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激情久久久久影院小草_国产91高跟丝袜_99精品视频99_三级真人片在线观看

無錫環(huán)城古運河導游詞

時間:2023-03-24 11:53:19 導游詞 我要投稿

無錫環(huán)城古運河導游詞

  【游船碼頭·春申號】

無錫環(huán)城古運河導游詞

  各位領導,各位來賓:大家好!今天十分榮幸與大家一起乘坐春申號游船游覽無錫環(huán)城古運河。

  春申號的命名,是為了紀念戰(zhàn)國后期的楚國宰相春申君黃歇。公元前248年,黃歇的封地從淮北改為江東,也就是今天的蘇南一帶,轄52城,首府設在故吳墟,而今天的蘇州、無錫都稱故吳墟。當時無錫的北部有個無錫湖,又稱芙蓉湖,我們這里所在的地方原來就是芙蓉湖的水面。根據記載,黃歇在無錫湖興修水利,在湖邊修建了駁岸,規(guī)范了運河在芙蓉湖中的航道。為了紀念第一個治理無錫湖的功臣,我們就把游船定名為春申號。

  剛才我們講到的無錫湖中的運河航道,是吳王夫差在公元前495年開辟的,屬“古吳水”一部分。它的歷史比黃歇治湖要早將近三百年。此后,隋煬皇帝開挖大運河,元代貫通今日北京至杭州的京杭大運河,當時在蘇南境內的航道都是利用的“古吳水”。京杭大運河全長1794公里。乾隆皇帝下江南時,大運河無錫航道的長度是83里,折合41.5公里,與今天無錫境內大運河的長度是一致的。而今天我們游覽的城區(qū)古運河長度為11公里,其中環(huán)城段9.6公里。所走的線路,就是按照當年乾隆皇家船隊的航線設計的。

  【江尖公園(東側河道)】

  大家現(xiàn)在看到的大橋是江尖大橋,綠樹成蔭的地方就是江尖公園。江尖又叫缸尖,因為自古這里就是買賣缸、甏等陶器的宜興窯器市場。而無錫話中的“缸”和“江”是同一個發(fā)音,都讀成“gang”。所以在無錫話中不論是讀“江尖”還是讀“缸尖”都是沒有問題的。

  當時因為缸多,為了節(jié)省堆放場地,就把那些大缸疊成“金字塔”。每年農歷七月三十日晚上,店家都在陶缸“金字塔”上,用油坊提供的油腳,點燃棉紗或燈草,形成蔚為壯觀的一座座“塔燈”,據說是為了紀念元末義軍領袖吳王張士誠!捌咴氯怃旧峡此䶮簟笔钱斈隉o錫重要的民俗活動。與端午節(jié)“芙蓉競渡”賽龍舟同樣熱鬧。

  江尖又是當年無錫米市的重要組成部分。清乾隆進士楊蓮跌有詩道:“萬斛龍驤銜尾開,檣烏檣燕喜徘徊。蜀山窯器名泉酒,個個船來買一回!痹姾笤ⅲ骸凹Z艘北上,必集湖尖,置買義興窯器及惠泉名酒!焙饩褪墙猓萑凭褪腔萑。早在北宋時,著名書法家米芾在贈友人的詩中就有“懶傾惠泉酒”之句,由此可知惠泉酒已有1000年的歷史了。它是用雪白的糯米和清白的二泉水釀制成的乳白色的糯米酒,所以又叫惠泉三白酒。當時無錫惠泉酒以江尖出產的最好。與楊蓮趺差不多同時代的曹雪芹,在《紅樓夢》第十六回和第六十二回中都提到過惠泉酒。其中六十二回寫賈寶玉過生日時喝的酒中就有惠泉酒。寶玉有個丫鬟叫芳官,她告訴寶玉道:“我先在家里時,吃二三斤好惠泉酒呢!鄙厦嬲f到,惠泉酒以江尖出產的最好。那么,芳官說的“好惠泉酒”是不是就是從江尖買的呢?這個問題還是要請各位來賓自己去研究吧。

  【蓮蓉橋】

  各位來賓:運河游覽包括八個景區(qū),前面我們已游過蓉湖溯源,北塘米市兩個景區(qū)。游船一過蓮蓉橋,就進入蓮蓉煙雨景區(qū)。請大家注意,前方的這座橋就是蓮蓉橋。蓮蓉橋原來是石拱橋,始建于唐貞觀年間,也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時代。這座橋在當時是無錫最大的橋,所以又叫大橋。它的橋堍一帶,無錫話就叫“大橋下”,它是無錫古代的中心商務區(qū)。無錫自古以四大碼頭著稱,包括米市米碼頭,土布布碼頭,絲市絲碼頭、還有錢莊、銀行錢碼頭!按髽蛳隆笔撬拇蟠a頭的發(fā)源地之一。請各位來賓往左邊看,建于1899年的錢絲兩業(yè)公所舊址、建于1914年的中國銀行無錫分行舊址,就是絲碼頭和錢碼頭最好的歷史見證。

  兩個舊址所在的這個地方,老地名叫竹場巷。它的得名是因為從明代開始,這里就開了很多的竹器店。竹場巷曾經是近代無錫的金融一條街。巷子里有多家錢莊和銀行,有“小華爾街”之稱,在滬寧線一帶十分有名。原是所謂的紙醉金迷之地。但在2004年,這里拆掉了許多老房子,建成“中大頤和灣”小區(qū),竹場巷從此消失。2009年運河整治時,恢復了部分街景。在今天的巷子里,有一幅石刻的《蓮蓉煙雨圖》反映了當年“大橋下”的商業(yè)繁華景象。

  【涵碧亭·通匯橋·涵翠亭】

  各位來賓:在運河轉彎處左角的那座亭子叫“涵碧亭”;過了“通匯橋”在運河又一個轉彎處的右邊,還有一座“涵翠亭”。在建造頤和灣小區(qū)時,沿河留出了20米寬的綠化帶,經過2009年的整治,成為了綠化和文化相互交融的景觀帶。涵碧和涵翠,是對運河整治后“水清岸綠”的一種贊美。

  剛在我們穿過的那座橋,叫“通匯橋”,這是2006年重建的新橋;而原來的老橋,是由無錫近代著名工商業(yè)家祝大椿在1918年捐資建造的。當時無錫有好幾位大老板熱心社會公益事業(yè),他們修橋、鋪路、辦學堂、造園林、保護文物古跡,熱愛家鄉(xiāng),蔚然成風,在社會上留下了良好的口碑。同時他們的生意也越做越大,事業(yè)越來越發(fā)達!昂眯挠泻脠蟆边@句老話,還是蠻有道理的。

  【古稅卡遺址·亮壩橋·思古亭】

  請大家往左邊看,這里從清代初期開始,就是官府設卡收稅的地方,在當時叫做“厘卡”。凡是過往的貨船,都要按照貨物價值抽取稅金,當然漕運船除外。由于每天12個時辰、24個小時,稅務人員都需要蹲守收稅,一到晚上便燈火通明,所以這個地方的老地名就叫做“亮壩”。民國初期,稅卡撤銷,亮壩挖通,改建橋梁。請看,前面的那座橋,就是“亮壩橋”。2009年又在稅卡遺址建造了這座飛檐翹角的仿古建筑,作為對于歷史的一種追憶。

  前面左拐角處那座亭子叫“思古亭”。亭子的得名,與這里的老地名有關。在古代,這里是一片沼澤地,蘆葦叢生,明清時就叫做“黃天蕩”。后來在此挖了“轉水河”(北新河),河道環(huán)繞的村莊,形如荷葉,就叫“荷葉村”。由于無錫是水鄉(xiāng),當時交通運輸的主要工具是船,無錫造船業(yè)相當發(fā)達,荷葉村周圍就成了造船基地,留下老地名“大廠里”、“小廠里”。僅僅這些老地名,使我們在思古亭就可以發(fā)思古之幽情。

  【鑒古亭·古畫廊】

  請大家往左面看,在泰山飯店前面的那座四方亭叫“鑒古亭”,鑒是鑒賞的鑒。這個亭子有道路通往“古畫廊”,廊子里鑲嵌三幅明清古畫的線刻青石碑。我們從船上看過去,這些碑刻線條遒勁,靈性飛動,黑白分明,十分搶眼。這三通碑刻的第一幅,是乾隆皇帝下江南時賞賜給惠山寺的《溪山漁隱圖》。這幅畫的作者是明初無錫大畫家王紱,圖上還有明代蘇州狀元吳寬撰書的圖跋,此圖后來成為宮廷藏品。乾隆皇帝把這幅圖賞賜給惠山寺的時候,在圖上題寫了御詩,與乾隆年齡相同的無錫宰相嵇璜則題了和詩。所以有人把這幅畫稱之為“四絕”。

  第二幅畫是乾隆下江南經過無錫時的路程圖,這幅畫在乾隆年間編寫的《南巡盛典》中可以查到。圖中的大運河無錫航道,今天還基本保持原樣不變,也就是我們此時此刻游覽的古運河。

  第三幅畫是乾隆年間無錫畫家秦儀畫的《芙蓉湖圖》,此圖創(chuàng)作于1788年。從黃埠墩畫起,中間畫江尖渚,也就是今天的江尖公園,接著畫橫浜、游山船浜、小尖,一直畫到西門。這幅畫留下了當年珍貴的歷史資料,有重要的文物價值。

  【黃鵠號輪船】

  請大家向右邊看,這里停著一艘式樣古樸,裝著“明輪”的木質輪船。對于明輪,大家覺得比較稀罕,其實它的作用相當于螺旋槳,用來驅動輪船。這條船,名叫“黃鵠號”,但真正的黃鵠號建造于清同治四年,也就是公元1865年。它是中國第一艘由中國人自己制造的輪船,它的設計、制造者是無錫人徐壽、徐建寅父子和大數學家華蘅芳。當時他們奉曾國藩之命建造輪船,據說造船資金是曾國藩用自己工資支付的。船名由曾國藩之子曾紀澤命名!包S”表示中國,“鵠”就是天鵝,船名包涵著贊美之意。而今天我們所看到的“黃鵠號”,是2009年按原樣1:1復制的。放在這里是為了紀念無錫先賢的業(yè)績,又是無錫人的驕傲。

  【工運橋】

  前面這座橋,是無錫地界上很有名的“工運橋”,又叫“大洋橋”。無錫在1906年建成了火車站以后,為了改善火車站到老縣城的交通,1913年在原來的老渡口建造了一座大木橋,叫通運橋,但木橋容易損壞。1926年5月下旬,無錫2萬多名繅絲女工舉行同盟總罷工,游行隊伍經過工運橋時,與警察發(fā)生沖突,橋欄被擠斷,好多女工跌入河中。為此在1927年10月,無錫絲廠、紗廠的女工響應同業(yè)工會倡議,每人捐出兩天的工資,作為重造這座橋梁的資金。后來,廠方、火車站和地方當局也拿出部分經費,于1928年建成了一座鋼筋混凝土的橋梁,當時因為這座橋梁主要是工人捐資建造的,所以就命名為工運橋,又因為當時把水泥叫做“洋灰”,這座橋就俗稱大洋橋。

  【站前燈火-樣板段】

  過了工運橋,我們就進入了古運河風貌帶的第四個景區(qū)——站前燈火。該景區(qū)自工運橋到高墩橋段的河道長度將近600米。在2008年啟動建設古運河風貌帶時,這里被確定為樣板段。建造了問津、問瀾兩個水閣,流輝、浣月兩個水亭,還改造了飛虹、翔虹兩座從站前廣場通往站前商貿城的景觀步行橋。從這些建筑的名稱中,我們可以想象,也可以真切地感受到這里的水景之美,夜色之美,特別是流光溢彩的燈火之美。真是天上的星,地上的燈,銀河里的星星,運河里的燈,它們交相輝映,造就了天上人間的美景。

  請大家看左邊畫廊里的浮雕長卷,這幅畫名叫《古運河梁溪風情圖》,圖卷長達61米,描繪了近代無錫古運河沿岸景色,被贊喻為無錫的《清明上河圖》。大家看,它在水光的映襯下顯得更加漂亮。

  請大家再往右邊看,那一座城門叫光復門。無錫原來就有4座城門,東南西北各1座。火車站建成后,為了改善交通,又在無錫城的東北角開辟了光復門。光復門開辟于1912年,當時民國成立,中華光復,所以取名“光復門”。光復門的原址在今天的“國聯(lián)廣場”附近,1950年被拆除,F(xiàn)在的光復門,是作為文化標志于2008年在這里易址重建的。

  光復門兩側有詩碑79塊,內容包括自商代末期到元代106位詩人歌頌無錫的風景詩180多首。這些詩的內容很豐富,感情很真摯,充分表達了古代詩人對無錫風物的熱愛。今天我們把這些優(yōu)美的詩篇展示出來,是為了弘揚無錫特色文化,也可以說是一項普及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文化建設工程。今天的無錫古運河不僅僅是生態(tài)文明的廊道,又是底蘊豐厚的文化廊道,它的古韻、古樸感染著每一個人,無錫作為國務院在2007年公布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可說是名不虛傳,環(huán)城古運河就是最好的見證!

  【工藝路】

  各位來賓:過了高墩橋,左邊的這條道路就是工藝路。工藝路的得名是因為這里原來有個工藝鐵工廠,該廠的前身是1919年創(chuàng)辦的工藝傳習所。1922年,近代著名外交家薛福成之子、永泰絲廠老板薛南溟在傳習所基礎上,開辦了工藝鐵工廠。在當時無錫十五六家機械、翻砂廠中,工藝鐵工廠是規(guī)模最大的一家?梢赃@樣說,工藝路見證了無錫機械工業(yè)的發(fā)展之路。1930年,永泰絲廠在工藝鐵工廠配合下,研制成功國內第一臺多緒立繅車,以后又改進為二十緒的,由工藝鐵工廠批量生產,開創(chuàng)了由中國制向中國創(chuàng)造轉變的先例。

  【北倉門·蠶絲倉庫·生活藝術中心】

  請大家往右邊看,這里的老地名叫“北倉門”,現(xiàn)在仍然使用了這個地名,說起北倉門還真有點來歷。在明代初期,官府在無錫東門外建了一個大糧倉叫東倉,東倉有南北兩座大門,南面的叫南倉門,北面的叫北倉門。在北倉門37號有一個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北倉門蠶絲倉庫。這座倉庫建于1938年,面積將近6000平方米,主要用于收購和存放蠶繭。北倉門蠶絲倉庫見證了當年無錫“絲碼頭”的繁榮興盛。

  2004年,從海外歸錫的鄭氏兄妹,借鑒美國紐約曼哈頓的蘇荷(SOHO)和上海蘇州河畔藝術工作室的模式,投資600萬元,歷史9個月,在北倉門蠶絲倉庫建成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北倉門生活藝術中心。這個藝術中心,體現(xiàn)了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元素的和諧共存,既有現(xiàn)代文化理念,又保存了文物建筑的原汁原味,是無錫民營資本對“工業(yè)遺產”保護利用的成功范例,也是無錫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的一次成功“試驗”,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

  【嘉禾現(xiàn)代城】

  這里的一片現(xiàn)代住宅小區(qū),拆遷前是崇安區(qū)通江街道的“長慶路”地段,2004年開發(fā)命名為“嘉禾現(xiàn)代城”。它臨水而建,在建設過程中注意了環(huán)境綠化和美化。但在古運河整治之前,河水較臟,影響了小區(qū)居住環(huán)境。通過整治,水變清了,岸變綠了,小區(qū)的環(huán)境更美了。所以說,古運河整治既提升了無錫的宜居水平,反過來這些居民小區(qū)又成為古運河風貌帶的景觀組成部分,它們是活生生的生活畫卷,看過后,相信同樣會令各位來賓留下深刻印象。

  【亭子橋】

  各位來賓:一過亭子橋,我們就進入了環(huán)城古運河的第五個景區(qū)——熙春朝暉。

  亭子橋始建于南北朝的南齊時,即公元五世紀八九十年代,起初為木橋,名熙春橋。歷代對此橋做過多次重建或大修。直到十八世紀七十年代初,為慶賀乾隆皇帝六十大壽,才將熙春橋改建為單孔石級拱橋,橋上建亭子,地方官可在亭子里遙拜皇帝,亭子橋因此得名。在當時,蓮蓉橋、亭子橋和南門外清寧橋(后改為清明橋)并稱無錫三大高橋。當然,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亭子橋是2002年重建的鋼筋混凝土橋梁。亭子橋在無錫東門外,無錫人一般把它叫做東門亭子橋。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東方象征春天,所以,無錫的東門最早稱為熙春門,現(xiàn)在那里還有條老街叫熙春街。

  就在熙春街東頭的古運河對岸,也就是亭子橋東堍,有古春場遺址。所謂“春場”,就是古代舉行“打春”儀式的場所,又叫“祭春壇”。那什么是“打春”呢?根據古代的風俗,在農歷二十四個節(jié)氣的“立春”前一日,各地要準備一條象征農事的土牛,這就是“春!保缓笥砂缪荨肮疵⑸瘛钡难輪T來鞭打春牛,表示春天來了,春耕要開始了,以此祝福當年風調雨順,有個好收成。所以鞭打“春!辈⒉皇钦娴囊迅4虻脻M地跑,而是一種由地方官主持的祈禱豐年的儀式。這個儀式不僅地方上要舉行,皇宮里也要舉行,這充分說明古代包括皇帝在內,對于農業(yè)都是十分重視的。

  【槐古大橋·綠錦亭】

  各位來賓:前面那座橋叫槐古大橋,槐樹的槐,古代的古。橋名不俗,富有詩意。大橋的右邊,又點綴了那座飛檐翹角的“綠錦亭”,亭名由地名“綠塔路”和店名“景倉文華”的第一個字合成。當然,“綠錦”還形容古運河岸邊的綠化帶像錦緞一樣美麗---它們是無錫古城的綠色“圍脖”,或者說是翡翠項鏈,讓無錫這座山水名城永葆青春。請大家注意大橋的左邊,游船一過槐古大橋就能看到冷瀆港口的興隆橋,橋附近為中國紡織工業(yè)史上曾占有一席之地的業(yè)勤紗廠舊址。

  【業(yè)勤紗廠舊址】

  業(yè)勤紗廠興辦于清光緒二十一年即公元1895年,是無錫近代民族工商業(yè)家創(chuàng)辦的第一家工廠。該廠占地將近一百畝,建廠總投資為24萬銀兩,進口全套英國紡紗和動力設備,于1896年底正式開工生產。工廠規(guī)模紗錠10192錠,職工1100多名,日產“四海升平”牌棉紗1萬余磅。十多年后,紗錠增至13832枚,是業(yè)勤紗廠的全盛時期。業(yè)勤紗廠的老板為楊藝芳、楊藕芳兄弟倆。他們出身名門望族,其先祖與北宋名將楊業(yè),也就是楊老令公“楊家將”為近支同宗。約在13世紀20年代的南宋嘉定年間,宣義郎楊燧自浙江錢塘遷至無錫鴻山,他是楊氏遷錫的始祖。到了清道光年間,無錫楊氏鴻山寺頭支的二十六世后裔楊菊仙,在甲辰年(1844年)鄉(xiāng)試中,與合肥李鴻章一起考取舉人。三年后在丁未科會試中,他們又是同榜進士。特別是在這全國最高級別的科舉考試時,他倆分在同一號舍,而在首場考試后,李鴻章又偏偏得了病。楊菊仙為之料理湯藥,悉心照料,使李鴻章能夠堅持完成全部考試,并金榜題名。為此,兩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后來,楊菊仙分配到山東肥城,以副廳級同知銜擔任知縣。十多年后就病逝在任上。李鴻章對于楊菊仙的遺屬子女,應該說是相當關心的。楊氏兄弟先后入李鴻章幕,是深得李鴻章的信任和栽培的幕僚。兄長楊藝芳因軍功成為賞賜頭品頂戴的朝廷三品大員,弟弟楊藕芳后來受淮軍將領。清政府首任臺灣巡撫劉銘傳之邀,赴臺即被委以“總辦商務、洋務,兼辦臺灣開埠事宜”的重任,后一度擔任臺北道臺。由于楊氏兄弟深受李鴻章洋務運動影響,久經歷練,又有機會接觸、了解西方先進的經濟、科技和工業(yè)等等,因此在1895年他們以高級官員身份“下!迸d辦企業(yè)后,便一舉獲得成功。

  在19世紀末葉至20世紀30年代,在楊氏兄弟“領頭羊”的影響下,在無錫城鄉(xiāng)特別是運河一帶,近代民族工商業(yè)迅速崛起,自亭子橋到興隆橋向南的羊腰灣一帶,更是工廠林立。所謂在太湖可數七十二峰,在亭子橋可點七十二只煙囪。各位來賓,在近代,民族工商業(yè)是新興的朝陽產業(yè),是先進的生產力。這里作為發(fā)祥地,留下不少可圈可點之處,所以在古運河風貌帶整治中,把這個景區(qū)命名為“熙春朝暉”。

  【柴油機廠】

  請看左面的柴油機廠。他的前身是無錫農具廠,始建于1943年,主要生產農用柴油機。新中國成立后,由無錫市軍管會接管,成為無錫第一家國有企業(yè)。1953年劃歸農機部,改名無錫柴油機廠,現(xiàn)為中國第一汽車制造集團無錫柴油機廠。

  講到農具廠,我們一定會聯(lián)想到無錫不僅僅是民族工商業(yè)的發(fā)祥地,還是中國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的發(fā)祥地。1956年,無錫東亭鄉(xiāng)的農民興辦了“春雷造船廠”,它是中國第一家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就像一聲春雷,揭開了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春滿江南”宏偉畫卷的序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異軍突起,為中國經濟社會發(fā)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

  【槐古亭·城墻駁岸·親水步道】

  請各位來賓往右面看,那座高高在上的“槐古亭”因為座落在槐古二村而得名。槐古二村是老居民小區(qū),在這次運河整治中,對那些看上去硬邦邦的幾何形房屋,注入黛瓦粉墻、枕河而居的傳統(tǒng)元素,改善了老住戶的居住條件,美化了居住環(huán)境,得到了老百姓的歡迎。

  在“槐古亭”下面,那一長條仿古“城墻”,可能已經引起了大家注意,它的實際功能是古運河的護坡駁岸,兼起防汛擋水墻的作用。那么把這段駁岸做成“城墻”式樣,是不是有特定的人文內涵呢?回答應該是肯定的。據《無錫市志》記載:“唐天復二年(902年),封楊行密為吳王,無錫是其東南邊境,與吳越王錢繆常有爭戰(zhàn),在城東、南、西加筑外郭,開顧橋門、新塘門、董家門3座偏門!逼渲蓄櫂蜷T就在今羊腰灣冷瀆港口興隆橋附近。因此這段“城墻”喚起了已經塵封1100多年的歷史記憶,這種做法還是值得肯定的。

  再看城墻駁岸下面的親水步道。在古運河整治過程中,因河道兩岸不是道路就是房屋,所以只能把截污管道鋪設在靠近河岸的河床之中。這樣就在截污管道的上面,因地制宜建設親水平臺和親水步道。正是由于步道的親水性,可以讓市民和旅游者在散步時領略古運河風貌帶的美麗風光,并可與運河中的游船進行互動。所以說古運河風貌帶不僅僅是生態(tài)綠道、文化廊道,還是讓游人親水的休閑步道和旅游黃金水道。也可以講,古運河整治是生態(tài)文明建設工程、文化建設工程,以及提升市民福祉水平、宜居水平的民生工程。

  【高陽辦學與市三中】

  請大家注意古運河東岸,羊腰灣南頭的無錫市第三中學,它的前身是無錫籍教育家高陽先生在1920年創(chuàng)辦的私立 “無錫中學”。高陽,字踐四,早年畢業(yè)于蘇州東吳大學,1914年留學美國,得文科碩士學位。回國后中學是他變賣家產歷任暨南大學和中國公學教授兼教務長。私立無錫后創(chuàng)辦的。當年高陽“毀家辦學”的義舉,長期以來得到人們的敬仰和稱頌。1928年至1943年,高陽又先后出任江蘇省民眾教育學院和廣西大學校長,可說是桃李滿天下。高陽用自己的行動,在無錫人的心目中,樹起了一座巍峨的豐碑。

  【妙光橋·船廠里】

  各位來賓,前面那座從羊腰灣通往南禪寺妙光塔的橋梁,長40.9米,名妙光橋。它始建于1970年,原名躍進橋,經拓寬改造后,于2005年改名妙光橋。這座橋的式樣比較古樸,又在橋欄桿的望柱上,雕刻鼠;⑼、龍蛇馬羊、猴雞狗豬十二生肖,他們祝福著每位游人年年幸福、歲歲平安。

  請大家往右面看,從妙光橋西堍沿古運河往西南走,原有一條長304米的老街巷,叫“船廠里”。明清時,無錫有楊、蔣、尤、徐、邵等“五姓造船世家”,這里是其中邵氏的造船、修船作坊所在地,也是他們聚族而居的世居之地。清乾隆二十四年即公元1759年,無錫造船業(yè)“五姓十三家”子弟,因為朝廷的詔書,去江寧、京口也就是今天的南京、鎮(zhèn)江等地造船廠,建造一種名叫“沙!钡呐诖员Wo國家領海安全。無錫的這批造船工匠通過改變船身結構和用材,使造出的30條戰(zhàn)船堅固抗震,解決了炮船在開炮時船身震裂、進水下沉的難題。據說還為此還獲得了朝廷的“龍批”御牌。以該“五姓十三家”為無錫造船專業(yè)戶。今天,船廠里雖然已蕩然無存,但歷史的記憶告訴我們:請不要忘記無錫的能工巧匠,他們曾為祖國的造船業(yè)作出過杰出的貢獻。

  各位來賓,我們的游船現(xiàn)在來到了“丁”字交叉河口,如果游船向左拐,經跨塘橋去“清名橋歷史街區(qū)”;如果向右,經陽春橋、寶塔橋,繼續(xù)游覽環(huán)城古運河的第六個景區(qū)——望湖熏風。

  【陽春橋·寶塔橋】

  現(xiàn)在我們乘坐的游船右拐彎,將前往著名的“南門三景”。這里的河道比較狹窄,我們不妨把它比喻為“城市峽谷”,水之悠悠,別具情趣。

  請看前面就是“陽春橋”!瓣柎骸北硎灸戏。在明代,無錫南門外建有陽春橋,后來改名跨塘橋。而現(xiàn)在的這座陽春橋,則是2008年新建的單跨仿古拱橋。橋長6米、寬16米,里面是鋼筋混凝土,“外包裝”是花崗巖貼面,既方便了行人,又為古運河增添了古色古韻。

  再前面的“寶塔橋”,始建于宋代,原來是木橋,歷代多次重建,橋名也一變再變,先后命名為南津橋、渡僧橋、塔橋等,1972年拆除,F(xiàn)在的這座單孔石拱橋,是2008年5月重建的,晚上燈火一亮,倒映如月,十分漂亮。

  各位來賓,游船現(xiàn)在駛向南長橋。它的右前方是南禪寺和妙光塔,左前方是望湖門和撫熏樓,城門對面是錫山驛和淘沙巷,他們合稱為“南門三景”。下面,我為大家一一道來。

  【“南門三景”之南禪寺·妙光塔】

  南禪寺,歷史上曾號稱“江南最勝叢林”,始建于南梁太清年間,即公元6世紀40年代后期,初名護國寺,后改名靈山寺、福圣禪院等,因地處無錫南門附近,俗稱南禪寺!澳铣陌侔耸,多少樓臺煙雨中”。南禪寺包括其中。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南禪寺既有輝煌,又經劫難,多次重建、重修。近代,在太平天國和抗日戰(zhàn)爭中,曾多次遭受毀損。20世紀90年代,無錫政府在原址0.85公頃范圍內,恢復南禪寺和宗教活動。在寺院周圍則興建了商貿步行街市,“以市建寺,以寺興市”,南禪寺商貿城人氣越來越旺。

  在大的寺院中,一般建有佛塔,妙光塔就是南禪寺的標志建筑。造塔的因緣是:北宋雍熙年間(984-987年),無錫常遭水患。某日,有異僧至南禪寺掛單,說有蛟龍在此興風作浪,“宜建浮屠以鎮(zhèn)之”,百姓方能安居樂業(yè)。為此,邑人朱承福和寺僧捐資募化,建塔鎮(zhèn)蛟。至崇寧三年(1104年),宋徽宗趙佶賜塔名為“妙光塔”。該塔高43.3米,系八角七層樓閣式磚塔,歷經多次劫難。現(xiàn)存之塔,塔基仍為宋代原物,塔身為明正統(tǒng)十四年(1449年)所重建。妙光塔在1926年、1980年都作過大修,1983年列為無錫市文物保護單位。1993年又作修葺。2007年11月1日,妙光塔回歸南禪寺,隨后啟動重修工程,恢復塔剎原有形制。到了晚上,燈光亮起,聳立于半空中的妙光塔,宛如珍珠塔,佛光普照,令人神往。

  【“南門三景”之望湖門·撫熏樓】

  無錫老縣城,原有東南西北四座城門,分別命名為熙春門、陽春門、梁溪門和蓮蓉門。明嘉靖三十三年,知縣王其勤率民筑城抗倭,四城門改名為靖海門、望湖門、試泉門和控江門。城門之名,引泉入湖、通江達海,又寓意河清海晏、人和年豐。其中南城門命名為“望湖門”,遙望太湖水光,極富想象力。城樓名撫熏樓,令人想起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詩“薰風自南至,吹我池上林 ”。1950年,望湖門和撫熏樓連同城墻一起拆除。2009年,在原址附近重建;謴秃蟮耐T,城墻高7米,折合市制二丈一尺,與《無錫縣志》記載的原城墻高度完全一致。而重建的撫熏樓,重檐飛角,端莊典雅,與南禪寺、妙光塔互為對景、東西呼應,已成為古運河風貌帶的點睛之筆。

  【“南門三景”之錫山驛·淘沙巷】

  在南城門對岸的明代“錫山驛舊址”和明代進士龔勉的“首藩方岳坊”遺跡,現(xiàn)為無錫市文物保護單位。驛站是古代傳遞官方文書和招待來往官員食宿或者換馬的場所。而南門錫山驛是當時古運河岸邊水陸驛道上的主驛站。既有為人而設的驛館,又有飼養(yǎng)驛馬的馬廠。白天旗幡高懸,晚上天燈一串,人來馬往,非常熱鬧。在古錫山驛之西,沿河為歷史街區(qū)“淘沙巷”。傳統(tǒng)的民居,幽曲的小巷,浸潤著濃郁的江南水鄉(xiāng)風情,一直延伸至工人文化宮的濱河綠帶,從游船上看過去獨具審美情趣。

  【無錫市工人文化宮】

  各位來賓:左面那一片綠蔭掩映下的建筑,就是無錫市工人文化宮。它建成開放于1954年2月2日,設有電影院、小劇場、文化廳、紅旗廳、露天球場、圖書館、展覽室等,占地總面積2.6萬平方米,起初,文化宮只向工會會員開放,憑工會證和家屬證入內活動,1958年后對全市人民開放。當時,工人文化宮對于豐富全市職工業(yè)余生活,培養(yǎng)群眾文化藝術骨干,曾起過重要作用。因此,雖然時至今日群眾文化生活已有很大的變化,但無錫百姓特別是老職工,對文化宮還是很有感情的。

  文化宮對岸,原是無錫古教場舊址,它是清代無錫、金匱兩縣“試武童、練民壯”的場所。所謂試武童就是考武秀才,練民壯類似于軍訓。從某種意義講,有點象今天的體育場。在教場北面,原有坐北朝南的閱武堂,堂之左還有點將臺。每年霜降之日,兩縣的文武官員要來這里祭祀旗纛之神。

  請大家注意,前面那座橋,原名文化宮橋,由于該橋是清揚路的起點,后來改名“清揚橋”,過了此橋,就進入了古運河風貌帶的第七個景區(qū)——梁溪曉月。橋的西南堍,是老體育場改建的體育公園。

  【體育公園】

  各位來賓:文化宮與體育公園僅一橋之隔。體育公園的前身是無錫市人民體育場,它于1950年4月建成,占地13.3萬平方米,可容納10萬多人,是當時蘇南地區(qū)最大的運動場。上世紀50年代,先后在體育場內還先后建成田徑場、燈光球場、兒童運動場、游泳池、射擊場等。1973年3月又建成建筑面積4971平方米,觀眾席位4078個的體育館。80年代初又建旱溜冰場和體育訓練館等。在該體育場內,先后舉辦過全國性的田徑、籃球、排球、乒乓球、舉重等正式比賽,并多次接待外國體育團隊,舉行球類比賽。直至1993年3月5日位于無錫西郊的新體育場開工建造,第二年在新體育場舉行江蘇省第十三屆運動會后,這座老體育場舉辦正式比賽的 功能才逐漸淡化。1999年9月30日,以老體育場為基礎,集休閑健身、體育鍛煉和競賽于一體的體育公園建成開放。公園總投資1200萬元,占地10.67公頃,其中綠化面積2.2萬平方米,為古運河增添了一道充盈著力與美的綠色風景線。

  說到體育場就必須講到運動員。無錫人杰地靈,非但人文薈萃,體育運動也可圈可點。1936年,田徑運動員張家夔參加在德國柏林舉行的第十一屆奧林匹克運動會,他是參加奧運會的無錫第一人。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融會世界冠軍的無錫籍運動員有:男子乒乓球運動員蔡振華、惠均,女子羽毛球運動員顧俊;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江陰籍運動員陸春龍奪得蹦床比賽金牌;此外,宜興小將丁俊輝,在世界級斯諾克球比賽中,智勇雙全,迭創(chuàng)佳績。他們?yōu)閲鵂幑,又是無錫人的驕傲。

  【清真寺】

  各位來賓:前面那座橋是“體育場橋”, 橋頭右面有新月標志的阿拉伯風格白色建筑,是移建的無錫清真寺。早在清康熙五十七年,即公元1718年,就有回民從常州奔牛徙居無錫縣陸區(qū)橋,這是無錫最早的穆斯林,也是遷居無錫聚族而居的第一個少數民族。到了1920年,南京回民蔣翰臣的兒子蔣壽山、孫子。蔣慕周根據先輩遺愿,捐資在東門外長慶路建清真寺,占地600平方米,建筑面積357平方米。至20世紀末,在錫定居的回民將近2000人,往來無錫的穆斯林日益增多,原來清真寺已不敷使用。為此,無錫政府根據廣大穆斯林的意愿,核準在解放南路586號易址重建清真寺。重建工程始于1999年初,當年年底竣工。重建的清真寺占地949平方米,建筑面積2170平方米。清真寺內,禮拜大殿、講經堂、尖塔、水房以及阿訇居室一應俱全,盡善盡美。中國是個多民族國家,56個民族56朵花。古運河畔綠化叢中的清真寺,就是民族大團結的有力見證。

  【振新紗廠舊址】

  各位來賓:游船駛過體育場橋,左面的“振興紗廠舊址”,現(xiàn)已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這家工廠是由著名工商業(yè)家榮宗敬、榮德生兄弟和榮瑞馨等人,在1906年集資創(chuàng)辦的。工廠當時占地81畝,安裝紗錠1.2萬枚,日產棉紗22件。該廠在1937年底,被侵華日軍燒毀了大部分廠房、設備,抗戰(zhàn)勝利后重建并恢復生產。新中國成立后,經過公私合營,改名為國棉四廠,它是無錫現(xiàn)存最早的一家棉紡織廠,是重要的工業(yè)遺產。目前,該廠已整體遷出,老廠房多數保存良好,特別是那座煙囪依然高高聳立,成為標志。規(guī)劃將這處工業(yè)遺產作保護性整修,并利用原有廠房作為創(chuàng)意產業(yè)園區(qū)。

  【西水關橋和西關古渡】

  請大家往前面看,在學前街西頭橫跨古運河的那座大橋,是沿用古地名新建的 “西水關橋”。造橋處附近,原來是個老渡口,擺渡船一直搖到20世紀80年代方才完成其歷史使命。今天,雖然這里造了橋,但“西關古渡”依然記憶著當年的歷史掌故:在它的東面,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薛福成故居建筑群”;西對岸是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茂新面粉廠舊址”;前頭是被稱為運河“地軸”的西水墩,墩上有無錫市文物保護單位“西水仙廟”,廟旁是古運河與梁溪河的分水口,梁溪河上架著“顯應橋”。這幾處地方,合成了文化的淵藪,可說是故事多多。

  【薛福成故居】

  薛福成是近代著名外交家、文學家,曾出使西歐四國,所以薛福成的故居又稱“欽使第”,俗稱“薛家花園”。它位于原西水關的內側,學前河在前面流過,是不可多得的“風水寶地”。這里原是南宋禮部尚書、愛國詩人尤袤,以及明太子太保、寄暢園創(chuàng)始人秦金的住宅所在地。清光緒年間,被薛福成購得,并由他親自規(guī)劃,建造了這座規(guī)模宏大、特色鮮明的住宅花園。他巧妙突破封建時代對于官僚宅第的有關規(guī)定,但又不違規(guī)。用現(xiàn)在的話說,就是打了一個漂亮的“擦邊球”。在建筑風格上,繼承了古代江南民居的傳統(tǒng)做法又有所突破,呈現(xiàn)出典型的近代特征。該建筑群整體分為一條中軸線和東西兩翼,且花園和天井庭院面積超過建筑占地面積,是名副其實的薛家花園。經過1995年至2007年持續(xù)不斷地整修,原汁原味的薛福成故居以“整舊如舊”對外開放,成為古運河畔一顆燦爛的“亮點”。

  【茂新面粉廠舊址】

  請大家注意西水關橋左面的“茂新面粉廠舊址”。該廠初名保新面粉廠,是榮宗敬、榮德生兄弟在1900年與別人合資創(chuàng)辦的,后由榮氏兄弟獨資經營。他們從四部磨面粉的法國進口石磨起家,發(fā)展為解放前中國民族工商業(yè)家的“首戶”,對中華民族做出了貢獻。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茂新廠被日軍炸毀。1946年由榮德生的四子榮毅仁主持修復,并擔任廠長。在茂新廠的檔案里,至今還保存著原國家副主席榮毅仁在茂新廠任職期間的工資單,以及當年使用過的辦公桌椅。2005年茂新面粉廠停止生產,當年的制粉車間、麥倉、辦公大樓等三大建筑以及許多機器設備,作為工業(yè)遺產被完整的保留下來。2007年在茂新面粉廠舊址內,開辟了“無錫中國民族工商業(yè)博物館”和“無錫市規(guī)劃展示館”,它們各以其豐富的內涵,成為工業(yè)遺產保護與合理利用相結合的成功范例。

  【西水墩·西水仙廟】

  各位來賓:現(xiàn)在我們的游船正圍繞“西水墩”前行。西水墩的面積十畝許,因曾是明太子太保秦金宅第的后花園,因此又叫“太保墩”。西水墩與我們開頭講到的黃埠墩,都是大運河無錫古航道的風水樞紐,黃埠墩是“天關”,西水墩是“地軸”。

  到了明代末期,西水墩上開始建廟宇,祭祀明嘉靖年間抗倭殉難的何五路等三十六義士。后來這三十六義士附祀至南門外古運河畔王其勤祠堂——南水仙廟,而王其勤作為當年的無錫知縣,同樣以率民抗倭而著稱。這樣,西水墩上面的廟宇,就在清初順治年間,改祀在明天啟元年至四年擔任無錫知縣的水利專家劉五緯,他在任職無錫期間,治水有方,得到了百姓的愛戴,所以被尊作水仙。由于南門外已有南水仙廟,因此西門附近的就稱西水仙廟。該廟在清咸豐十年遭兵火燒毀,同治年間重建,光緒十五年由米商集資擴建,建筑面積達11300平方米。當年,每逢六月十一日西水仙生日,這里都要舉辦盛大廟會,廟里的內外戲臺同時演戲酬神,運河里看戲的船只云集,那景象就如魯迅先生在《社戲》中描寫的那樣,熱鬧非凡。2001年,無錫政府斥資修復西水仙廟,并對西水墩進行綠化、美化,辟為無錫市文化館。

  【顯應橋】

  各位來賓:我們乘坐的游船駛到了西水墩的北面,請大家在這兩條河流的分水口向里面看,只見梁溪河由此向西南緩緩流去,將流向蠡湖和太湖。那座架在梁溪河上的拱橋叫“顯應橋”。這里地處“引湖流運”的水利樞紐位置,據說這里的梁溪河水流還可以振興無錫文風,所以流傳下來內容豐富的掌故傳說。明代永樂年間,無錫縣學教諭也就是當時的無錫縣教育局長兼官學校長李湛,首倡無錫八景,這里定名為“梁溪曉月”,還用景名賦詩一首。請聽:

  西溪幾曲環(huán)西城,城頭斜月澹朝晴。

  舍波光搖碧玉碎,銀蟾影浸玻璃明。

  雙河北接流脈遠,雉堞樓臺眼中見。

  三里橋東曙色分,微茫煙樹連芳甸。

  這首詩,也是今日古運河風貌帶“四門八區(qū)”中,“梁溪曉月”景區(qū)的文脈傳承點,過了前面那座“顯應橋”,我們將駛入第八個景區(qū)——舊城懷古。

  【五愛家園·日暉巷】

  請各位來賓向運河西岸看,這里原來是古老的棚下街和魚行街。從老地名中,不難想像出這里原來的面貌。21世紀初,結合低洼地改造,在拆遷舊房后,建造了15萬平方米的“五愛家園”,改善了居民的居住條件。

  與五愛家園隔河相對的是日暉巷歷史街區(qū)。這里保留著一片傳統(tǒng)民居,原名“石灰巷”,1974年按諧音改名“日暉巷”,在這小巷的兩側,原有老茶樓、醬園槽坊和小轉盤樓居民住宅等。呈現(xiàn)出老城區(qū)傳統(tǒng)街巷的寧靜和樸實。曾被贊譽為最能體現(xiàn)古運河人家風情的原生態(tài)、原結構的歷史街區(qū)。

  【人民橋】

  各位來賓:現(xiàn)在我們穿過的這座橋,老百姓習慣稱為西門橋。1958年,開辟橫貫無錫古城東西向的主干道“人民路”時,橋梁隨之拓寬,橋隨路名,稱“人民橋”。西門橋原來的橋址,還要在北面一點,它是無錫老西門前面的橋梁,始建于隋大業(yè)年間,宋、元、明、清時,多次重建,原名梁溪橋、清溪橋、梁清橋等,俗稱“西門吊橋”。橋之西,原有“五里街”通往惠山。清詩人秦瀛有《竹枝詞》道:“三月花開五里街,女郎踏花紅繡鞋,鞋邊雙雙飛蛺蝶,撲去又來頭上釵!痹姾笤ⅲ骸盎萆骄_塍勝街,元明間最繁盛。謠曰:惠山街,五里長,踏花歸,鞋底香!泵駠鴷r,西門橋南移到現(xiàn)址。五里街也漸漸淡出視線,現(xiàn)僅剩惠山直街一小段,訴說著歷史的滄桑。

  【西直街小區(qū)】

  請大家再往西面看,這里“西直街小區(qū)”的居民住宅樓,經過2009年“穿衣戴帽”改造后,江南民居“黛瓦粉墻綠楊柳”的傳統(tǒng)風貌又回歸古運河畔。此情此景,令人倍感親切。大家知道,建筑是凝固的音樂,也是城市歷史文化的載體和積淀。古運河沿岸建筑,則是運河歷史文化內涵及其古樸風貌的直接體現(xiàn)。所以這種結合古運河風貌整治,使“老新村得實惠,新社區(qū)得美景”的做法,就像展示了一幅人水和諧、盛世宜居的美麗圖畫,給人以視覺的美感,更給人以心靈的感動。

  【老西門舊址·永定橋】

  請大家往右面看,這里是復興路路口。原是無錫老西門的城門所在地。而我們現(xiàn)在經過的這段河道,早先是梁溪河的一部分,后來作為護城河,所以無錫老西門原名“梁溪門”。到了明代嘉靖年間,這河道又確定為運河航道,城門之名也改為“試泉門”。從城門向東走,不遠處就是古代的無錫縣衙,說起它,在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第九十三回中,就提到了無錫縣衙。故事是這樣編的:宋江率部南征方臘時,黑旋風李逵首先攻進了無錫北門,大刀關勝隨即占領無錫縣衙,然后宋江在此出榜安民。當然這些情節(jié)都是虛構的,史無記載,姑妄聽之而已。

  但從上面所講,可知這段古運河與無錫古城的關系最為密切,資格也最老,遙想悠悠往事,坐在這無錫縣衙中的歷代父母官中,也有幾多豪杰。例如:唐代大歷年間的無錫縣令敬澄,利用業(yè)余時間開閘了天下第二泉,現(xiàn)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宋熙寧朝的無錫縣令? 千之是大文豪蘇東坡的詩友,他曾在西水墩附近率民修建堤壩,用龍骨水車車水,通過梁溪河,引來太湖水,以湖濟運,取得了當年抗旱斗爭的勝利。再如明代的王其勤和劉五緯,一位是保境安民的抗倭英雄,一位是興修水利的專家型領導。老百姓為了紀念他們,為每人造了一座至今尚存的廟堂。清康熙年間的無錫知縣吳興祚,后在福建擔任副省級按察使期間,為施瑯平定臺灣,維護國家統(tǒng)一,作出了杰出貢獻,最終升任云貴總督,成為“上馬管軍,下馬管民”的一方封疆大吏。而光緒年間的無錫知縣廖綸,是位書法家,他在黿頭渚寫下“包孕吳越”四個大字,為黿頭渚今天成為無錫著名旅游品牌打下了最初的人文基礎。

  各位來賓,前面已到“永定橋”,橋堍的那塊綠地,古稱“小尖”,穿過橋洞,我們又回到古運河風貌帶的第二個景區(qū)——北塘米市。

  【四河八岸水景苑】

  各位來賓:京杭大運河的蘇南運河,支流眾多,河網交叉,呈現(xiàn)一派秀美的江南水鄉(xiāng)風情。而此時此刻我們經過的四河八岸水景苑,就是這種水環(huán)境的典型代表。所謂“四河”指古運河、茅涇浜、橫浜和醬園浜。這里原來還有一條游山船浜,是無錫古代旅游發(fā)祥地,清乾隆進士楊蓮趺特意為此作了一首《竹枝詞》:“傍郭游船一道長,開窗先見踏船娘。銀泥勝子宜春貼,隔歲辛盤細細嘗!边@里又是大運河進入無錫古城區(qū)的北入口,歷來人氣很旺。范圍內原有兩條南北走向的老街巷:一條叫“橫浜里”,一條叫“石鋪頭”;還有一條東西走向的,就叫“茅涇浜”。這三條老街巷都是由粉墻黛瓦、排門木窗的民居和小商鋪構成,獨具“四河交會,八岸輻輳,街市濱水,人家枕河”的景觀特色。為這里恢復民族形式的休閑型的水街河市,提供了直接依據。

  【江尖渚上團團轉】

  各位來賓:我們剛上船游覽古運河時,是從這座“江尖渚”小島東側經過的,現(xiàn)在我們繞到了它的西側。由于過去江尖渚周圍來來往往的船只很多,不少又是大船和帆船,為了航行方便,所以環(huán)繞整個江尖渚一周,沒有一座橋梁,往返江尖渚只能靠擺渡船。為此衍生出“江尖渚上團團轉”這條無錫特有的諺語。關于該諺語的出處,原有幾個不同的版本,但流傳最廣的是孝子尋母的故事。據清乾隆年間出版的《錫金識小錄》記載:有一江西孝子,帶著養(yǎng)母,輾轉千里來無錫尋找生母,在江尖渚一時找不到擺渡船,環(huán)渚而呼,急的團團轉。民國時,戲劇家周貽白據此寫了一首《竹枝詞》:“隔水呼娘娘不應,江尖渚上四無憑,勸君莫笑團團轉,孝子尋母血淚凝!边@個故事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國的傳統(tǒng)美德,自有它的積極意義。

  由于江尖渚四面環(huán)水,地勢又低,所以過去一下大雨,就容易造成水淹。為此在2002年結合低洼地改造,搬遷島上居民421家,對原有建筑除建于1922年的“紙業(yè)公會舊址”保留下來,并列為無錫市文物保護單位以外,其他的全部拆除。島上大量填土,建造以生態(tài)綠化為主的江尖公園。該公園在2003年10月30日建成開放,占地面積約4公頃,有“天然氧吧”之稱,頗得市民好評。

  【運河公園游船碼頭】

  各位來賓:我們已一路平安,一路愉快地回到了游船始發(fā)站——運河公園碼頭。請大家?guī)Ш秒S身物品,注意安全,有次序的上岸。歡迎各位來賓下次再來。謝謝大家!

【無錫環(huán)城古運河導游詞】相關文章:

無錫環(huán)城古運河導游詞范文07-28

揚州古運河導游詞09-29

杭州古運河導游詞范文08-02

無錫概況導游詞11-09

無錫太湖導游詞01-31

無錫景區(qū)導游詞07-14

無錫太湖導游詞06-15

無錫太湖導游詞07-08

無錫城市概況導游詞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