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論孔子“為政以德”的思想
孔子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xué)派的創(chuàng)始人。本文探討了孔子提出的“為政以德”的政治主張,并分析了其現(xiàn)實借鑒意義。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論孔子“為政以德”的思想,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論孔子“為政以德”的思想 篇1
早在兩千多年前的諸子各家,在推出自己的政治主張時,就表達出對清廉政治的向往。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儒家學(xué)派的創(chuàng)始人孔子,可以說是廉政思想理論的倡導(dǎo)者,他主張仁政德治的同時,“禮治”卻始終貫穿其中。孔子在充分借鑒西周初期“明德慎罰”思想的基礎(chǔ)上,主張以德治國。用道德手段來達到治國安民的目的,對后世封建統(tǒng)治階級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在《論語.為政》篇中,孔子把實行德治放到了治國的核心地位,他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這種思想在當(dāng)時雖未被認同,但卻為西漢以后的歷代統(tǒng)治者提供了一條治國良策。
一、“為政以德”思想的提出
在孔子看來,社會的發(fā)展與進步是必然的,而且每一種進步,都是以前一種社會形態(tài)為基礎(chǔ)而自然孕育的,所以他說:“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薄墩撜Z.為政》但國家的興衰,政權(quán)的存亡,則主要取決于統(tǒng)治集團是否賢明。認為只有統(tǒng)治集團的賢明,才能夠?qū)嵤皭勖、惠民”、“使民于義”的德政,反之,則實行暴政,必然會導(dǎo)致天下大亂,最終喪失政權(quán)。所以,對于商湯伐桀、周武伐紂給予了肯定,認為“德喪”,是夏桀、商紂失去天下的根本。同樣,對于春秋社會的那場混戰(zhàn),權(quán)力傾軋的局面,孔子認為是“禮樂崩壞,天下無道”的結(jié)果。為變天下無道為天下有道,孔子周游列國,提出了“為政以德”的政治思想,企圖通過對西周社會制度的“改良”(即損益),為新興的封建領(lǐng)主階級開劈一條治國平天下的政治路線。
二、禮治,是實現(xiàn)“為政以德”的根本保證
禮治,是孔子“為政以德”思想的具體施政綱領(lǐng),更是“為政以德”思想得以實現(xiàn)的根本保證?鬃诱J為必須通過教化來開啟天下人之“仁”心,通過人的道德自覺來實現(xiàn)禮治,因此,他特別強調(diào)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并進一步論述了“仁”與“禮”的辨證關(guān)系,指出,“仁”是“禮”賴以存在的靈魂,“禮”是“仁”的具體表現(xiàn)形式。失去“仁”則“禮”無存在的意義,反過來,沒有“禮”的規(guī)范制約,則“仁”無法表現(xiàn)亦無以保證,同樣發(fā)揮不了作用。因此,他說:“禮云禮云,玉帛乎哉?”(《陽貨》),“人而不仁如禮何”?指出一個人,如果不“仁”,即使知“禮”,也不過上虛偽的擺設(shè)罷了,充其量是一個偽君子。禮的存在與鞏固,要以人的道德自覺為基礎(chǔ),并舉例說:“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wù)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歟”(《學(xué)而》)!靶€笔侨手,而“犯上”與“作亂”,乃大逆不道之舉,為“禮”法之所不容,一個人,如果具有“孝悌”這樣的仁心,就自然不會產(chǎn)生“犯上”的動機而作亂。因此要想成為真君子,則必須以仁為本,修心養(yǎng)性。反過來,一個人若徒有仁德之心,而不“修禮”,則同樣難成君子。他說:“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泰伯》)一個人,如果只有恭、慎、勇、直等德性而不知禮,則其行為無以指導(dǎo)、規(guī)范,他的仁德不僅表現(xiàn)出來,甚至?xí)屡c愿違,走向反面,因而,“禮”自然應(yīng)成為君子修心養(yǎng)性的基本內(nèi)容之一,知禮的程度,標(biāo)志著君子德性修養(yǎng)程度。
三、“以民為本”是“為政以德”的政策綱領(lǐng)
“以民為本”,是“為政以德”思想的政策綱領(lǐng),要求當(dāng)政者在制定具體的“使民”政策時,必須充分考慮民眾的利益,不過度的“傷民”、“害民”,而盡可能地“利民”、“惠民”,給民眾提供一個相對寬松的修養(yǎng)生息的政治環(huán)境,絕不能與民爭利而厚征斂聚,剝削過度。因此,他極力反對季孫提高對農(nóng)民征收稅率的做法,指出:“君子之行也,度于禮。施取其厚,事舉其中,斂以其薄”(《左傳.魯哀公十一年》);在回答子張“如何從政”的提問時,提出了要“因民之利而利之”,“擇可勞而勞之”(《堯曰》)的“役民主張”;不僅如此,孔子更進一步提出對百姓要“富而后教”:子適衛(wèi),冉仆。子曰:“庶矣哉!”
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痹唬骸凹雀灰,又何加焉?”曰:“教之”(《子路》)
所謂“教之”,就是要通過教化手段。提高百姓的文化素質(zhì)和道德修養(yǎng),使百姓能夠正確理解當(dāng)政者的“善政舉措”,自覺自愿地服從統(tǒng)治,擁護統(tǒng)治。他反對用單純政令刑罰強迫百姓順從其統(tǒng)治的做法。尖銳地指出:“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意即有失身份)!(《堯曰》)并將此謂之“四惡”而加以批判。
孔子只所以提出要“以民為本”,是他認識到了民心是政權(quán)的基礎(chǔ),人民主宰歷史的真理。因此他提出了著名的“載舟覆舟”論斷:“丘聞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君以此思危,則危將焉而不至矣!”(《荀子.哀公》),這在春秋時期,是難能可貴的。正因為孔子看到了人民的力量,所以他告誡當(dāng)政者,“足食、足兵、民信”是治理好國家的3個基本要素,尤以“民信”最為重要。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己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顏淵》)
四、“德主刑輔”是“為政以德”的法治理念
孔子的“為政以德”思想,并不排斥以政令刑罰為基本特征的法律手段,而是認為,法律作為一種明辨是非,教人“可為與不可為”的國家強制手段,本身必須符合“仁”的原則和“禮”的規(guī)范要求,只有這樣,才能懲罰得讓百姓誠服而自覺維護統(tǒng)治者的意志,否則,“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子路》)并且他進一步指出,法律,只是治理國家的一個輔助手段,而不是根本。統(tǒng)治階級只有將其政治統(tǒng)治建立在道德教化的基礎(chǔ)上,培養(yǎng)起符合其統(tǒng)治意志的社會道德觀念,依靠人的道德自覺,才是保障天下太平的根本。所以,他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為政》)就是說,單靠法律禁令來引導(dǎo)百姓,用刑罰來強迫百姓的行為,百姓只會為避免犯罪受罪而被迫遵守法令,并沒有犯罪的羞恥感,但若用道德教化來引導(dǎo)百姓,用禮制來約束百姓的行為,百姓就會有了羞恥之心,就會自覺地走上正道,(即維護統(tǒng)治者的統(tǒng)治,遵守統(tǒng)治者的統(tǒng)治秩序)。他的這種思想,對于我們今天的法制工作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仍然具有相當(dāng)重要的借鑒意義。
五、結(jié)語
總之,孔子所建構(gòu)的為政以德的政治思想理論,在中國政治思想發(fā)展史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不朽的價值,因而受到歷代政治思想家的高度重視,對于穩(wěn)定中國古代社會的政治秩序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孔子的“為政以德”思想,仍然值得繼續(xù)研究,剔除糟粕,汲收精華,為進一步完善民主法治服務(wù)。
論孔子“為政以德”的思想 篇2
一、正己為先
正己是孔子為執(zhí)政者提出的首要行為準則,他要求為政者實行德治,必先努力修行自己的品德,端正自己的行為。一是正己必先自立。他一再提醒為政者要以德修身、“修己安人”;“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可知也”;“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在他看來,“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年四十而見惡焉,其終也已”;“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迸c其碌碌無為一生,還不如“朝聞道,夕死可矣!倍钦翰拍苷。當(dāng)季康子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他還認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薄捌堈渖硪樱趶恼鹾斡?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他還把為政者之德比作風(fēng),老百姓之德喻為草,“草上之風(fēng)必偃。”為此,為政者必須做到“先之,勞之”;“先有司!敝挥羞@樣,才能“茍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比钦阂斞陨餍小>褪且谎砸恍幸灾,要“言思忠、事思敬、貌思恭!笨鬃影阎斞陨餍幸暈槿说闹匾返轮,要求做到“訥于言”,“先行其言而后從之”;反對言過其行、言不及義、道聽途說,認為“巧言亂德”、“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在“訥于言”的同時還要“慎于行”、“行篤敬”、“行之以忠”,真正做到言語忠誠真實,行為“敬事而信,”容貌舉止恭敬端莊。四是正己要自省改過!叭诵,必有吾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而改之!币(jīng)常做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見不善如探湯”;“躬自厚而薄責(zé)于人”;“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蓖瑫r,還要“見其過而內(nèi)自訟”;“過則勿憚改”;“不貳過!敝挥袨檎咭陨碜鲃t、“為政以德”,那么老百姓才能“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二、寬厚為懷
“仁政”是孔子推崇的施政之道,而寬厚、愛人則是“仁政”的本質(zhì)、核心和第一要義。在《論語》一書中,論及“仁”處多達109次,孔子一生頑強執(zhí)著,就是為了推行仁政,追求仁道。他要求為政者應(yīng)以寬厚的態(tài)度來治理國家和對待人民,“居上不寬……吾何以觀之哉?”這里的寬厚態(tài)度實際就是“仁”的胸懷。他所說的“仁”就是“愛人”,“好仁者,無以尚之;”“唯仁者,能好人”。他把愛人看成是人生的一種美德,認為不具有“愛人”的思想,就不可能達到“仁”的標(biāo)準。他還以“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作比,進一步說明“水火吾見蹈而死者矣,未見蹈仁而死者也!薄墩撜Z·鄉(xiāng)黨》里曾記載有這樣一則故事:“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倍潭淌䝼字,通過記述孔子因馬棚火災(zāi)而問人不問馬的對話,生動表現(xiàn)了他重人賤畜的仁道精神。怎樣全面理解和準確把握“仁者愛人”的具體內(nèi)涵呢?孔子與子張的一段對話給于了精辟地答復(fù)。子張曾問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弊訌堄謫柲奈逭,孔子答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比绾尾拍苓_到“仁者愛人”之境界,孔子認為“為仁由己”,求仁、成仁是一種自覺的、主動的道德行為,只有依靠本人努力追求,才能求仁而得仁,欲仁而仁至。他反復(fù)強調(diào):“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茍志于仁矣,無惡也”;“當(dāng)仁不讓于師”;“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人,有殺身以成仁!庇纱丝磥,真可謂是生命誠可貴,仁者價更高。這也就是孔子一生“知其不可而為之”,不懈追求仁道動力之所在。
三、教化為重
富而且教是孔子德政思想的基本內(nèi)容,也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提高全民思想道德素質(zhì)之關(guān)鍵?鬃右蟾幻,但又強調(diào)在富民的同時進行道德教化,用德去誘導(dǎo)、教育老百姓,使人向善。孔子在推行教化的過程中,強調(diào)以德為先,他的整個學(xué)說有一個最主要的特點就是認為人的內(nèi)心的道德水平?jīng)Q定人的行為的高低,只有拯救人心,才能拯救世界。因此,孔子認為教化目的是培養(yǎng)人的良好道德品質(zhì),并將教育內(nèi)容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xué)四科,而置德于諸科之上,“立于道,據(jù)于德”,以此造就一大批仁人志士。在“道之以德”的同時,孔子認為還應(yīng)“齊之以禮”,用禮來約束老百姓行為,使老百姓“有恥且格”!岸Y,國之干也”;“不知禮,無以立”;“不學(xué)禮,無以立”;“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禮,經(jīng)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币虼,要通過教化使老百姓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痹诙Y教這一問題上,孔子認為“道之以政、齊之以刑”只能使“民免而無恥”;只有“約之以禮”才能使老百姓知恥且自覺地來遵守,這反映了孔子對老百姓人格的尊重、價值的肯定和地位的提高。在推行教化的具體方法上,孔子倡導(dǎo)“載己行化”、“湯之灌雪!彼J為:“雖有國之良馬,不以其道服乘之,不可以道里。雖有博地眾民,不以其道治之,不可以致霸王!币虼耍由衔徽弑仨毻菩小捌呓獭,即:“上敬老則下益孝,上尊齒則下益悌,上樂施則下益寬,上親賢則下?lián)裼眩虾玫聞t下不隱,上惡貪則下恥爭,上廉讓則下恥節(jié)!逼呓陶撸爸蚊裰疽病,它可以使民“棄惡如湯之灌雪焉”,“近者悅服,遠者來附,政之致也!
四、誠信為本
“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在孔子的思想中,誠信乃誠意正心之基,立身處世之本,只有誠信,才能不自欺,慎其獨,德潤身,“窮理正心,修己治人!笨鬃影研乓暈椤叭省钡奈宸N美德之一,“不寶金玉,而忠信以為寶!痹谌松摒B(yǎng)上強調(diào)“無信不立”,“信則人任焉”,“與朋友交言而有信”,“不信無復(fù)”,“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小車無,其何以行之哉?”正如他答魯哀公問“取人之法”時所言:“弓調(diào)而后求勁焉,馬服而后求良焉,士必愨而后求智能者焉。不愨而多能,譬之豺狼不可邇。”他認為達到了誠信境界,站著就好象看到“主忠信”幾個字顯在自己眼前,坐車上就仿佛看見“主忠信”幾個字刻在車轅的橫木上。只有這樣,才能使“朋友信之”,“雖蠻貊之邦,行矣!比绾尾拍茏龅秸\實守信呢?就是要象孔子講的那樣以誠待人“三不以”:一是“不以辭盡人!辈谎赃^其實,不口惠而實不至,“問人之寒,則衣之;問人之饑,則食之;”“于有喪者之側(cè),不能賻焉,則不問其所費;于有病者之側(cè),不能饋焉,則不問其所欲;有客不能館,則不問其所舍。”二是“不以口譽人!辈豢谑切姆,言不由衷?鬃臃浅拹夯ㄑ郧烧Z偽君子,指出“巧言令色,鮮矣仁”;“巧言亂德!币虼,他直陳己見:“吾之于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也!比恰安灰陨H人!辈幻嫔菩膼,表里不一?鬃右暵手睘樽鋈艘训酵ㄟ_境地之表現(xiàn),“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在他看來,“君子之于明友也,心必有非焉,而弗能謂‘吾不知’,其仁人也”;“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惶惶而不信,吾不知之也!睆倪@些字里行間,無不流露出了他對貌合神離、“匿怨而友其人”之徒的深惡痛絕!
五、忠恕為道
“忠恕之道”乃孔子“一以貫之”之道,孔子對曾子說:“參乎!吾道一以貫之!痹诱f:“夫子之道,忠恕而己矣!庇纱丝梢,忠恕貫穿于孔子全部思想,有了忠恕的思想基礎(chǔ),在自身修養(yǎng)上要達到了仁的境界也就容易了;只要本著忠恕原則,在為人處世上什么事情都好辦了!爸摇闭,有誠懇為人之心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比∪诵疟仨殹盀槿酥摇、“行之以忠”,不能“謀而不忠乎!薄爸摇笔且环N心靈美的表現(xiàn),就是要成人之美,不能成人之惡,舍身處地成全別人,但愿人人過的比自己好,決不能有害人之心,更不能設(shè)置陷井讓別人往里跳。就“恕”的內(nèi)容來看,包含有“寬恕”、“容人”之意,“恕”者,無絲毫害人之意也?鬃釉诨卮鹱迂暋坝幸谎钥梢远K身行之者乎”之問時說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边@就是常言所說的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八 币彩强组T儒學(xué)中最為頂上的功夫,“恕”道之難,難于上青天。難怪就連孔子的高材生子貢說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時,孔子坦言相告:“賜也,非爾所及也。”
六、思義為要
在《論語》一書中,“義”多與“利”相對,如“見利思義,”“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等等。在孔子的義利思想中,他認為表觀在具體日常生活中,義乃先決條件,貧窮而不能忘義,如因不義而獲取富貴,君子當(dāng)不齒。他曾告誡人們“毋見小利,”“見小利則大事不成,”“茍患失之,無所不至矣!彼浅Y澷p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的安貧樂道處世態(tài)度,還樂觀地言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睂Υ,他又進一步闡明了自己觀點:“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边@就是常說的君子取財有道?鬃硬粌H如此而言,而且依言而行,他一生積極追求功名,實現(xiàn)政治抱負,也曾獲得過相應(yīng)豐厚的待遇和顯赫的政治地位,但他從不以失義而取利。當(dāng)齊景公欲將廩丘城邑劃給孔子作封地時,他因其政治主張未被采納而堅辭不受。這正是他“先事后得,”“先難而后獲,”“敬其事而后其食,”“見得思義、義然后取”思想的真實體現(xiàn)。
論孔子“為政以德”的思想 篇3
孔子“為政以德”思想產(chǎn)生的背景
春秋末年是中國社會新舊秩序交替、由奴隸制開始向封建社會過渡的大動蕩、大變革時期,“社稷無常奉,君臣無常位”。孔子身處于這樣一種“禮崩樂壞”的社會轉(zhuǎn)型期,他認為“天下無道”。
面對這種“天下無道”的困亂局面,孔子為實現(xiàn)變“天下無道”為“天下有道”的社會理想而提出了一系列治國理政的政治主張,其中“為政以德”是其重要的主張之一,他認為只有以“德”來修煉“為政”者(包括天子、諸侯、大夫等),才能恢復(fù)先王時代的盛德大業(yè)和維系當(dāng)今政權(quán)的長治久安。
孔子“為政以德”思想的內(nèi)涵
“為政以德”是對為政者政治品質(zhì)和道德修養(yǎng)提出的要求,這是孔子政治倫理思想的核心內(nèi)容,也是德治思想的邏輯起點!暗隆睂τ凇盀檎闭呤潜夭豢缮俚。那么,為政者應(yīng)具備哪些“德”呢?孔子的“為政以德”思想包括:好學(xué)善思、政者正也、以民為本、選賢與能、和而不同、勤政廉政。
1.好學(xué)善思——為政之源
好學(xué)善思是為政的源泉。《論語·子張》中有曰:“仕而優(yōu)則學(xué),學(xué)而優(yōu)則仕!边@句既樸素又富含哲理的經(jīng)典話語,幾千年來一直在影響著中國的讀書人與為政者,也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演繹著為政與為學(xué)的辯證關(guān)系。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為人、為政的最高思想境界?鬃又鲝堃詫W(xué)求仁,以知達仁,以仁為政。他強調(diào)好學(xué)是達到“仁”的境界的重要條件。認為仁者并非天生而成,而是通過后天的學(xué)習(xí),以“學(xué)”求“仁”,以“知”達“仁”?鬃诱J為學(xué)習(xí)是修身的起點,也是安身立命的根基,他說:“不學(xué)《詩》,無以言”,“不學(xué)禮,無以立”?鬃釉凇墩撜Z·學(xué)而》中還論述了好學(xué)對提升個人修養(yǎng)的重要性,“君子不重則不威;學(xué)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睘榱俗尩茏幼⒅貙W(xué)習(xí),孔子告誡說:“好仁不好學(xué),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xué),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xué),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xué),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xué),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xué),其蔽也狂!
孔子強調(diào)既要好學(xué),又要善思,做到學(xué)思結(jié)合。讀書時既要堅持閱讀與思考的統(tǒng)一,“學(xué)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xué)則殆”,在廣泛閱讀的基礎(chǔ)上對現(xiàn)實中的疑惑進行深入的思考;又要堅持讀書與運用相結(jié)合,聯(lián)系實際,知行合一,通過理論的指導(dǎo)、利用積累的知識來洞察客觀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在讀書的過程中增強運用能力,在運用的過程中提高讀書水平,這是為政者勝任領(lǐng)導(dǎo)工作的內(nèi)在要求和必經(jīng)之路。所以說,好學(xué)善思是為政的源泉。
2.政者正也——為政之基
“政者正也”是為政的基石。季康子問政于孔子?鬃訉υ唬骸罢撸。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孔子認為,政字的意思就是端正。品行端正是每一位為政者必備的從政修養(yǎng)。為政者道德品行的優(yōu)劣直接影響民德、民風(fēng)?鬃痈挥姓芾淼刂赋隽恕熬又嘛L(fēng),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fēng),必偃”。自古以來,民眾總是把為政者稱之“父母官”。一般來說,為政者重視道德,推崇禮義,尊重賢哲,使用能者,沒有貪利之心,這樣一種風(fēng)氣就會影響老百姓也學(xué)禮義,講道德,美風(fēng)俗。反之,為政者不重視道德,不講禮義,壞人當(dāng)?shù),偏好私利,賢哲隱世,這種風(fēng)氣就會影響老百姓不學(xué)禮義,不講道德,社會風(fēng)氣就會日下,唯利是圖。
為政者思想行為的“正”是其從政的前提?鬃诱f:“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彼J為行動的示范效果比政令更加管用,主張當(dāng)政者要以身作則,正道而行,因為為政者的自身品行對民眾具有極強的影響力和號召力。為政者的一言一行不只是個人行為,而是代表著一道風(fēng)尚,一種榜樣,民眾不知不覺在模仿學(xué)習(xí),所謂“君子所履,小人所視”。如果為政者每事出以公心,剛正無私,那么上行下效,民眾自然跟著走正道。如果為政者自身不正,胡作非為,營私舞弊,超然獨立于社會規(guī)范、法律之外,而下達命令或制定各種規(guī)則要求其他人遵守,其結(jié)果只會徒勞無益。所以,孔子說:“茍正其身矣,于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孔子始終認為為政者個人的品行修養(yǎng)對于從政是極其重要的,為政者只有具有高尚的德行,并以身作則,嚴格約束自己的一言一行,遵守各種社會規(guī)范,社會風(fēng)氣自然就會隨之轉(zhuǎn)化而步上正軌。所以說,“政者正也”是為政的基石。
3.以民為本——為政之核
以民為本是為政的核心。自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弊迂曉唬骸氨夭坏靡讯,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不信不立!笨鬃诱J為,備足糧食、充實軍備、取信于民,這樣就可以為政。如果迫不得已可以去掉軍備和糧食,但如果政府對老百姓失去了信任,國家就無法存在。所以,民為邦本,民為執(zhí)政之核的思想在此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xiàn)?鬃右悦駷楸镜乃枷氚ǎ簮勖、富民、取信于民。
愛民?鬃诱J為為政者須有愛民思想,他說:“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jié)用而愛民,使民以時。”他還主張為政者要尊重百姓而不能傲慢自大,“君子無眾寡,無大小,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此外,為政者還要“博施于民而能濟眾”。只有這樣才能達到“天下之民歸心”的總目標(biāo),從而使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都能得到發(fā)揮。
富民。堯說:“四海困窮,天祿永終”,而堯的繼位者舜又將這一教誨傳給大禹?鬃右源藦娬{(diào)富民是古代圣王世代相傳的政治理念,而“天祿永終”之說則是對為政者的嚴厲告誡,指出如不實行富民之策,百姓窮困,就會造成失位亡國的災(zāi)難性后果。這一理念在孔子提出的治國綱領(lǐng)中得到了反映,它所特別重視的第一、二條就是“民、食”。而且孔子還把“因民之所利而利之”這一理念列為為政必須遵從的“五美”之首,這些都充分顯示了富民思想在孔子“為政”學(xué)說中的重要地位。故孔子曰:“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取信于民?鬃釉谔岢龅娜椧悦駷楸净舅枷胫凶羁粗剡@一條。在他看來信并非只是為政者個人講誠信,更重要的是它規(guī)定了為政者與人民之間關(guān)系的主要政治原則。根據(jù)他的觀點,人民的信任是對為政者執(zhí)政的認可,對于為政者來說也是其政權(quán)合法性、合理性的根本前提。信是判斷國家政治狀況的主要準則,也是政權(quán)能否維持的決定性因素。所以他說:“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薄墩撜Z·子張》篇第十章說:“君子信而后勞其民,未信,則以為厲己也!笨鬃硬欢脼檎吆戏ㄐ詸(quán)力的獲得源自于人民的授權(quán),他單強調(diào)為政者以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質(zhì)、政治上的誠信和惠民政策來取得百姓的信任和擁護。
4.選賢與能——為政之則
選賢與能是為政的準則!芭e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笨鬃诱J為,選用正直的人,以正壓邪,這樣百姓就能服從;如果選用邪曲之人,使他們居于正直之人之上,百姓就不會服從。他強調(diào)了為政者應(yīng)該以公正之心去選拔人才。只有賢良之人得到重用,百姓才會滿意,政策才能得到有效落實,政權(quán)才能長盛久安。
“舉直錯諸枉,使枉者直!奔窗阎钡姆旁趶澋纳厦婺馨褟澋陌庵。這個比喻指好人提拔起來了,壞人自然就無機可乘,好的東西樹立起來了,壞的東西自然成不了氣候。如舜帝選擇了皋陶,那些不仁之人就沒有舞臺;湯王選拔了伊尹,那些不義之人就失去市場。所以,“為政以德”要求為政者必須舉賢任能。
孔子不僅主張“舉賢”,還主張“尊賢”,他說:“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痹谟萌松希鬃又鲝垺安灰匝耘e人,不以言廢人!彼J為,不能根據(jù)言辭來選拔人才,也不能因為一個人不好而完全廢棄他有價值的言論,選拔人才首要的是注重他的工作能力,要讓“能者上,庸者下”。而且在對待人才上他主張“無求備于一人!
孔子反對嫉賢忌能,壓制人才,認為這樣的當(dāng)權(quán)者是“竊位者”。他說:“臧文仲其竊位者與?知柳下惠之賢,而不與立也。”孔子主張任人唯賢,在他看來,如何用人和用什么人關(guān)系到能否得民心、正民行、純民風(fēng),而且舉賢才關(guān)系到國家的興衰存亡。所以說,選賢與能是為政的準則,孔子的這一思想對后世有著極為深刻的影響。
5.和而不同——為政之度
和而不同是為政的尺度。“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笨鬃诱J為,君子是和諧而非等同,小人是等同而非和諧。它所理解的區(qū)別是等級制度上的區(qū)別,他理想的社會狀態(tài)是等級制度不被破壞,大家都能在等級體系中安于自己的名分從而達到和諧相處;反對取消等級的混同。因而作為一位優(yōu)秀的領(lǐng)導(dǎo)者須有“和而不同”的君子風(fēng)度,銳氣藏于胸,和氣浮于臉,才氣現(xiàn)于事,義氣示于人。只有講團結(jié)而不相互勾結(jié),講黨性而不搞派性,才能真正構(gòu)建團隊的和諧。
和而不同是與人和睦相處而又不盲從茍同。為政者只有掌握了這種和而不同的尺度,才能在執(zhí)政中處理好各種人際、君民、分配、外交等關(guān)系。在處理人際關(guān)系上,孔子主張“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樣,人際關(guān)系才能和諧。在處理君民關(guān)系上,孔子認為“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边@樣,社會民心不會渙散,君民關(guān)系才能和諧。在處理分配關(guān)系上,孔子強調(diào)“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边@樣,政權(quán)才能穩(wěn)固,國家不會傾覆。在處理外交關(guān)系上,孔子建議“近者悅,遠者來。”“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薄肮蔬h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
只有把握住和而不同的尺度,為政者才能處理好各方面的關(guān)系,才能完成行義達道的理想。所以說,和而不同是為政的尺度。
6.勤政廉政——為政之本
勤政廉政是為政的根本。子張問政。子曰:“居之無倦,行之以忠!本褪钦f處理政事要身處官位而不能厭倦,執(zhí)行君主的政令要忠誠而不能打折扣。在孔子看來,為政者要有敬業(yè)之心,為政者所存諸心,要表里如一,所行之事,要始終如一。為政者只有誠心愛民,盡職盡責(zé),開拓進取,艱苦奮斗,克難攻堅,忠心為業(yè),即勤政,才能有所作為。此外,孔子還強調(diào)為政者要做好百姓的榜樣,“先之,勞之”,這樣百姓就會在為政者的帶領(lǐng)下更加辛勤勞動。
孔子主張為政者既要勤政更要廉政,強調(diào)為政者要廉潔自律。因為為政者掌管一方權(quán)柄,眼前往往充滿了各種誘惑,如果稍加放縱,對自己管束不嚴,就會產(chǎn)生一些不良后果。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比绻桓鶕(jù)利益來行事,會招來很多怨恨;而且還不止是怨恨,有可能違法亂紀,終至不可收拾。他主張為政者要重義輕利,認為“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他還主張為政者要淡泊名利,施行仁義之道,“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子夏做莒父的長官,詢問治政之事?鬃诱f:“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睘檎咧挥姓_使用權(quán)力,自覺做到不濫用權(quán),時刻做到自省、自警、自律,才能抵住各種誘惑,始終保持清正廉潔。所以說,勤政廉政是為政的根本。
孔子“為政以德”思想的深遠影響
雖然孔子個人的從政經(jīng)歷并不輝煌,但他始終胸懷安定天下的政治韜略,“為政以德”思想是他政治韜略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政者的道德水準決定了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道德水平。正是在為政者道德修養(yǎng)的影響下,中華民族自古以來養(yǎng)成了尊老愛幼、勤勞勇敢、誠實善良、寬人律己等優(yōu)良品格,從這一點上看,孔子“為政以德”思想功不可沒。孔子主張為政者應(yīng)有的政治品質(zhì)有好學(xué)、為民、勤政、廉政等,自古以來對從政者政治品質(zhì)的形成產(chǎn)生過巨大的作用。同時,歷代執(zhí)政者捧孔子“為政以德”思想為經(jīng)典并依此而治國理政,從而增強了民族文化的向心力,對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產(chǎn)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論孔子“為政以德”的思想】相關(guān)文章:
試析孔子為政素養(yǎng)論03-14
論孔子的禮樂美學(xué)思想03-20
論孔子的責(zé)任倫理思想03-02
論孔子中庸思想的內(nèi)在邏輯03-18
論德勒茲的非理性認知論11-14
儒家生態(tài)倫理思想及價值探究之一-論孔子生態(tài)倫理思想及其現(xiàn)代11-21
淺論孔子的消費經(jīng)濟思想03-19
從《論語》看孔子的孝道思想01-01
關(guān)于孔子教育思想研究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