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銅鼓習俗
銅鼓是我國南方古代濮、越人創(chuàng)造的一種打擊樂器。迄今已有2700多年歷史,以廣西數量最多,分布量最廣。廣西西北部及其紅水河流域是保留銅鼓文化最豐富的地區(qū),至今還在使用銅鼓的民族主要有屬壯侗語族的壯族、布依族、傣族、侗族、水族,屬苗瑤語族的苗族、瑤族和屬藏緬語族的彝族,這些少數民族素來有在節(jié)日慶典和喜喪祭祀等日子擊打銅鼓來表示慶賀或悼念之情,這一風俗一直沿襲至今。壯族祖先創(chuàng)造的北流型、靈山型、冷水沖型銅鼓,被稱為"銅鼓藝術高峰期代表"。銅鼓是廣西壯族群眾每年過三月三和春節(jié)等節(jié)日慶;顒又斜夭豢缮俚牧曀住
銅鼓源遠流長,影響深遠。銅鼓聲音洪亮,在古代是傳遞信息、發(fā)布號令的重要工具,作為祭祀、賞賜、進貢的重器,它也是權力和財富的`標志。明清以來,隨著社會的變化,成為一般的娛樂敲擊樂器。人們常在喜慶的節(jié)日里敲奏它伴以歌舞,在宗教的活動中祭祀祖先,祈求神靈,人安糧豐。
特殊炊具
最初銅鼓是作飲器之用(即釜)。它首先是作為特殊炊具使用,即作為裝備軍隊專門解決戰(zhàn)時用餐問題的"行軍鍋",因為當時的銅釜還屬于十分昂貴的高科技產品,尚不可作為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具。
這可以從發(fā)掘古墓所獲銅鼓與大量兵器共存的考古資料中得以證實;還可以從史籍有關滇、句町、夜郎和駱越的戰(zhàn)爭,以及東漢馬援征南"得駱越銅鼓"的各種記載中找到答案。
國之重器
由于敲擊銅釜發(fā)出的響聲宏亮而且傳得很遠,可以用于報訊集眾,于是逐漸演變成了銅鼓。隨著社會歷史的不斷發(fā)展,按本民族意識和習俗要求而精心打造成的銅鼓,便成了"國之重器"、禮器和樂器。
銅鼓之所以稱其為"重器",是因為它象征著權力與財富,擁有它便"極為豪雄",能集眾稱王,震懾四方,以致"群情推服";它價值千金,一鼓"可易千牛","獲鼓勝獲十萬軍"。之所以稱其為"禮器",是因為壯族在祭祀、祝捷、征戰(zhàn)、朝聘、宴享、迎賓等重要活動中都要使用它。
神器
銅鼓還被神格化而具有宗教屬性,成為天地神靈的集合體和人神溝通的寶器,故史籍載:"夷僚……擊銅鼓、沙鑼以祀鬼神";民間傳說它還具有驅邪除惡的本領,特別能鎮(zhèn)"鱷精"(蛟龍);因此人們都認為,通過它可以沖刷心靈的痛苦和煩惱,獲得吉祥的慰藉;還可以表達心愿和誠意,并祈神保佑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人畜興旺、國泰民安。而且,每逢婚喪慶典或重大節(jié)日,壯族都要敲擊銅鼓,奏樂起舞,以示"天地自然和諧相生,人文情懷長存不息",并表達對和平幸福生活的追求。
不管銅鼓派何用途,作為一種綜合性的藝術欣賞品,其融注著駱越人審美意識的屬性始終不變。
銅鼓酒習俗
云南文山壯族自治州是云南壯族聚居區(qū),境內銅鼓數量之多、類型之全、使用歷史之悠久、制作工藝之精湛、文化內涵之豐富,引起了國內外學術界專家學者的廣泛關注。文山壯族是使用銅鼓并沿襲著銅鼓文化的民族之一,許多壯族村寨至今仍保留著祭銅鼓、喝銅鼓酒、唱銅鼓歌、跳銅鼓舞等習俗。 丘北縣八道哨鄉(xiāng)那紅村分上那紅村、中那紅村和下那紅村,三個寨子依山傍水,竹木掩映,是典型的壯族沙支系聚居村落,至今還保持著祭銅鼓、喝銅鼓酒的習俗。
喝銅鼓酒,丘北壯語稱“更勞尼”,“更勞”意為喝酒,“尼”意為銅鼓。每年大年初一凌晨祭鼓前,藏鼓者就到村旁的龍?zhí)独锶砬逅畬€~鼓洗凈,置于堂屋,上香祭祀。祭品有四盅茶、四盅酒、兩個糯米粑、一碗生豬肝。生豬肝是一碗比較特別的菜,是把新鮮的生豬肝剁碎,然后配以蔥、姜、花椒等佐料涼拌而成,味道十分可口。凌晨“搶清水”過后,村里每戶人家的戶主都帶上生豬肉或雞來祭獻銅鼓。拜祭者依次上香磕頭,然后喝一口寨老倒在鼓面上的酒,以示驅邪納福、平安健康。村民祭拜完畢,藏鼓人將銅鼓懸掛于堂屋或屋檐下,讓寨老敲響開年銅鼓,祈求銅鼓保佑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全村人畜平安。藏鼓者還在院心里置一個大酒壇,酒壇里插著數根金竹制成的吸管,誰想喝可隨意喝。這壇酒叫同心酒,意在全村人要同心協力,團結一致。待飯菜做好時,大家聚在一起就餐,談論著上年的收成和下年的打算,并相互祝福。
【壯族銅鼓習俗】相關文章:
重慶銅鼓灘的導游詞01-14
瑤族舞蹈:長鼓舞、銅鼓舞、師公舞08-22
壯族舞蹈分類介紹09-30
壯族舞蹈知識大全09-10
淺談壯族的文化11-02
壯族主要的舞蹈形式10-06
壯族主要的舞蹈形式有哪些10-06
壯族三月三觀后感01-20
壯族三月三手抄報資料04-17
壯族三月三手抄報圖片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