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教師教學反思及對策
浙江省進入高中新課程。我校是浙江省重點中學,生源情況比較好。但是,在不到半年的實驗中,我的教學壓力很大。過去我上課從不拖堂,從不留尾巴,在高中新課程中,我常常完不成教學任務,拖堂成為經常的事。我感覺教材內容跨越性太大,涉及的知識面太廣,在模式上打破了過去的王朝體系,不按編年順序,專題本來就夠深的了,再加上中外歷史混編,真讓我舉步維艱。我有壓力,學生也不適應。學生經常反映歷史的東西太多,老師講得太快,知識太零散,比較難記憶。我省初中統一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版本,高中統一使用人民出版社的版本。我在寒假中認真反思,覺得只有調整高一教學的基本思路,才能走出困境。這里面有教學理念問題,更多的是教學對策必須調整。
拋開高考考慮教學
重點高中的教學目的就是向高等學校輸送優(yōu)秀的人才。高考對學校、對教師的評價,在事實上是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標準。會考的成績對我們的壓力也不小。所以,在進入高中新課程之際,教師普遍關心的就是高考怎么考。我們不僅注意教育部考試中心的新課程高考大綱,江蘇、山東、廣東的高考模式我們也很關心。在我省高考模式尚未出臺之前,教師普遍采用“穩(wěn)扎穩(wěn)打”的辦法,就是深入細致的分析教材內容,于是,課時不足的矛盾就凸現出來。仔細想想,這實際是用老辦法對應新課程。
過去高一教學采用細致梳理的辦法,目的是為高二文科班打基礎。過去行得通,原因是教材我們很熟悉,什么是重點、什么是難點已爛熟于胸,知識點清清楚楚,復習資料隨手可得,高考的題型固定,模式基本不變,會考跟著高考學,沒什么大變數。我們知道要求學生記什么、背什么,知道用什么方法強化記憶。需要加強學生理解的問題也是老生常談的那些,教師知道怎樣講解。那時,與初中教學也有銜接問題,但是,我們基本不管、甚至不用考慮。反正高中還要學一遍。學生在高一學習階段,對歷史課基本是順其自然,真正重視是在高二分班后。只要會考前抓緊一些,沒有過不去的年關。進入新課程后,情況正好相反,教材我們不熟悉,有很多新知識、新問題,什么是重點我們心里沒數兒,對學生是難點,對教師也是難點。知識點抓什么,不知道,只好眉毛胡子一把抓,幾乎全要求學生記憶。理解性的問題就更多了,不知從何下手。高考的題型、模式都是未知數,只好緊扣教材。當然,高中新課程的專題方式本身也增加了教學的難度。教師都感覺困難,學生自主學習根本談不上。
走出困境的教學思路,我認為首先要拋開高考考慮問題。既然高考的模式未定,過早的考慮也是徒勞無益。新課程提倡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是一個基本理念。學著沒興趣,即便為了高考也將成為負擔。學著有興趣,困難就變成樂趣了。那么,教學首先要考慮的是那些內容能夠激發(fā)學習欲望。換句話說,就是先把知識點和記憶問題放一邊,也不要考慮那些是重點,先想一想,教學內容對學生的吸引力。已經教過的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專題,我當時采用的方法完全按照教材順序,教材講什么我解釋什么,教材講多少我就講多少,所以疲于奔命,F在要是重來一遍,我不這樣做。第一課以西周社會為重點,以宗法制為切入點,聯系現代我們的親戚觀念,溯源歷史,讓學生明白宗法觀念與分封制的結合,形成早期的政治制度,再講禮樂制度,讓學生理解西周社會。第二課重點講秦帝國的制度創(chuàng)新,皇帝制度、官僚制度、中央集權體制都是開創(chuàng)性的。第三課重點分析中央集權體制強化的途徑,選官制度變化、地方權力弱化。第四課延續(xù)二、三課的思路,加一些清代不同于以往特征。引發(fā)學生興趣的中心是了解大一統的中國怎樣形成和鞏固的。我覺得重要的是讓學生理解這一專題的內涵,知道一些具體制度的相互依存關系,不強調知識點的記憶,強調理解歷史。學習古希臘、羅馬和代議制的形成,也是這個思路。對比中國的不同點,理解西方歷史的特殊性。我想,這與高考并不矛盾。如果新課程的高考仍延續(xù)過去的題型不變,命題思路不變,學生到文科班再強化也來得及。在理解的基礎上強化記憶比生吞活剝更深刻。如果高考改變較大,那只有一條路,基礎的考察重理解,較高層次的能力考察采用新情境、新材料,只有這樣的分析才能看出新課程的教學成果。
過早的憂慮高考于事無補,反而造成一團亂麻的局面。更何況還有大多數考取理科的學生,讓他們在高一就厭煩歷史,實在是老師不愿意看到的現象。讓大多數孩子對高一歷史課留下深刻的印象,終身對歷史感興趣,應該是我們的追求。
初高中的銜接問題及其專題教學的思路
應該說,初中歷史的實際效果問題是個老問題,只不過在新課程中更加突出而已。初中不重視歷史,和我們對初中歷史教學效果的期望值是兩個問題。不重視的根源在于片面追求升學率,升學不考就不重視是通病,一時半會兒解決不了。但是,我們也不能對初中歷史教學的期望值要求太高。抱怨高一學生歷史基礎太差,往往是希望他們記住基本的歷史順序,知道重大的歷史事件。說實話,我雖然也具有本科的專業(yè)學歷,但是,我對初中歷史的印象極其淡漠。因為在那個年齡段我什么都不理解,老師講得再好,我也是聽著入神,過后就忘。歷史需要理解,要求十幾歲的孩子理解那么多的人和事,怎么可能呢?忘記是非常正常的。忘記不見得就沒有潛記憶。激活學生的潛記憶正是高中教學的任務。
以浙江使用的初高中教科書來看,在某些方面我認為,記不住或許還是好事。人教版的初中歷史課本編排得很好,圖文并茂,生動活潑,但就是觀點陳舊。五種社會形態(tài)的結論如果學生記住了,那我們到高中真還要花大力氣進行解釋。因為,人民版高中教科書淡化了社會形態(tài)問題,有些結論與人教版矛盾。學生認真起來就躲不過去。當然,真有這樣認真的學生那是好事。歷史知識的記憶需要多次反復的過程。想一想,我自己也是從高中學文科才開始記住很多知識的,那是經過多少次反復啊。到大學很多內容才真正理解,才學會思考。到大四階段才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F在的學生聰明多了,很多高中生的思維水平都不簡單。不要抱怨學生,應該多從教學思路中找問題。
專題教學的確跨度大、跳躍性強。我想,一是我們不能要求學生有準確的記憶基礎,不知道王朝順序沒什么關系,知道大的王朝順序就可以?傆袔讉學生知道,讓他們講出來,就能帶動其他學生。記憶慢慢地就鞏固了。二是縮小記憶的要求。必修第一冊以政治制度為主題,中國歷史雖然長達五千年,我們不是要學生記很多,又不是搞研究,記那么多、那么細沒必要。大的王朝順序、重要的制度名稱、重要的機構和官職名稱,記住一些就可以。例如三省六部制,關鍵是理解三省運行機制,那么,三省的名稱就必須知道,六部吏、戶、禮、工、刑、兵也好記,職責不必強求記全,
后面還要反復提到。宋代的二府三司則只強調分散宰相的權力,名稱舉例說明,選官制度重點講科舉制,監(jiān)察制度不講,提倡學生自學,這樣一節(jié)課就不緊張了。
我自己體會,教師總有一些思維慣性。比如秦統一我們很熟悉,總覺得不講統一的背景就說不清楚,教材也用“六王畢,四海一”為小標題,用一個版面闡述。但是,如果背景占用10~15分鐘的時間,制度內容的時間就緊張了。既然專題的核心是制度,我們就有理由簡化背景,簡化統一的過程。這并不妨礙學生理解制度。朝代更替的過程都可以簡化。講制度千萬要擺脫過去突出統一措施的思路。將教材“秦王朝的官僚機構”一目,改為“秦王朝開創(chuàng)的官僚制度”,既講秦的官僚機構,又強調官僚制度的特征,為下兩課作鋪墊,完整地將制度的主線交代明白,這樣就更清楚了。“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下設太平天國、辛亥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三節(jié),要按過去是講6~7節(jié)課的內容。同樣也要擺脫過去的思路,突出三次革命改變了什么,過程必須簡化。這樣,前三個專題連接起來就是1949年以前中國歷史的政治走向。如果學生明白了為什么中國的政治走向是這樣,我看就是教學的成功。
適當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
新課程提倡教學方式的轉變很有道理,但在實際中很難落實。如果沒有人聽課,教師還是習慣于繪聲繪色的.講解。講課是教師的基本功,什么時候都不能丟掉。而且講述如果能夠做到通俗、形象、流暢并簡練,同樣也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中央電視臺的“百家講壇”不都是講述形式嗎?不能說講述形式不好。但是,學校教育似乎還不能完全與大眾教育相比。中學教育的特點一是面向適齡青少年,高中也是普及性教育;二是培養(yǎng)人的基本素質,包括文化素質與道德素質。大眾教育則更多的是文化普及和社會導向作用。因此,中學教育要講究科學的培養(yǎng),那么,講究教學方法就是十分必要的。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教學過程,目的是讓學生的思維動起來,鼓勵學生表現自己,展示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學生的參與也給教師提供了充分觀察學生的機會。教師教學的針對性來自對學生的充分了解,同一內容對不同群體,產生的問題可能會有很大差異,因此,在新課程中要適當地變換教學方式,給學生機會和時間,不等于教師就輕松了。相反,教師要充分研究學生表現出來的問題。
已經過去的半學期我給學生在課堂上表現得機會相對少一些。反思后我想,是不是課本上有些學生能讀懂的內容,讓他們談談理解和感受?人民版在課文的標題下總有幾句提示語,學生能不能讀懂?如果我一味地自己講,我就無法了解學生的自學能力。比如民主革命時期“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從文字上沒有任何閱讀障礙,但要理解其意義,不光要知道當時的社會背景、經濟狀況、政治局面,而且要對照蘇俄革命的道路才能明白這也是一種創(chuàng)新。學生課外閱讀的情況我不知道,我教的學生有太多,無法一一作課前調查,如果再教這一內容,采用討論式的教學方式未嘗不可,從中可以發(fā)現學生在這一問題上的知識儲備。只要把握時間,應該不會影響教學進度。另外,像長征、南京大屠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學生不會一點兒都不知道,教師用講授法效果未必好。用教師導讀,學生自學,組織問題研討,讓學生的不同特長在不同的學習模式中展現出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自然就會有所提高,何樂而不為呢?
盡管高一歷史教學有很多困難,只要注意研究,面向實際,講求實效,就能調動學生提高自己、提高教學質量。新課程的問題很多,教師要主動研究、主動適應。在實驗中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我們要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首先我們要提高自身的能力。教師的能力低如何培養(yǎng)學生呢?
【高中歷史教師教學反思及對策】相關文章:
高中歷史教師的教學反思07-26
高中歷史科目教學反思05-28
高中歷史優(yōu)秀教學反思09-14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15篇)11-23
高中歷史課后教學反思10-10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15篇06-28
高中歷史老師的教學反思09-10
高中歷史科目的教學反思06-01
高中歷史教學實踐的經驗教學反思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