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佤族民間流傳最廣的舞蹈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佤族民間流傳最廣的舞蹈
佤族民間舞蹈主要有13種:木鼓舞、悼念舞、臼棒舞、拉木橋舞、刀舞、三弦舞、蜂桶鼓舞、打歌、畢頌舞、跳擺、無樂伴奏歌舞、蘆笙舞等。共有有70多種跳法。佤族舞蹈的主要特征是:下肢動作復(fù)雜,舞步變化大,雙跺單踢、一步跺、三步跺、三步一踢、一步踢、撩腿按地等,這些特征形成了整個佤族民間舞蹈力度強、豪放、粗獷、古樸渾厚的風(fēng)格。
滄源佤族舞蹈除木鼓舞、蜂桶鼓舞、打歌外,10種舞蹈的流行地和動作如下:
悼念舞:佤族為悼念有名望的死者及安撫死者親屬而跳的風(fēng)俗性舞蹈。它流傳于南臘鄉(xiāng)和班老鄉(xiāng)一帶,舞蹈無樂器伴奏,而是由領(lǐng)舞者領(lǐng)唱、眾人合唱,舞者圍成圈,手拉手,面對著棺木跳舞,動作自始至終只有跺步、抬腿、身微俯及踏步、直身五個動作組成。
臼棒舞:巖帥一帶為悼念對寨子有貢獻的人而進行剽牛時跳的男女集體祭奠舞蹈。整個舞蹈,竹子、銅鈴來伴奏。臼棒(用于舂米的)代表著有吃、有穿,竹子表示有住房,銅鈴(馬鈴)表示有馬騎。伴奏是以二拍子進行。無唱詞,舞蹈動作輕巧、靈活。
拉木橋:糯良一帶拉木橋過程中跳的男女集體舞蹈,它包含著風(fēng)俗祭祀和娛樂兩個內(nèi)容,整個舞蹈由拉木橋和刀舞兩大部分組成。跳舞時舞者站成幾個八字,用藤索邊拉木橋邊演唱邊舞,無伴奏樂器。唱詞的大意就是祈禱木橋能平安地到達目的地。大橋落成之后,殺豬剽牛時兩個男性在象腳鼓、镲、铓、鑼樂器伴奏下跳雙刀舞。舞刀者的剛?cè)、力度隨著伴奏音樂節(jié)奏的強弱而變化。
刀舞:流傳于班老一帶的一種自衛(wèi)防身的民間刀術(shù),舞蹈屬男性集體舞,從傣族地區(qū)傳人。刀舞由蹲步動、左膝跪地動,右膝跪地動,左上步左膝跪地動,右上步右膝跪地動五個部分組成。無樂器伴奏,一般只在比較重大的節(jié)日里才表演。
三弦舞:佤族祖?zhèn)鞯囊环N不分季節(jié)性的男女自娛集體舞蹈。在月光下無唱調(diào),用三弦伴奏著起舞,舞蹈動作剛勁有力、瀟灑、自如。舞曲激揚、抒情,屬小調(diào)式樂曲。男女青年們往往在舞蹈時互訴衷情。
口琴舞:與三弦舞的內(nèi)容和性質(zhì)大體相同,也是屬于佤族祖?zhèn)鞯囊环N無季節(jié)性的舞蹈?谇傥枋怯芍衩镏谱鞯目谇侔樽,男女青年集體自娛性舞蹈,舞蹈動作剛勁有力,剛中有柔,柔中帶剛,舞曲清新、歡快。
畢頌舞:譯為漢語意為"圍圈跳"。它是佤族祖?zhèn)鞯挠卯呿?即直簫)伴奏,不分季節(jié)、男女娛樂交際時跳的男女集體舞蹈,舞蹈時吹奏者在中間邊吹邊跳,其他舞者在外圍成圓圈手拉手也用呼喊聲隨著音樂節(jié)奏起舞,舞蹈瀟灑、自如、粗獷、豪放。
佤族跳擺:流傳于班老、班洪、南臘一帶的一種男女自娛集體舞蹈。伴隨小乘佛教傳人,只在潑水節(jié)、關(guān)門節(jié)、開門節(jié)時跳一次。佤族跳擺與傣族跳擺最大的區(qū)別是:傣族跳擺是屬于男性集體舞,用象腳鼓、铓、镲伴奏。佤族跳擺是屬于男女性集體舞,是在蜂桶鼓、铓、镲伴奏的節(jié)拍下起舞。舞蹈隨意性和即興性較大。 無樂伴奏歌舞:是佤族傳統(tǒng)的自娛性歌舞,它分為男女兒童集體舞、女性兒童集體舞、女性青年集體舞三種類型。男女兒童集體舞是兒童以游戲的形式跳的舞蹈,其形式活潑、生動。如《出門》、《團團轉(zhuǎn)》、《路平平》、《花生舞》等。女性兒童集體舞是表現(xiàn)女性兒童一邊做家務(wù),一邊隨歌起舞的舞蹈,如《泉水流》、《裹葉子》等。女性青年集體舞是女性向男性展示自己的美,表達自己對愛情追求的舞蹈。舞蹈瀟灑自如、深情豪邁、音樂節(jié)奏歡快強烈,如《甩發(fā)舞》、《多依花》等。
蘆笙舞:佤族民間流傳最廣的一種男女自娛集體舞蹈,一般是在過年過節(jié)時跳,舞蹈僅有蘆望伴奏,舞者也自編唱詞邊呼喊助興。蘆笙舞共有50多種跳法和伴奏舞曲。其共同的特點是:跳跺的力度強,多為左腳輕、右腳重,手部動作為隨身自然下垂、前后擺動。隊形為面朝逆時針方向的圓圈,時有順時針方向的退步,后撤式向圓心靠攏。舞蹈的隨意性和即興性較大,舞蹈瀟灑、豪爽、剛毅、樸實,內(nèi)容多是表現(xiàn)佤族人民熱愛生活、熱愛家鄉(xiāng)等。
舂碓舞:是在佤族中流傳最廣、最為普及、幾乎每個村寨都會跳的舞蹈。解放后,《舂碓舞》經(jīng)加工、整理后已搬上了藝術(shù)舞臺、上銀幕、電視。
敲木鼓舞:是廣泛流傳在佤族村寨中最古老、最有代表性的民間舞蹈之一。當(dāng)工匠把木鼓制作好后試敲滿意了,就把抬入木鼓房上架,接著大家就迫不及待地揮槌敲打?駳g起舞。
甩發(fā)舞:是廣泛流傳在佤族婦女中的一種舞蹈!端Πl(fā)舞》的產(chǎn)生年代很久,是屬佤族祖?zhèn)。佤族婦女酷愛長發(fā),以長發(fā)為美,并從小習(xí)慣長發(fā)披肩。每當(dāng)婦女在水竹槽下用水洗凈頭發(fā)后,就要低頭梳妝,甩發(fā)晾干、整型;后經(jīng)人們整理提高而成為《甩發(fā)舞》。
毯子舞:屬群眾性的舞蹈。不分時節(jié)、場合,特別是男女青年,喜歡在明月下表演。
拓展:佤族舞蹈相關(guān)介紹
佤族先民是古代南方“濮”人的一支,自古與布朗族、德昂族有著密切的血緣關(guān)系。過去生活在不同地區(qū)的佤族各有稱謂,如鎮(zhèn)康、永德一帶稱為“佤”;耿馬、雙江、滄源一帶稱“巴饒”、“布饒”;而西盟、孟連一帶的佤族先民又自稱“阿佤”、“勒佤”等。直到解放以后才被統(tǒng)稱為“佤族”。西盟地區(qū)的佤族與傣族長期相處,因此在歌舞形態(tài)、樂器種類,以及房屋建筑式樣等諸多方面都受到傣族影響。
佤族崇拜多神,在人們崇拜的眾多神靈之中,“木依吉”神和“阿依俄”神是具有不同神力的兩尊大神。創(chuàng)造宇宙萬物的“木依吉”神,掌握著世間一切的生殺大權(quán)。佤族人民為了獲得生活的寧靜和作物的豐產(chǎn),在絕大多數(shù)的傳統(tǒng)祭祀中,都以祭祀“木依吉”神為主,并用歌舞使其愉悅而祈求佑護。另一位“阿依俄”神,是佤族的男子之祖和保護各家的家神而受到人們的崇敬。
佤族民間節(jié)日與祭祀活動相互融通,每逢年節(jié)、祭祀,人們身著盛裝,殺豬剽牛,泡濾水酒、蒸糯米飯以示慶祝,熱鬧非凡。其中最為盛大的要算是每年農(nóng)歷十二月,即佤歷“格瑞月”所舉行的“拉木祭祀”。該祭祀活動不但儀式隆重、場面宏大,而且由巫師“魔巴”率領(lǐng)下的佤族傳統(tǒng)《木鼓舞》,貫穿于祭祀始終。更重要的是,屆時“木依吉”大神,將親臨盛會接受人們對他的崇拜和敬奉。
“木鼓”是佤族人民祖輩相傳的“神器”,被視為本民族繁衍之源頭。這在佤族傳說中曾記載:開天辟地之初,一場巨大的洪水幾乎吞噬了陸地上的所有生命,是“木依吉”神將一只木槽拯救了阿佤人,才使佤族得到繁衍、壯大直留存到今天。從此,遠古時期的阿佤人便將“木槽”視為民族的母體,給予著最高的崇拜。
佤族為了獲得本民族的繁衍、壯大,便將“木槽”制作成形似女陰形式,并能安放神靈“木依吉”靈魂的“木鼓”。阿佤人認(rèn)為:“木鼓”既是拯救過本族始祖的“木槽”,是強壯母體的化身,又是“木依吉”靈魂的居住地,而成為萬物繁茂成長的通天神器。因此,以舞蹈形式表現(xiàn)從“木鼓”的制作,到最后以敲擊“木鼓”來溝通神靈,達到天賜福澤目的的《木鼓舞》,是祭祀活動中不可或缺的舞蹈。為了使“木鼓”能夠敲奏出美妙動聽的音色,人們在兩米多長的鼓身中間,鑿制了扁長狀的音孔,并在內(nèi)腔中呈三角形的實心部分,兩邊各鑿一個音腔,裝置上能產(chǎn)生回響的鼓舌和鼓牙。而且放置在木鼓房中一大一小,互為母子關(guān)系的兩只木鼓,在祭祀性的《木鼓舞》中,要為舞蹈進行伴奏。這兩面“母子木鼓”,所發(fā)出忽而低沉渾厚,忽而清脆響亮,不同音色的陣陣鼓聲,猶如母子間親切、委婉的對話而令人浮想聯(lián)翩。
《木鼓舞》由四部分組成,舞蹈首先展現(xiàn)了,由巫師“魔巴”帶領(lǐng)全村健壯剽悍的阿佤男子,以藤條捆綁已選擇好的巨大樹干后,在騎于樹干 “魔巴”的一路領(lǐng)唱下,拉木人邊踏歌為節(jié),邊迎合高呼地拉木前進直達村寨的歌舞。這段古樸而粗獷的歌舞“拉木鼓”,氣氛神圣莊嚴(yán),舞步自然成韻,極具原始崇拜意味。
第二段以舞蹈形式出現(xiàn)的“進木鼓房”,集中以模擬舞姿來表述人們挖鑿、制作“木鼓”的勞動過程。結(jié)束于新“木鼓”誕生后,“魔巴”手持樹枝,在大八字“蹲襠步”的行進中,引導(dǎo)“木鼓”進入“木鼓房”的莊嚴(yán)過程。
第三段“敲木鼓”,是《木鼓舞》表演中最為熱烈和精彩的高潮部分。全段以嫻熟的擊鼓技巧和粗獷舞姿,集中展現(xiàn)了表演者模擬佤族日常生活中的祭祀、巡邏、報警、作舞等情景為內(nèi)容的多種舞蹈套路表演。舞蹈開始由一至二人擊鼓進行表演,鼓點的音色與節(jié)奏隨舞蹈內(nèi)容的變化而改變。當(dāng)舞蹈進入高潮時,另有三四名手持彩繪鼓槌的剽悍男子進入場地,邊擊鼓,邊圍鼓旋轉(zhuǎn)、跳躍,將“敲木鼓”的歡騰氣氛推向極致。人們在以此歡愉神靈,求得來年的五谷豐登、人畜兩旺的同時,也獲得了精神上的最大愉悅。
“祭木鼓”是《木鼓舞》最后對“木依吉”大神進行崇拜的一段程式性禮儀舞蹈,舞蹈語匯簡單、質(zhì)樸,富有濃厚的原始儀式氣氛。
隨著歷史的進展,佤族人們的意識和觀念也隨之發(fā)生了飛躍的變化,新興的科學(xué)文化取代了舊社會的封建迷信,但作為具有民族傳統(tǒng)祭祀性的《木鼓舞》并沒有消失。它以一種不失民族傳統(tǒng)風(fēng)范的嶄新面貌,成為阿佤人認(rèn)同并喜愛的自娛性舞蹈形式。
每逢年節(jié)慶典,佤族男女老少都會穿戴一新,在“木鼓”的敲擊下跳起《木鼓舞》來。人們圍繞著“木鼓房”,攜手成圈翩躚起舞。他們以曲膝、弓腰表示對“木鼓”的敬仰。人們不分男女老少按逆時針方向圍圈緩慢轉(zhuǎn)動,動作以甩手走步和跺腳為主。第一拍右腳向右斜前方上一步,雙手曲肘舉至頭斜上方,身體后仰;第二拍左腳跟踏一步,雙手甩至身后斜下方,身軀前傾。如此反復(fù),動作規(guī)律而
【佤族民間流傳最廣的舞蹈】相關(guān)文章:
佤族民間流傳最廣的舞蹈12-02
佤族舞蹈的起源與分類11-24
佤族的傳統(tǒng)舞蹈木鼓舞詳解01-13
民間舞蹈的學(xué)演技巧07-21
民間舞蹈的有哪些特點11-20
漢族有哪些民間舞蹈09-13
民間舞蹈相關(guān)知識簡介08-23
漢族的民間舞蹈有哪些?08-08
民族民間舞蹈教學(xué)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