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春秋三傳》讀書筆記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于自己的讀書感悟,這時最關鍵的讀書筆記不能忘了哦。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讀書筆記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春秋三傳》讀書筆記,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春秋]秋,蔡人、衛(wèi)人、陳人從王伐鄭。
大雩。
螽。
這年秋天,《春秋》記載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蔡國、衛(wèi)國、陳國的軍隊跟隨桓王討伐鄭國。
這件事上一節(jié)已經(jīng)詳細說過了,就是著名的繻葛之戰(zhàn),此處不再贅述!蹲髠鳌吩诮忉尅叭允逯印敝熬驮敿殧⑹隽耸虑榈娜^程,所以對于這一條也沒有再做解釋!豆騻鳌芬仓皇呛唵吾屪x了一下:
其言從王伐鄭何?從王,正也。
意思是說,《春秋》為何記錄的是這幾個國家“從王伐鄭”?因為追隨周王討伐(對王室不敬)的鄭國是正義且正確的啊。
《谷梁傳》解釋的稍微多一些:
舉從者之辭也。其舉從者之辭何也?為天王諱伐鄭也。鄭,同姓之國也,在乎冀州,于是不服,為天子病矣。
意思是說,《春秋》是特意把隨同天子討伐鄭國的這幾個國家放在前面(即不寫作“王帥蔡人、衛(wèi)人、陳人伐鄭”),是為了避諱提到是天子伐鄭。之所以避諱的原因,在于鄭國是王室的同姓,當初分封到了冀州一帶,這個時候不服王室管理,已經(jīng)成為周天子的心病了(為天子病,即天子以之為病)。
我也同意這里不說“王帥蔡人、衛(wèi)人、陳人伐鄭”,可能是有為桓王避諱的意思,但我認為避諱出發(fā)點,更多是由于此次戰(zhàn)爭的尷尬結(jié)果。如果寫作“王帥蔡人、衛(wèi)人、陳人伐鄭”,則王在前,結(jié)合戰(zhàn)爭結(jié)局,一對比尷尬程度更甚。
但是,《谷梁傳》在這里提到鄭國的時候說了句“在乎冀州”,帶來了一個疑問。我們熟悉的冀州,往往指的是今天的河北一帶,跟鄭國似乎扯不上關系,為何《谷梁傳》此處會有這么一說?我查資料看到一種說法,是顧炎武先生做的解釋,他認為:“冀州者,天下之中州,唐、虞、夏、殷皆都焉。以鄭近王畿,故舉冀州以為說!币馑际钦f,過去的時候,冀州是天下的中心之州,唐堯、虞舜、夏禹、商湯的都城都在冀州。《谷梁傳》在這里之所以說鄭國“在乎冀州”,是因為鄭國就在王室跟前,所以拿冀州舉個例子(即用冀州代指周的核心政治區(qū)域)。
但是我覺得吧,是不是因為先秦時期的冀州,跟后來的冀州概念不一樣呢?會不會當時所謂的冀州,指的就是今天的陜西、山西及河南一帶?我之所以有這樣的猜測,是因為《尚書·夏書·禹貢》在記述冀州的時候有“既載壺口,治梁及岐。即修太原,至于岳陽。覃懷致功,致于衡漳”等語,雖然這段話里沒有明確說冀州的邊界,但顯然提到的這些地名應都屬于冀州境內(nèi)。如果按照這段話給冀州確定個大致的范圍,則今天陜西關中以東、沿黃河南北兩岸的山西陜西以及河南一帶都屬于冀州。鄭初封在鄭,就是陜西華縣一帶,居于陜西山西河南三地交界處。則說鄭國是“在乎冀州”就是準確無誤的說法了。
第二件事,大雩[yú]。
大雩,是一種祭祀儀式,主要目的是求雨。當時的人們對于祭祀一事相當重視,所謂“國之大事,惟祀與戎”,也就是說祭祀跟對外戰(zhàn)爭的重要性一樣。所以當時的史書中對于一些重要的祭祀活動有記錄也很正常。但是對于這次祭祀活動,《谷梁傳》雖然沒有關注,《公羊傳》和《左傳》都認為這條記錄有點反常!豆騻鳌氛f法如下:
大雩者何?旱祭也。然則何以不言旱?言雩,則旱見;言旱,則雩不見。何以書?記災也。
先解釋了一下,大雩就是旱祭。之所以《春秋》在這里沒有直接記錄為“秋,旱(或大旱)”,是因為記錄了“雩”則意味著發(fā)生旱災,并且因此人們舉行了大雩之祭。如果只記錄為“秋,旱(或大旱)”,只能說明確實發(fā)生了旱災,但是旱災發(fā)生之后,國家是否舉行祭祀等儀式則未知。之所以這次記錄祭祀被記錄下來,是因為不合時宜——至于為何“不時”,則沒有進一步解釋。我老覺得當年如果我是學生,老師這樣講,我肯定會追問為何“不時”啊。
為何不時,《左傳》倒是解釋了:
秋,大雩,書,不時也。凡祀,啟蟄而郊,龍見而雩,始殺而嘗,閉蟄而烝。過則書。
《左傳》也認為這次祭祀之所以被記錄下來是因為“不時也”。然后就解釋了一下為何這樣說的緣故:正常情況下,凡是祭祀,驚蟄的時候舉行郊祭(啟蟄,即蟄伏的生物開始啟動,也就是我們今天說的驚蟄,這里代表的是春季),蒼龍星出現(xiàn)的時候舉行雩祭(龍,是東方七星角、亢、氐、房、心、尾、箕的總稱,這七星出現(xiàn)在夏季四月。此處代指夏季。夏季天旱,提前求雨是正常的),天氣開始肅殺的時候舉行嘗祭(始殺,萬物秋天開始有肅殺之氣,這里代指秋天;嘗,是一種祭祀儀式,據(jù)說是秋天谷物收獲后先奉獻宗廟供神靈品嘗的意思),萬物開始蟄伏的時候舉行烝[zhēng]祭(閉蟄,蟄伏意,冬季天冷生物開始蟄伏,此處代指冬天;烝,是冬天祭祀的儀式名)。這次祭祀是過了雩祭的常規(guī)時間,所以《春秋》記錄了下來。
嗯,還是《左傳》解釋的詳細,原來如此。
第三件事,螽[zhōng]。
一看就知道,發(fā)生了蟲災么。螽,一般認為指的是蝗蟲,或者蝗類的總稱。能記錄在《春秋》里,說明這次蟲災還有點嚴重!蹲髠鳌窙]關注,《公羊傳》解釋了一下被記錄在案的原因:
何以書?記災也。
《谷梁傳》則解釋了一下為何記時不記月:
蟲災。甚則月,不甚則時。
說明蟲災談不上太大么……“甚則月,不甚則時”,上次《谷梁傳》解釋隱公五年九月那個“螟”也是這幾個字。
【《春秋三傳》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家春秋》讀書筆記 家春秋的讀書筆記11-15
《家春秋》讀書筆記11-24
春秋故事讀書筆記11-07
《家春秋》讀書筆記精選12-08
《家春秋》的讀書筆記12-13
《呂氏春秋》讀書筆記08-26
《巨人三傳》讀書筆記09-04
《巨人三傳》的讀書筆記11-06
巨人三傳的讀書筆記12-16
巨人三傳讀書筆記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