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與哲學之爭的歷史回顧與審視論文
“詩與哲學之爭”是貫穿整個西方歷史古老而又永恒的話題。
圍繞著詩與哲學的優(yōu)劣,西方學界也論爭了兩千余年。按照柏拉圖的說法,詩與哲學之間的爭吵發(fā)生在公元前6世紀—前5世紀希臘兩派學人之間。其爭吵的根源在于,詩人和哲學家都“自命為獨自擁有智慧之源”。對智慧和真理的忠誠,一向是哲學的宗旨,但在公元前6世紀—前5世紀,其也是詩的宗旨。因為壯麗的希臘史詩提供的不單是審美享受,其魅力也不僅在于美妙的音樂性,而作為希臘史詩素材的神話,則開導和培育了民眾的思想。史詩在古希臘日常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完全可以和基督教時代的《圣經》相比。因此,當詩人也自命為獨自擁有智慧之源,表達出對智慧和真理的忠誠時,就和哲學家之間發(fā)生了沖突,也就從此拉開了詩與哲學論爭的序幕。從這之后,詩與哲學之間的論爭就成了西方歷史上永不停息的話題。正如吉爾伯特與庫恩在合著的《美學史》中所說的,詩與哲學“兩派爭論將在以后各個世紀中,以各種不同的形式持續(xù)下去!詩人不醉心于預言,不負起智者的使命,這樣的時刻在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美國批評家W.比梅爾也說:“哲學與藝術的關系問題貫穿了從柏拉圖到尼采的全部歐洲史。”這其中,柏拉圖對詩及詩人的譴責、亞里士多德對詩的辯護、奧古斯丁和波依修斯對詩的摒棄、中世紀時期的“銷毀偶像運動”、錫德尼和雪萊的“為詩辯護”、維柯的“詩性智慧”、黑格爾所述哲學取代詩的“藝術消亡論”、尼采的“詩性哲學”、狄爾泰對精神科學與自然科學的區(qū)分、海德格爾關于“詩”與“思”關系的思考、維特根斯坦的“哲學的疾病”理論、德里達的“反邏各斯中心主義”、羅蒂提倡的“教化哲學”、沃爾夫岡韋爾施的“重構美學”等等理論和思潮,其背后都直接或間接地隱含著詩與哲學之間優(yōu)劣的論爭。
西方很多經典歷史文獻都涉及了詩與哲學之爭,而在一些哲學史和美學史著作中也不同程度地提到詩與哲學的論爭問題,甚至還出現了具體研究詩與哲學論爭的著作,如馬克埃德蒙森的《文學對抗哲學———從柏拉圖到德里達》、斯坦里羅森的《詩與哲學的紛爭》、阿瑟丹托的《哲學對藝術權力的'剝奪》等。
比較而言,中國系統(tǒng)研究西方詩與哲學之爭的著作則相對較少。張奎志教授的近著《西方歷史上的“詩與哲學之爭”》[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6;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后期資助項目(11FZW051)]對西方歷史上的詩與哲學之爭作了較為系統(tǒng)的研究。通讀此書,可見其有以下主要特點。第一,資料的翔實性。資料翔實是本書的一個重要特點。西方的詩與哲學之爭延續(xù)了兩千多年,其中眾多的哲學家、詩人都不同程度地參與到了這場論爭中,如何系統(tǒng)地梳理資料,是研究這場論爭的一個必要前提。本書詳細地梳理了西方歷史上從古希臘羅馬、中世紀、文藝復興、啟蒙運動,一直到當代各個主要時段關于詩與哲學的論爭;其中,柏拉圖對詩及詩人的譴責、亞里士多德為詩的辯護、奧古斯丁和波依修斯對詩的摒棄、中世紀精神科學與自然科學的區(qū)分、海德格爾關于“詩”與“思”關系的思考、維特根斯坦的“哲學的疾病”理論、德里達的“反邏各斯中心主義”、羅蒂提倡的“教化哲學”、沃爾夫岡韋爾施的“重構美學”等等理論和思潮,則作為重點內容進行了詳細介紹。本書不但詳細地梳理了有關詩與哲學論爭的資料,還對詩與哲學之爭的演進歷程作了精當的分析。書中指出,古希臘羅馬、中世紀是哲學的霸權時期,這一時期詩與哲學的論爭更多地表現為哲學家對詩及詩人的責難,其中柏拉圖和奧里留奧古斯丁兩人對詩和詩人表達了更多的敵視,而詩人則處于無力反抗的地位。到了文藝復興、啟蒙運動時期,詩與哲學的論爭則進入雙方分庭抗禮的階段,詩人開始公開和哲學家進行抗爭,其中菲利普錫德尼撰寫了《為詩辯護》,雪萊也撰寫了《詩之辯護》,詩與哲學的論爭出現了反轉的跡象。進入現代,詩與哲學的論爭發(fā)生了徹底反轉,詩向哲學發(fā)起了挑戰(zhàn),“詩意的”“詩性的”“感性的”“身體的”等開始取代“理性的”“邏輯的”,成為更具有現代意味的思維理念和生活方式,“詩意生存”“感性生活”而不是“理性生活”成為當代人的時尚追求。正如理查德羅蒂所說:“到了20世紀初……詩人和小說家取代了牧師和哲學家,成為青年的道德導師!钡诙碚摰南到y(tǒng)性。延續(xù)了兩千多年的詩與哲學之爭到底在爭什么?從表面上看,是詩與哲學、詩人和哲學家之間所發(fā)生的論爭,但透過表面,可以感受到西方在不同時期對“感性與理性”“形象與抽象”“審美與科學”“詩意和邏輯”的兩種不同態(tài)度,也體現出人類在不同時代對“詩性思維和理性認知”“詩意生存和理性生存”“詩性話語和邏輯話語”的不同態(tài)度。
因此,詩與哲學之爭表面上看是兩個學科之間的論爭,但實際上則是兩種認知方式———詩性思維和哲學思維、兩種生存方式———詩意生存和邏輯生存、兩種話語權力———詩與哲學……之間的歷史論爭。
本書從理論上對詩與哲學論爭的內容做出了歸納,指出西方歷史上詩與哲學論爭的內容主要集中在以下五個方面:“詩人與哲學家誰是真理的傳達者”“詩意的與哲學式的誰是理想的生存方式”“詩意的與理性化的誰是世界的本源”“詩人與哲學家誰是人生和世界的拯救者”“詩與哲學誰是未來的強勢話語”,并分析了古代和現代各階段人們對詩與哲學的不同態(tài)度。第三,視野的前沿性。詩與哲學之爭并不只是一個陳舊的歷史話題,它更是一個具有現實意義的現代性話題。吉爾伯特與庫恩合著的《美學史》就說,這一論爭不僅產生于美學的開端階段,而且“兩派爭論將在以后各個世紀中,以各種不同的形式持續(xù)下去”。從現實情況來看也是如此,當代西方關于“藝術終結論”“哲學終結論”“審美現代性”“啟蒙現代性”乃至關于現代性的討論,都是詩與哲學論爭這個話題的延展與當代回響。詩與哲學間之所以有著漫長的歷史論爭過程并引發(fā)當代回響,必有其歷史根源和現實語境。本書既揭示了詩與哲學論爭這個話題的歷史根源和當代語境,同時也分析了不同時代哲學家和詩人對詩與哲學之爭的矛盾態(tài)度?傊,《西方歷史上的“詩與哲學之爭”》是一部系統(tǒng)研究西方詩與哲學論爭的專著,全書采取史論結合的方法,篇幅可謂詳略得當。全書梳理了從古希臘時代學人到當下后現代主義學者關于詩與哲學論爭的整個過程;從理論上歸納了關于詩與哲學論爭的主要內容,分析了詩與哲學為何而爭;同時也采取比較分析的方法,分析了西方古代和當代人們對詩與哲學的不同態(tài)度,也比較了具體詩人、哲學家對詩與哲學的不同態(tài)度,從而透視出詩與哲學在不同時代、不同學人那里的不同看法。全書既有對詩與哲學之爭歷史過程的梳理,也有對詩與哲學之爭具體內容的歸納;既分析了詩與哲學論爭這一話題的歷史根源和現實語境,也使讀者從“藝術終結論”“哲學終結論”中體會到了詩與哲學論爭的當代回響。
【詩與哲學之爭的歷史回顧與審視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