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喻語境對翻譯策略的影響論文
一、語境及隱喻研究概述
。 一) 語境研究概述
語境研究是多學科的交叉性課題,一直以來就是文學、社會學、哲學、語言學等多種學科學者們研究和關注的焦點,并且隨著研究的不斷拓展,這一交叉性學科已經被新時代和很多偉大的學者們賦予了許多新的內容。其研究的演變大致經歷了從現象提出,概念明確并拓展,到語用與語境并行的研究階段。波蘭人類學家 Malinowski 首次提出語境的概念并指出: "如果沒有語境,詞就沒有意義"。[1]英國語言學家 Halliday 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認為語境的研究應該是分地域和多層次的,提出了"語域"的概念。進入 20 世紀 80 年代,語境的研究逐漸融入于語用學的研究,一批有影響力的語用學專著相繼問世,如 Geoffrey Leech 的《語用學原理》,StephenLevinson 的《語用學》,Dan Sperber 和 Deirdre Wilson的《關聯: 交際與認知》等。語境作為語用學研究的方法和課題,其研究得以進一步的豐富和深入,并以語用學的一部分主要出現在語用學研究的專著里面。進入 20 世紀 90 年代后,語境研究的發(fā)展集中表現于研究深度及廣度的拓展。在一批杰出語言學者的努力下,很多語用學專著出版。對隱喻研究有重大影響的有: Steven Davis 的《語用學讀本》,Jacob Mey 的《語用學簡介》,Peter Grundy 的《行為語用學》,George Yule 的《語用學概要》以及 JeffVerschueren 的《話說語用學》等。這些專著站在前輩學者研究的肩膀上,從更多的角度對語用學的不同側面進行研究發(fā)掘,大大拓寬語境的概念和語用研究的范圍并且也促成了語境研究成果及時地反映。[1]
( 二) 隱喻研究概述
隱喻作為傳統(tǒng)而重要的修辭手法和認知方式時時刻刻體現在人們的日常語言,思想交流和行為信息中。隱喻研究也因此成為語言學家、哲學家、心理學家等研究的熱門話題。隱喻研究國內已經有了較系統(tǒng)的評述。[2]
如李福印發(fā)表在《四川外語學院學報》上的《研究隱喻的主要學科》中概述了隱喻作為多門類學科研究對象的客觀存在和必要性,并就隱喻的定義、功能作了中外學者研究的對比和擴展,認為 Lakoff 提出的"跨域映射"隱喻理論超越了語言學領域,在隱喻理論中獨占鰲頭,解釋能力很強。[3]
特別是由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處出版的束定芳的《隱喻學研究》專著,概括性地評述和推薦了各種隱喻理論及研究方法,全面介紹了隱喻研究的現狀及國內外研究的趨勢,以實例為依據探討了隱喻的句法特征和分類。
二、隱喻語境對翻譯策略的影響
在具體的翻譯實踐中,要至始至終地貫徹語境思想,把譯者從單純的、孤立的語言文字的分析中解放,并促使他們有意識地實踐,自覺地培養(yǎng)語境意識。這樣的習慣既有利于對語境系統(tǒng)的整體把握,也能幫助翻譯者戒除翻譯轉換時語焉不詳或者言之無物的壞毛病,提高譯者的文化意識和情境意識,學會從文化、情景、語言等多個層面和角度來解析和完善自己的譯文,提高譯文質量。[4]
西方人側重并擅長于邏輯和抽象思維; 中國人則更加看重形象思維。迥異的宗教信仰和宗教的影響力、語言習俗、哲學體、認知方式,隱喻語境的解讀就變成了多層次、多維度,有時甚至是存在難以跨越的障礙。譯者應該能充分讓讀者體會和玩味隱喻文化差異,這也是翻譯學的目標之一。翻譯界很久以來就有并且目前還沒有達成一致意見的東西風之爭就是對隱喻語境翻譯策略的很好闡釋。
東風由于中國自古以來特殊的地理位置,在中國傳統(tǒng)語言文化中是春天的先兆和代指,象征著美好的事物。唐代詩人李商隱的《無題》詩云: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東風就本詩里的語境是隱喻借指春風,中國古文經典著作《禮記·月令》:"( 孟春之月) 東風解凍,蟄蟲始振,魚上冰。"王士杰譯為: Difficult to meet and hard to separate; Eastbreeze is too weak to prevent all sorts of flowers fromshriveled。許淵沖譯為: It's difficult for us to meet andhard to part; The east wind is too weak to revive flowersdead。這些譯法對于英國的讀者而言就失去了詩人借用隱喻的語境傳遞的淡淡幽怨。反觀英國,它是一個四面環(huán)海的島國,常年受季節(jié)性海洋西風帶控制,西風從大西洋上帶來豐富的潮濕水汽,在英國形成溫和濕潤的海洋性氣候。東風吹起,寒冬凜冽。東風在英語文化中是無情的寒冷和入心的刺骨,而西風則是溫煦和暖的象征。呆板的直譯完全異化了中文的文化意境使得隱喻的文化差異走向了反面。另外一個著名的例子就是英國浪漫主義詩人雪萊的《西風頌》的名句: O wild West Wind,thou breath of Autumn's being,Thou,from whose un—seen presence the leaves dead,Are driven,like ghostsfrom an enchanter fleeing。江楓翻譯為: 哦,獷野的西風,秋之實體的氣息! 由于你無形無影的出現,萬木蕭疏,似鬼魅逃避驅魔巫師,蔫黃,魆黑。對中國讀者來說,此譯文中的西風無疑是個讓人迷惑的意象,顯得突兀。而對于英國讀者而言,詩人運用自然精靈隱喻手法讓自己的生命與振人奮發(fā)的西風相呼相應,用氣勢激蕩的對比抒發(fā)生命的脈動和心中的熱情。詩人借西風隱喻革命力量對反動勢力掃蕩和清除,借西風吹送給種子勃發(fā)的生命力來隱喻革命力量的積蓄和傳播。
語境制約著翻譯過程中對源語代碼的理解、轉換和表達。完美的翻譯是既能在目標語中最大限度地保留原語的喻體,譯文又能與原文保持很好的相似度并能同時傳遞出原文文化所賦予的言外意義。劉宓慶指出譯文實際是原文,原文文化背景,譯文,譯文文化背景,原作者的氣質和風格的混合體。[5]
奈達的翻譯階段理論將翻譯的實踐過程分為: 分析、轉換、重組、與校驗。奈達基于階段分析而提出的"功能對等"和"動態(tài)對等"就是校驗標準的進一步具體解釋和發(fā)揮。但在具體的實踐中,完美的隱喻翻譯顯然可遇而不可求。語境下隱喻信息根據動態(tài)和功能對等的原則大致可以分為隱性信息和顯性信息。其翻譯途徑有三: 一是創(chuàng)造補充文化注釋; 二是另找合適喻體以實現相似點的一致; 三是直接解釋相似點,不再使用隱喻的修辭。
美國翻譯學者 Julian House 在其著作《翻譯質量評估模式》中也提出了隱性信息和顯性信息的概念,并得到了翻譯實踐者的廣泛接受。隱性翻譯就是進行適當的文化過濾,譯文讀來是遵循于原文但更譯者的基于語境信息的創(chuàng)作,譯入語文化味道濃厚。而對于顯性翻譯則是指翻譯過程中不照顧譯入語讀者,譯文帶有明顯翻譯痕跡,源語信息的文化因素得以保留。在大多數翻譯實踐中,為了盡可能地保留原文的文體,語言特點,作者個性以及篇章層次上的信息平衡,顯性翻譯是隱喻翻譯的首要選擇。但是作為一種修辭性,形式與意義并重的語言形式,其創(chuàng)造性的翻譯模式有時也應該具有相當地策略性和靈活性。
在翻譯過程中,譯者要充分理解源語文化中的隱喻表達,進行充分地語言差異對比,靈活綜合地應用顯性和隱性的翻譯策略將隱喻所含的信息通過形象化思維和多維度思考綜合處理才能準確地將原語言中的隱喻的表達方式傳達出來,達到文化交流和傳播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包惠南。 文化語境與語言翻譯[M]。 北京: 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8。
[2]林書武。 國外隱喻研究綜觀[J]。 外語教學與研究,1997( 1) 。
[3]李福印。 研究隱喻的主要學科[J]。 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0( 4) 。
[4]彭利元。 翻譯語境化論稿[M]。 長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5]劉宓慶。 文化翻譯論綱[M]。 北京: 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7。
【隱喻語境對翻譯策略的影響論文】相關文章:
中醫(yī)語言隱喻特征及翻譯策略論文02-25
論文化轉向在外事翻譯語境中的體現論文提綱03-28
關于行為金融學對投資策略影響論文03-17
體育教育對終身體育的影響的策略論文03-26
審美修飾背后的文化隱喻論文03-15
審美修飾背后的文化隱喻的論文11-23
建設項目成本管控的影響因素與策略探析論文01-11
淺談特定情景語境下的習語翻譯11-15
淺論文化差異對中美商務談判的影響與策略12-08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