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談教育應該是一門藝術
論文關鍵詞:教育 藝術
論文摘要:教育的對象是“人”。所以教育應講究藝術。教育藝術包括非語言藝術和語言藝術。非語言藝術就要求教育者在行動上以身作則,讓學生學習效法;語言藝術就是要求教師對自己的教育語言優(yōu)化組合,使其感動學生之心,進而落實于行;還有對學生的批評更要講究藝術,要動之以情曉之于理。
我們都知道,“技術”作用的對象是“物”,而“藝術”,作用的對象是“人”。
我們教育作用的對象是“人”,尤其是我們的初中教育作用的對象不是一般的“人”;他們是少年,他們思想活躍,行為好動,朝氣蓬勃,可塑性極強,是生龍活虎的“人”,處在長身體,形成世界觀的時代。所以,我們初中教育更應該是一門藝術,不能把他看成是一門技術,更不能把它看做是我們吃飯謀生的手段。因此,我們的工作應該用藝術的標準去衡量、要求,讓我們的工作充滿藝術的氣息,讓我們的生活涂滿藝術的色彩;讓我們初中學生充分體會到工作藝術的魅力,從而讓他們本身也逐漸具有藝術的魅力。
初中“教育”這門“藝術”包括著“非語言”藝術和“語言”的藝術。
電影藝術的初期的無聲以及當今的“啞劇”,就屬于“非語言”藝術。正是因為演員們的動作、表情、裝扮等手段,觀眾不但能設想到角色的作為表面形式的語言,而且能透視到角色深層次的內心精神世界,進而會更廣泛地聯(lián)想到社會生活,更深刻地觀照到社會生活的本質、規(guī)律。這便是“非語言”藝術手段所產生的力量。
我認為,教育者的“身教”就是“非語言”藝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以“大教育”的觀點之言,歷史上的仁人志士以及當今的英雄模范,能讓歷史上和現(xiàn)實中的人們產生“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社會效應,其重要原因正是在于這些仁人志士和英雄模范自身具有崇高而巨大的感召,內心的思想魅力。
對于學生來說,教師也同樣應該具有一種潛移默化的人格魅力。
從至圣孔子到“五四”時期教育改革的先驅蔡元培、陶行知、徐特立、葉圣陶等老前輩,再到當今教師當中的佼佼者如于漪、魏書生、錢夢龍等我們引以為榮的同志,在我輩情感和理性的心中光耀如日月,矗立如豐碑;望其項背,驚贊、敬仰之情沛然乎心中。這便是他們從言到行、從表到里演化成的對我們所產生的一種撼動心的藝術力量。
我們教師的儀表言談,舉止行為,氣質學識、人品修養(yǎng)、興趣習慣、為人處世等等,這都應該屬于“非語言”教育,都應讓學生覺得我們這諸多方面都蘊含著藝術的感化力,對學生將產生思想遷移,人格呼喚、價值衡量、信仰指南,甚至終極人生觀的構建,一生從事職業(yè)的選擇以及日后事業(yè)的成功的藝術的感召和催化作用,從而在學生心靈的層面上乃至生活行為上整合成“導之以德”“導之以行”的藝術話了的近距離的“高標”。古人說“以生教者從”,就是這個道理。
除“非語言”藝術“身教”外,屬于“語言”藝術的“言教”在教育活動中亦占極大的比重;因此,我們的教育教學的語言也要富有藝術色彩。因為“人聲之精者為言,文辭之于言,又其精也”。更兼“言之無文,行兒不遠”。我們教師的“言教”,如果是千篇一律的內容、平淡無味的話語,不求抑揚的語調,那就恰似床頭中標的“滴答”,則只能麻木學生的聽覺,催學生懨懨欲睡;而那些生動、優(yōu)美、亦莊亦謔的語言會讓學生影響深刻、記憶猶新,甚至終生難忘,“言以文遠,誠哉斯驗”(劉勰《文心雕龍•情采》)。再者,無論是教育語言還是教學語言,本身就應該是一篇抑或是一段文章,或記敘,或抒情,或說明,或描寫。既然是文章,就應該有文學藝術的色彩。所以,我們相在運用“語言”進行教育教學時,就應該對“語言”進行文學藝術加工。這不僅能使運用“語言”進行教育教學的效果良好,而且有益于培養(yǎng)學生善于說話的能力——這是未來人才的必須具備的素質之一。
再談談屬于另外一種“言教”方式、內容的“批評”。“批評”,且不要說做到“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情通則理達”需要有藝術,就是“批評”學生時要運用正確手段、方法,促使學生取長補短以修于己,見賢思齊以顯于行;“評”,從“言”,從“平”,即時說老師“批評”學生之“言語”要公平,態(tài)度要和平,心平而氣靜,讓學生在聆聽“批評”之“言語”時,如沐春風,如潤細雨,含蓄委婉可銘心,寓趣寓理跟更啟智。這樣,使師生雙方互動的教育“場”成為溫馨的精神家園,師生雙方的胸襟均呈凈明的狂光宇空。因為批評的方法得當,語言含情,態(tài)度和藹;于是心靈溝通,感情交融,消除了內化的過程中的心靈障礙,批評產生了良好的效果,達到了理想的目的。
反之,如果批評不講究藝術,會弄巧成拙,適得其反,師生關系緊張,我們的教育教學也一定會會失敗。這樣的“批評”絕不可取。
郭沫若先生曾說:“我所說的生活藝術化,就是說我們的生活時常體驗著這精神!……要把我們這個自己做成一個藝術!……倘若他們的生活都具有藝術的真精神……那么這個世界便成了一個理想的世界了。”(《郭沫若談創(chuàng)作》P15上海文藝出版1980年版)我們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應當追求這樣的“理想世界”。
我們的“教育”實質上是一項工程,是人類構建整個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大廈中一項浩大而復雜的工程。在完成這一工程時所做的一切工作,包括生產者——我們教師——都應該藝術化。于是,我們的學生幸運,我們的教育興旺,我們的國家也一定會繁榮昌盛。
參考文獻:
[1] 郭沫若.郭沫若談創(chuàng)作上海文藝出版社.1980年
[2] 劉勰周正普.文心雕龍•情采.中華書局出版 .1986
畢業(yè)論文范文查看下載 查看的論文開題報告 查閱參考論文提綱
查閱更多的畢業(yè)論文致謝 相關畢業(yè)論文格式 查閱更多論文答辯
【談教育應該是一門藝術】相關文章:
談哲學思想的藝術發(fā)揮08-02
談教育論文的寫作08-29
談幼兒的環(huán)保教育08-21
談語文教學中的導入藝術08-23
談高校藝術理論教學的新模式05-19
體育教學與成功教育談05-03
談中國傳統(tǒng)藝術在教學中的應用08-12
談高校藝術設計專業(yè)教學改革08-13
談科普展品形象藝術設計論文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