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西方價值觀不同
價值觀是幫助人們辨別好與壞、美與丑、正確與錯誤、真實與虛假等的標準。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文化規(guī)范價值觀念。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中西方價值觀不同,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西方的價值觀:
西方人特別尊崇個人主義,這源自于西方資本主義制度下生產資料以及財產的私有制觀念。美國學者薩莫瓦說:“來自非洲某些國家或地區(qū)、古巴以及中國的人多半會認為,企業(yè)以及生產手段應當歸國家或人民集體所有。另一方面,一些出生在美國或加拿大的人從小到大都會認為,生產手段應該歸于擁有唯一業(yè)主身份的個人所有,要么歸擁有共同業(yè)主身份的幾個人所有,要么歸合股經營公司的許多人共同所有!痹谫Y本主義社會里,為賺得盡可能多的資產和錢財成為絕大多數(shù)人的奮斗目標,從而逐步形成以個人為中心的“個性主義”理念以及行為方式。在西方人的心目中,個人主義指的是這樣一種信條,即個人的利益應該是至高無上的,一切價值觀、權利和職責都起源于個人。它強調個人的能動性、獨立性、個人意愿的表達以及個人的隱私性。在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個人意識是十分強烈的;個人的權利、財產、隱私、事業(yè)、目標等被擺在他人、集體、乃至國家之上,絕對不可分侵犯;而集體或團隊的意識則相對淡薄。
集體主義,又稱集體本位、集體意識或團隊觀念,是指看重集體利益、重視集體力量、強調集體作用、主張依靠集體、注重協(xié)作配合、提倡團結奮斗的觀念。一般而言,貧窮落后的國家 (尤其是非資本主義的發(fā)展中國家)、民族或種族通常都崇尚集體主義精神,甚至在美國文化影響下的非洲裔美國人也尊崇集體主義。據Triandis估算,全世界70%的人口生活在具有集體主義特征的文化中(Triandis, 1990:48)。這或許是由于他們都屬于弱勢群體,長期以來在經濟、科技等領域的發(fā)展滯后不僅造成國家的經濟基礎薄弱,而且導致個人的能力與機遇的極大縮水,使得個人無論是與自然作斗爭,還是謀求個人在社會中的生存和發(fā)展,都更加依賴于國家、他人或社會組織的集體力量。
在中國,數(shù)千年來中國思想文化特別是儒教、道教以及佛教歷來強調“以和為貴”、尊崇“天人合一”、注重人情親情和團結友愛的傳統(tǒng),是導致中國人看重和依賴家庭、團體和社會力量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同的文化、民族、國家擁有不同程度的個人主義或集體主義觀念,這同樣也表現(xiàn)為一個連續(xù)體,有些國家的人個人主義意識更強烈一些,有些國家的人則集體主義思想更濃厚一些。其中,經濟越發(fā)達的國家,其個人主義觀念越強烈;經濟越不發(fā)達的國家,其集體主義意識越濃厚。
東西方的價值觀差異有價值取向不同、社會本位不同、交往觀念不同,表現(xiàn)在社會、家庭等方面。
中西方人在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上的表現(xiàn)為以下幾個方面:
1、中西方人生價值取向不同。儒家給中國人提供的價值觀念,在封建專制制度的支持下,逐步轉變?yōu)橐环N根深蒂固的人生信念。而西方文化中人生價值呈多元化。從政也是人生價值的實現(xiàn),經商也被認為相當有價值。西方人眼中最好的職業(yè)莫過于律師、醫(yī)生。
2、西方的個人本位和中方的家族本位。近代西方人文主義是在神學背景上產生的,原罪觀念在西方根深蒂固。因此,西方人的道德指向是個人向自己負責,通過個人奮斗向上帝贖罪,由此引申出一條基督教義,即“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當上帝被否定了時西方又產生了社會原子觀念:個人就是原子,不依靠任何人而存在,個人權利任何人不得侵略,信奉個人本位,自我中心。
而中國以家族為本位。家在中國人心目中是生活的宇宙,是一個生活的港灣,具有至高無上的凝結力。脫離家便是“游子”,強調“父母在,不遠游”。家庭中有長幼關系、夫妻關系,要各安其分,各盡義務,即“盡倫”!孟子認為:圣人是“人倫之民”,倫的核心是“絕對服從”,幼服長,妻服夫。
使家變得如此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孝”,“百善孝為先”,“孝道”是中國的國本、國粹,中國自古就有孝的文化,有以孝治天下之說。家與孝原本有偉大的理性意義,但由于過分強調,終成了一種過分的家族意識,而忽略了個人自由的發(fā)展,“存天理,滅人欲”,以個人向群體負責為人生宗旨。
3、西方講功利、時效,中方講倫理、道德。西方文化由于自然科學的發(fā)展,因此比較重功利和實效,善于算經濟帳。
中國文化由于長期處于封建的農業(yè)社會,自然科學不發(fā)達,著重于人倫關系的調節(jié)。禮義規(guī)范高于一切,“義”、“利”之辯的結果使價值觀念產生偏差,提倡人為了符合某種禮義規(guī)范應該犧牲自己的利益,“重義輕利”被視為高風亮節(jié)、品格高尚。
文化群落只有在其成員遵循著可以預測的行為模式時才能得以保存。同一個文化群落中,人們的衣、食、住、工作、娛樂以及社會交往都是可以預測的,并且平常得讓人往往忽略其存在。這些可以預測的行為模式建立在被稱為“價值觀”的心理活動之上。
價值觀是人們對好與壞、美與丑、值與不值、干凈與骯臟、正確與錯誤、善良與殘酷、公正與不公正、得體與不得體所進行判斷的標準。盡管它對于文化行為的控制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卻不能被看到,聽到或者體驗到;盡管它所引起的結果——人的行為很容易被觀察到,但對它本身卻無法進行直接的調查。
價值觀寓于人的思想之中,是控制行為選擇的心理活動,是人們對周圍的世界進行思考并使自己與之適應的活動。
價值是文化的核心。文化差異是在價值觀念基礎上形成的,在某種意義上,一個社會的價值觀念為人們的思想、行為提供了一套基本準則,提供了一套被廣泛認可的關于什么是“正確”與“可取”的行為方式標準。
價值與交際行為的關系是綱與目、深層與表層的關系,交際行為各個層面的文化差異往往都可以在價值觀念層面找到解釋。價值與文化又不可分割地緊密相連,彼此都只能在對方那里得到解釋。
【中西方價值觀不同】相關文章:
從肢體語言差異看中西方文化的不同論文12-02
中西方禮儀的差異06-20
中西方有關讀書的格言09-30
中西方交際禮儀的差異10-17
不同角度,不同活法03-24
不同的人、不同的品味09-25
中西方見面禮儀的差異09-23
不同年不同的畢業(yè)感言10-26
不同顏色的心理效應不同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