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前上海爵士樂傳播發(fā)展初探
內容提要 本文對建國前爵士樂在上海的傳播方式和發(fā)展形式進行了概述,并且對爵士樂的傳入、早期的流行情況及其與當時其它流行音樂、傳統(tǒng)音樂樂種的相互影響等問題作出了具體的探討與分析。
關鍵詞 爵士樂 陳歌辛 姚敏
爵士樂是20世紀以來對整個世界音樂的發(fā)展起到過深遠影響的一個新型樂種。在音樂史的廣闊海洋之中,爵士樂僅僅是一個“小弟弟”,但從整個20世紀音樂思想的發(fā)展和音樂形式的發(fā)展流變來說,爵士樂又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大哥哥”,時常與各種傳統(tǒng)和現當代樂種融合、分離,深刻影響著世紀音樂的發(fā)展導向和音樂思維的傳承。所以,研究爵士樂在中國的傳播和影響就更具有典型意義。爵士樂的引入,其影響不僅僅是給人以一種全新的音樂風格和審美視角,與爵士樂自身相關的表演和傳播方式也相應地引入進來。對爵士樂的流傳起重要作用的傳播方式這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經常被人們忘記,卻正是這一重要環(huán)節(jié)對爵士樂的傳播起了不可磨滅的影響。本文擬從爵士樂在解放前我國上海的傳播情況為主要內容,簡要地敘述一下當時爵士樂在上海發(fā)展傳播的大概情況。
20世紀是個多元文化的世紀,任何音樂的流傳都是這樣, 文化的傳播和擴散都不會再是單線條的。不同于其他文化呈現出的面狀或帶狀的傳播方式,爵士樂的傳播擴散呈現出的是一種源自一個中心始的放射狀的多線條擴散方式。具體表現為自美國為中心,通過樂手和樂隊的擴散;唱片的流傳;各種海報、廣告的宣傳,逐漸深入到全球的各個角落。 最早能夠找到爵士樂在中國登陸的時間大約為20世紀初。 演出的場所受到限制,基本集中在租借區(qū)、在文人匯聚區(qū)和商人、政要聚集區(qū),舞廳夜總會等場所。流行不廣,限于一些人群,主要包括黨政要員(主要指guoming黨)、大商人、大企業(yè)家等腰纏萬貫者,中產階級、小資產階級及知識分子等。
在工業(yè)化的影響下,20世紀的文化傳播方式呈現為多樣性,特別是爵士樂藝術形式基本定型以后,自身有特色的傳播方式更加多樣化。1。 借助唱片的保存和擴散。2。 隨著電影的發(fā)展,附著在電影音樂重視自身流傳擴散以求得更為廣泛的社會影響力。3。和其它藝術形式的結合也會對爵士樂的傳播起到推動作用。
任何一種文化在向外傳播擴散的過程中都會面臨這樣一個問題即本地文化與外來文化之間的碰撞與交流。這種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給人們思想文化的發(fā)展演變帶來了新的活力,是人類文明突飛猛進的“強心劑”。不同文化碰撞的時期往往是人們思想較為開放,文化較為活躍的時期。上海的經濟和思想的發(fā)展為爵士樂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發(fā)展場所,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出現了一批專業(yè)的的爵士樂的填詞和曲作家,這些人主要從事對爵士樂的拼寫,專門為當時的電影和娛樂服務,其中出現了一大批專業(yè)的音樂家,包括陳歌辛(1914—1961),作曲家、詩人、散文家、語言學家。姚敏(1917—1967),歌唱演員、作曲家。黎錦光(1907—1993),是中國流行音樂先驅黎錦暉的七弟。(黎家七兄弟在文化上都有很大的貢獻)。
代表曲目《玫瑰玫瑰我愛你》(陳歌辛),《雷夢娜》、《恰恰恰》、《夫妻相篤》、《是真是假》(姚敏),《鶯飛人間》中插曲《香格里拉》、《少年的我》、《花樣的年華》(黎錦光)。爵士樂的傳播擴散對上海流行音樂界的影響是史無前例的、巨大且持久的,雖然只有短短的20多年時間,但其經典的作品仍然流傳深遠,但就其特點來說,與我們中國對音樂的需求相差甚遠,對我國的音樂創(chuàng)作群體來說影響就更不明顯,當時音樂群體的創(chuàng)作主要分為幾種:一種是專注于傳統(tǒng)音樂的發(fā)展,一種是對西方正統(tǒng)音樂的追求,還有就是對民族對抗戰(zhàn)等群眾性的音樂創(chuàng)作。而且在傳統(tǒng)思想上,爵士樂被認為是一種娛樂的音樂,是沒有任何藝術性可言的音樂,加之爵士音樂畢竟是一種來自
外來的消遣音樂,在上海的影響面也主要是中產階級以上的少數人,對于廣大老百姓來說,這個“外來戶”并不是土生土長在中國的藝術,所以它的影響不可能會像《茉莉花》那樣深入到每一個人的內心深處。從本質上講,爵士樂的表演風格和美學品位與中國數千年來所形成的平和審美觀格格不入,即使爵士樂在中國的上海興盛了一段時間,但是根深蒂固的傳統(tǒng)思想是不可能讓這個外來的“小弟弟”篡奪了數千年來一以貫之的審美取向。所以,即便是上海在當時算是思想最為開放的中國城市,爵士樂也不可能占有統(tǒng)治的地位,只能像《天涯歌女》中《玫瑰玫瑰我愛你》一樣起一個“點綴”的作用。
爵士樂在中國的影響其實早有歷史,這種由美國黑人貧民創(chuàng)造的民間音樂在征服了白人之后,也舶來到東方,三四十年代上海的流行音樂深受其影響,曾出現過相當規(guī)模的爵士樂演出和一些頗具水準的爵士樂音樂家。不過那時的爵士樂主要是為舞廳伴舞。當時的音樂演奏與歌曲創(chuàng)作都表現出國人對爵士樂的吸收與借鑒,新鮮而單純(上海和平飯店老年爵士樂隊的演奏,依然保留著當年的影子)。幾十年的滄桑變遷,爵士樂在中國幾乎銷聲匿跡,出現了近40年的斷層。而這期間正是爵士樂重要的發(fā)展階段。爵士樂早已擺脫了四平八穩(wěn)的伴舞的音樂形式,融合了豐富的音樂風格、文化特質和演奏技巧,最具音樂自身的魅力、表現力和感染力,早已置身于高雅藝術的行列。上世紀80年代末以來,爵士樂在中國復興,并贏得越來越大的發(fā)展空間。今天的爵士樂早已超越了各種單一的音樂文化形式,發(fā)展成為一種屬于精神范疇的音樂,它最能體現音樂家靈感和和創(chuàng)新,它既有個人獨奏、小樂團,也有類似交響樂團的大樂隊編制。不僅旋律、和聲和節(jié)奏方面極具特色,更復活了古典音樂失傳已久的即興演奏。此外,爵士樂強勁的節(jié)奏、復雜的和弦體系以及高超的演奏技巧等等都因音樂家不同的喜好、文化背景和生活體驗而有不同的反映和表現。爵士樂通過它獨特的音樂語言,從不重復的、飽涵豐富文化特征的、極具個性的靈活的音樂演奏,時而低沉憂傷,如泣如訴,時而強勁高亢,激動奔放,直探聽者的心底,給人深刻的精神體驗和心靈的喜悅。爵士樂最引人入勝之處,也正在于此。
爵士音樂作為20世紀最有代表性的新型音樂文化之一,其自身的發(fā)展和變化體現了20世紀文化發(fā)展與傳播的許多新特點。研究爵士音樂在上海這個當時中國這個經濟文化最為開放的城市的傳播狀況,其在中國這個新的環(huán)境中生長、發(fā)展的狀況體現出了很多新的文化傳承特征。本文無力對爵士音樂與中國音樂相結合的具體情況進行展開論述,謹借此文引出這一涵蓋面相當廣的課題,拋磚引玉,望以后專家學者們能夠對這一課題作更為深入細致的研究。
參考文獻
[1]汪毓和:《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第2次修訂版),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第20—150頁。
[2](美)P。古拉爾尼克等:《藍調百年之旅》,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第1—100頁。
【建國前上海爵士樂傳播發(fā)展初探】相關文章:
高職教育和諧發(fā)展初探11-24
手機報科技傳播的現狀與發(fā)展對策11-19
淺談旅游管理專業(yè)發(fā)展現狀與發(fā)展對策初探11-16
溫泉度假酒店的現狀與發(fā)展初探11-24
體育社會學的發(fā)展研究現狀及發(fā)展思路初探11-22
電視的傳播發(fā)展方向的分析論文03-10
體育發(fā)展戰(zhàn)略與奧運戰(zhàn)略關系初探02-23
新聞傳播學專業(yè)期刊的學術發(fā)展與變遷03-28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