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秦腔老生表演藝術如何作
秦腔,別稱“梆子腔”“陜西梆子”,中國漢族最古老的戲劇之一,起于西周,源于西府[核心地區(qū)是陜西省寶雞市的岐山(西岐)與鳳翔(雍城)]。成熟于秦。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秦腔老生表演藝術如何,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秦腔老生表演藝術如何
老生又稱須生,正生,或胡子生。胡子在戲曲里的專有名詞叫"髯口"。表示嚴肅端莊之意。老生主要扮演中年以上的男性角色,唱和念白都用本嗓(又叫真嗓或大嗓)。按照傳統(tǒng),老生基本上都戴三綹的黑胡子(術語雖作“黑三”)。另外還有灰色(即花白)的三綹胡子,專門名詞叫“黲三”,或“蒼三”。還有白色的三綹胡子,叫“白三”。還有一種不分綹、整片遮嚴滿口的胡子,術語為“滿”,如黑滿、白滿、黲滿。但按照戲曲原來的傳統(tǒng),不論是戴黑滿或黲三、黲滿、白三、白滿的,都不屬于老生扮演的范圍(屬于“末”行或“外”行應工),只有戴黑三的,才算是真正的老生。現(xiàn)在“末”、“外”都合并到老生行當里,老生扮演角色的范圍大為擴大,也就沒有這些區(qū)別了。
演戲就是表演人物,不同的人物,就要有不同的演法,不能千篇一律,尤其是“做工老生”更應該注意這一點。就是老生的腳步為例:《清風亭》的張元秀《四進士》的宋世杰,都是白胡子老頭。但是因為人物的身份不同,性格不同,穿戴不同,處境不同,所以,他們出場時的腳步就完全不一樣了。
《清風亭》的張元秀,是個打草鞋、磨豆腐的勞動人民,在戲里表白他的年齡,是七十三歲,他出場時穿紫花老斗衣。出場的鑼鼓是“小鑼抽頭”打上,走動時兩腿要彎,腰要弓,有點駝背。因為,他長年的勞動,生活又不好,所以,才有這樣走路的姿態(tài)。他的腳步,要給觀眾一種健康、樸實的感覺。
《四進士》宋士杰,是個開店的老人。仗義疏財,好打抱不平,生活比較悠閑。他出場時間穿褶子。鑼鼓是“小鑼冒兒頭”打上。走動時,兩腿微有點彎,腰微有點弓,因為,他從前在衙門里當差,如今是退職在家開店,生活比較穩(wěn)定。所以,他走路的姿態(tài),就跟勞動人民的張元秀不同。他的腳步要給觀眾一種悠閑、瀟灑的印象。就是同一個人物,在同一出戲里,也不是從始至終都是一樣的腳步和姿態(tài)。
譬如:《清風亭》的張元秀,他在《清風亭》之前,雖然,也拿著拐棍,因為,他身體和心情都還好,所以,這支拐棍對他來說就不起什么作用。走路的姿勢,就比較穩(wěn)健。但是到了《清風亭》之后,唯一的兒子叫人家認走了。他老婆又天天吵鬧跟他要兒子,他自己也因為思念張繼寶,憂郁成疾,生活困苦。他的那支拐棍,就有作用了。他要靠它走路,成了這個老頭的第三條腿。走路時,腿更彎了,腰更弓了。而且走路起來,頭部要有點微微的擺動。使觀眾感到這個老頭兒是貧病交加,走路都有點走不動了。
所以,就是同一個人物,在同一出戲里,也要根據他的處境、年齡、心情的變化,改變他走路的神態(tài),人物才能演活。
秦腔老生表演藝術如何作
老生:
1、衰派老生,衰派老生又名做工老生,顧名思義,這路老生以表演見長,在舞臺上經常借助髯口及臺步來表演人物,慣用“吊毛”、“搶背”等表演技巧,比如像《三滴血》中的周仁瑞,《烙碗計》中的劉子明,《跑城》中的徐策、《四進士》中的宋士杰等,多表現(xiàn)老態(tài)龍鐘的人物形象,唱腔上突出蒼重樸實的特點,道白要求比較高,富于滄桑感。秦腔演員中以劉毓中先生的衰派戲最為稱道,爐火純青,是為一絕,其他演員中,喬新賢、袁興民都是衰派路子中優(yōu)秀的表演藝術家。
2、安工老生,安工老生突出唱念,做工其次,擅長以唱念的變化來烘托人物情感。如《掛畫》中的程嬰,《祭靈》中的劉備,《五丈原》中的諸葛亮等,唱腔上要求質樸凝重,表演穩(wěn)重,突出老邁之態(tài)。秦腔演員中擅于此路的有前輩名家劉立杰、陸順子、王文鵬、康正緒、王集榮等。
3、靠把老生,靠把老生戴白三,多表現(xiàn)一些老當益壯、忠心耿耿的老年英雄形象,如《金沙灘》中楊業(yè)、《戰(zhàn)長沙》中黃忠、《狀元媒》中孟雄等?堪牙仙黾嬷,工架要求穩(wěn)健利索,在表演上形成了武戲文唱的風格。秦腔演員中王集榮比較擅于演出這類半文半武的靠把老生戲。
須生:
1、王帽須生,主要指扮演中年帝王的黑三,如《打金枝》中的唐王,《斬秦英》中的唐太宗,《大登殿》中的薛平貴等。表演上要求大氣威嚴,突出王者氣度,唱腔上典雅軒昂。秦腔演員中以耿善民擅于扮演此類角色,氣度把握上高人一等。
2、靠把須生,靠把須生戴黑三,屬于文武結合的路子,唱做兼重,對工架要求比較高,表演要求穩(wěn)健大方,干凈利落,唱腔慷慨激昂,蒼勁樸實,動作夸張,弓馬嫻熟,如《拆書》中伍員、《韓寶英》中石達開,《臨潼山》中李淵等。擅于表演此類角色的有萬長子、李云亭、王集榮、員安民、趙振華、劉金榮等。
3、紗帽須生,紗帽須生以塑造執(zhí)法嚴明、不畏權貴的縣令為主,但也不囿于此,例如《殺驛》中的驛丞、《忠義俠》中的周仁等,扮相上戴黑三、著藍、黑、紅、紫色官衣,戴烏紗,表演上突出“吹胡瞪眼耍帽翅、提袍甩袖亮靴底”的傳統(tǒng)技藝,唱念做兼重,在秦腔須生戲中占有很大比重,比如《打鎮(zhèn)臺》中的王鎮(zhèn)、《八件衣》中的楊廉、《十五貫》中的況鐘等。對人物身份要求比較嚴格,一般按服色對號入坐,紫色、紅色適合四品以上官員,黑色、藍色適合七品以上官員,七品以下官員穿藍色或黑色,但要把補子除去,例如《殺驛》中的驛丞就是這種著裝。擅于此技者有李云亭、郗德育、劉毓中、和家彥、喬新賢、閻更平等。
4、蟒帶須生,此類須生或偏唱或偏做不等,多扮演達官貴人,身份較紗帽生高,比如《忠保國》之楊波、《闖宮》中梅伯、《轅門斬子》中的楊延景、《翰墨緣》中長麟等。蟒帶須生的表演很有特色,比如《闖宮》中的梅伯、杜輝運用開蟒的表演程式就非常有感染力,比較著名。
5、道袍須生,多塑造一些落魄文人,多穿黑、青色道袍,戴素巾或直接掛梢子。唱做兼重,如《救孤》中的程嬰、《斬姚琪》中的劉秀、《烏龍院》中的宋江等。
6、箭衣須生,指穿龍、花、素三色箭衣的須生,唱做兼修,各類人物都有,文武不限,如《哭祖廟》中的劉椹、《汾河灣》中薛仁貴、《逃國》中伍員等。
7、紅生,紅生以扮演關羽戲為其標志,勾紅臉,戴黑五綹(也有戴白三的),唱腔激揚奔放,高亢粗曠,介于生、凈之間,表演上工架要求高,扎勢以穩(wěn)、準、恨、帥為標準。也有以扮演趙匡胤為主的紅生戲,偏重唱工,但對工架亦有較高要求。秦腔的紅生戲也有自己的特色,如《破寧國》一劇中一連出現(xiàn)四個紅生,這在各大劇種中是非常罕見的。紅生演員中比較著名的有王觀登、楊啟華、王秉中、劉全祿、閻國斌、景樂民、呂明發(fā)、蘇永民等,“袁派”紅生戲在唱念上也形成了自己的特點。
。ò矗阂陨鲜前选笆^網子”中的老生、須生做了一個細的劃分,根據“二十八門”分法,將老生分成衰派、安工、靠把三類,將須生分為王帽、紗帽、靠把、道袍、紅生五類,愚以為,秦腔須生的蟒帶、箭衣生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故而稍做細分,進行特別說明)
小生:
1、貧生,通常塑造一些落魄青年文人和一些市井百姓中有見識的不凡之人。貧生的扮相比較獨特,一般均穿戴黑色道袍,戴黑巾,有的穿戴“富貴衣”,唱做并重,尤其對做戲,要求很高。貧生戲很有特點,在唱腔中喜用各類“彩腔”,并用“二音”來拖腔,表演上突出窮酸潦倒但又高傲自負的氣象。當然,這是貧生戲中的主流,但也有反映勞動人民豁達勤勞方面的,象《打柴勸弟》中的陳勛、《獨占花魁》中的賣油郎就屬于這個類型,貧生戲的其他劇目還有《吃魚》、《坐窯》、《撲池》、《送親》等。秦腔演員中擅于此道者有王德孝、蘇哲民、靖正恭、蘇育民、楊令俗等人,其中以“蘇家”貧生和“靖派”貧生最為著名,此兩路在唱、念、表上都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表演特色。
2、文小生,以塑造秀才、解元之類的青年文人為主,這類人物在傳統(tǒng)戲中出現(xiàn)的比較多,通常戴文生巾、穿各色道袍,表演要求文雅規(guī)范,通常借助扇子、梢子、水袖等描寫人物,如《樓臺會》中梁山伯、《白蛇傳》中的許仙、《游西湖》中的裴瑞卿、《拾玉鐲》中的傅朋、《三滴血》中的李遇春等。擅于表現(xiàn)此類人物的演員有張新華、楊令俗等。
3、文武小生,這類小生介于文小生與武生之間,最典型的就是《游龜山》中的田玉川,通常戴武生巾、穿箭衣、外罩道袍,或扎大靠。如《奪錦樓》中梅玉鑒、《五典坡》前本中的薛平貴、《牧羊卷》前部中的朱春登等就屬此類,這類人物文武雙全、風流倜儻,唱做兼重,擅于表演這類小生的有沈和中、蘇哲民、蘇育民、張新華等。張新華的文武小生,活而不飄,帥而不浮,表演上得心應手,是秦腔史上罕見的文武小生演員。
4、雉尾小生,雉尾生也可歸入文武小生之中,因戴紫金冠插雉尾而得名,表演的人物就有周瑜、呂布、楊宗保等少年的英雄,唱表兼修,翎子功是必須掌握的,表演上突出瀟灑風流的一面,常演的劇目如《回荊州》、《虎牢關》、《伐子都》、《群英會》、《黃鶴樓》等戲,擅于表演者有沈和中、蘇育民、牛利民等。
5、官衣小生,官衣生可歸入文小生之中,因穿戴紗帽官衣而命名,在表演上也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官衣生多表現(xiàn)少年干練、聰明睿智的文官形象,通常對念白有較高要求,表演上大氣穩(wěn)重,又不同于一般的文小生做工。常見的像《觀畫》中的張彥、《詳狀》中的徐繼祖、《悔路》中的周仁、《寫狀》中的趙寵等就屬此類。官衣生不只包括穿官衣者,穿蟒的狀元、巡按之類的年輕官吏也屬此類,比如《玉堂春》中的王景龍、《對銀杯》中的趙千等,擅于表演者有靖正恭、沈和中等。
。ò矗焊鶕岸碎T”的分法,小生分為貧生、官衣小生和雉尾小生)
武生:
武生表現(xiàn)的是武藝高超的人物,有短打武生和長靠武生兩類,也可分為勾臉的和不勾臉的。武生重表演和念白,對唱工要求不高,念白突出快直明亮、表演要求穩(wěn)準硬狠。秦腔的傳統(tǒng)武戲比較粗糙,易俗社成立后,聘請京劇武功教練入社授徒,在易俗社早期的演出中,也仿效京劇的演出模式,以武戲壓軸,甚至直接演出京劇武戲,這一改革在當時反響很大,可惜的是沒有形成一種良好的風氣流傳下來,不重武戲一直是秦腔的一個缺憾,在今天“重唱輕做”的大環(huán)境下,武生演員猶為缺少。著名的秦腔武生演員有沈和中、岳鐘華(活武松)、王藹民、徐撫民、顏春苓、王集志(活馬超)、張杰民(活猴王)、薛慶華等,常演劇目有《柴桑關》、《反西涼》、《馬超哭頭》、《羅成修書》、《葭萌關》、《盤腸戰(zhàn)》、《火燒裴元慶》、《戰(zhàn)冀州》、《擋馬》、《四杰村》、《挑滑車》等。
娃娃生:
指扮演幼童的行當,如《三娘教子》中的倚哥,《烙碗計》中的定生,《法門寺》中的宋興兒等,不再贅述。
老旦:
扮演老年婦女,身份地位不分。秦腔無專門應工老旦的行當,以前一般由老生或小生演員反串,以后又由正旦兼演。老旦的臺步、道白、唱腔都有自己的特點,臺步走“大八字”,唱念音調低沉,旋律簡潔平直,完全不同于正旦的唱念。劇目有《岳母刺字》、《赤桑鎮(zhèn)》、《楊門女將》、《汲水》、《貍貓換太子》等,秦腔演員有李正華、李夕嵐、王玉琴等。
正旦:
1、褶子青衣,單指穿素色褶子的正旦角色,顏色以黑、青色為主、社會地位比較低。以唱工為主,大部分為悲劇人物,如《探窯》、《趕坡》之王寶釧、《三娘教子》之王春娥、《四賢冊》之趙月娥、《琵琶上路》之趙五娘等。褶子青衣在重唱工的基礎上,也有不少唱做兼重的劇目,利用的褶子的特點,運用水袖功來表現(xiàn)人物就是其一大特點,如《打神告廟》、《三上轎》等戲。正旦是傳統(tǒng)行當中非常重要的一支,歷來名家輩出,著名的有五喜兒、楊金聲、趙杰民、劉迪民、李正敏、何振中、高符中、陳景民、孟遏云、余巧云、李愛云、李夕嵐、王玉琴、郭明霞、熊月玲、王曉玲等。
2、花帔青衣,指身著各色花帔的正旦角色,顏色有黃、紅、綠、藍、黑等多種,根據不同身份、年齡選擇穿戴,地位較高。花帔青衣在秦腔戲中所占比重很大,一般的劇目里面均有此類角色出現(xiàn)。如《二進宮》中的李艷妃、《獻杯》中的田夫人、《二堂舍子》中的王桂英等等。表演上要求端莊大方、知書達禮,唱腔亦然。
3、蟒帶青衣,指扮演太后、皇后、公主、誥命夫人等黃親國戚、或有身份地位的旦角角色。如《斬秦英》中的銀屏公主、《黑叮本》中的李艷妃等,正旦行當?shù)墓餐攸c就是重唱工。
。ò矗喊凑铡岸碎T”的分法,將正旦分為“挽袖青衣”和“蟒帶青衣”兩類,以上提到的“褶子青衣”和“花帔青衣”均可歸入此類)
小旦:
1、閨門旦,閨門旦多用來塑造名門望族的大家閨秀之類的青年女子,表演上要求端莊秀麗,舉止得體,規(guī)范大方,唱做兼重,如《火焰駒》中黃桂英、《樓臺會》中的祝英臺、《翰墨緣》中陳秋霞、《洞房》中的盧鳳英等,閨門旦是旦行中比較重要的一支,表演風格獨特鮮明,歷來擅演這類角色的名家有陳雨農、劉箴俗、王天民、宋上華、肖玉玲等。
2、刀馬旦,顧名思義,指扮演身懷武藝的巾幗形象,扮相上有鮮明的特點,一般扎女靠,執(zhí)馬鞭,戴額子,插翎尾,也有穿改良女靠的。刀馬旦唱做都有要求,唱腔突出颯爽凌厲的氣勢,少拖腔,顯得洗練簡潔,表演上刀馬嫻熟,刀槍劍戟,樣樣精通,有“打出手”、“靠旗打出手”、“靠旗耍刀”等絕技,驚險刺激。劇目有《破洪州》、《三休樊梨花》、《會陣招親》、《戰(zhàn)金山》、《雙鎖山》、《楊門女將》等,著名演員有黨甘亭、肖正惠、馬桂芬、張彩香、張詠華等。
3、花旦,扮演一些聰明伶俐、能言善辯的少女的行當。以做戲見長,表演夸張,善于借助水帕、發(fā)辨、扇子、椅子等道具的運用來烘托人物,眼神功夫要求很高,表演富于變化傳情,是旦行中比較重要的一支,如《柜中緣》、《拾玉鐲》、《柳公館》、《虎口緣》、《打金枝》等劇中的少女形象都屬此類。著名演員有黨甘亭、宋上華、馬振華、肖若蘭、李應貞、全巧民、曹海棠等。
4、潑辣旦,屬于花旦一類,側重表演潑辣刁鉆、機警善變的婦女角色,如《殺狗》中焦氏就屬此類。
5、玩笑旦,屬于花旦一類,側重表演心術不正、美貌多變的婦女角色,如《算糧》中的王銀釧、《雙官誥》中的大娘、二娘等一類人物就屬此類。
6、武旦,武旦與刀馬旦不同的地方是一般不穿靠,大部分穿緊身的戰(zhàn)衣戰(zhàn)裙或夜行衣之類的服裝,也不戴額子,而往往扎英武巾或牌子。塑造的人物一般限于武林高手或是身懷絕藝的下層婦女,如《慶頂珠》中的肖桂英、《打焦贊》中的楊排風、《盜草》中的白云仙等就屬此類。
7、丫鬟旦,花旦的一個分支,指劇種扮演丫鬟一類角色的人物,如《火焰駒》中的蕓香、《花亭相會》中的張梅英等。
(按:秦腔的正旦與小旦主要是按照年齡來劃分,個別地方也參照唱做偏重不同的標準,這和京劇的區(qū)分是不一樣的,京劇按照唱、做兩個方面,分為青衣和花旦,象《玉堂春》、《白蛇傳》這樣的劇目,在京劇中就是傳統(tǒng)的大青衣戲,而秦腔中則劃入小旦行列,這一點是有明顯區(qū)別的。秦腔的小旦又具體劃分為閨門旦、花旦、武旦、刀馬旦四類,而為了表演上的需求和劇種人物身份的要求,又將衍生出“正小旦”的特殊行當,象《竇娥冤》、《三上轎》、《五典坡》等都屬于正小旦應工的常演劇目)
彩旦,彩旦又叫“媒旦”,或是指媒旦與妖旦的合稱。媒旦主要指扮演媒婆或詼諧幽默的老年婦女一類的人物,如《看女》中的柳氏、《小姑賢》中的姚氏、《拾玉鐲》中的劉媒婆等;妖旦主要指扮演心術不正、心狠手辣的反面老太婆形象,如《烙碗計》中的馬氏、《牧羊卷》里的二娘、《對銀杯》中的大娘等。彩旦一般由丑角演員兼演,著名演員馬平民、王輔生、樊新民、杜干秦都比較擅演。
【秦腔老生表演藝術如何作】相關文章:
秦腔的藝術特點03-08
秦腔打擊樂器有哪些08-26
粵劇有哪些表演藝術粵劇知識09-09
如何選風箏如何放風箏03-07
如何打招呼03-26
如何保養(yǎng)頭發(fā)11-19
如何練好吉他08-20
如何自學吉他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