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風雨天一閣讀后感500字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風雨天一閣》讀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后感呢?可能你現(xiàn)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風雨天一閣》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風雨天一閣》讀后感 篇1
正如余秋雨先生說的,我心底中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種“人文山水”。雖然沒仔細去揣摩但確實讓我感觸很深,尤其是《風雨天一閣》。
小時候,知道寧波有一座藏書樓——天一閣,感到無比驕傲,因為它就在我所在的城市——寧波。上完初中,到寧波讀書,感覺離天一閣近了許多,但卻從未走近過它。記得讀師范的時候,我們的語文老師也曾向我們介紹過天一閣,當時的我聽的特入迷?戳擞嗲镉晗壬鹊娘L雨天一閣,更是記憶猶新。
天一閣之所以叫天一閣,是創(chuàng)辦人取《易經(jīng)》中“天一生水”之義,想借水防火,來免去歷來藏書者最大的憂患火災。文中的這段文字,“只要是智者,就會為這個民族產(chǎn)生一種對書的企盼。他們懂得,只有書籍,才能讓這么悠遠的歷史連成纜索,才能讓這么龐大的人種產(chǎn)生凝聚,才能讓這么廣闊的土地長存文明的火種!睂ξ矣袠O大的震動。范欽不僅是一個真正的文化智者,而且還是一個人格健全之人,是他將我們斷殘零落的精神史攢聚起來,為我們建構(gòu)了一個精神的家園,雖然,不是很大,但已經(jīng)足夠了!
文中也提及了書法大師豐坊和他的侄子范大澈,他們也是藏書家,卻并未傳承下去。藏書僅憑一人之力,是不能久遠的。范欽不僅僅把藏書作為愛好,更把藏書看成是一種使命,而且是整個家族的使命。這也是天一閣自明至今數(shù)百年,巋然獨存的原因了。
天一閣只是一個藏書樓,但它實際上已成為一種極端艱難、又極端悲愴的文化遺跡。那一種精神,堅持不懈的`精神,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就我自己而言,做事都是只有3分鐘熱度?赐瑢W天天寫日記,覺得是個不錯的習慣,也嘗試著每天寫點什么。結(jié)果寫了一個禮拜,沒有堅持下去。我對寫作缺乏興趣是一原因,感覺象在給自己找借口。但最重要的是堅持的決心不夠。
想看天一閣藏書而不得的錢繡蕓姑娘,惋惜之余令人敬佩。在婚姻很不自由的時代,既不看重錢也不看重勢,只想借著婚配來多看一點書,很是令人感動。由于家族的規(guī)定,她還是沒能踏入藏書樓中看書。曾經(jīng)的我想,藏書樓,藏了那么多書,卻不準人看,連家人都不能看,藏了這么多書是做什么用?現(xiàn)在的我,終于明白,不對外開放是為了更好地傳承下去,只是,這些規(guī)矩只能防君子,卻不能防小人。
余秋雨先生在最后寫道:什么時候能把范氏家族和其他許多家族數(shù)百年來的靈魂史袒示給現(xiàn)代世界呢?現(xiàn)在,他們的靈魂和精神已深深的印刻在我的心中。
《風雨天一閣》讀后感 篇2
翻到余秋雨的短文——《風雨天一閣》,忽然想起我曾經(jīng)看過、體驗過。
一個偶然的機會,我走進了天一閣,一個以藏書著稱于世的藏書樓。
那天,吃過午飯,短暫的休息之后,一位朋友說:“走,我?guī)銈內(nèi)ヌ煲婚w感受一下。”我們都響應,因為下午的時光不知道怎么樣打發(fā)。去感悟一下藏書樓的書香與文化的歷史底蘊,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乘車去天一閣。朋友也并不熟悉天一閣的具體位置,只知道一個大概的方向。于是,我們跟著他走,反正都不熟悉,錯了,也不算什么失誤,瀏覽寧波的自然和人文景觀也是一種收獲,有收獲總比無聊地打發(fā)時間要好過,心里總會舒坦一點,不至于因為荒廢了美好的時光而懊惱。
那天,天氣也是陰沉沉的,陽光不知道躲到哪里去了。也許老天也讓我們體驗一下余秋雨筆下的天一閣,風雨中的天一閣也許就另有一種味道。
古代的藏書樓最大隱患或者說藏書樓最大危險就是火災。木制的樓閣,再加上脆弱的紙頁,都是怕火的。一把火,就能把幾代人的心血、甚至幾代的歷史都付之一炬,在那殘余的灰燼中,再也難尋歷史的蹤跡。只能是一生的嘆息與遺憾。而創(chuàng)始人之所以取名“天一閣”,是因為去取《易經(jīng)》中“天一生水”之義,想借水防火,以免除歷來藏書者最大的`憂患火災。而天一閣在歷史的洪流中就真的按照創(chuàng)造者的意圖,演繹得淋漓盡致,依舊保持著原來的風貌,只不過多了些歷史的滄桑與厚重。這不,今天又老天又飄起了雨絲!
面對選擇,我們很難立刻就能做出無悔的抉擇;而歷史中的抉擇就更是難了!歷史的抉擇如何,是遺臭萬年,還是流芳百世,誰也不能站在歷史的洪流中去評說,只有后人才能做出公正的評判!
范欽,一個真正的文化智者!是他將我們斷殘零落的精神史攢聚起來,為我們的建構(gòu)了一個精神的家園,雖然,不是很大,但已經(jīng)足夠了!如果說大,那么,屈指算來,又有幾個呢?恐怕如果有,那么也都被湮沒在歷史的海洋中。在歷史中他能輕常人之所重,而重常人之所輕,在別人迷戀仕途之時,而他卻在那個年齡將搜羅藏書融進了生命。
歷史中和他同時代的人中也不乏藏書者,而殘存下來的,流傳至今仍然為我們所景仰的、瞻仰的則只有范欽所建立的天一閣這所藏書樓,其他的都隨著歷史而退出了舞臺。為什么惟獨范欽能永久地立在歷史的洪流中呢?這和范欽的為人、氣度是分不開的。也正因為范欽有一種超越意氣、超越嗜好、超越才情,才有了他藏書樓超越時間的意志力!
歷史就是一場沒完沒了的接力賽。而范欽所創(chuàng)造的歷史該怎樣繼承呢?能不能將自己的一生的心血就在自己駕鶴西游之后也灰飛煙滅呢?“君子之澤,五世而斬”,況且這也并不是什么恩澤,他留下的是責任,沉重的歷史的責任!范欽的長子范大沖從父親的肩上接下了這個重擔。沒有信誓旦旦,但卻比信誓旦旦更能打動人心。責任就是接力棒,一代代傳下來。“子生孫,孫生子,子子孫孫無窮盡也!”就這樣,天一閣就在這個家族的繁衍生息的歷史中巋然不動。
“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要真正地把藏書樓保存下來,并且不會因為時間的流逝而褪色,沒有一定的規(guī)定是不行的。俗語說“國有國法,家有家規(guī)!狈都乙膊焕,也許他們的規(guī)矩比別家更苛刻,更嚴格。但是也正因為嚴格、苛刻,藏書樓在沒有在子孫后代的手中被葬送。雖然后來也有被偷,被盜,但是飽經(jīng)風雨的天一閣依舊搖曳在風雨中,形成一道風雨中獨特的風景,閃耀著歷史文化的光輝,深邃而厚重!
走進淡褪了紅色的大門,就是一個小小的庭院,原子很小,四棵飽經(jīng)滄桑的不知道什么名字的樹被欄桿圍著,范欽的銅像就在樹的中間。陰沉沉的天氣就加重了歷史的濃重感,順著狹窄的小路,也就是走廊,走廊兩旁排列的是藏書房間,介紹為范家藏書做出貢獻的范家子孫。古色古香的簡裝或者精裝的書都擺在書櫥中,昏黃的燈光更讓人覺得走進了歷史的隧道,沐浴著歷史的文化光輝。
修長的竹林在風中沙沙地響著,走過竹林,跨過小橋,踏過鵝卵石鋪成的小徑,青苔見證著天一閣的滄桑。小雨不知道什么時候開始下起來了,淅淅瀝瀝的雨,在加上天一閣特有的文化底蘊,讓我感受到了心靈的震撼。
鏤空的墻壁,雕刻著麒麟的影壁,還有那厚厚的墻壁,都沉淀著歷史的記憶!
《風雨天一閣》讀后感 篇3
對寧波天一閣,我的印象一直停留在一間藏書樓上,但對于其藏書的艱辛,我直到讀了《風雨天一閣》之后才解一、二,而其中讓我印象最深的情節(jié)便是天一閣的創(chuàng)建人范欽在彌留之際做的有些荒唐的遺產(chǎn)分配。
范欽將遺產(chǎn)分成兩份:一份是萬兩白銀,一份是一樓藏書。讓兩房在其中挑選。這是一個在很多人看來極其不公平的決定。萬兩白銀在當時可以說是一筆巨額財富,它可以讓選擇白銀的一房一夜暴富,但一樓藏書從收益上來看便仿佛一個代代相傳的負擔,甚至可以說是只賠不賺,入不敷出的,范欽的這個分配可以說是將范氏沉重的義務——一種對文化的傳承這種精神上的遺產(chǎn)和范氏巨大的權(quán)利——一種對財富的繼承這種物質(zhì)上的遺產(chǎn)分割得十分徹底。
面對這兩個一看便知道應該選擇后者——這個在不履行義務的情況下便可以取得權(quán)力穩(wěn)賺不賠的選項,范欽的大兒子范大沖立即開了口,就在我剛想著他搶得了先機占得了便宜并且嘲笑二房的猶豫時,下面的一段文字卻立刻讓我對之前心中所想的一切感到羞愧不已,令人吃驚的是范大沖不但義無反顧地選擇了藏書樓,而且決定撥出自己的部分良田以田租來充當保養(yǎng)費,甚至開始了一場沒完沒了的接力賽!
他這個毫無猶豫的`選擇令我佩服不已,有誰會真正為了一樓藏書而放棄萬貫家財?有誰會真正做到輕常人之所重,重常人之所輕?甚至在深深體會到父親藏書之艱難后給自己的后代都戴上一份沉重的枷鎖并且讓其代代相傳?這不僅讓我想到了守陵人,他們一代復一代地賠上整個家族、所有子孫去看守、堅守一座冰冷的帝王陵墓,與其說是工作、義務還不如說是一種信念一種堅持,范氏家族也是如此,不過是從守陵人變成守書人罷了。那是一種不顧旁人的不解與嘲笑,不顧財富上的巨大開支,不顧歲月的流逝,不顧王朝的興替,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年復一年,超越意氣、超越嗜好、超越才情因此也超越時間的意志力。在他們的眼中藏書樓這時不是一個單純的收藏著珍本、孤本的知識儲蓄所,而是一個古典文化事業(yè)的象征。他們藏書不是為了自己,也不是為了范氏家族,更不是為了某一個王朝,而是為了整個中華民族,他們是為了用一本本書籍使我們長期處于散亂狀態(tài)和自發(fā)狀態(tài)的精神天地變得整齊連貫充滿凝聚力。可以說他們的行為是中國文化保存與流傳艱辛歷程的一個縮影。也正是由千千萬萬個如范氏一樣的家族、機構(gòu)組成了我們燦爛的中華文化。
其實,我們也能在心中擁有一個天一閣,也能象范氏家族一般做一番保存流傳中國文化的事業(yè)。
也許我們沒有天一閣中那種稱得上是文物的書籍,但是唐詩、宋詞、元曲這些流傳至今、記載著各個王朝的興衰歷程的作品,它們的文化價值也決不輸于藏書樓中的孤本、珍本;也許我們無法象范大沖一樣義無反顧地放棄萬兩白銀而選擇藏書樓,但是背誦那些名篇名段并深入了解他們背后的故事也是對文化的一種尊重和繼承;也許我們無法象范氏一樣世世代代忍耐著痛苦、寂寞執(zhí)著地傳承著繁華的文化遺產(chǎn),但是我們將自己喜愛的古文古詩等與他人分享、交流,那么也是在傳承并發(fā)揚我們的中華文化!
相信古代的天一閣是由一個范氏家族所支撐的,但現(xiàn)代的天一閣可以由我們共同支撐。
《風雨天一閣》讀后感 篇4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古往今來,知識文化的最重要載體便是書。取代了口耳相傳,世界一下子因白紙黑字豐富多彩起來。書是不盡的財富、不竭的甘霖,但同時,它又是脆弱的。單薄的紙張似乎不堪文化之重,在歷史的長河中紛紛流失,無數(shù)思想的結(jié)晶付諸東流,這不得不令人挽腕痛惜。于是,許多人挺身而出,甘當文化的守護者,縱使耗財耗力,默默無聞,這便是藏書家。
正如書中所說,中華文明太豐富了,中會文化浩如煙海,一個一個方塊字串成句,一句一句話連成篇,一篇一篇文章又成了書,多如牛毛的書。然而,單薄的紙張?zhí)嗳趿,偏偏又成了傳承文化的最主要手段。文化在書里棲身,而那么多書又將歸往何處?戰(zhàn)火、天災、禍亂,每一樣都威脅著它。于是,便有藏書家。
歷代從不缺藏書家,但成功者寥寥。對這類人的要求是如此苛刻,他必須有足夠的資產(chǎn),有集書的夙愿并不辭辛勞,有敏銳的頭腦及管理才能,精細的考慮和堅定的信仿,等等。這樣,他才有可能成為文化的守護神。
很可惜,若大的'中國,只有一人,范欽,通過了這苛刻至極的考核,只有他,為中華文化找到了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落腳點。這已是上蒼對中華文明的極大眷顧了。
范欽窮其一生創(chuàng)建了天一閣,他身后,無數(shù)范氏子孫窮其一生地護了天一閣。猶如一場沒完沒了的接力,連交接奉的那一刻也不容人喘息。就這樣奇跡般地傳了一代又一代,這份堅持令人動容。范氏的確實煞費苦心,建立了一整套護樓保書的系統(tǒng),使天一閣挺過了無數(shù)風霜雨雪,屹立至今。他們與其說在藏書,不如說在養(yǎng)書。
他們有自己的矛盾,維持天一閣不倒似乎已不成問題,可是時間長了,范氏后人一定會有這樣的疑問:藏書的目的何在?意義何走在?護著這一樓書,不予人看,不準變賣,為了什么?神圣的傳遞漸漸成了苦難的延續(xù)。他們不知道,也許數(shù)百年前的范增在盼望這樣一個時代,一個天一閣能夠大敞其門的時代。于是,縱然不愿,子子孫孫恪守祖訓,毫無目的地供養(yǎng)定樓書卷,恭敬而惶恐。這些都使這一切變得怪異而扭曲。無止息地走一條看不見盡頭的路,行者寒心,聞者悲憫。
然而,天一閣依然屹立,從歷史中沉重地走出來,來到我們面前。天一閣成了一件雕塑,一個符號,同時,它以豐富的內(nèi)涵潤澤現(xiàn)世,使成千上萬人受益。范欽含笑了。無數(shù)范氏子孫可能先是驚愕,再從腦海中費力尋覓著藏書的最原始動機,最后釋然。數(shù)百年的宿命煙消云散,飽經(jīng)風霜的天一閣葬送了歷史,迎來新的篇章。
不可否認,天一閣是一個奇跡,支撐這個奇跡的是文化保存和流傳的艱辛,無數(shù)人的努力,以及一個古老民族的氣節(jié)與風骨。我們在華夏大地上生存,同我們的祖先站的是同一片土地。那從源頭淌下的清泉,滋養(yǎng)了我們,應該讓它繼續(xù)左流下去。天一閣淌下的一脈泉水,終將成河成江,匯聚成海。過去雖然已成為歷史,然而我想,范氏子孫的那種文化良知不會隨歷史消失,就像文中所寫:“我們這些人,在生命本質(zhì)上無疑屬于現(xiàn)代文化的創(chuàng)造者,但從遺傳因子上考察,又無可逃遁地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子遺。天一閣是一種精神的象征。華夏文明在此落腳,理應由此發(fā)揚光大。不只文化良知,許多高尚品格也應如此,理應如此。”
天一閣,精神的守望者。
【《風雨天一閣》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風雨天一閣讀后感范文500字08-12
天一閣導游詞07-03
天一閣的導游詞01-10
天一閣導游詞作文07-13
天一閣的導游詞15篇03-01
天一閣導游詞15篇03-04
天一閣的導游詞(精選17篇)11-27
寧波天一閣導游詞介紹06-03
天一閣導游詞作文范文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