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高校音樂課程德育滲透思考
德育其實一直貫穿當代整個中國教育的始終,九年義務教育的思想品德、高中大學的思想政治教育都肩負了德育的任務。傳統(tǒng)德育以課堂為主要陣地,以填鴨式灌輸為主要教學方式,具有明顯的“語義性”特征。普通高校的音樂課程教育與傳統(tǒng)德育分離,多偏向于音樂學科教育,注重音樂技巧、音樂表現,德育內容淡化或缺失現象嚴重。
[摘要]高校音樂課程藝術實踐活動是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高校人才培養(yǎng)方案中,是專業(yè)課程不可替代的重要板塊。成功的音樂德育活動通過音樂來達到潛移默化的德育目的,從音樂美育中來激發(fā)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民族自豪感和自我使命感。為此,教師應做到以下兩點:提升音樂素養(yǎng),突破專業(yè)圈:結合音樂社團建設,營造德育氛圍。
[關鍵詞]高校:音樂課程:德育
廣義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計劃地對社會成員在政治、思想與道德等方面施加影響的活動,包括社會德育、社區(qū)德育、學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狹義的德育專指學校德育。學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會或階級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tǒng)地對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響,并通過受教育者積極的認識、體驗與踐行,使其形成一定社會與階級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動,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養(yǎng)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動。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教育的對象是人,育人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愛因斯坦在他的«論教育»中說:“學校的目標應是培養(yǎng)能夠獨立思考、獨立行為、有視對社會的奉獻為其第一要義的個人教育就是忘記了學校中所學的一切之后剩下的東西。”德育其實一直貫穿當代整個中國教育的始終,九年義務教育的思想品德、高中大學的思想政治教育都肩負了德育的任務。而這些通過機械強化、反復練習的知識點恰恰是愛因斯坦口中容易忘記的教育。中學被老師們用種種理由“剝奪”的藝術課和大學的第二課堂———課外實踐活動都是使學生“不容易忘記”的德育的重要手段。音樂是藝術課和大學生課外實踐活動的重要內容,音樂教育的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美和感受美的能力。被選入課堂或者實踐活動的音樂都必定符合“美”的標準,即善意的意圖、有價值的內容及道德教育的目的。學生在音樂中體會到的“美”的感受才是“忘掉”一切學校教育之后所剩下來的東西———善良、合作、健康、情懷、志向,等等,這就是德育與音樂教育的最好切合點。
一、高校音樂課程德育功能之缺失
傳統(tǒng)德育以課堂為主要陣地,以填鴨式灌輸為主要教學方式,具有明顯的“語義性”特征。普通高校的音樂課程教育與傳統(tǒng)德育分離,多偏向于音樂學科教育,注重音樂技巧、音樂表現,德育內容淡化或缺失現象嚴重。
(一)現象
1.高校音樂德育實效性的低迷造成高校德育時效性
低迷的原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高校人才培養(yǎng)模式以應用型為主,專業(yè)設置學科主義強。(2)現在的各種教育改革幾乎都是教學內容的改革,而忽視了教育對象“人”。(3)教學評估注重物化的評比,例如教學設備、課程設置、就業(yè)率、升學率等。德育自然而然成了“政治任務”,不能不做,但是要在不耽誤課程學習的條件下做,這是很多高校音樂德育的現狀。而德育在高校幾乎是輔導員的事情。專業(yè)老師管教學、輔導員老師管學生工作,這是高校明確分工的具體要求。而在高校的輔導員隊伍建設中,專業(yè)不匹配的大雜燴現象嚴重,輔導員老師各類專業(yè)的都有,普遍存在思政德育功底不扎實、音樂德育認識不夠、教育學生力不從心的現象。所以,對于“德育育人”這個教育的最高目的,很多輔導員教師經常是“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
2.普通高校的音樂課堂專業(yè)意味
強音樂課程德育的目的是通過藝術教育活動傳遞給大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但是,目前,普通高校音樂課程的定位依舊是以傳授音樂知識為主,德育的觀念性不強。例如,在常見的公選課———聲樂藝術課、音樂理論課等課程中,教師通常側重于音樂的專業(yè)性,課程中一項非常重要的內容,就是教師指出學生音樂技能上的不足,并給予指正:而純粹的音樂賞析課,教師會收集各個時期或各個派別的代表曲目,讓學生擴大曲目量,或者教師會從音樂演奏、演唱版本的不同來引導學生分析、鑒別音樂,從而達到訓練“音樂耳朵”的目的。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德育內容滲透性不強,音樂內涵與音樂德育功能沒有發(fā)揮太大的作用。
(二)原因
1.學校德育工作部門和落實人群不統(tǒng)一
傳統(tǒng)的德育拘泥于理論學習,學校部門設置按功能分離,絕大部分高校承擔德育的部門為思政部,例如在開設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中,思想道德修養(yǎng)成為了高校德育的主要課堂內容,承載著德育知識傳播的重要職責。而高校執(zhí)行德育的主要部門是各高校的學生工作處,落實人群是各院系的輔導員,這就導致了部門分工和具體落實不統(tǒng)一。
2.大學生對德育興趣的缺失
興趣是影響學生對教育內容認可度的關鍵。在教師實施教育的過程中,學生普遍存在這樣的現象:認可—接受:不認可—排斥。一方面,高校普遍開設的德育課程多以理論灌輸為主,脫離學生需求,導致學生主動性差,接受積極性不高。另一方面,音樂課程過于強調主流音樂,盲目排斥非主流音樂。大學是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定型時期,教育者會嚴格按照教學大綱篩選教學內容,以最大限度地保證學生不受不健康文化的侵蝕。但是,簡單地以“根正苗紅”來評價音樂,那無疑音樂就失去了最有魅力的部分———藝術性。從教育的角度來講,被教育者“好心”過濾了的音樂,也無法真正被受教者接受,通過音樂來滲透德育也就只是紙上談兵。一首歌曲是不是高雅音樂,不能簡單地以主題思想來衡量,音樂的創(chuàng)作手法、和聲走向、曲式調性都可能成為學生關注并感興趣的內容。事實上,非主流音樂不能等同于非道德音樂,想當年那些被視為靡靡之音的鄧麗君歌曲,也并非毒害了我們:當下流行的各類音樂選秀節(jié)目也扮演著傳頌、教育、引領的重要角色。例如中國好歌曲,很多參賽選手把中國元素融入現代創(chuàng)作,在宣傳中國文化、弘揚中國美德方面遠比教師單純地說教來得更有效率,更容易被學生所接受。事實上,時代感強的非主流音樂往往靈敏地捕捉了社會內質,這些音樂能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及社會公眾的正義感和責任感。
二、高校音樂課程德育功能之重拾
德育一直在學校教育中處于非常重要卻相對獨立的位置,德育絕不可能是思政教師的專利,它必須貫穿于每一門學科的教育中。而音樂教育和音樂活動在高校受歡迎程度高,傳播能力強,在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提高相互協作能力、培養(yǎng)社會主義公德心等方面都有獨特的作用。因此,音樂德育對授教教師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一)提升音樂素養(yǎng),突破專業(yè)圈
“任何思想品德教育如果沒有情感的基礎,只能成為空洞的說教。”用音樂情感作為德育的載體,在激發(fā)學生興趣、拓展學生視野、提高德育實效等方面都有不可比擬的優(yōu)勢。音樂教師在不違背音樂藝術規(guī)律的同時,不能僅僅關注對學生音樂技能的培養(yǎng),應在教學中有意識地融入德育,潛移默化地達到音樂德育目的,著眼于學生藝術素養(yǎng)與德育素養(yǎng)的雙重可持續(xù)發(fā)展是音樂德育課堂的教學重點。音樂德育教師不僅要具有過硬的音樂專業(yè)功底,更需要具有豐富的知識儲備及良好的德育素養(yǎng)。同時,教師在教材選擇、教學重難點分析及教學過程處理上都可以有意識地融入德育的內容。這里的“可以”融入不等于“刻意”融入,滲透德育要有藝術性。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中,建議教師在教育學生時要保密,不要讓學生認為你在給他實施教育,而是在和他交朋友。音樂課堂的本身是培養(yǎng)學生藝術感受力,音樂是美的藝術,聲和形都可以使聆聽者獲得內部感知。例如肖邦的«英雄»,如果課堂只是從文學教義方面來講解愛國、革命、英雄主義,不免顯得蒼白,如果讓學生在聆聽中感受恢弘的氣勢、強勁的節(jié)奏、龐大的曲式,即使學生想回絕都無法擺脫音樂美所帶來的精神洗禮。音樂德育功能區(qū)別于單一德育課堂的特殊性就在于用音樂來表現時代背景的政治意義。
(二)結合音樂社團建設,營造德育氛圍
校園活動是傳遞社會價值觀的有效途徑,也是多樣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參加學生社團是學生第二課堂的主要實現形式,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意識的培養(yǎng)。強化音樂課堂與校園文化活動的結合,在音樂社團活動中充分發(fā)揮音樂德育的滲透功能,既是音樂課堂德育滲透性的補充,也是校園德育文化活動的有效手段。課堂是音樂教育的理論支撐,而實踐主要依靠課外音樂活動來完成。音樂社團承擔著校園音樂活動的絕大部分任務,相對于校園自發(fā)組織的音樂活動,有著多渠道、深層次、高質量的特點,因此,社團活動融入了最具代表性的校園人文環(huán)境和學生精神狀態(tài),是德育中音樂實踐的重要載體。通過音樂社團活動,一方面能從音樂選擇性上有效了解學生的最新思想動態(tài),例如學生在自主選擇音樂活動的同時,會傾向于選擇走在時代前列并且音樂藝術感強的作品,這有利于教師掌握學生最新的思想動態(tài),有針對性地開展德育。另外,把音樂社團作為原點,能高效傳播、發(fā)散積極的、向上的價值觀,在完成音樂活動的同時提升學校德育的成功率。例如,合唱合奏集體協作精神的培養(yǎng)、紅歌比賽愛國主義情懷的升華、音樂活動策劃實踐能力的提升、節(jié)目排演奉獻精神的鍛煉、舞臺表演美育情感的融入等,都是德育的有效內容。
三、結語
音樂課堂的德育功能就是“通過藝術本體意義的挖掘來實現藝術的外在工具性目的達到本體論與工具論的良心統(tǒng)一”。音樂教育與德育相結合是交叉學科研究的分支,兩者既要相互聯系共同服務于“教育育人”這一基本目標,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又要相互借鑒,互補長短。音樂課堂不僅要完成藝術的本體意義,提升學生審美體驗、陶冶學生情操性情,還要發(fā)揮正確引導行為、完善自我管理、塑造良好人格的重大外在工具性功能。對于音樂教師來說,要跳出專業(yè)圈束縛,增強德育的自覺性,豐富教育手段,將品德教育融入音樂課堂。同樣,德育工作者要多接受音樂藝術的洗禮,擴大音樂儲備量,多了解音樂內涵,在“曉之以理”的德育中,做到“動之以情”。
參考文獻:
[1]馬達.美國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發(fā)展及其啟示[J].音樂研究,2009(6).
[2]蔡永海,王蕓.論新時期高校育人為本與和諧心靈的提升[J].遼寧大學學報,2011(4).
[3]王小琴,徐繼開.論音樂的德育功能[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4(8).
[4]曾焜宗.音樂的教育功能[M].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6.
【高校音樂課程德育滲透思考】相關文章:
課堂教學德育滲透的思考與應用01-18
高校影視教育課程的靜態(tài)思考論文03-15
淺談高校德育管理機制的理性思考03-04
關于高校音樂教育專業(yè)的思考02-26
論述關于高校健康教育課程實施現狀的思考12-07
高校公共音樂教育課程設置01-07
試論德育滲透全面育人12-06
新課程體系下的中學音樂教學思考11-24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