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交流與英語教學
論文關鍵詞:文化交流 英語教學 文化意識
相關論文查閱:大學生論文、工商財務論文、經(jīng)濟論文、教育論文 熱門畢業(yè)論文
論文摘要:通過分析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作者闡述了文化交流與英語教學之間的關系,并以此為依據(jù),就扣何在英語教學中實現(xiàn)文化交流的方法及需要注意的問題進行了詳細的探討。
語言是社會民族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它隨民族的發(fā)展而發(fā)展。不同民族有著不同的文化、歷史、風俗習慣和風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會風俗又都在該民族的語言中表現(xiàn)出來。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隨著國際交往的迅速發(fā)展,來自不同國家或文化背景的人們進行著越來越多的思想交流,被稱為“跨文化的交流”。在跨文化的交流過程中交流雙方經(jīng)常會遇到一些障礙。但在許多情況下,交流受阻或失敗不是由語言引起的。“大至人們的世界觀.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小至人們的言談舉止、風俗習慣都是文化背景的重要內(nèi)容,都會影響跨文化交流的順利進行。”原因在于“文化差異影響.誤導信息的獲得,造成交流障礙。”
英語作為一種語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特定的文化背景,這種特定的文化背景給異國語言學習者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并極可能在國際交往中引起誤解。在我國,大多數(shù)人都是通過學習英語來了解異國文化,這使得英語教學在學習異國文化中占有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在過去傳統(tǒng)的教與學過程中,英語教學中語言和文化的這種關系一直未得到足夠的重視。似乎認為只要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掌握了語音,詞匯和語法規(guī)貝}1就能理解英語和用英語進行交流。而實際上由干對英美文化中一些非語言形式的文化背景、社會準則了解不夠,進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較差,重視語言形式的學習而忽視了語言在實際場合的運用,忽視了東西方文化的差異。結果,在與外國人的交流中常常出現(xiàn)障礙,甚至產(chǎn)生誤會。所以,如何在英語教學中通過加強文化教育以達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變的異常重要。
1、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跨文化交流”是指本族語者與非本族語者之間的交流。在這一過程中,由干交流的雙方來自干不同的文化環(huán)境,分別受不同文化背景和生活經(jīng)歷的影響,各自形成不同的語言習慣,因而人們在交流中總喜歡用自己的說話方式來解釋對方的話語,這就可能使他們得出不準確的推論,從而產(chǎn)生沖突和障礙。
長期以來,我們的英語教學側重于語言教學,一味地傳授語音、詞匯、語法知識,強調語言的正確性,致使學生不顧場合、時間、交流對象及其他因素的差異,一開口常常是“漢語思維,英語形式”。這容易引起文化沖突,造成雙方感情上的不愉快。因此,我們應該抓住不同語言交流產(chǎn)生誤解和沖突的焦點,突破文體障礙,把跨文化交流作為英語教學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有針對性地培養(yǎng)學生正確得體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中、英文化的差異范圍較廣,大至社會階層、家庭結構、職業(yè)活動,小至約會、打電話、飲食起居等。如果忽視了這些差異,人們在交流中就不能正確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意愿而導致交流失敗。為此,我們在英語教學中,不應只重視語言教學而忽視語用教學,而應向學生不斷滲透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指導他們把握主要的語用差異。
1.1文化意識滲透的內(nèi)容
文化意識滲透的內(nèi)容可以說紛繁復雜,包羅萬象。但其實我們可以把它們分為兩大類,即知識文化和交流文化。知識文化包括社會組織、政治制度、經(jīng)濟制度、學術思想、民族、宗教、文學、藝術、地理、歷史、科技等。交流文化則包括社會習俗、風土人情、生活習慣、日常行為準則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在進行語言教學的基礎上,針對教材中所涉及的知識文化和交流文化內(nèi)容,采用適當?shù)姆绞椒椒ㄟM行強化和滲透。此外對干非語言形式的文化如手勢語、體態(tài)語、聲音聲調控制,服飾、環(huán)境因素、時間語言等,教師也可在教學過程中進行恰如其分的滲透,以引起學生的注意。
以前,我們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很少強調文化教育,近年來跨文化交流已成為英語界的一個熱門話題,在許多高等院校的英語專業(yè),都開設廠跨文化交流的必修課程。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有一些教師已經(jīng)認識到語言和文化不可分割的關系,在教學中也有意識地進行文化知識的傳授。這就給英語教學提出了一個新的要求:“英語教學中教師應使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渾然一體。要使外語教學從只注重培養(yǎng)語言素質和文學欣賞能力向培養(yǎng)文化素養(yǎng)過渡,使文化規(guī)則成為交流能力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教材采用原汁原味的語言素材、語言規(guī)范,實用,內(nèi)容豐富,涉及語言、文化、教育、生物等多方面,其中有很多體現(xiàn)了英美民族文化特點的文章。這樣的選材有利于教師結合文化背景、文化蘊iii,通過對比,培養(yǎng)學生對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敏感性,使學生了解不同國家的文化特點,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yǎng)。“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很重要的是要了解中西方在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宗教信仰、審美趣味方面的根本差異。”
英語教學中注重文化差異的傳授,會加深學習者對所學內(nèi)容的理解和掌握,在交流中不至干造成語用失誤。每一種語言都在英語教學中,不能只單純地傳授語言知識,應該盡力引導學生去認識文化差異,了解西方國家特別是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學生在理解語言時只注重表層結構,往往忽略語言所反映的深層語義。有時只靠表層結構分析并不能完全正確領會說、寫者的真實意圖,這時,就需要指導學生依據(jù)自己的文化知識對英語語言進行分析、歸納、綜合.推論,以正確理解其所要表達的言外之意。
1.2文化教學的重要性
“只注意形式,而不注意語言的內(nèi)涵是學不好外語的。”學習語言的目的是為了交流。人類的交流不僅是一種語言現(xiàn)象,也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要真正掌握一種語言就必須了解這種語言的特定社會背景,要成功地教授一門外語就必須重視外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大學英語教學的最主要任務是培養(yǎng)跨文化交流的人才,其最終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交流能力。美國社會學家海姆斯曾提出過交流能力的四個要素:語法性、可行性、得體性和現(xiàn)實性。其中得體性和現(xiàn)實性直接和文化有關。得體性主要是指在說話的對象、話題、場合、身份等不同的情況下,要使用不同的得體語言,這就涉及到文化背景的問題。現(xiàn)實性主要指要使用真實、地道的英語,這也是只靠語言知識不能解決的問題。文化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交流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文化差異往往會給語言學習及國際交往帶來諸多不便,因而,作為語言學習者,了解目的語與母語之間的文化背景差異極有必要。
1.3文化教育是語言交流的關鍵
美國社會學家G.R.Tucker和W , ELambet對于外語教學中只教語言不教文化有這樣的看法:我們相信,任何這類企圖都會使學生失去興趣,使他們不僅不想學習語言符號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這一符號系統(tǒng)的民族。相反,幫助學生在學習語言時提高對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們發(fā)自內(nèi)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興趣和動力,從而提供了學習該民族語言的基礎。在英語教學中,應樹立文化意識,應在傳授語言的同時同步傳授文化識。這樣做的好處是:文化知識加深了學生對語言的了解,語言則因賦予了文化內(nèi)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同步可以在傳授語音,詞匯,語法等語言知識時進行。在英語教學中,可以將日常生活交往中的中西文化差異進行總結歸納,這對學生進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提高能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外國語大學胡文仲教授指出:“只注意形式,而不注意語言的內(nèi)涵是學不好外語的”。這里的內(nèi)涵就是指這種語言的文化成分比如英文諺語中有“all roads lead to Rome."(條條大路通羅馬)這一習語,漢語是用最簡潔的四個單詞“殊途同歸”來表達的,意思是“通過不同的途徑達到同樣的目標”,但英語中這個習語的意思來源于西方人對他們文化根基一古羅馬圣地的崇拜。所以要是不了解英語的文化歷史,難以真正弄明白這個習語的確切含義。
2、如何在英語教學中實現(xiàn)文化交流
大學英語作為一門語言課程,其本身便具有鮮明的文化特征。它通過語言的教學,向學生傳遞著異文化圈中的異文化模式,使學生得以全面了解異域文化,并按照我們民族文化的價值觀積極地對之揚棄,從而實現(xiàn)我們民族主流文化的創(chuàng)新,這便是教育的文化傳遞功能,也是大學英語教學的重要內(nèi)涵。
其一,增強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就是通過客觀的、非判斷性的對比,正確理解本族文化與目的語文化的差異,在擺脫民族中心論的基礎上正確理解另一種文化。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可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對于表面的、明顯的文化特征,人們通常認為新奇而富有異國情調;第二,對于細微而有意義的,與自己的文化迥異的文化特征,人們通常認為難以置信或難以接受;第三,與第二個層次類似,區(qū)別只在于通過道理上的分析認為可以接受;第四,能夠做到從對方的立場出發(fā)來接受其文化。因此,文化導人應通過對比來認識與本族文化不同的文化現(xiàn)象,逐步建立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使這些文化現(xiàn)象不再顯得新奇和富有異國情調。
其二,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是實現(xiàn)英語教學目標的一個重要手段。學生對外語學習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把外語學習當成樂事,是外語教學的最佳境界,也是學生學習進步最快的時候。在以往的教學中,文化知識的缺乏常常成為學生理解語言知識的障礙。而在教學中導人相關文化知識,則會大大促進學生對語言的理解,從而使其對英語學習產(chǎn)生興趣。這與第一步是相輔相成的。文化導人與英語教學一樣,不是教師單方面的介紹,而應要求學生共同參與?梢圆扇《喾N形式來實現(xiàn)這一文化目標,如角色表演、情景對話、電影及文學作品賞析、專題講座等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其三,正確理解文化的差異,幫助學生正確理解中外文化等方面的差異,讓學生明確地意識到,無論我們對英美文化理解得多么寬廣,跨文化交流中的誤解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但我們可以努力使其減少到最小程度這就要求學生既要掌握文化的共性,同時也要更好地理解自身。這不僅有利于增強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也有利于他們英語綜合能力的提高。
3、文化交流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我們也必須認識到跨文化交流是雙向交流過程,交流雙方都了解對方的文化特征,并彼此尊重對方的文化習慣,是跨文化交流順利進行的必要條件。中國“人世”以后,隨著國際交往的更加頻繁,人們將面臨如何與來自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互溝通、交流、合作的問題。教師應培養(yǎng)學生利用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進行對比,更深刻地揭示西方文化的一些主要特征,加深學生對東西方文化差異的分辨、分析能力,從而也加深對中國文化本質特征的了解。訓練他們使用英語中介語,宣傳中華文明的燦爛文化,使他們不僅能吸收外來文化的精華,也成為我國對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使他們不僅了解本國的文化,還樂于接觸、學習其它文化,這不僅是學習表面的細節(jié),在日常生活、商業(yè)交往、國際事務中能真正尊重西方人的文化,也向他們傳遞中國的文化,在互相平等、尊重的基礎上加強往來,才能跨越因文化差異造成的障礙。
教師要在教學中遵循以下幾個原由:即實用性原則、階段性原則、適合性原則等。
(1)實用性原則:指文化導人要注重與日常交流的主要方面緊密聯(lián)系,對于那些干擾交流的文化因素,應該詳細講解,反復操練,做到學以致用;
(2)階段性原則:要求導人的文化內(nèi)容應適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注意由淺人深,由現(xiàn)象到本質,逐步擴展其范圍;
(3)適合性原則:要求所導人的文化內(nèi)容應該與教材的內(nèi)容有關,或者是教材的拓寬。文化導人教學應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語言材料,盡可能地與語言教學同行。
實踐證明,教師在教學中遵循了以上幾個原則,通過對東西方文化差異和文化歷史背景的循序漸進的介紹,加深了學生對教材中涉及到的文章文化的理解,同時也提高了他們的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3.1文化教學的內(nèi)容
我國語言學家張占一曾把語言教學中的文化背景知識按功能劃分為兩種:知識文化和交流文化。知識文化是指一個民族的政治、經(jīng)濟、教育、宗教、法律、藝術等文化知識;交流文化是指兩個文化背景不同的人進行交流時,那些影響信息準確傳達的語言和非語言因素,包括問候、致謝、稱呼等習語和委婉語、禁忌語等。教師要做到既不放棄知識文化的積累又要加強交流文化的教學。
文化教學應注重知識文化,以提高學生的文化意識和文化修養(yǎng)為主,了解西方人的價值觀及思考問題的方式等。交流文化的傳授應該從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人手,教師主要向學生講述英漢常用語在語言形式和風俗禮儀等方面的差異。
3.2課堂教學是學生獲取文化知識的重要途徑
外語教學不同于母語教學,它必定要涉及目的語的民族文化問題、本族語的民族文化問題以及跨文化比較問題。在英語教學中,我們往往只注意到本族語對學習外語的干擾而忽略了其本身社會文化因素的干擾。人們都說學習外語跟孩子剛學說話的情形類似,孩子在學習母語時,語言能力和社會文化知識是同時獲取的。而在外語學習中,教師組織的課堂是學生主要的語言學習環(huán)境,學生所需要掌握的文化背景知識往往通過教師在課堂上傳授。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在講授語言知識的同時有意識地傳授社會文化知識,從而提高對中外文化差異的敏感性,使學生具有初步跨文化交流能力。
相關論文查閱:大學生論文、工商財務論文、經(jīng)濟論文、教育論文 熱門畢業(yè)論文
【文化交流與英語教學】相關文章:
中學生文化交流能力的培養(yǎng)11-14
日跨文化交流中語言沖突問題探究03-29
淺析文化交流與傳播視野下的幼兒園雙語教學03-07
面向21世紀的中外文化交流論文03-22
淺析多元文化交流與陜西地區(qū)親屬稱謂語的翻譯12-07
實現(xiàn)跨文化交流為目的優(yōu)化高職日語教學分析02-27
跨文化交流與當代留學生文學研究論文提綱03-27
英語教學論文04-01
談大學英語教學與中學英語教學的銜接12-10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