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析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滲透
淺析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滲透程婉琪(天津市市政工程學校)【摘要】本文從對外漢語教學文化滲透的意義出發(fā),探討對外漢語教學中文化滲透的原則和方法途徑,以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增強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提高對外漢語教學效果。
【關鍵詞】對外漢語教學 文化滲透
對外漢語教學既是一種語言的教學,又是一種文化的滲透。對外漢語教學應以語言教學為主,同時緊密結合相關的文化教學,要通過漢語言中蘊含的文化因素來進行語言知識的解釋、傳授、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和言語技能的訓練。所以說,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因素不容忽視。
一、對外漢語教學中文化滲透的意義
在學習目的語的過程中,要排除不同文化之間交際上的文化障礙和文化沖突,最重要的是找出兩種語言中 ( 包括非語言因素 ) 文化上的差異因素,掌握目的語的文化背景,學生他才能真正掌握這門語言。
美國文化人類學家奧伯格(Kalvero Oberg,1960)提出 :“由于失去了自己熟悉的社會交往信號或符號,對于對方的社會符號不熟悉而在心理上產生的深度焦慮癥”,他稱其為“文化休克”。在產生文化休克后的這一階段,文化教學的內容變得尤為重要,因為這種文化滲透有助于激發(fā)學生們的學習動力,有助于他們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學習中熟練地進行交流、準確無誤地表情達意。為此,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滲透,核心應著眼于跨文化,著眼于用文化的觀念去提升語言教學,為語言教學服務。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滲透應該是一種具有多元性質的文化對比,它不僅包括文化的傳授,還涉及到學習者母語文化的認同和比較,培養(yǎng)和提升學習者跨文化交際能力。
二、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滲透原則
1、漸進性原則。學生的學習是分階段、分層次增長的,認知水平也在不斷地提高,不同層次、不同階段的漢語教學對文化知識的需求也不盡相同。因此文化導入和滲透,要在不同的教學階段,根據學生的語言水平、接受和領悟能力,由少到多、由淺到深,由簡到繁、循序漸進,切不可操之過急。
2、適度性原則。文化滲透是為語言教學需要服務,切勿喧賓奪主,把語言課上成文化知識課。如果文化知識的傳授過多過濫,沒有實用性,不但不會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語言,反而增加他們的學習負擔,產生不必要的畏難情緒,那么將文化因素在教學中作這樣的滲透必然是失敗的。
3、主流性原則。文化滲透的內容,重點應是在當代文化上。
凡屬于主流文化的內容,有代表性的文化,教師都應該結合教學實際需要,詳細講解,以期達到有效的跨文化交際效果。
4、實踐性原則。對外漢語教學中文化滲透的目的不僅僅是讓學習者掌握知識,更重要的是把這些知識轉化為跨文化交際中的交際能力,在交際中能用理論指導實踐,并且應該在實踐中把握文化的變化趨勢。
三、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滲透方法
1、對比分析法。有比較才有鑒別,這是普遍運用于對事物的認識過程的方法。對比分析法是第二語言教學的重要方法,它能幫助學生認識母語語言和文化的干擾,克服學習者的心理障礙。如在考慮問題時,中國人喜歡從對方角度出發(fā),而西方人往往從自身角度考慮,所以英語中的“Can I helpyou?”翻譯成漢語時要把主語和賓語顛倒,表述為“你需要幫助嗎 ?”再如,許多動物名稱詞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差異是很大的,如“狗”這個詞在漢英兩種語言里表義都是一樣的,但中國人常用“狐朋狗友”、“狗眼看人”、“狗仗人勢”、“狼心狗肺”之類貶義詞語;而英語中諸如“a lucky dog”(幸運兒)、“work like a dog”( 拼命地工作 ) 等用語卻表明狗在英語國家的地位之高。這時,教師可采取比較法,對學生進行講解,有助于學生理解用語規(guī)則和習慣。
2、課堂演示法。教學實踐中我們不難發(fā)現,有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容易出現“以己度人”的心理,把自己心理感受不自覺地應用于對新語言的理解,這時往往容易產生認知誤區(qū)。如漢語常用到的問候用語“吃了嗎”、“去哪兒呀”等,其實只是表達一般的打招呼和問候用的話,并不是真正有意關心你的行蹤,也不是想知道你是否用過餐。而西方人習慣認為這些問題純屬個人隱私,不能隨便問,初次接觸容易當真,產生逆反心理。這時,可以采取用教學電影的演示方法,如馮小剛導演的《非誠勿擾》、李安導演的《推手》等,都對中國文化內涵、當代生活面貌進行了全面展示,可以直觀、有效地消除學生的排斥心理。
3、寓教于樂法。語言學習的目的在于運用,而學習語言的難題之一是缺乏語言環(huán)境。即使留學生身處中國的課堂之中,也難免保證語言環(huán)境的真實性。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千方百計地為學生創(chuàng)造語言環(huán)境,可以利用照片、課件、幻燈、錄像等現代教學設施和手段給學生展示和介紹民族的風土人情和地理風貌等,采取寓教于樂的形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在輕松的環(huán)境中學習和掌握語言知識和文化背景知識,進而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4、調查實踐法。教師針對學生感興趣的話題,預先設置調查目的、調查方式、調查計劃,設置第二課堂,開展豐富活動,讓學生自己通過收集材料、訪談提問、分析總結,自我滲透。
如,西方人自尊心較強,向別人提供幫助的方式和程度應根據接受方的愿意程度而定,這與中國傳統(tǒng)的尊老愛幼、扶弱助殘的習俗容易造成沖突。學生往往感覺諸如在公交車上老年人不提需求也主動讓座等,過于主動、對被幫助者不夠尊重。
可通過調查法對這個認知誤區(qū),組織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走上街頭對上述問題進行訪談,采用中國式的稱呼用語與路人進行交流,詢問路人對中國尊老愛幼的理解,記錄談話結果,在課堂上進行分析總結。
綜上所述,在對外漢語教學中進行文化滲透,是對外漢語教學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文化特性的滲透體現在對外漢語教學各個方面,必須掌握認知規(guī)律,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采用靈活的教學方式,將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有機地融合為一體。
參考文獻:
[1] 李泉 . 對外漢語教學理論思考 .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
[2] 鄧時忠 . 對外漢語教學的文化學思考 . 云南師范大學學報 ,2006,4(4):1-4.
[3]廖智宏.對外漢語教學文化的導入.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12).
【淺析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滲透】相關文章:
淺析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交流11-27
淺析作文教學中的美育滲透03-06
物理文化在物理教學中的滲透12-11
英語教學中的德育教育滲透淺析03-16
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滲透淺談的論文02-20
淺析對外漢語教學模式的理論與應用03-18
淺析高中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12-04
英語教學中漢文化的參與和滲透03-19
對外漢語教學中的中西文化交際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