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讀書筆記摘抄
【幼兒教師讀書筆記摘抄:愛彌兒】
在這為數很少的知識中,凡是那些必須要具有十分成熟的理解力才能懂得的,凡是那些牽涉到一個孩子不可能理解的人的關系的,以及那些盡管本身是真實的,但將促使一個沒有經驗的人對其他的問題產生錯誤想法的,都要通通拋開,不能拿來教育孩子。這樣一來,你就把你要教的東西限制在一個同現時的事物有關的很小的范圍了;不過,這個范圍,以孩子的思想衡量起來,仍然是一個很廣闊的境界。
我們要把我們的感覺變成觀念,但是不要從感覺的對象一下就跳到思想的對象。
使你的學生去觀察自然的種種現象,不久以后就可使他變得非常好奇;不過,為了培養(yǎng)他的好奇心,就不能那么急急忙忙地去滿足他的好奇心。你提出一些他能理解的問題,讓他自己去解答。要做到:他所知道的東西,不是由于你的告訴而是由于他自己的理解。不要教他這樣那樣的學問,而要由他自己去發(fā)現那些學問。你一旦在他心中用權威代替了理智,他就不再運用他的理智了,他將為別人的見解所左右。你為了教這個孩子學地理,就給他弄來了許多地球儀、天象儀和地圖。多么完備啊!為什么要用這些代表實物的東西呢?你開頭應當使他先看原物,以便使他至低限度能夠知道你給他講的是些什么!
老師的心中熱情洋溢,他想把這種感受傳達給孩子,他以為使孩子注意那些觸動他本人的情感的地方,就可以使孩子受到同樣的感動。這完全是愚蠢的想法!自然的景色的生命,是存在于人的心中的,要理解它,就需要對它有所感受。
有一本書在我看來對自然教育是論述得很精采的。我的愛彌兒最早讀的就是這本書;在很長的一個時期里,他的圖書館里就只有這樣一本書,而且它在其中始終占居一個突出的地位。它就是我們學習的課本,我們關于自然科學的一切談話,都不過是對它的一個注釋罷了。它可以用來測驗我們的判斷力是不是有了進步;只要我們的趣味沒有遭到敗壞,則我們始終是喜歡讀它的。這本好書是什么呢?是亞里士多德的名著?還是普林尼的?還是畢豐的?不,是《魯濱遜漂流記》。
在每一種東西中,用途最廣和必不可少的技術毫無疑問是最值得尊重的;而一種技術,如果它最不需要其他技術的幫助,則我們對它的評價當然比那些依賴性最大的技術高得多,因為它是最自由的,而且是最接近于獨立操作的。這才是對技術和勞力的真正的評價尺度。
你想依賴現時的社會秩序,而不知道這個秩序是不可避免地要遭到革命的,而且,你也沒有什么辦法可以預料或防止那將要影響你的孩子的革命。大人物要變成小人物,富人要變成窮人,貴族要變成平民;你以為你能避免命運的打擊嗎?危機和革命的時代已經來臨。誰說得上你將來會變成什么樣的人呢?凡是人所制造的東西,人就能夠把它毀掉;只有大自然刻畫的特征才是不可磨滅的,然而大自然是從來不制造什么國王、富翁和貴族的。這位大官,你當初只教育他追逐富貴,將來落到卑賤的地位時怎么辦呢?這個只知道靠黃金生活的稅吏,將來窮困的時候怎么辦呢?這個虛有其表的蠢人,無一技之長而全靠他人之力生活,到了一無所有的時候又怎么辦呢?一個人要能夠在自己的地位發(fā)生變化的時候毅然拋棄那種地位,不顧命運的擺布而立身做人,才說得上是幸福的!
這一根有半截是插在水中的棍子,其位置是固定地垂直放著的。由于它看起來好象是折斷了,所以為了弄清楚它究竟是不是斷了的,我們要經過許多的步驟之后,才把它從水中拿出來看或者把我們的手放進水里去摸!
(1)我們首先繞著棍子轉,我們發(fā)現那折斷的一段棍子也是同我們一樣地在移動,可見是我們的眼睛覺得它在動;視覺是不能移動物體的。
(2)我們從露在水外的那段棍子的未端筆直地往下看,棍子就不再是彎的,靠近我們眼睛的那一端恰恰遮擋著另外一端。難道是我們的眼睛又把棍子變直了嗎?
(3)我們攪動水面,我們看見棍子折成了幾段,成“之”字形搖動著,而且是跟著水的波紋一起動的。難道說我們把水一攪動就可以把這根棍子折斷、弄軟和融化掉嗎?
(4)我們把水放走,這時候我們看見棍子隨著水位的降落又慢慢地直起來了。這樣一來,豈不把這件事情和光線折射的道理解釋得很清楚了嗎?既然我們單單用視覺就能校正我們認為是視覺造成的錯誤,那么,我們說視覺欺騙我們就說得不對了。
【幼兒教師讀書筆記摘抄:教育是沒有用的】
1.真正的教育絕不是講道理、傳授知識,更不僅僅是開發(fā)孩子的智力,而是把自己精神的能量傳遞給孩子,維護孩子的心力,讓他成為一個內心強大的人,一個能承擔后果、應對變故、改善自身和環(huán)境的人。
2.造成目前教育障礙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教育實踐在孩子面前以赤裸裸的形式進行,而孩子的本性是不愿意感受到有人在教育他的。
3.有一個強烈的感覺:我們的老師和家長太累了,我們的教育承擔了不應由它來承擔的過多的社會壓力:升學、就業(yè)、致富、當官、成名成家,這些壓力通過考試、升學的途徑,全部加到了中小學生和家長、教師、校長的身上。
4.教育的很多問題,根源在于家長和老師放不下自己的權威、尊嚴,認為自己時時處處表現得比孩子強,才能樹立權威。這既是個理念誤區(qū),也是個巨大的心理障礙。教育者的目的是讓孩子成長,而不是顯示自己的聰明與才華。
5.社會流行一個觀點“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個觀點誤導了很多人。其實終點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孩子的成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起跑快一點還是慢一點,其實不重要。
6.我們要長期在中高考的體制下工作,因此,對基礎教育有意義的研究,都不能離開中高考存在的前提,生本教育十年實踐證明:“素質好,何愁考(中高考),為了好,偏不考(過程中的統(tǒng)考)”。
7.教育者的唯一要做的事情,是保護甚至捍衛(wèi)孩子的主動性。在孩子的成長面前,最好不要刻意地去做什么,才是教育的大智慧。
……
第一章 教育之困
變教育者的“被動教”為孩子的“主動學”
現代教育有兩個偉大的使命:一是發(fā)現孩子,二是解放孩子。
僅僅尊重人的基本權利是不夠的,還要高度尊重人的生命發(fā)展規(guī)律,這是一切教育的邏輯起點。
要真正的改變人,必須從人的內心深處下功夫,那就是——利用人的生命發(fā)展中的主動性規(guī)律。
激發(fā)孩子的興趣,無非有三種思路:一是感覺引導,二是降低難度,三是協(xié)助孩子發(fā)掘學習的快感。
當孩子的學習能滿足自己的好奇,能收獲美感和滿足感,不用別人催促和監(jiān)督,這種學習才是最有效的。
讓孩子嘗到甜頭的唯一辦法就是減少知識總量,降低學習難度,是孩子不斷獲得小成功,嘗到小甜頭。
在學校過程中,把一個大目標科學地細分成若干個切實可行的目標,每實現一個目標,就得到一次激勵,一步一步地走向成功。
在孩子的學習問題上,失敗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反復成功培養(yǎng)天才,反復失敗培養(yǎng)庸才。
學習的本質仍然是快樂的,這種快樂區(qū)別于將學習娛樂化所獲得的表面的、短暫的快樂,是真正的、持久的、深層次的快樂。
任何一個孩子都是極具想象力的天才。還未經文明熏染和污染的孩子,其思維模式還沒有被納入社會公認的體系中,他們天馬行空、稀奇古怪的想法其實正是可貴的想象力的火花。
教育是一把好刀,會用的人進行優(yōu)質教育,不會用的人,會把刀變成控制人的“兇器”。
終點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
人的發(fā)展需要評價,分數是其中一種手段。
模糊的評價,實質上是上升到教育文化意義上的評價,是人性的回歸。
第二章 回歸教育的純真
從本質上說,教育就是“以心靈感應”的過程。
教育,應當回歸到心靈深處。
教育之道,道在心靈,而不是被動的知識傳遞和技能訓練。
把話說到孩子心里去。
孩子的反叛,往往因為教育者說話太多。
嘴巴的品質是耳朵培養(yǎng)出來的。在課堂上,教師如果盡可能閉上自己的嘴,讓自己少說一點,留出時間和空間給孩子,也是教育行為轉變中的一個關鍵。
修煉自己的教育狀態(tài),實現“閉著嘴說話”,才能贏得孩子的尊重。
要讓孩子敞開心靈,教育者自己必須變得柔弱起來。
只有自己的內心變得柔弱起來了,才能縮小孩子的心靈與你的心靈之間的距離,才能把話說到孩子的心里去。
柔弱甚至示弱是一種根本性的教育素養(yǎng),堪稱教育的第一素質。
只要讓孩子感應到你真的在乎他,他就不會讓你太失望。
無聲的行動有時能與話語一樣重要,起到交流的作用,更能夠體現對孩子的愛和賞識。
教育者需要先打開心門,不可抱著一顆焦躁的心來面對孩子,我們需要從身上流露出一種溫暖平和,需要讓孩子感受到“陽光”。
把我們心中的能量通過一種管道輸送到孩子的心里去,每個孩子的心中一定是春意盎然。
精彩的教育,是傳遞精神能量。
教育是一種大愛,它的使命就是把精神能量傳遞給孩子。
精神能量不是安慰劑,更無需欺騙,只要教育者將自己的善意、沉著和關懷傳遞給孩子,孩子就能吸收并發(fā)揮這些偉大的力量,他會變得強大,有安全感,充滿自信。
教育就是一種平靜之氣。
為孩子提供一種氣韻生動的“場”,是孩子的心靈得以滋養(yǎng)的唯一途徑。平靜而生動的氣韻是培養(yǎng)孩子美德的大格局。
回歸教育的純真,就是以自己的平靜心情,培養(yǎng)孩子的平和心態(tài)。
教育者之美,不在于外貌,而在于“平夷”的美好心情。
控制情緒是教育者的基本功。
孩子的心靈是柔弱的,如果一開始的成長就是一面布滿漏洞的墻,他也許需要用一生的力量去修復那些傷害。
注重心情的教育,才是美好的教育,才是回歸心靈深處的教育。
第三章 全面依靠孩子
教育者唯一要做的事情,是保護甚至捍衛(wèi)孩子的主動性。
教育者的作用和價值,體現在最大程度地調動孩子的內在積極性,組織孩子自主學習。
作家冰心說“讓孩子像野花一樣生長”,這應當是現代教育變革的總綱領。
允許孩子有秘密,是幫助孩子走向獨立的踏腳石。
孩子需要有自己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中摸索、碰撞,在這個過程中知道問題的邊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任何粗糙的插手,都會讓孩子在自己找尋坐標的過程中感到被監(jiān)視,甚至感到羞辱。
懲罰是必要的,就是要讓孩子為自己的過失負責。
在教育的十八般武藝中,懲罰也是很必要的,因為人的發(fā)展史艱苦的,是“先痛然后快樂”式的不斷自我更新。
懲罰的目的不是懲罰本身,而是培養(yǎng)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并且克制“以自我為中心”意識的膨脹。
教育者的一個善行就是:最好少一只手。“少一只手”并不是對孩子放任自流,而是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給予他們自由發(fā)展的空間,也許你會發(fā)現,孩子收獲的,比你期待的要多得多。
放下自我,敢于“裝傻”。
教育者要保護孩子的主動性,關鍵是放下自我。
“教育者是孩子的學生”,這不是一句夸張的口號,而是無法回避的現實。
自以為很幸福的人,一定是幸福的;自以為聰明的人,通常是愚蠢至極的人。
教育者的目的是讓孩子成長,而不是顯示自己的聰明與才華,這樣,即使獲得了尊重,也是帶著負面的尊重,總有一天會被孩子拋諸腦后,真正的“權威性”是等孩子長大后回想起來的“權威性”。
理想教育永不過時。
理想是一枚深藏的火種,可以抵御黑暗,度過艱難。在見不到光的日子,人的心靈也有來自理想火光的照耀,更能在坦途中提供能量。
理想牽引越早越好,教育者要盡早在孩子的內心裝一個發(fā)動機。
理想教育的第一個要求,是引導孩子形成目標管理的習慣。
沒有目標的努力是沒有實際價值的,而沒有目標的指引,孩子的潛能是無法釋放的,所以激發(fā)孩子的學習潛能應當從目標的確定開始。
理想教育的第二個要求是,為孩子的心靈樹立遠方的燈塔。
理想是一個人對自己生命意義的準確把握,只有有了志向目標,才能有動力,才會造就成功。
第四章 教育的目標是煥發(fā)人性光輝
教育目標的長寬高:長,即具備學習的能力。寬,即學會共處和合作。高,即人的品質。
當前教育更加重要的任務正是還原人性之美,彰顯人性光輝。
善良讓合作自主轉化。
善良歸根結底是一種至愛,是一切人性之美中最為光彩照人的,其意義已經超出了教育的范疇。
改變教育,其實是從改變教育者自己開始。對于我們的教育而言,包容與諒解是一朵芳香的“玫瑰”,教育者有責任把這朵“玫瑰”傳遞給我們的孩子。
人性中的另外一個彰顯的美是正直之美。
對于孩子來說,主要的就是學會遵循所有的游戲規(guī)則。只有遵守規(guī)則,才能學會競爭,學會合作,學會充分使用正當手段達到自己的目的。
自信是人格的核心。
培養(yǎng)孩子健康的人格,離不開自信作基礎。
要培養(yǎng)自信,首先應該樂觀自強,讓孩子相信自己的潛能,凡事做出積極地選擇。
建立自信,還需要堅定一個信念——只看自己有的,不看自己沒有的。一個人如果有某些缺陷或者不足,應當接納自己,相信事情都是分兩面的,并從自怨自艾中走出來,樂觀地面對生活。
形成了自信的信念之后,更需要學會在挫折中錘煉、鞏固自己的自信心,否則自信將被扼殺。
愛心是無限珍貴的瑰寶。
勇敢,是人性中陽剛之美的集中體現,是在不可預測的未知面前所表現的自主意志。
第五章 教是為了不教
關系大于教育。
禮之用,和為貴。
好的關系不是溺愛而是尊重,不是依賴而是信賴,不是包辦一切而是獨立合作;好的關系是一種真善美的關系,是讓人發(fā)自內心喜愛的關系,是促使兩代人相互學習共同成長的關系。
一切成功的教育都是和諧的教育,好的關系的本質特征就是和諧。
我們的孩子內心里都有永不熄滅的“蠟燭”,這根蠟燭有著無限的能量,而教育者的任務是做一根火柴,點亮孩子心中的光明。
做孩子的“律師”,意味著站在孩子的一邊,竭力維護、捍衛(wèi)孩子,而不是做一個裁判是非的“法官”,站在孩子的對立面,與孩子形成一種對抗的關系。比捍衛(wèi)孩子的權益更重要的,是捍衛(wèi)孩子的天性。
教育者應當選擇做一個讓孩子自由發(fā)展的“農夫”。
教育者永遠無法和孩子一起跑到他的人生終點,因此,最好的選擇是站在看臺上,為孩子吶喊助威,起到拉拉隊的作用。
不做陪跑者,意味著為孩子的心靈留白,使之有了孤獨的機會,使他的心靈品質得以提升。
不教而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教育是一種狀態(tài),一個教育者達到了一種好的狀態(tài)后,坐在那里,隨意說說,就是最好的教育。
實現不教而教,關鍵就在于“自我概念”這四個字,孩子建立自我概念,就可以自己教育自己。
在教育實踐中,尊重并滿足孩子的層次需求,是建立孩子良好自我概念的基本線索。
“ 忙”是對教育責任的逃避。
只有從自己的學生或者孩子身上引導生成的智慧才是真正的智慧。
盡管我們所做的事情可能是很低微的,但“最低微的事情往往指向最崇高的目標”(莎士比亞語),即使你所做的事情再微小,也一定可以找到它的價值。
沉得住氣,才能成為一名教育家。
越是聰明的人越需要下笨功夫。
第六章 真正的教育是個性化教育
創(chuàng)造適合每一個孩子的教育,是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
假定孩子最佳才能區(qū)的目的也正是要喚醒這個沉睡的巨人。
教師對學生的期望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成績。
給不同孩子提供適合個性的教育,讓孩子不至于感受到“硌腳”的痛苦,甚至感受不到自己在接受教育,那么教育就是很自然的了。
孩子的潛能像空氣,放在多大的空間里,它就有多大。
教育之道,就在于洞察、處理人的內在自覺。
當教育者把孩子的自覺喚醒后,他就完成了作為教育者最重要的工作,因為人在自覺意識產生后,就獲得了主動發(fā)展的永不枯竭的動力與熱情。
自尊是一切個性化教育的線索,教育者的一舉一動都可能影響到每個孩子的自尊。
自尊,隱含了人發(fā)憤圖強的密碼,只有自尊得以保證的人才能積聚無比強大的精神能量。
所有的成功都是個性得以充分發(fā)揮的結果。
在教育領域中,“階梯”的提出,看起來簡單,但意義深遠,是當前提出創(chuàng)造適合每個孩子水平的教育問題的一個重要突破口,也可以說是個性化教育的實質。
第七章 教育的最低綱領:培養(yǎng)能力
知識并非力量。
對人的命運發(fā)生作用的,除了知識,還有人格和能力,三者協(xié)同發(fā)展才能促進人的發(fā)展。
把擁有知識本身當做一種資本,容易把問題想得復雜,反而失去了創(chuàng)造力。
教育的人性尺度,就是使每個人潛在的、與生俱來的能力得到生長,而能力的背后就是潛在的能量,簡稱“潛能”。
對于孩子來說,所謂競爭優(yōu)勢,就是潛能得到比較有效的開發(fā)而已。
每一個孩子在體驗中不斷地感知、感悟、積累的過程,這是任何教育都無法代替的。
只有悟到的才是自己的。
最為經典的引導覺悟、對人施加有效影響的最佳途徑,莫過于“啟發(fā)”了。
教育者要有足夠的耐心,教育的秘訣是“三分教,七分等”。
創(chuàng)造性才華是衡量一個人能力的最終標準。
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能保證孩子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從美育入手,培養(yǎng)人的創(chuàng)造性。愛美是人的天性,凡是天性中固有的必須趁著適當時機去培養(yǎng),否則像花草不及時下種,即使一樣去培植,還是凋零。
美育的根本價值在于給人自由與解放。
第八章 習慣是教育的最終成果
一切成功都是做人的成功。
回歸教育的根本,引發(fā)孩子的主動性,喚醒孩子的自覺,是教育走向春天的基本保障。
良好的習慣是形成和完善好的人格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不良的習慣也正是形成不良人格的重要原因之一。
習慣決定命運。
我們所倡導的新時期養(yǎng)成教育的終點,就是養(yǎng)心。心正則身正,身正則行為正。
素質是養(yǎng)成的。
素質是指人在后天通過環(huán)境影響和教育訓練所獲得的穩(wěn)定的、長期發(fā)揮作用的基本品質結構,包括人的身體、思維、知識、品質等。全面提高人的素質的教育,稱為素質教育。
人的素質是逐步養(yǎng)成的,而不是教誨而來。我想,這應當是素質教育的精髓。
習慣培養(yǎng)的七個秘訣:
1.真正懂得重要性。
2.找出可行性分析。
3.統(tǒng)籌安排,逐一擊破。
4.關鍵前三天,重在一個月。
5.每天前進一點。
6.借東風。
7.堅持不懈,直到成功。
習慣培養(yǎng)的七步模型:
1.注重第一次。
2.找好突破口。
3.樹立一個同齡榜樣。
4.引導孩子進行自我訓練。
5.進行正強化。
6.和孩子簽訂一個行為契約。
7.家校合作,形成風氣。
習慣仿佛一根纜繩,我們每天給它纏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會牢不可破。
真正的教育不在于說教,而在于引導自我訓練。
在全國范圍內推廣六大習慣:
1.把一件事情做到底
2.孝敬父母
3.說了就一定要努力去做
4.用過的東西放回原處
5.認真寫字
6.從錯誤中反思自己
【幼兒教師讀書筆記摘抄】相關文章:
幼兒教師讀書筆記摘抄精品01-28
讀書筆記摘抄好句摘抄11-03
讀書筆記摘抄09-07
摘抄讀書筆記02-15
讀書筆記摘抄大全03-30
高中讀書筆記摘抄03-30
復活的讀書筆記及摘抄08-05
簡愛讀書筆記摘抄09-27
優(yōu)秀讀書筆記摘抄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