善于引導,使課堂上產生思維的碰撞,必要時將其引向解決,正如“學生在課堂上無法用實驗證明人體和濕木是導體”時,教師不是一下子把電流放大器搬出來,而是逐步將其引導,使其自己去探究,找出解決方法,這樣學生感到的不只是自己積極的`思維得到尊重,更重要的是他們的能力在教師的引導下發(fā)揮得淋漓盡致,使教學活動步步深入,富有活力。而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又有效地運用可利用的資源及科學方法去進行學習和研究,在行為參與的過程中,逐步習得科學思維方法的形成,這正是“思中做,做中思”的理念的所在。
把人體和濕木直接連在電路中,小燈泡當然不亮。這是因為功率=電壓×電流,而干電池的電流是有限的,人體和濕木的電阻又大,電使電路中的電流變小,不足以使小電燈泡發(fā)亮。而孩子們不知道這些。來自學生的問題,學生是最感興趣的,所以我將這一問題的研究由課內引向課外,再由課外引入課內,讓學生真真正正地去做科學研究,從而發(fā)展了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培養(yǎng)了科學的思維能力。
【《導體和絕緣體》小學科學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06-14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07-03
小學體育教學反思:小學體育教學反思和感想10-04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實用)05-27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熱門】11-03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熱】11-03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精】11-03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優(yōu)秀02-15
[熱]小學科學教學反思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