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慈禧的不得已
摘要:大多數(shù)人認為慈禧是一個貪戀權(quán)位、為自保不擇手段的人.本文以幾個方面來闡述慈禧其實是有其苦衷,是當時的環(huán)境事物、局勢逼不得已,慈禧確實在政治上有其過錯,但是她的苦又誰知道呢。
關(guān)鍵詞:慈禧;政治;無奈
自咸豐皇帝于咸豐十一年七月十七日病死,留下遺旨:令以肅順為首的八大臣為輔政大臣,賜給慈安御賞印章,賜予同治帝同道堂印章.[1]難道咸豐皇帝想不到同治帝年幼嗎?所以他將同道堂的印章給同治的意圖很有可能就是預留給慈禧.但是,為防止呂后殺少帝的事件重演,所以名義上將印章留給同治.在同治年幼時,由慈禧暫時幫助他和八大臣形成相互平衡,當同治長大后,再收回八大臣以及慈禧手中的同道堂印章.
一、慈禧與肅順的斗爭
慈禧一直被認為是以卑鄙手段,奪取政權(quán)的一方.其實并非是這樣.
第一,我們應該先看一看肅順是怎么樣的一個人.肅順在年輕的時候是個出了名的紈绔子弟,經(jīng)過怡親王載垣和鄭親王端華的介紹被同樣紈绔子弟的咸豐皇帝重用.在“戊午科場案”,肅順將僅犯“失察之罪”但罪不至死的柏凌處死,并且導致“士人滿獄”、人心惶惶;[2]咸豐九年,肅順又借“鈔票舞弊案”打擊戶部尚書;在協(xié)辦大學時,肅順打擊周祖培、翁同龢之父翁心存以及與以上幾人政見一致的彭蘊章,最后弄得彭蘊章不得不以就以為名離開京師賦閑;[3]并且肅順在咸豐時期,為了排除異己,屢興大獄,弄得人人自危.
第二,咸豐帝留下兩枚印章就是為了防止慈禧或八大臣一方獨大,即是皇太后有權(quán)力共同決策朝中大事.但是,肅順等人在一次爭執(zhí)中,居然說皇太后看奏折是件多余的事情.[4]肅順等人糾黨忿爭,致使“聲震殿陛,天子驚怖,至于啼泣,遺溺后衣”[5],小皇帝都被他們幾個人嚇得尿褲子.我們不要忘了,慈禧、慈安是女人,但是畢竟是皇家的人.可是大臣在整個清代,和皇上關(guān)系遠的自稱臣,關(guān)系近的自稱“奴才”.肅順最多是奴才之人,竟將小皇上以及慈禧等人嚇哭,殺頭之罪并不過分.
第三,其實早在咸豐活著的時候,肅順就一直奏請咸豐模仿漢武帝刺死鉤弋夫人,立其子為皇太子之事.[6]而當肅順等人,被監(jiān)禁于宗人府時,肅順怒目呵斥端華和載垣“若早從吾言,何至有今日”[7].這說明,肅順早想殺慈禧,只是慈禧動手早.宮廷斗爭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一般人都不會選擇坐以待斃.如果不是慈禧先發(fā)制人,死的就是慈禧,在這個生死存亡的關(guān)鍵時刻,一般人都會選擇生存.誠然,慈禧是一個權(quán)利欲望很強的人,但是身在宮廷那種不是敵死就是我亡的環(huán)境下,即使她的權(quán)利欲不強,最終也會被推上擂臺.
第四,肅順一直勸阻咸豐皇帝回京城,是由于京城有很多王公大臣包括恭親王奕?那樣的實權(quán)大臣,回去他無法繼續(xù)大權(quán)獨攬,所以他和慈禧之間不過是為了爭權(quán)力敗亡而死.記得《恭親王奕?》作者董守義說過這樣一句宮廷斗爭無所謂正義,勝者為王、敗者為寇,怎么能給慈禧冠上卑鄙的名聲呢?再看看肅順處死時的情形,薛福成的日記中記載:肅順以科場、鈔票案無辜受害者尤多,都人士聞將殺肅順,交口稱快.兒童歡呼:肅順亦有今日乎?或拾瓦礫泥土擲之.李慈銘也在日記中說:是日肅順棄世,親屬無臨送者.[8]只能說慈禧為民除了一大害,何謂卑鄙?
二、慈禧的垂簾聽政
辛酉政變前,慈禧被肅順封鎖,不能接見外臣,且當時是不可能接觸軍政大權(quán).政變后,她掌握了軍事裁決權(quán),但是當時北京大部分大臣是恭親王奕?的黨羽,在最初的一段時間,恭親王對慈禧并未放在心上,認為她只不過是一個婦道人家能有什么作為.表面上是慈禧裁決,其實,和肅順的那句話一樣“皇太后只負責蓋章就行了,”是沒什么區(qū)別的.
《慈禧外紀》[9]中記載:初次聽政,可為太后試驗之期,表面若無大權(quán).如果當時,若是慈禧與奕?鬧到與肅順一樣的程度,后果就是奕?再次發(fā)動政變大權(quán)獨攬,慈禧繼續(xù)聽政但是不會有任何權(quán)利,只是傀儡,被放在簾子后面只是個擺設.并非是世人認為的幕后黑手,實權(quán)確實在奕?的手中.
《慈禧外紀》[10]中26頁記載:恭親王是希望借著垂簾聽政的名義,有人給自己當擋箭牌,“而實權(quán)歸己”.面對這樣一幫豺狼虎豹,只要她棋差一招那就是身首異處啊!如果是個男子還可能有退路,但是,女子掌權(quán),一旦失敗就必死無疑.即使慈禧確實擁有治國的能力,在這樣一個男權(quán)至上的社會,但那些大臣大多數(shù)都是敷衍她的。
三、慈禧不歸政于同治帝與光緒帝的方面
第一,首先很多人都認為慈禧一生基本上都是幸福的,殊不知中國傳統(tǒng)意義上,少年喪父,中年喪妻,晚年喪子是最慘的.但是慈禧少年喪父、青年喪夫、中年喪子,這好像更加悲慘.
第二,從同治帝說起.同治帝是個很不成器的孩子,在翁同龢日記中曾經(jīng)記載:同治帝上課時就睡覺,不睡覺就鬧.到了十八歲,連奏折都看不了.慈禧貪戀權(quán)位這不假,恐怕對同治帝的不放心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還有就是同治帝親政了,心里還能有她這個母后嗎?選妃的時候就聽了東太后的,慈禧才是同治的親生母親啊!試問,哪個母親不想自己的兒子和自己在一條戰(zhàn)線上呢?同治帝連奏折都看不了,在那幫比猴子還精明的大臣面前能守得住手中的皇權(quán)嗎?況且恭親王可是一直在虎視眈眈啊!這么多年來慈禧沒少打擊恭親王,一旦被他掌權(quán),會怎么樣來加倍報復啊!一旦手中的權(quán)力失去,慈禧不過是一個糟老太婆,有多少大臣會對她這個掌權(quán)多年的女人落井下石,急切希望她身首異處!對于如今的一般人來說如果有操控一切的權(quán)利,然而失勢就很有可能身首異處,會怎樣選擇呢?大多選擇前者吧!
第三,然而對于光緒帝呢?都說慈禧對光緒帝沒有親情,但是光緒帝從小體弱多病,每當打雷的時候光緒一個人不敢睡,而且肚臍流膿.慈禧每次在打雷時都會陪在光緒身邊,并且會親自擦拭流膿.應該說慈禧把這個外甥兼侄子當作了當年的同治.因此無論在生活還是學習上她希望對光緒更為嚴格的要求,但是光緒的性格懦弱,尤其是他與同治帝有著相同的致命之處——實際政治能力不足.光緒帝的政治能力不足從戊戌變法就可以看出.
1.恭親王對光緒帝的勸阻:
梁啟超在《戊戌變法記》:恭王屢諫,謂祖宗之法不可變.言下之意,維新派的人認為恭親王是戊戌變法的阻礙者.但是我們要知道,不要說恭親王,當時就是慈禧要進行戊戌變法,進行改革,那些守舊的大臣有多少人會去反對.而恭親王一直是洋務派的領(lǐng)頭人,他甚至比魏源林則徐一樣的人還要更早開眼看世界.恭親王是曾勸阻光緒帝不要和康有為變法,但這不代表他不支持改革.恭親王在彌留之際對光緒帝說:“變法當慎重,不可輕信小人言.”[11]不必說恭親王識人之明,他對康有為等人的戊戌變法早已看出不妥之處,奈何心有余力不足.有人說恭親王是保守派為了阻止維新變法才對光緒說的那番話,他已經(jīng)是一個要死的人,俗話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阻止變法已經(jīng)對他沒有任何意義了.而且光緒對恭親王是很倚重的,假若恭親王在百日維新開始后七八十天沒有去世,筆者認為百日維新不會被搞成那樣的局面.再說,恭親王其實是很希望變法的,但是為什么不支持康有為的變法呢?恐怕恭親王看出康有為不是僅僅為了國富民強,想讓自己大權(quán)在握才是真正目的.
2.康有為對光緒帝的利用
恭親王看出康有為有個人目的并不是主觀的猜想,康有為是怎么樣一個人,筆者作出以下的分析:根據(jù)《慈禧外紀》[12],康有為等人不斷勸說光緒帝殺掉慈禧,說慈禧就是國家腐朽墮落、毫無生氣的主要原因.光緒帝應該把她監(jiān)禁起來,然后列舉太后罪行.然后禁止她再度染指國事.康有為從一開始就竭盡全力設法讓皇帝對太后產(chǎn)生偏見,告訴太后對改革的同情純粹是一種偽裝,光緒帝迅速地被康有為影響,以至于光緒帝后來的諭旨都是康有為的協(xié)助下頒布的.其中,翁同龢并不是慈禧太后罷黜的,而是光緒皇帝罷黜的,筆者認為這里面應該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康有為慫恿的.恐怕很難說康有為沒有個人私利的動機、沒有想通過影響光緒從而操控朝廷大權(quán).光緒的感情用事和優(yōu)柔寡斷,被康有為用來服務自己.考慮到以上一點,那么他對太后和榮祿的詆毀目的就很明顯了——那就是他清楚地認清楚一個事實:只要慈禧依然大權(quán)在握,他的野心就不可能實現(xiàn)并且他的位子也將不保.綜上所述,康有為說實話與當初的肅順等人沒什么大區(qū)別!
3.慈禧對光緒帝能力的看法
在整個戊戌變法中,光緒沒有聽信恭親王的勸阻而被康有為利用,沒有自己的主見也缺乏政治的決策能力.《慈禧外紀》[13]記載:他的維新,計劃要統(tǒng)統(tǒng)廢掉,這些計劃,起初是他所鼓勵的,但她做夢也沒想到,他昏昧糊涂、自以為是,竟然導致他把事情高的如此荒唐.(他指的是光緒,她指的是慈禧)《葉赫那拉·根正》[14]一書記載:桂祥說光緒這個人有點一根筋,十分單純,對什么事情都不精通,根本就不懂得什么叫變法、什么叫改革.而且腦子不靈活、心胸狹窄.康有為等人不斷的教唆和挑撥光緒與慈禧的關(guān)系,然后隨著戊戌變法的開始,慈禧與光緒的個人矛盾逐漸演化為政治矛盾.當時,慈禧的心情非常不好受,于是又一次在仁壽殿,當著百官的面就哭了起來,邊哭邊說:“沒想到啊!你出來沒吃過我的奶,我對你比親兒子還親,這些大伙都看著呢!俗話說燕雀反哺,今天我把你這個小雀雛哺大了,可你反過來要啄我的眼.”慈禧這里權(quán)利還沒完全放手呢,康有為那邊就想殺她了.對于正常人來說,都會更加緊緊的握住手中的權(quán)力.
綜上三點,所以說對于慈禧不歸政于同治和光緒的問題是有其中緣由的,完全把權(quán)力交給沒有政治能力的同治或光緒那是對國家的不負責,就算是慈禧貪戀權(quán)力,那些自以為能救大清國男人們對其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她具有很多缺點,如嗜權(quán)如命、胸懷狹窄、生活奢侈等,引用《龍夫人》評價慈禧的一句話就是“在一個女人被當作痰盂對待的國度里,她只是極力想保持自己位置而已”。
參考文獻:
[1]《軍機處上諭檔》[M],《清代檔案史料叢編》.
[2]李慈銘.《越縵堂日記補》咸豐十一年十一月十一日[M].
[3]李慈銘.《越縵堂日記補》咸豐十年六月十一日[M].
[4]吳慶坻.《蕉廊錄》[M].
[5]李慈銘.《越縵堂日記補》咸豐十一年十月初一日[M].
[6]章士釗.《熱河密札疏證補》[M],《文史》第2輯.
[7]薛福成.《庸庵筆記》[M].
[8]李慈銘.《越縵堂日記補》咸豐十一年十月初六日[M].
[9]陳冷太,陳貽先譯.《慈禧外紀》[M],37頁.
[10]陳冷太,陳貽先譯.《慈禧外紀》[M],26頁.
[11]胡思敬,《戊戌履霜錄》[M],卷一“政變月紀”.
[12]陳冷太,陳貽先譯.《慈禧外紀》[M],第十三章“百日維新”.
[13]秦傳安,虞麗琦譯.《慈禧外紀》[M],143頁.
[14]葉赫那拉·根正.《我所知道的慈禧太后》[M]
相關(guān)文章:
1.慈安太后死亡之謎
3.清末民初江南地方慈善組織的經(jīng)營實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