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 推薦度:
-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 推薦度:
-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15篇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書筆記如何寫了哦。那么你會寫讀書筆記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文化苦旅讀書筆記,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1
余秋雨先生很早就寫出的這本《文化苦旅》對很多人來說一定頗有記憶的分量,就在寫這篇文字的時候,辦公室里連著兩個同事說“中學時看的書也被翻出來啦?”說實話除了書名,對內(nèi)容很多記憶都沒有了,于是再翻開的時候,除了文學的魅力外,看到的竟然是一本充滿文化感的旅行路書,在這里從歷史的角度,從文化的角度說一說你見過的,你想要去的山河的星空還有大地的歲月。
讀書筆記依舊是以摘要的方式呈現(xiàn),列舉幾個最愛的點,把這本書重新推薦給大家。余秋雨先生的自敘,輕描淡寫之間也把我們想看世界的心情表達出來!
“在讀了很多很多書,經(jīng)歷了很多很多次災(zāi)難之后,我終于幡然醒悟,發(fā)現(xiàn)一切文化的終極基準,人間是非的最后衡定,還是要看山河大地。說準確一點,要看山河大地所能給予的生存許諾。我在山河間找路,用短暫的生命貼一貼這顆星球的嶙峋一角!
之所以叫做旅行路書,一定是用了文字給了我向往的悸動。
這部分選了“都江堰”和“莫高窟”兩個中國古代最神奇的創(chuàng)作,一個是對水的創(chuàng)造,一個是對土的創(chuàng)造,曾經(jīng)中華歷史上生命的力量能夠歷練水土,必然已經(jīng)能夠重造山河。
都江堰——”水,看似柔順無骨,卻能變得氣勢滾滾,波涌浪疊,無比強大;看似無色無味,卻能揮灑出茫茫綠野,累累碩果,萬紫千紅;看似自處低下,卻能蒸騰九霄,為云為雨,為虹為霞...看上去,是人在治水;實際上,卻是人領(lǐng)悟了水,順應(yīng)了水,聽從了水。只有這樣,才能天人合一,無我無私,長生不老!
莫高窟——”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標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整個畫面出現(xiàn)了揚眉吐氣般的歡樂,那只能是唐代。春風浩蕩,萬物蘇醒,連禽鳥都是舞者,連繁花都卷成了圖案。天堂和人間連在了一起,個個表情生動,筆筆都有創(chuàng)造,唐代洞窟中的一切都不重復,也不刻板。我立即明白,真正的歡樂不可能重復,就像真正的人性容不得刻板。結(jié)果,摘抄,唐代的歡樂誘發(fā)了長久的歡樂,唐代的任性貼合了永恒的人性,一切都融合的渾然一體;秀遍g,熱鬧的.洞窟里似乎什么也沒有了,沒有畫,沒有雕塑,沒有年代,也沒有思考,一切都要蒸騰而去,但又哪里也不想去,只在這里,在洞窟,在唐代,在吳道子筆下!
因為歷史的原因,因為文化太精彩的緣故,莫高窟的文物和很多國寶一樣,被掠奪后放置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館里于是“莫高窟被那些文物拉得很長很長,幾乎環(huán)繞了整個地球。那么,我們的心情也被拉長了,隨著唐宋元明清千年不枯的笑容,延伸到整個世界!
所謂旅程給予我們的不止是浩渺的時空,更給了我們觀看人生的眼光和角度。
余秋雨先生走了很多路,見了很多景,品了很多事,寫了很多字,于是所有的感受都在腳步中混合,也在大地山河中得到印證,于是旅行給予所有人的不只是腳下的路程,還有信中的力量。
“向往峰巔,向往高度,結(jié)果峰巔只是一道剛能立足的狹地。不能橫行,不能直走,只享一時俯視之樂,怎可長久駐足安坐?上已無路,下又艱難,我感到從未有過的孤獨與彷徨!
文化苦旅讀后感:“世間真正溫煦的美色,都熨貼著大地,潛伏在深谷。君臨萬物的高度,到頭來只構(gòu)成自我嘲弄!薄比松媸瞧D難,不上高峰發(fā)現(xiàn)不了它,上了高峰又不能與它親近?磥恚⒍ㄒ粩嗟厣掀孪缕!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2
剛開始翻開目錄看到都是講的國內(nèi)或者國外的景點。自己也是愛旅游的人,所以抱著好奇的態(tài)度看完了整本書。
讀完整本書回想起來,發(fā)現(xiàn)自己印象最深的只有兩個地方。其一是剛開始的寺廟,“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蒂指教,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一首《送別》勾起了多少青春回憶,每每聽到這首歌,總是有種莫名的心酸,好像就應(yīng)該落淚才能對得起這首歌的意境。也是在此,我才知道這首詩是李叔同寫的,人稱弘一法師。
其二是在寫蘇東坡文字獄的時候,也就是烏臺詩案?赐暾麄案件的過程,對蘇東坡莫名的感到心疼;蛟S我們現(xiàn)在的人只記得蘇東坡的詩,記得“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記得“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從早前意氣風發(fā)的詩詞風格到晚年詩詞的粗獷,心酸,無奈。一個莫須有的罪名,一場莫須有的案件,削平了一個人多少的棱角。在那大漠孤煙直的地方,還會有人記得這個才華橫溢的詩人嗎?這個故事也讓我看到人性的邪惡,也是整個社會甚至是當代社會都存在的弊端。社會上總有些人嫉妒那些才華比自己好,成就比自己高的人,總會想方設(shè)法捏造些罪名強加于他人身上。大部分分不清是非黑白的人,總喜歡跟風,認為反正不危及到我自身的利益,那么跟隨大流踩一踩也是可以的。輿論的`壓力,社會的壓力迫使當權(quán)者不得不流放自己看重的人,可想而知這個社會風氣該是如何的令人悲傷。慎思,慎行,慎言,六個大字,應(yīng)該學會如何做人。
整本書都在講景點,也在講文化,文化附著在這些建筑,這些風景里。文化的成敗對于一個國家的興亡真的很重要。文化的形成在幾百年甚至幾千年的積淀,但是毀滅往往在一瞬。
孤獨不是一種脾性,而是一種無奈。
再小的個子,也能給沙漠留下長長的身影;再小的人物,也能讓歷史吐出重重的嘆息。
沒有悲劇就沒有悲壯,沒有悲壯就沒有崇高。
向往巔峰,向往高度,結(jié)果巔峰只是一道剛能立足的狹地。不能橫行,不能直走,只享一時俯視之樂,怎可長久駐足安坐?
堂皇轉(zhuǎn)眼凋零,喧騰是短命的別名。在流光溢彩的日子里,生命被鑄上妖冶的印記。
友情的敗壞是從利用開始。
大智不群,大善無幫,何懼孤步,何懼毀謗。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3
初讀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總是感嘆于他那伸張有力的筆法和豪邁中略帶凄苦的哲語。是什么使得作者筆下的文章能夠吞吐千年,博通古今而顯得游刃有余?是一種閱歷,一種修養(yǎng)。大江南北,長城內(nèi)外無處不見證著他那滄桑而深邃的足跡。就是這種閱歷和修養(yǎng)造就了《文化苦旅》的那種獨具風格的藝術(shù)特色:對于讀者來說,欣賞余秋雨的美文在很大程度上留給讀者本身的是一種精神上的洗禮和文化省思的自由空間;就其作品本身來講,語言的詩化,敘事的故事化更給這部美文以強烈的美感。下面就詳細將講這兩方面的藝術(shù)特色:
首先,文化省思,精神洗禮的社會功用是其主要的藝術(shù)特色。在《文化苦旅》中涉及的內(nèi)容可謂古往今來,不僅有莫高窟的玄秘與圣潔,還有黃河文明的盛衰歷史,不僅有江南的秀美與嬌艷,還有廟宇的悠遠與深沉,在描述的字里行間,作者的那種對中國歷史文化的見解很自然地融合到文章中去(這種文化見解包括了作者對歷史現(xiàn)象的批評,贊揚等態(tài)度)。讀者在閱讀的同時也潛移默化地理解了作者的.歷史觀點,甚至接受了這種觀點,從而引發(fā)了讀者對文化的某種反思,在此同時讀者的精神也得到了洗禮。比如,《道士塔》這篇文章,作者并沒有過多的批評那個“王道士”,而是將“敦煌失竊”的過錯歸咎于那些官僚們的身上,讀者從這一點可以聯(lián)想到當今社會,從而讀者的精神某種程度上受到了洗禮。
其次,語言的詩化,敘事的故事化也是其藝術(shù)特色之一。余秋雨《文化苦旅》語言的詩化現(xiàn)象比其它作家的美文表現(xiàn)的更為突出,比如《江南小鎮(zhèn)》這篇文章中的語言就顯得那么的富有詩意,特別是文章中引用了一些楹聯(lián),例如“淺諸波光云影,小橋流水江村”等;還有在《洞庭一角》中多次引用古代詩句,更添加了文章的那種詩韻味兒。另外在《廟宇》中作者詳細敘述了“胖和尚”與“瘦和尚”一些對話;在《風雨天一閣》中也描述了天一閣遭浩劫的一段細節(jié)等,這些故事化了的敘事成了《文化苦旅》的一大特色。
《文化苦旅》憑借作者對山水的詩化描寫以及對歷史事件的故事化敘事,來尋求一種對文化人生的省思和精神的洗禮,從而揭示了中國文化的巨大內(nèi)涵。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4
古樸的字體,灰綠色的封面,給人一種簡約卻又極富文化內(nèi)涵之感,第一眼看到這本書便是這種感覺。可看完本書后給我的感覺卻是一種無法用語言形容的震撼。
書中的大多篇目以游記為主,當然也有些人物的部分。如寫著名作家巴金,藝術(shù)家謝晉,作者的母親等。
給我印象較為深刻的是寫山西的一篇。作者給寫山西這一篇目的題目為《抱愧山西》,由此可見作者對山西這一文化底蘊頗深之地的贊美。余秋雨的文字總是能從細微之處可能出大學問,在寫山西的晉商文化時,追朔歷史,從商人的一舉一動看出晉商的不易,從輕快的詩歌中到處兄妹離別是的不舍,從古書記載中悟出山西人致富的艱難。可如今山西卻成為了一個知名度不是非常高的省,這與余秋雨的文字所描述的樣子大相徑庭。
僅僅是這一點就將自己的民族意識喚醒,產(chǎn)生的沉重與悲哀之情可想而知。本書介紹了一處處令人流連忘返的風景名勝與歷史古跡時,卻無不隱含這這樣一種情感。
“報紙上說我書寫得輕松瀟灑,其實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種很給自己過不去的勞苦活,一提筆就感到年歲徒增,不管是春溫秋涼,是大喜悅大悲憤,最后總是要閉一閉眼睛,平一平心跳,回歸于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這是余秋雨教授在《文化苦旅》中的自序。書中的文字看似冷酷,卻處處包含溫情。每一點都可以引發(fā)國人的思考,對于我,一個高中生來說更是如此。
五千年來,中國所受的種種浩劫,絕不能只是過眼云煙。而我們能做的則是我們要吸取教訓,將文化的精神永貯于華夏大地!
同時,看完此書,也又重新定義了我對旅行的.看法——感受文化的魅力,而不純粹的看景。出去走走,看看外面的世界。走,不為那終點,只為這已劃下的曲線。走,不管能抵達哪兒,只為已耗下的生命。
將中華文化銘記心中,在旅行多去感受文化的力量,這是我讀完此書最大的收獲。
以本書作者余秋雨的一句話結(jié)尾:千般荒涼,以此為夢。萬里蹀躞,以此為歸。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5
文:澀舌頭;最近在讀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散文集中的《信客》這篇文章在初中還是高中的語文課本上學習過。
通過對“信客”這一特殊時期下職業(yè)的全方位描寫,反映此職業(yè)對人性的考驗,側(cè)面烘托百姓眾生的人性冷暖,表達信客這一“苦差事”對城鄉(xiāng)聯(lián)結(jié)、情感聯(lián)系、甚至文化經(jīng)濟發(fā)展的重要作用。
村里的老信客,因私自裁下窄窄一條客人的紅綢布而受到四鄉(xiāng)八鄰的質(zhì)問與譴責,老信客申辯不清,最終拿起剪紅綢的剪刀直扎向自己的手,再不回村,跑到偏遠地區(qū)去看墳場度日。
但鄉(xiāng)間不能沒有信客,歸隱前,老信客找到從上海落魄回來的年輕人。整整兩天,他將附近四野八鄉(xiāng)出外謀生人的地址、路線以及鄉(xiāng)下對應(yīng)各家的門,全都畫好路線,交代給了年輕人。
從頭至尾,年輕人都沒有答應(yīng)接班,但聽老人講的這么多、這么細,他也就不再回絕。最后,老人揚揚手吩咐年輕人,“信客就在一個信字,千萬別學我”。年輕人上路后,一路上都遇到對老信客的`問詢,流落在外的游子,年年月月都在等待著他的腳步聲。
而只要他一回村,家里便人頭濟濟,多數(shù)只是來看個熱鬧,誰家出息了,帶來了什么稀罕物品,比較得多了,便會有羨慕、嫉妒、輕蔑的眼神。
這些眼神,是中國農(nóng)村對自己冒險家的打分,也是對城市的探尋。傳達死訊的事也常有發(fā)生。信客聽到消息,便匆匆趕去,自主代表家屬鄉(xiāng)親料理后事、收拾衣物。來到死者家里,即便用想了一路的委婉語氣通報噩耗,也依然會遭到家屬的憎恨與呵斥,他只能低眉順眼、聽之忍之,連聲諾諾。
一次,他帶著一封滿紙幽怨的信走進都市一間房子,看到發(fā)了財?shù)娜伺c另一女人同居。他進退兩難,發(fā)了財?shù)耐l(xiāng)質(zhì)問他什么人,他才叫到:這是你老婆的信!
同鄉(xiāng)下不來臺,硬說他是私闖民宅的小偷,狠狠打了他兩個耳光,并扭送到巡捕房。鄉(xiāng)民們集資將他保出來,問他事由,他只說自己一時糊涂,走錯了人家。他不想讓顛沛在外的同鄉(xiāng)蒙受陰影。
終于,年輕的信客也漸漸變老。而老信客已經(jīng)去世,他去他的墳頭燒香。請老人原諒:這條路越老越兇險,我已經(jīng)支撐不下去了。后來,貨店門口掛出了綠色信箱,私塾也合并成了小學。信客在大家的推薦下成為了一名地理老師,后升為校長。他死時,外地前來吊唁的人非常多。他的墓就筑在老信客的墓旁,但此時的鄉(xiāng)人已經(jīng)不知道老信客是何人,與這位校長什么關(guān)系。
為了看著順心,人們也罷那個不成樣子的墳修了一修。任何職業(yè)都有存在意義,都有相應(yīng)的責任與付出。但現(xiàn)如今,已經(jīng)很少有像“信差”這樣發(fā)揮著巨大意義的同時,付出與回報嚴重傾斜,完全靠良心與責任感來支撐的職業(yè)。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其實很脆弱,建立起來難,崩塌很容易。但好在現(xiàn)代人多了理性與判斷力,不會如此偏激就否定一個人的價值。
多積德行善。無論世道再功利,人心再復雜,以善相待,多為別人考慮,也許有時會吃得眼前虧,但卻賺得問心無愧。體諒每個職業(yè)的付出,也理解與形形色色人打交道的不容易。在日常生活中,少麻煩別人一點,別當做什么都是理所當然。
讀完此書,除了通過不同故事受到不同的啟發(fā)之外,其次的享受是在作者筆下,所呈現(xiàn)出的那個時代的山水風物、村莊風貌、鄉(xiāng)土民俗等帶給人的體驗。
雖不是感官體驗,但文字一進入眼眶,眼前就浮現(xiàn)出了燃起火把的雪嶺,在靜謐的月光下、在叢集的山嶺包圍中緩緩劃來的夜航船、亮晶晶的水路、閃爍的月光、蕩漾起的浮藻游魚。如同到了一個環(huán)境、文化完全迥異的地方,對眼界的開闊、見識的增長、心靈的觸動與旅行的意義何不相同?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6
我拿到的《文化苦旅》是牛皮紙的封面,書內(nèi)的紙張泛著青黃。我不知這樣安排是否刻意,只是當我翻開它的時候,不禁莞爾:它,與余秋雨先生自命的“漂泊旅程”倒真是十分相襯。
讀它的時候,我也正在旅途中,同樣懷了一份“旅”的心境,只可是,我的這段旅程要舒適安逸得多。合上它的時候,我仍在旅途。坐在一輛稍有些顛簸的大巴車上,輕輕撫過牛皮封面上四個工整卻厚重的黑色大字,心中久久無法平靜。我想,我和先生一同,作了一次漂泊,只可是,我,漂泊在墨跡里。
山
先生寫過的山很多,我卻偏偏記住了一座沙山。那座依傍著月牙泉的,鳴沙山。閉眼,是大漠一望無際的黃沙?僧斘冶犻_雙眼,看到的卻是那幾座連綿的沙山。松軟,緩緩滑動的細沙,時而隨風高旋,時而沉默于腳下。血色殘陽,金黃戈壁,美不勝收。
這一路,雖然我僅將手指覆于書頁上的墨跡,卻分明感到自我和先生一齊爬了這沙山。我仿佛能夠感受到腳下所踩的沙地的起伏和柔軟,感覺到下陷的沙粒流動的觸感。我心中的那份急躁,竟是由“不能迅速登頂”而生。所生一雙健康善于爬山的腿,卻奈何不了這眼前的鳴沙山,換了誰,都難免有些急躁。但先生教會了我怎樣心平氣和怎樣忍耐與堅持。慢慢地,一點一點向沙山的山頂靠近。站在山頂俯瞰月牙泉的'那刻,我只想抬頭與先生相視一笑。
那明晃晃的月牙泉對我的誘惑不比先生小,于是“哧溜、哧溜”的幾步,又一次來到山底。順順當當?shù),沒有前仆,沒有后仰。
突然被自我的會心一笑驚醒,回想腦海中的那座沙山,金燦燦,明晃晃,熠熠生輝。
洞
人們說,這是一個普通的溶洞;先生說,此洞要么不進,進去便是半個詩人。
踏著先生的足印,我也同樣跌跌撞撞地往里面走。這是一個漆黑的洞。伸手可觸到凹凸不平的石壁,抬頭就是無數(shù)尖銳的鐘乳石。頭頂蝙蝠橫飛盤旋,腳底盲魚游竄,或許,這就是闡述歷史應(yīng)有的氣氛?
有水聲,或許是千百年前的水?有叫聲,或許是千百年前古老生物的后代?我不明白。只是我明白,當我的手撫過一行行墨跡的時候,我仿佛正撫過一扇石幔,那上邊嵌著海螺貝殼,還有古老的珊瑚,在我心底重重一擊。那一瞬,滄海變桑田。
我是追隨先生的腳步進入這個洞的。這個洞,在我眼前是那么神秘,卻又那么滄桑。人類的祖先曾出此刻那里,他們舉著明明滅滅的火把,如電影片段快速在我的眼前回放閃過。歷史磕磕絆絆,最終走到了今日,這個洞似乎就是它的眼,漆黑深邃,卻帶著讓人無法抗拒的親切感,靜靜地看著如今的人們,給這沉寂了千年的洞穴,再一次帶來人的生氣與新鮮的腳印。
它的名字,是白蓮洞。
湖
西湖,是一個太老太老的話題。世人皆寵的西湖,總一次又一次被提起。盡管已去過多次,岸邊的石板石磚,細小的土粒,以至柳樹干上有個特殊的紋路我都記得清晰。但再次看到先生寫這個題目,一時竟有了初次邂逅時的心動感覺。西湖很厚重,的確,就像先生說的,它積淀了太多的朝代。跟著先生,從未觸碰過西湖水的我,最終觸到了。它細細地從我的指縫間穿過。我跟著先生,從宋代勝跡游到清代遺宅,恍惚著穿越了四個朝代,誰能在此刻告訴我歷史的真諦?怕是,誰都道不清吧。
在這西湖畔,我看到一位位文豪、詩人、才女、隱士從那里經(jīng)過,還有兩段神話般唯美的感情故事。猛然抬頭,我看到先生定定在湖岸迎風而立,若有所思。
眼前那被薄紗蒙了許久的西湖最終除去了迷茫,斷橋無言,荷群無言,碧水無言,可我,卻什么都聽見了。
一次又一次,細心翼翼地觸碰著青黃紙張上的墨跡,我想,我是作了一次漂泊的。在墨跡中,跟著先生從荒涼大漠,行至溫婉華中,再到精致的江南。一路顛簸,一場苦旅。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7
我拋棄了所有的憂傷與疑慮,去追逐那無家的潮水,因為那永恒的異鄉(xiāng)人在召喚我,他正沿著這條路來。
——泰戈爾《采果集》
讀完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手輕輕地撫摸著那個“苦”字,苦,是作者對自己生命旅行的概括,苦,是作者對自己文化旅途的凝縮?啵瑓s讓幾代讀者甘之若飴,讓無數(shù)讀者感動與喟嘆。細細品味著這個“苦”,腦中回想著作者所經(jīng)歷的那一個個文化旅途,不僅默默佇立,默默出神。那旅途,那文字,真讓人,苦澀中卻不覺反復回味,焦灼后卻又了然于心,讓人冥思然后放松,讓人感到歷史的蒼老厚重卻又如此鮮活年輕。唉,這苦旅啊,讓人欲罷不能。于是,和作者,再次行走在陸地、江海,懷揣著一個繾綣的夢想,開始踏訪著一個個或新穎或陳舊的夢境。
我們走過一座座生命的牌坊與寺廟,和信客一起經(jīng)歷艱辛與滄桑,去瞻仰千年的奇跡——都江堰。當我們走到莫高窟,還未來得及感受神圣的世界,卻先知道了三個男人,他們所做的一切,那些可以成為罪行的事情。那個畏畏縮縮的王園箓,那個敦煌石窟的罪人。那個匈牙利人斯坦因,那個翻譯蔣孝琬,他們卑微,渺小,卻貪婪而又愚昧,是他們毀了莫高窟的文化嗎?這樣的罪責壓在他們身上。似乎太重。那么敦煌的'委屈,國人的恥辱,我們又該找誰討要?是那些買走文書經(jīng)卷的外國人,還是當時腐敗的王朝? 作者的心中是苦痛的,這種苦痛,深深地影響著我們每一個讀者,我們無法逃避歷史,只能在自然中一次次感受苦痛,在旅行中追求靈魂的釋放,追求自身的強大與自立。
走過了敦煌、莫高窟,踏上了陽關(guān)雪,在沙原中感受獨特的能夠洗滌心靈的景觀:鳴沙山、月牙泉,于柳祠中拜訪柳宗元,感受詩人的寂寥與開闊。沒有仕途得意的他們是悲哀的,是落寞的,卻也是另一種幸運。仕途無望,往往是文人升華的關(guān)鍵。在柳侯祠排排的石碑中,中國文人的命運在這里裸程。正如余老師所說:靜一點就好。就讓文人們有一塊凈地,凝入心靈,蔚成方圓。
從敦煌行至陽關(guān),從遼遠四川平原旅至古色古香的蘇州。在寧靜的三峽下苦苦冥想,在神秘的洞庭湖畔低低自語,行走在蘇堤、白堤之上,駐足于雷峰塔廢墟之中。西湖一夢苦亦甜,化作千年滄桑,千年的嘆息。
在《文化苦旅》中,最讓我動容的應(yīng)該是那篇《風雨天一閣》。余老師進天一閣,那份神圣,那份莊嚴,讓人不僅由衷產(chǎn)生肅穆之感,的確,天一閣是神圣的。它是藏書閣,是那個時代的奇跡,它是極端艱難,又極端悲愴的文化奇跡。“登天一閣樓梯時我的腳步非常緩慢,我不斷地問自己:你來了嗎?你是哪一代的中國書生?”余老師這一句虔誠的自問,讓我心情沉重而又寧靜。我和作者一起輕輕地,輕輕地,走上去,仰視,凝視,久久,久久的。那一刻,歷史仿佛重現(xiàn),那一刻,時間仿佛靜止。唯有那千年的文化,靜靜地訴說,訴說這千百年來的滴滴點點。
品讀《文化苦旅》,不僅在品作者的文化苦旅,更在品作者那典麗、唯美、渾厚、質(zhì)樸,充滿想象力的詩一般的語言。生命的體驗和感悟在其中棲身,我讀著,悟著,醉著。這文字,這語言,這意境,真是“高松出眾木,伴我向天涯!
千般荒涼,以此為夢;萬里蹀躞,以此為歸。
品苦,亦嘗甜。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8
人人都悄然歸位,死心塌地地在雨簾包圍中默默端坐。外界的一切全成了想象,夜雨中的想象總是特別專注,特別遙遠。
在夜雨中與家人圍爐閑談,幾乎都不會拌嘴;在夜雨中專心攻讀,身心會超常地熨帖;在夜雨中思念友人,會思念到立即尋筆寫信;在夜雨中挑燈作文,文字也會變得滋潤蘊藉。
在夜雨中想象最好是對窗而立。黯淡的燈光照著密密的雨腳,玻璃窗冰冷冰冷,被你呵出的熱氣呵成一片迷霧。你能看見的東西很少,卻似乎又能看得很遠。風不大,輕輕一陣立即轉(zhuǎn)換成淅瀝雨聲,轉(zhuǎn)換成河中更密的漣漪,轉(zhuǎn)換成路上更稠的泥濘。此時此刻,天地間再也沒有什么會干擾這放任自由的風聲雨聲。你用溫熱的手指劃去窗上的霧氣,看見了窗子外層無數(shù)晶瑩的雨滴。新的霧氣又朦上來了,你還是用手指去劃,劃著劃著,終于劃出了你思念中的名字。
余秋雨走在中華民族的土地上,用其獨特的觀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這古老民族的深層文化,用心思細膩的筆觸,為這趟巡視華夏文化的「苦旅」,寫本書!它不甘甜,因為里頭有太多不忍與親身體驗的辛酸?嗫嗟奈兜,為這本紀錄中國千年文化的書,多寫了一道滋味。未看過「文化苦旅」之前,大概也不會想到,一處處令人流連忘返的風景名勝與歷史古跡在它們的背后會有如此深層的涵義;而作者運其妙筆,以干凈漂亮的散文,組合,使它們成了一篇篇讓炎黃子孫驚醒的文章。
走進書中的情境與思考,我們不禁嚴肅起來。像一群被流放的孩子,流放到一塊不甚熟悉的土地,逼使我們不得不因那歷史和文化的推引,走向前去。宗于我們眼前出現(xiàn)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舊壯觀,實像,壁畫依然不言,我們靜靜看著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變化,如同它們靜靜地看著敦煌千年的變遷。千年前的第一刀劃下,開啟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壯麗。它曾遭遇浩劫:王道士手中一串鑰匙把守了千年的敦煌,卻任其流落在外人手里,而中華子孫卻也將之棄而不顧,那一馬車,一馬車的文物輸往外國。多年后的今天,那神秘又充滿意義的洞窟,為何能引起大家的注目 它并非外表炫麗,而是它只是一種儀式,一種人性的,及它深層的蘊藏。我們在這兒看到,美,也有宗教的天地,以及它是中國千年的標本,一樣美的標本,縱使它曾經(jīng)殘缺,被人無情的,任意的轉(zhuǎn)換。
「淺渚波光云彩,小橋流水江村」這副楹聯(lián)道盡了江南小鎮(zhèn)的魅力。江南小鎮(zhèn)它不是經(jīng)由大自然雕琢出的自然山水,而是屬于華夏古老文化的人文山水。我們不曾到過此處,但書中的江南小鎮(zhèn)卻給予我們一種,回到家中那般自在,難怪歷年來,許多文人遇到了政治不清明或人生不得志時,便會到此隱居起來,但在荒山結(jié)廬有著生活上的麻煩,「大隱隱于市」便成了文人來江南隱居的最好推力。
其實我們對「隱」有著正反兩面的看法,好的一面其一就是當中國文化受到某些因素例如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中原地區(qū)而開始凋零時,文人或?qū)W者們就會帶著他們的知識修養(yǎng)到此處隱居起來,藉以免于戰(zhàn)爭或政治的迫害;其二生老病死與官場浮沉是文人們的失意時刻,做什么事都不順心,此時最好的方式就是讓自己的身心獲得紓解,找個地方隱居,等休息夠了又是一段新旅程的開始。壞處是有人會把隱居當作沽名釣譽的工具,假隱以求得一官半職,這些舉動讓中國特有的隱的文化開始產(chǎn)生變質(zhì),隱士生前的孤傲和死后的名聲全然黯暗。盡管如此,我們對隱還是保有著正面看法,因為古代中國給文人發(fā)展的空間實在大狹隘了,逼得他們除了隱或許只有一死,與其這樣讓自己的雄心壯志殞落,我們會選擇沉潛,待有朝一日能東山再起。
余秋雨曾說他常佇立前人佇立過之處,觀察自然與人文環(huán)境中去思考前人的情感;在柳侯祠前,由一尊石像追想柳宗元的一生,從他的文采想至他的被貶,既遭貶謫,而永柳二州又是荒遠之地,因此他自放于山林水澤之間,將其困厄感傷的心境,完全寄托在游賞山水之間與文章創(chuàng)作之中,使中國文學史上擁有了「永州八記」這樣出色的山水文學,這樣的一代士人的氣節(jié)與傲氣讓后世學者不得不去尊敬他的文化意識及人格,帶著崇敬和疑問來瞻仰這位大文豪。
合上書卷,我們不由自主地走向窗前,流動的車潮及人潮正自我宣示另一種文化,這里是高雄,而深埋千年文化的故土呢 也許咱們應(yīng)該背起滿滿對中國文化的疑慮,親自去遼闊的土地,讓我們讀過書后,沉重而苦苦的步伐,也走在上面。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9
第一次拜讀余秋雨的作品,便被深深吸引。《文化苦旅》是作者余秋雨第一本游記文化散文,全書的主調(diào)是憑借山、水、物以尋求文化靈魂,探索了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歷史構(gòu)成,余秋雨先生用其獨特的觀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我們這個古老民族的深層文化。
用心思細膩的筆觸,為這趟巡視華夏文化的“苦旅”,寫本書。寫出了因為有太多不忍與親身體驗的辛酸,那苦苦的味道,為這本記錄中國千年文化的書,多寫了一道滋味。
他用美妙的文字一步步將我們帶入文化意識的河流,讓我們思考,讓我們深省。在他的筆下,歷史是那樣的深邃蒼涼。
跟隨作者走進書中,我們不得不因那歷史和文化的推引,走向前去————眼前出現(xiàn)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舊壯觀,石像、壁畫依然不言,跟隨作者靜靜看著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變化,如同它們靜靜地看著敦煌千年的變遷。千年前的第一刀劃下,開啟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壯麗。它曾遭遇浩劫,多年后的今天,那神秘又布滿足義的.洞窟,能引起大家的注目并非外表炫麗,而是一種人性的、深層的蘊藏。
讀《文化苦旅》并不是在欣賞山水風景,而是在對歷史的滄桑的一種回顧,嘆息和哀傷,也是對人生的一種激勵?茨呖卟皇强戳艘磺甑臉吮,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10
看完這本書。最大的感觸就是對于文化的理解,實則,文化是一種精神,一種追求,一種壓迫,一種力量!文化是美麗的、痛苦的、感人的、悲憤的,是包容一切的!
一切,對于某些人來說是世界;而世界,對于某些人來說是文化了。
這本書中,讓我感觸最大的就是《廢墟》一文了。
“雪峰是偉大的,因為滿坡掩埋著登山者的遺體;大海是偉大的,因為處處漂浮著船楫的殘骸;登月是偉大的,因為有“挑戰(zhàn)者號”的隕落;人生是偉大的,因為有白發(fā),有訣別,有無可奈何的失落!边@個是作者發(fā)自內(nèi)心的告誡俄……
沒有廢墟,就沒有文化;沒有文化,就沒有我們,沒有亞洲、沒有歐洲、沒有美洲、沒有非洲、沒有大洋洲,當然更沒有中國!廢墟是必然的,他的建筑者從壘上第一擔土的時候就知道,不管這建筑多么雄偉、多么壯麗,依舊有他日后的落寞與孤寂;不久,廢墟會被掩埋,將會有新的“非虛”誕生。它的過程是同樣的,終有一天他會驀然倒下,沒有昔日的雄偉與一切,最后甚至被人淡忘……這個就像人生,每一個人都是一方建筑,由往年的輝煌,有如今的黯然,然而終究免不過變成廢墟;社會也是這樣,一個建筑到了,另一個新的建筑就會產(chǎn)生來取而代之。再美麗的人生,終于會成為廢墟的。
人生的偉大建立在廢墟上;歷史的悠遠建立在廢墟上;文明的初始建立廢墟上;文化的開端建立在廢墟上。
廢墟不僅如此,像作者所說,如果在現(xiàn)代,“黃鶴樓可以裝電梯;阿房宮可以作賓館;滕王閣可以辟商場!边@個不是繁榮,這個才是文明真正的廢墟!荒漠化拉感情;淡忘啦以往;摧殘拉文明……
若是圓明園重建拉,得來的是一顆沒有恥辱感的心,抹去的是,熊熊的大火,強盜的`劣跡,昨日的中華文明。有時,或許廢墟比建筑要好得多。
廢墟真正表達的,似乎是唱響一曲對于現(xiàn)代的文明的悲歌,廢墟,是現(xiàn)代的產(chǎn)物,是現(xiàn)代的建筑,或許它的重要不能與天安門、故宮相比,但是,后兩者所代表的只是中國古人的偉大,前一者讓我們永記恥辱,還有一種渴望,一種呼吁。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11
千年的時光,轉(zhuǎn)瞬即逝,然余秋雨卻將在歷史長河中早已隕落的點點文化一一拾起,這段艱難的文化之旅,在人們心中永不消逝。
余秋雨為世界了解中國建了新的橋梁,當之無愧是引領(lǐng)讀者泛舟世界文明長河的引路人。在《文化苦旅》一書中,不僅介紹了中國歷史上的著名人物,升華了中華各地域文化的精髓,也對中華文化做出了充分的解釋。中華文化的美好風光讓讀者們一覽無余,深刻體會到中華文化的價值和已逝文化的悲涼。
《文化苦旅》中,介紹了幾個地區(qū)獨特的文化,其中讓人們印象最深刻的是西域文化的敘述。一望無際的茫茫沙漠之中卻是存在著兩個文明交織而成的撼人心魄的文化,最具代表的便是莫高窟了。從佛教進入中國開始,一代代的佛像都在石窟中深刻、升華、詮釋,這一切都與中華歷史接通了血脈,甚至成了一部由堅石雕刻的歷史,就如書中所說:“莫高窟被那些文物拉得很長很長,幾乎環(huán)繞了整個地球。那么,我們的心情也被拉長了,隨著唐宋元明清千年不枯的笑容,延伸到整個世界!弊畈荒芡木褪峭鯃A箓這個道士了,敦煌的壁畫便是由他毀之一炬,卻又可以認為是他及時救助。若是他沒有將經(jīng)書,壁畫與斯坦因換走,其必將被戰(zhàn)火毀之,可這是一個巨大的民族悲劇,王道士只是這出悲劇中錯步上前的小丑。在西域中還有“給浮囂以寧靜,給躁急以清冽,給高蹈以平實,給粗礦以明麗”的月牙泉。還有千余年天天被虔誠的儀式滋潤著的喀什,被我們一直視為蠻夷之地的西域卻是蘊含著如此巨大的文化,實在是文化之旅最不可磨滅的收獲啊。
不僅如此,《文化苦旅》也同樣對中華文化產(chǎn)生巨大影響的歷史文豪也具有獨特的'見解。在黃州突圍一篇,便十分詳盡地從內(nèi)因外因中講解蘇東坡被貶的原因,余秋雨還十分幽默地寫道:“小人牽著大師,大師牽著歷史。小人順手把繩索重重一抖,于是大師和歷史全部成了罪孽的化身!鄙羁痰亟衣冻霎敃r社會的現(xiàn)象。
在這一書中,我領(lǐng)略到了獨特的大漠文化,體會到了生態(tài)美的杭州文化,傾聽到了走西口時依依不舍的山西歌聲,和看到一只看倦千余年的廢井冷眼。這場文化之旅深深地刻在我的腦海中,帶來的是內(nèi)心深深的震撼之情,讓人不禁流淚,不禁放聲悲鳴。天下任何一種文明都不能幻想自己長生不滅,正因如此,才需要這些文化的旅者去敘述去記錄這些消逝的文明,期間之辛苦不言而喻,《文化苦旅》正完美的體現(xiàn)了文化滅亡后深沉的格調(diào)。
“有這樣的地,天才叫天,有這樣的天,地才叫地,在這樣的天地中獨個兒行走,巨人也變成了侏儒!弊屛覀円黄鹫劇段幕嗦谩罚惺苓@永恒不變的文化之旅,感受這個天地。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12
看了余秋雨的這些散文我感觸頗深,他的每一篇文章都帶給我一次心靈的洗禮,很是震撼,但最讓我喜歡的還是他的《廢墟》這篇文章,它里面的話深深地影響著我的思想,在極大數(shù)的人都認為完整才是美的時代。他卻提出了一個可以說是另類的想法——廢墟也是一種美,也許嫩綠的葉子象征著希望,可是誰又能否定飄落的秋葉就不是一次生命的輪回嗎,就不是另一個新的生命的開始,落葉是人們心中“廢墟”的代表,可是它卻賦予著別樣的精彩,難道不是嗎?
圓明園曾代表著皇家高貴的身份和無盡的.財富,可是現(xiàn)在當我們再回首過去時,看見的又是些什么呢?是一幅殘缺破爛不堪的景象,我們已經(jīng)很難去想象它曾經(jīng)擁有過的那些光輝歲月。當有人提出修復圓明園的時候,有些人卻站出來否定了,因為即使修復了它原有的容貌又能怎么樣呢?那些曾經(jīng)遭受過的屈辱歷史就能消失在歷史的記錄里嗎?答案是當然不會了,殘缺的圓明園,一個廢墟一般的存在,也是一種美,另類的一種美,因為這個殘缺般的廢墟的存在才讓我們更加牢記了歷史慘痛的教訓和慘象,廢墟是一種美,殘酷而真實存在的美。它是不會因為它的不完整而被世人所遺棄,相反的,人們只會更加記得它,它將會永遠的被人們珍藏在心中最深的那個角落。
在《文化化苦旅》中我能感受到余秋雨那深厚的文功底,在中國悠久的文化發(fā)展史上,有許許多多杰出的才子,他的文章并不是最華麗最優(yōu)美最感人肺腑的,但卻是令我感觸最深的,他的文章教會了我許多的哲理,我也能感受到來自深處的真切想法,看完這本書,我被深深地感動了,那純樸簡單的文是我思想上的一次撼動,是我精神上的愉悅,更是我心靈上的一次完美震撼。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13
余秋雨先生。
他以筆為弓,以墨為箭,將一場聲勢浩大的戰(zhàn)役會聚在白紙一張之上,寫著對人世間樂與哀的體悟。一字一句一段一章直入讀者心底,激起一陣波蕩。
他的文章溫吞厚重,又不乏美麗明艷,如此矛盾,上演著一場筆尖上的魔術(shù)。
我向來喜歡歷史,來自千百年前的一點痕跡總能讓我心如止水。
在歷史長河中,自己渺小如一粒粟,投身于天地之間。我這一個愚人的'所思所想所語不過是一陣煙,來無際,去無痕。即使這樣,仍想留下一些東西,以各種形式留下,這就是活人的證據(jù),死人的墓志銘。
歷史再多數(shù)情況下僅僅印刻在書本上,駐留在影像中,失了實感,看不真切。余秋雨踏上尋史之路,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寫。親身去體會,將肉身隱于浩渺山河之中,思緒追隨古人游蕩。
他眼中有太多東西 他能感受到太多東西。一花一木一草在他心底都能翻起巨浪。故而,他永遠是充滿感情,熱情洋溢。
他對歷史的感悟是深刻的,因而他的文字也是沉重的。因而這書,不同于普通的游記,少了些尋歡作樂的意味,蒙上了歷史厚塵。
總的來說,很好看,會一而再再而三的看。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14
我拋棄了所有的憂傷與疑惑,去追逐那無家的潮水,因為那永恒的異鄉(xiāng)人在召喚我,他正沿著這條路走來!└隊枴恫晒
余秋雨就是懷著這樣的信念,開啟了“文化山水”的漂泊旅程。每一次留駐,沖擊著他的不僅僅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是更加深沉的歷史文化、乃至一個華夏民族的文化。在閱讀一字一行深沉的文字之時,一幅幅壯闊的景象在腦海中呈現(xiàn),一條歷史長河的光速向無限遠處延伸。我仿佛穿越了時空,佇立于古代先輩之旁,蒼蒼茫茫的大地之上,感受到了無數(shù)的失落、無奈、豪情、奔放……
我曾登上泰山,于泰山之巔,一覽群山之渺小,天地間的浩渺、大自然的神功一一盡收眼底。我驚訝、感嘆,閉上雙目,仿佛天地間只有我一人,心靈被完全沖刷得一塵不染。但是,這種感覺僅僅停留在大自然山水景致上,是膚淺的,表面的。
在余秋雨《文化苦旅》的筆下,山水不僅僅是單純的大自然造物,而是承載著一代代文人、學者的豪情壯志、萎靡柔弱……承載著一代代華夏民族的歷史文化,是真正的“文化山水”。
我仿佛在文字間看到了目光呆滯的王圓箓,他手持少許錢幣目送外國學者遠去,不時露出虔誠的微笑。我恨他!這句話說得很無力。對于他而言,他甚至不解地一臉疑惑面對外人的唾罵。深想一層,恨他什么?恨他只為讓自己生活過得好一點而把一堆堆文物交到外國學者手上?這難免是可笑的?尚Φ氖,他,根本沒有足夠的'偉大承載起一個民族的巨大悲哀。他,渺小得像浩瀚海洋中的一滴水滴,不,污水滴!倘若,歷史上沒有王圓箓這個道士,還會有千千萬萬個“他”,終究,他只是這場悲劇中的一個典型人物!
穿越時空,到了莫高窟,跟著作者的腳步,我仿佛走過了橫跨千年的歷史,仿佛看到了北魏強悍與苦難的匯合,隋代輕松與歡暢,盛唐之世的雄風與繁華,五代的溫煦和沉著……莫高窟中的壁畫,用線條、顏色的變幻為后人訴說著歷史的變遷,文化的變遷。一切強權(quán)與斗爭,一切繁盛與衰落,在這里,都深深地充斥著你的視覺與靈魂。
余秋雨的文字,讓我對都江堰有了另一種認識,它,不僅僅是一個偉大的水利工程,而且承載著一個獨特的精神世界。它的歷史超乎尋常的格調(diào),李冰的精神一代代永不消散地傳下去。
山水大自然背后的文化,在余秋雨筆下用深沉的文字,一字一句刻入讀者的心底。我真切的感受到山水、文化、作者的靈魂。在慘白的歷史下,山水負載多一份凝重,引導著我,從更深的角度了解它。山水不僅僅是景致,而是歷史的承載體,文化的承載體。至此,我萌生了一個想法:一個人,背著包,開啟一個人的旅程,去感受這片華夏大地中的文化山水……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15
“文化苦旅”,望文生義,自然是一個“旅”字貫穿全書。但這部書又不是簡單的山水游記!霸蚴牵野l(fā)現(xiàn)自我異常想去的地方總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深深腳印的所在,說明我心底的山水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種‘人文山水’!薄懊康揭粋地方總有一種沉重的歷史氣壓罩住我的全身,使我無端的感動,無端的喟嘆。”我想,這便是文化二字的分量。而一個“苦”字應(yīng)當說可是全書的主旨。作者并不在乎旅途勞累之苦。這個“苦”乃是對全民族意識的苦苦思索,對人生至高夢想的苦苦追尋,讀中華民族禮貌復興的苦苦祈盼!拔也桓覍ξ覀冞^于龐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卻期望自我筆下的文字能有一種苦澀后的回味,焦灼后的會心,冥思后的放松,蒼老后的年輕。
我以為,最能體現(xiàn)作者一個“苦”字的文章是《道士塔》在作者筆下,我們看到了一個為了蠅頭小利就能夠把大車大車的經(jīng)書、繪畫運往兩方的土道士。也看到了一群眼睜睜看著國寶流失卻不聞不問的.道臺,藩臺!百即蟮闹袊勾嬖诓幌聨拙斫(jīng)文!薄拔液煤蕖。作者恨的不是王道士,也不是哪個藩臺,在中國,這樣愚昧、麻木的國民又何止千萬?王道士不賣,李道士照樣要賣,張藩臺不管,趙藩臺更不會管!斑@是一個巨大的民族杯具。”“一個古老民族的傷口在滴血!睉(yīng)對如此國民,作者怎能不苦?百年之后,王道士早已化為灰燼,莫高窟的歷史文獻也在大英博物館的玻璃窗里沉睡了多年。盡管我們再也不會讓一個蒙昧的道士去看管我們祖先的遺產(chǎn),可他們似乎還活在我們身邊,盲日庸俗的國人似乎也還不少,也許禮貌離我們還很遠哪!我們期待著中華民族真正崛起的那一天。
再談到“文化”二字,我自然而然地想起了書中的一篇文章《柳侯祠》。柳宗元是中國歷史上的文學巨匠,但他命運多劫,兩次遭貶,又客死他鄉(xiāng)。然而正是由于他官運不濟,被貶永州,才使中國文化史擁有了《永州八記》和其他篇什,華夏文學又一次凝聚出了高峰性的構(gòu)建。“可此時的柳宗元仍時皇宮內(nèi)的青磚綠瓦一片癡情,因為他是中國文人,他是封建時代的中國文人。他已實現(xiàn)了自我的價值,卻又迷惘著自我的價值。永州歸還給他一顆比較完事的靈魂,但靈魂的薄殼外還隱伏著無數(shù)誘惑!倍藭r,命運和他開了個不大不小的玩笑。柳公滿心歡喜的回到京城,而等待他的卻是更加荒涼,更為邊遠的柳州。這不能不說是中國文人的悲哀。
我又想起了批評余秋雨的文章,說它的詞藻華而不實,說他的文章軟弱無力。我不明白這是不是真實的,也沒有必要去探個究竟。因為文學本身就有它的兩面性。真正重要的是我們看到了余秋雨的書,在他的書中看到了文化,看到了歷史,看到了世界,看到了人生。我想,這就夠了。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相關(guān)文章: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09-01
《文化苦旅》的讀書筆記11-13
文化苦旅的讀書筆記12-09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12-10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集合05-30
文化苦旅學生讀書筆記05-23
《文化苦旅》的讀書筆記范文04-13
2022《文化苦旅》讀書筆記09-01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模板09-02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集錦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