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論電影制作投資的困境與重要性
眼下的國內(nèi)市場,股票崩盤、資本寒冬,仿佛唯有電影票房不斷井噴,而電影行業(yè)也確實正在迎來更熱的一波投資浪潮。小編特意撰寫此文是為了是展示電影投資的風險特性,以及探討電影基金背后的投資邏輯。
1、挽救迪士尼的基金
今日的娛樂巨頭迪士尼在八十年代時,其實是好萊塢大亨中最為不堪的一員。1984年,迪士尼只有16億美金的收入,遠遠落后于當時市場的領先者,位處好萊塢的二線梯隊。
但之后的二十年,迪士尼迎來了二十倍的增幅,至2004年,當年收入已經(jīng)達到了308億美元,穩(wěn)居好萊塢的領先位置。在迪士尼從一個生產(chǎn)動畫電影的小作坊剛剛轉型真人電影公司時,幾只基金的作用功不可沒。
小布什的銀屏
首先是名為銀屏(Silver Screen Partners)的影視專項基金,共推出了四期,由銀屏管理公司(Silver Screen Management Inc)負責管理營運。小布什在1983至1993年十年間,曾是基金管理公司董事會的一員。
這只基金最初是1982年由紐約電影投資人羅蘭·貝茨為HBO電影項目融資準備的。到1983年開始啟動,首期約為8200萬美元,主要投向電視平臺播映的電影。
從1985年第二期開始,在當時迪士尼負責人艾斯納的爭取下,銀屏開始為迪士尼募集資金。銀屏第二期基金1億9300萬美元全部投向了迪士尼的電影項目中,1987年的第三期投資對象仍然是迪士尼,金額高達3億美元。這些資金主要用于支撐當時迪士尼的電影制作,特別是真人電影的項目投資。
日本人的熱錢
銀屏的第三期基金之后,迪士尼開啟了火絨太平洋基金(Touchwood Pacific Partners)的第一期,共計6億美元的募集工作,這是當時影視行業(yè)最大的基金。該基金是迪士尼旗下三個公司真人電影的主要資金來源。分別是迪士尼(Disney)、試金石電影公司(Touchstone)和好萊塢電影公司(Hollywood Pictures)。
和之前銀屏的資金大多來自于美國本土不同的是,火絨太平洋的錢主要來自日本。這只基金雖然注冊在美國,是支美元基金。但其中的1億8000萬美元是日本投資者通過山一證券(Yamaichi Securities)購買的,另外的4億2000萬美元,則通過由花旗銀行領導的銀行財團以債券形式來實現(xiàn),這些財團包括日本富士銀行、日本長期信用銀行和漢諾威信托。
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好萊塢對日本投資者來說就是一塊完成夢想的寶地,這與今天中國的資本在快速涌入美國的性質(zhì)高度相似。很多資金的提供者和管理者像是朝圣一般,希望借助于投資關系來學習好萊塢的市場經(jīng)驗。
因此,日本本土的低利率以及好萊塢的光環(huán),都使得火絨太平洋與銀屏相比利率更低。日本人對于所投資的迪士尼電影,幾乎沒有什么回報的要求,只要允許他們投資即可。
在火絨太平洋這只一定規(guī)模的基金之前,迪士尼還和日本第一大券商野村證券(Nomura Securities)達成協(xié)議,后者同意在四年內(nèi)提供最多2億美元給迪士尼的內(nèi)容供應商Interscope唱片公司,用于音樂方面的投資制作。
之所以要先回顧三十年前的這個案例,是因為可以讓我們接下來更好的理解電影基金的性質(zhì)和特點。
2、電影的投資困局
電影屬于高風險投資,因為每一部電影都是一個新生品牌,不像其他投資有一個嚴格的參照體系和質(zhì)量標準,電影在制作或生產(chǎn)階段的不確定性更強。
其次,影響電影收益的環(huán)境因素非常多,并且因為市場競爭環(huán)境的變化很難提前預判。一部優(yōu)秀的電影,如果在同一時期碰上另一部卓越的電影,那就只能自認倒霉。每一部電影之間信息相對封閉,沒辦法商量好了排隊上映,這就使得整個市場的變化非常不穩(wěn)定。
銀屏的第一期就是一個并不美好的開頭,折損了30%。在基金的管理計劃中,第一期基金所投資的一批中低成本電影,50%的收入將來自HBO的獨家電視播放版權費,另外40%的回報將由一家英國公司Thorn EMI從海外發(fā)行、海外電視及海外家庭影院市場提供。剩下的則來自美國本土家庭影院市場,從收益渠道來看,似乎顯得特別有“保證”。
但這一期基金的失敗并不是因為回收渠道的關系,而是因為上映所需時間遠遠超出計劃,回報率受到了嚴重影響。投資人在1983年付出資金,所涵蓋的影片直至1986年春季才上映完最后一部,需要在1991年才收回全部收益,總共長達八年時間,這使得資金的使用成本遠遠超出了回報。
即便如此,銀屏還是乘著電影市場當時的大熱,募集到了更大規(guī)模的第二期。第二期的回報率是13%,是一個比較讓人滿意的數(shù)值,第三期的回報率上升到18%,從行業(yè)角度來看這已經(jīng)是一個傲人的成績。但是這個收益其實并不是來自最終的利潤分配,而是參考該部電影的全球總利潤率來確定的投資者收益比例。
因為在第三期基金時,為了保證投資人的利益,銀屏采取了更加保守的保護措施,領先于制片和發(fā)行公司之前進行收益的回收,會在制作公司未分賬未收回成本前,按照收益率的比例獲取分成。這種方式雖然保護了投資人的利益,但也促使迪士尼和銀屏的合作最終結束,迪士尼轉而從日本去尋找更便宜,要求更少的資金。
那么,通過回顧八十年代銀屏的操作,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基金公司切入電影項目的投資,有一個都需要面對的困局。這個困局的緣由,是因為電影公司實際上也是一家資金管理公司。他們利用自身的專業(yè)能力組織項目團隊,把資金轉化成人力,把創(chuàng)意加工成電影,管理完成發(fā)行工作,并主導最終利潤的分配。這其實和基金管理公司的工作高度相似。
既然在投資的末端,基金管理公司不會比電影公司專業(yè),那么基金管理公司的價值便是在另一端的融資能力上,電影公司可以通過基金管理公司獲取更低成本的資金。
從理論上看,這種情況似乎是成立的。但在實際的市場操作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因為電影是一個媒體行業(yè),當電影市場大熱時,大眾包括普通人都會清楚的看到電影市場的火爆以及某家公司的興盛。這就使得在熱門行業(yè)中的熱門公司在融資能力上非常具有號召力,對基金公司的依賴性并不強。
反而在行業(yè)或者企業(yè)發(fā)展勢頭不是非常明顯時,對資金的需求最為迫切,這也是迪士尼和銀屏之間最初能夠達成合作的原因。但此時對資金方來說,如果真的看好行業(yè)或企業(yè)的發(fā)展,參與投資電影公司股權,收益可能要更為顯著,風險也大大降低。
因此,電影基金在投資時常常會面臨兩難的選擇:被普遍看好的企業(yè)和項目,投不進,不被行業(yè)看好的企業(yè)和項目,不敢投。
總結
電影投資有著高風險的特性,很難控制成功的概率,只能將希望寄托于盡可能的減少錯誤。然而即便如此,電影項目的投資回報也是有限的,每一部黑馬級的電影背后,都掩埋著一堆瘦骨嶙峋的白馬和王子們。往往看起來面面具到,十分光鮮的項目,潛在的風險很容易被忽視。反而是一些可能有致命缺陷的項目,因為缺點和問題足夠突出,更容易管控。
無論如何,在中國,內(nèi)容領域的投資未來十年依然是黃金期,因此,電影基金和電影公司的合作模式和方法依然值得深入探索。如何通過量化分析,形成一個相對理性的投資邏輯以降低風險,可能是所有基金管理人的終極課題。
【論電影制作投資的困境與重要性】相關文章:
論工作心態(tài)的重要性06-19
論小升初銜接的重要性06-05
電影的制作流程06-27
微電影制作流程03-24
解讀電影促進法對電影制作的影響08-24
電影制作的靈魂-制片人08-23
國產(chǎn)電影制作的路在何方08-24
電影制作的六大技巧06-13
微電影制作技巧22個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