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劉義慶《世說新語》讀后感
當你們看完《世說新語》之后,你們得到了什么樣的啟發(fā)呢?接下來小編給你們帶來幾篇《世說新語》讀后感,供大家參考,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世說新語》讀后感【一】
《世說新語》是南宋劉義慶主編的一部志人小說,記錄魏晉名士的玄言清談與趣聞軼事。它是中國古代筆記小說的代表作,亦可說是一部獨具特色的文史名著。全書分為三卷三十六門,例如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共計一千多則故事,內(nèi)容廣泛,包羅萬象,向我們展現(xiàn)了所謂的“魏晉風流”。
以前也讀過《世說新語》,但是那時是為了應付人文知識競賽,只是觀其大略,記住一些重要的篇目而已。今年再讀,不想再帶著目的了,唯有超以象外,才能得其環(huán)中。于是把它當做茶余飯后睡前的小品,放松身與心,走進魏晉名士的世界里,細細體味那個時代的風流。在此有必要舉兩個故事和大家分享,以此佐證我的進益,不在知識,而在境界。
提到《世說新語》,稍微有些基礎的人就會想到“竹林七逸”。這很自然,因為這七人的形象尤為突出,雖然都有風骨,但是個性鮮明。我要說的,是里邊的嵇康,他是“竹林七逸”的精神領袖。嵇康崇尚玄學,主張“越名教而任自然”,而且德才相濟,具有極高的人格魅力!妒勒f新語》之中關于嵇康的故事共有二十一則,有的說他長的很帥—“傀俄若玉山之將崩”;有的說他蔑視權貴、臨死不驚—“臨刑東市,神氣不變。索琴彈之,奏《廣陵散》”……讓我最感動的卻是他和摯友山濤絕交的故事:“山公將去選曹,欲舉嵇康,康與書告絕。”若從表面理解,會認為是因為嵇康品行高潔,性格耿直,不愿與司馬家族同流合污,對山濤背棄共同的初衷深感氣憤,所以寫下流傳千古的《與山巨源絕交書》。可是仔細分析,卻會發(fā)現(xiàn)這是朋友之間的互相保全。山濤舉薦嵇康,是想保全他的性命;嵇康與山濤絕交,是不想牽連他。因為嵇康知道,自己早已觸怒司馬家族,死是在所難免。唯有與友絕交,才能迷惑當朝權貴,得以保全山濤。這才是真正的刎頸之交,也因此不難理解嵇康死后,山濤替他養(yǎng)育子女。正是“一片冰心”,天地可鑒。
這對我們交友其實是一個很好的啟示,現(xiàn)在不少朋友都是酒肉朋友,只能共富貴,不能共患難。我們需要心有一輪明鏡,照人鑒己,將心比心,一方面要志同道合,一方面要彼此信任。志同道合是基礎,彼此信任很關鍵。古人說:甘為朋友兩肋插刀,現(xiàn)在卻是為自己插朋友兩刀。有這樣的調(diào)侃,就有這樣的.事實,為何至此?我想這與社會轉型期的浮躁分不開吧,物欲橫流,倘若沒有信仰,難免會做出損人利己、見利忘義的事。我們青年一代斷然不應如此,如果信任危機此起彼伏,何談勠力同心、建設家國。因此,交友要會交心,心誠則靈,不要被人欺騙,更不要欺騙人。
王羲之同樣是《世說新語》里的關鍵人物。在《世說新語》中,與他相關的記載共53條,分布在17個類目當中,較為生動地展示了其復雜的性格。大家對于王羲之的印象,可能是貫穿古今的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還有人把“飄如游云,矯如驚龍”視為對其書法的評價,其實不然,這八個字出自《世說新語》容止篇里,何為“容止”?即“儀容舉止”也。所以這八個字,還是說王羲之風采卓絕,俊逸瀟灑,簡言之是個美男子。不看《世說新語》,有人也會知道東床快婿的故事。說的是,郗鑒到王導家求婿,不挑那些一本正經(jīng)的子侄,只中意那個坦著肚子躺在東廂房的家伙。以前我老以為他是驕傲,明知選婿,雖不必矜持,也不至于坦腹。這次閱讀,才明白,不是作秀,而是超然,一切按照自己的意愿,不違拗本心。王羲之不為人所知的是政治才能,《世說新語》有則他和謝安的辯論,說“謝悠然遠想,有高世之志”,王羲之卻認為“虛談費務,浮文妨要,恐非當今所宜。”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空談誤國,實干興邦”!若東晉真有這股實干精神,倒真不會“清言致患”,過早夭亡。
我認為,王羲之在某種程度上是個青年典范,我們現(xiàn)在的年輕人該學習他。他的優(yōu)點在于超然達觀、瀟灑飄逸,人都有顆本心,《三字經(jīng)》里說“人之初,性本善”,若不順從這顆本心,就會“違己交病”。不要患得患失,一時一地之得失不能證明什么。人的一生是件長遠的事,須有適度超然的精神和達觀的態(tài)度,看到未來與遠方,那里滿懷希望。目光淺陋之人即使小有成就,最終還是難成大事,而且他的每天都是糾結與痛苦。王羲之還有一個高明的地方,那就是心懷家國、參與政治。如果常懷超然達觀道家思想,不加調(diào)整,難免墮入消極避世的怪圈。所以需要奮發(fā)有為、積極進取,不要逃避責任,要勇敢地肩負起時代賦予我們的歷史使命,努力成為祖國建設的中堅力量。
例子就舉這么多了,因為行勝于言,多說無益。再讀《世說新語》,收獲頗豐,受益匪淺。第一,我重溫了一遍魏晉風流,體驗那個昏暗的時代里人的自我救贖。那些選擇了物質(zhì)的,遺臭萬年;那些獻身于精神的,流芳百世。究根結底,真善美始終是人性最亮麗的光輝。第二,對于自身品行的建設很有幫助,在現(xiàn)實中的問題,在書本中總有答案,當然需要結合實際的總結。一言以蔽之,就一個“真”字。何以見得?我們要做真我,不能忘本,更不能泯滅了人性,背棄了信仰;我們要交真正的朋友,志同道合,肝膽相照,在前進的道路上相互提攜;我們要真超然,不要計較短期利益,才能得到長遠之未來;我們更要做真國民,何為真國民呢?把實現(xiàn)個人價值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聯(lián)系起來,艱苦奮斗,求真務實,不斷開拓創(chuàng)新,為了國家進步奉獻自己的青春!
《世說新語》讀后感【二】
《世說新語》是中國南朝時期(420-581年)產(chǎn)生的一部主要記述魏晉人物言談軼事的筆記小說。它主要記敘了士人的生活和思想及統(tǒng)治階級的情況,反映了魏晉時期文人的思想言行,上層社會的生活面貌,記載頗為豐富真實,這樣的描寫有助于我們了解當時士人所處的時代狀況及政治社會環(huán)境,更讓我們明確的看到了所謂“魏晉清談”的風貌。
《世說新語》依內(nèi)容可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等三十六類,對我而言,其中最富有哲理的、讓我領悟最深的是“德行”類。如“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這則小故事把管寧與華歆對比,贊揚管寧淡泊名利。也教導我們不要被權勢所誘惑。所以由此可看出一個人是否有高超的德行,并不是一天兩天所造成,德行是日積月累所培養(yǎng)出來的。關于德行的故事還有許多,如情緒這方面,德行較為不好的人常會以它個人的情緒為中心,心情好時大家沒事,心情不好時大家得遭殃,古時就有一位不管快樂或失意,都不會表現(xiàn)于自己的情緒上,那個人就是稽康,王戎說我和稽康在一起相處二十年,從來沒有見過他高興或者生氣的表情。
另有一則小故事令我印象深刻:華歆、王朗俱乘船避難,有一人欲依附,歆輒難之。朗曰:“幸尚寬,何為不可?”后賊追至,王欲舍所攜人。歆曰:“本所以疑,正為此耳。既已納其自托,寧可以急相棄邪?”遂攜拯如初。世以此定華、王之優(yōu)劣。
這則故事的意思是這樣的:華歆和王朗一起坐船避難,有一人想搭他們的船,但卻遭到華歆當即表示為難,王朗說:“正好船還寬敞,為什么不可以?”后來追兵即將追上,王朗想拋棄那個人。華歆說:“之前我猶豫不決,原因就在于此。既然已經(jīng)答應了他的請求,怎么可以因為情況緊急拋棄他呢?”社會上從此便根據(jù)這件事判定華歆和王朗的德行優(yōu)劣。這個故事中的華歆剛開始對于別人的請求猶豫不決,看上去似乎品德不好,但盡管王朗答應了那個人的請求,但當后來追兵到來情況緊急時,卻想拋棄協(xié)助的那個人,所以,華歆的品德是遠在王朗之上的。
我們在生活中有沒有犯過像王朗一樣的錯誤呢?以這個故事為例,在開始時如果華歆和王朗在開始時沒有攜帶那個人,那么那個人可能會有生存的希望。可要是華歆和王朗在中途拋棄了那個人,那么那個人就沒有一點生存下來的希望了。
生活中的.事也是這樣。答應了別人事情,就一定要做到底,不能半途而廢。如若確實有難處無法幫忙,就要當即拒絕。對方可能會受到損失,但要遠好于先答應卻又中途停止。必要的拒絕,要早越好。
《世說新語》在藝術上有較高的藝術成就,魯迅先生曾把它的藝術特色概括為“記言則玄遠冷雋,記行則高簡瑰奇”!妒勒f新語》涉及人物有一千五百多個,魏晉兩朝的主要人物,都包括在內(nèi)。它對人物的描寫有的重在形貌,有的重在才學,通過獨特的言談舉止寫出了獨特的人物性格,使之氣韻生動,活靈活現(xiàn),躍然紙上。如“王戎有好李,賣恐人得其種,恒鉆其核”。僅用了十多個字,就寫出了王戎貪婪吝嗇的本性。
《世說新語》故事短小,盡管每個故事都只有寥寥數(shù)語,但它總能述說出一個發(fā)人深思的故事。它用風趣的語言述說著一個個簡單卻又不平凡的故事。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世說新語》總能讓我們在其中找到值得借鑒學習的地方。
《世說新語》讀后感【三】
《世說新語》是漢末人物品評發(fā)展到一定程度的反映,它的不少故事是取材于魏晉時期作品《語林》、《郭子》、《名士傳》等書的。看了《世說新語》就能了解魏晉南北朝時期逸事筆記的內(nèi)容和形式了。也可以說它是一部魏晉風流故事集,從而起到了名士“教科書”的作用。按馮友蘭的一句說法,風流是一種人格美。當然這種人格美是以當時士族的標準來衡量的。
《世說新語》是研究魏晉風流的極好的史料。其中關于魏晉名士的種種活動如清談,品題,種種性格特征如任誕,簡傲,種種人格追求,以及種種嗜好,都有生動的描寫。綜觀全書,可以得到魏晉時期幾代士人的群像,通過這些人物形象,可以進而了解那個時代上層社會的風尚。如《德行》中: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通過與華歆的對比,贊揚管寧淡泊名利。所以由此可看出一個人是否有高超的德行,并不是一天兩天所造成,德行是日積月累所培養(yǎng)出來的。有德行的故事還有許多,如情緒這方面,德行較不好的人常會以它個人的情緒為中心,心情好時大家沒事,心情不好時大家得遭殃,古時就有一位不管快樂或失意,都不會表現(xiàn)于自己的情緒上,那個人就是稽康,王戎說我和稽康在一起相處二十年,從來沒有見過他高興或者生氣的表情。人通常得到一個不好的東西,或遇到對自己有害的東西都會閃而避之,但是有的人得到這一個東西,或者遇到這個東西也不是閃而避之。而倒霉反而還一點不會被那樣東西所波及到。瘐亮的坐騎中,有一匹叫的盧的兇馬,有人勸告他派人牽去賣掉,瘐亮回答說:“賣它一定會有人買它,但這樣又會害了別人;哪里可把對自己有害的東西轉移到別人身上呢?從前孫叔敖殺了兩頭蛇,就是因為不讓后人看見,從此他就成為古人樂于傳頌的`佳話,我效法他不也是合理的嗎?”
《世說新語》在藝術上有較高的藝術成就,魯迅先生曾把它的藝術特色概括為“記言則玄遠冷雋,記行則高簡瑰奇”!妒勒f新語》涉及人物有一千五百多個,魏晉兩朝的主要人物,都包括在內(nèi)。它對人物的描寫有的重在形貌,有的重在才學,通過獨特的言談舉止寫出了獨特的人物性格,使之氣韻生動,活靈活現(xiàn),躍然紙上。如“王戎有好李,賣恐人得其種,恒鉆其核”。僅用了16個字,就寫出了王戎貪婪吝嗇的本性。
從另一方面談,《世說新語》也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由于魏晉之際品評人物重視儀容辭采的風氣較漢末更甚,所以位高名重的官僚,也往往憑只言片語和某個細節(jié)來論定一個人的優(yōu)劣,或據(jù)此而援引這個人入官,如“雅量”記載王王旬做桓溫的主簿,桓溫想提拔他。有一次故意突然騎馬沖之,“左右皆宕仆,而王不動,名價于是大重,咸云是公輔器也”。這種測驗人的方法上是奇特的,從此得出是“公輔器”的結論,尤其荒唐。又“文學”篇王衍問阮修:“老莊與圣教同異?”阮回答說:“將無同。”王衍很賞識這“將無同”三個字,即請阮修為椽。這就是著名的“三語椽”的故事。這兩個例子足證明當時重容止,言談的風氣之盛。
在虛無、厭世的思想基礎上,魏晉士大夫都消極、頹廢,或乖僻、放蕩,時時流露出生死無常,嘆老嗟傷的感慨,飲酒澆愁和養(yǎng)生服藥,也成為一種風尚。《世說新語》從很多方面寫下了這些內(nèi)容。“任誕”篇說張翰:“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及時一杯酒”;“言語”篇記桓溫因見舊時種的柳樹長大,哀嘆“木猶如此,人何以堪”而流淚,即足以反映當時士大夫的沒落、灰色的人生觀。此外,《世說新語》還記敘了一些人的優(yōu)良品質(zhì),如荀巨伯的重義輕生救護朋友,周處為民除害、勇于悔過等。全是有意義的小故事。對魏晉統(tǒng)治階級的兇殘、丑惡、奢侈等也做了具體的描述。
【劉義慶《世說新語》讀后感】相關文章:
《世說新語》讀后感02-03
試析《世說新語》的文學批評文獻價值-以《世說新語·文學》為03-05
世說新語讀書筆記08-26
《世說新語》讀書筆記11-17
《世說新語》讀書筆記02-10
世說新語德行原文及翻譯01-20
《世說新語》讀后感600字07-11
試析《世說新語》的審丑意蘊12-03
世說新語心得體會05-24
世說新語兩則詠雪教案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