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遞延所得稅的確認原則及其對財務報表質量的影響
對于遞延所得稅負債而言,首先需要確認的問題是應納稅暫時性差異,以下是小編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遞延所得稅資產確認原則的論文范文,歡迎閱讀查看。
一、前言
在當前資本市場國際化、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對于企業(yè)財務會計信息的質量要求日益提高,這就需要對財務報告予以進一步規(guī)范。遞延所得稅是財務報告的重要組成部分,可具體細分為遞延所得稅負債和遞延所得稅資產,遞延所得稅對財務報告的信息質量影響較大,已經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本文就遞延所得稅對財務報告信息質量影響進行研究。
二、遞延所得稅涵義與確認原則
基于資產負債觀來看,往往需要對各項資產負債的計稅基礎及賬目價值的差額予以確定之后才能夠確認計量遞延所得稅。若存在著這種暫時性差異,那么企業(yè)在未來會計期間內進行負債清償或者資產轉回的過程中就會對應交所得稅額予以適當地調整;而企業(yè)當期形成的暫時性差異主要可分為兩大類,分別是用于確認為遞延所得稅負債的應納稅暫時性差異,以及確認為遞延所得稅資產的可抵扣暫時性差異。
(一)遞延所得稅資產
1、遞延所得稅資產的涵義
遞延所得稅資產是指基于《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yè)所得稅法》、《企業(yè)會計準則第18號---所得稅(2006)》等法律法規(guī)的規(guī)定,若企業(yè)基于國家現行稅法核算出來的已繳的所得稅稅額高于企業(yè)基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核算出來的應交所得稅稅額,那么企業(yè)所得稅稅負在未來期間就會有所降低,而這實質上就是遞延所得稅資產。
2、遞延所得稅資產的確認原則
對于遞延所得稅資產而言,首先需要確認的問題是可抵扣暫時性差異,而這種暫時性差異又具有可抵扣的特點,這樣一來,就會讓企業(yè)應交的所得稅稅額在未來轉回期間會大幅度降低?傻挚蹠簳r性差異只要符合相應的要求,就可將其視為遞延所得稅資產,具體而言,可從負債和資產兩個方面來予以確認。一方面,若企業(yè)的負債賬面價值高于其計稅基礎,那么就會全部扣除未來會計期間與該項負債有關的支出費用,這樣一來,就會相應減少企業(yè)應交所得稅稅額;若其符合相應的條件,那么就可以將其視為遞延所得稅資產;另外一方面,若企業(yè)的負債賬面價值低于其計稅基礎,那么說明企業(yè)在當期應交所得稅的金額較多,會遠遠超過國家稅務總局所要求繳納金額,這樣一來,就會有較多金額可用于未來允許稅前抵扣,那么相應來說,就會降低企業(yè)未來期間應納稅所得額;若其符合相應的條件,那么就可以將其視為遞延所得稅資產。
(二)遞延所得稅負債
1、遞延所得稅負債的涵義
若企業(yè)基于國家現行稅法核算出來的已繳的所得稅稅額若小于企業(yè)基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核算出來的應交所得稅稅額,那么企業(yè)所得稅稅負在未來期間就會大幅度增加,而這實質上就是遞延所得稅負債。換而言之,遞延所得稅負債就是基于應納稅暫時性差異來計算企業(yè)在未來期間應付所得稅金額。
2、遞延所得稅負債的確認原則
對于遞延所得稅負債而言,首先需要確認的問題是應納稅暫時性差異,而這種暫時性差異又具有應納稅的特點,這樣一來,就會讓企業(yè)應交的所得稅稅額在未來轉回期間會有所增加。應納稅暫時性差異在應納稅暫時性差異發(fā)生的當期,只要符合相應的條件,那么都可以將其納為遞延所得稅負債。
三、遞延所得稅對財務報表信息質量影響的分析
財務報表信息質量在不同的收益計量理念下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谑杖胭M用觀來看,計量收益需要通過企業(yè)費用與收入的配比來予以計算,具有較好的盈余操作空間。跨期項目可利用分配、攤銷和遞延等方式在資產負債表中暫記,并且可在資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中列入影響損益的金額(如損失、費用等),這樣就能夠大幅度減低資產負債表的相關性。而基于資產負債觀來看,企業(yè)的整體收益信息需要遵循負債要素、資產要素的確認原則來計量期末、期初資產負債而得出,這樣一來,就讓盈余操作的可能性大幅度降低;與此同時,企業(yè)的收益信息也可通過充實利潤表中綜合收益項目來予以全面、系統(tǒng)地提供。
(一)遞延所得稅對會計信息可靠性的影響
由于國家現行稅法及會計準則與在會計核算方法上的不同,而使得企業(yè)基于稅法確認的應納稅款與基于會計準則核算的所得稅費用存在著一定的差異(也被稱為會稅差異)。為了能夠增加會計信息質量可靠性,那么需要在財務報表中明確地記錄此種差異。
基于收入費用觀的利潤表債務法會利用“遞延稅款”來反映會稅差異,若“遞延稅款”在資產負債表中的右邊,那么則將其劃分為“負債”,若“遞延稅款”在資產負債表中的左邊,那么則將其劃分為“資產”,這與我國現行會計準則中關于“負債”“、資產”的定義要素截然不同,并且被確認為“負債”或者“資產”的項目也有可能會變化,甚至截然相反。若企業(yè)管理層在盈余管理時對利潤表中所得稅費用金額進行調整,那么就有可能會導致操縱利潤的現象出現,最終會造成難以準確定位“遞延稅款”的性質。而在資產負債表債務法下,凈利潤、利潤總額、所得稅費用會呈現出較為明顯的關系,可明確地將暫時性差異確認為“遞延所得稅負債”和“遞延所得稅資產”,這就較為符合我國現行會計準則中關于“負債”、“資產”的內涵及定義,能夠將在未來期間企業(yè)負債、資產的實際現金流變化予以客觀、準確、真實地反映出來,這樣一來,有利于保證財務報表信息的質量。
此外,會計信息的可靠性也會受到過度盈余管理的較大影響,企業(yè)管理層可以利用轉回遞延所得稅負債或者多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的方式來使得遞延所得稅費用項目大幅度降低,進而增加企業(yè)的凈利潤;企業(yè)管理層也可以利用轉回遞延所得稅負債或者多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的方式來使得遞延所得稅費用項目大幅度增加,進而減少企業(yè)的凈利潤。
由于暫時性差異所形成的遞延項目是企業(yè)所得稅費用項目的主要影響因素,那么為了能夠真實地判斷出企業(yè)是否存在著對盈余質量造成影響的可能性,則需要深入分析不同行業(yè)或者同一行業(yè)連續(xù)年度的遞延所得稅項目的趨勢,進而驗證會計信息的可靠性會在多大程度上受到遞延所得稅項目的影響。
(二)遞延所得稅對財務報表信息相關性的影響
基于資產負債表債務法來看,確認“遞延所得稅負債”和“遞延所得稅資產”是較為符合我國現行會計準則中關于“負債”、“資產”的內涵及定義,那么遞延所得稅在給企業(yè)帶來較多的經濟利益時,也會給企業(yè)形成相應的義務職責約束;诶碚搶用鎭砜,企業(yè)的會計信息與“遞延所得稅負債”和“遞延所得稅資產”之間存在著較為明顯的聯(lián)系,會計信息與遞延所得稅負債之間的相關性呈現出顯著的負相關關系,會計信息與遞延所得稅資產之間的相關性呈現出顯著的正相關關系。而《企業(yè)會計準則第18號---所得稅(2006)》中強制性規(guī)定了遞延所得稅資產的確認范圍,其嚴格程度要遠遠勝于遞延所得稅負債的確認,所以,企業(yè)未來經濟利益的預測價值能夠更多地被“遞延所得稅資產”所體現,這無疑有助于財務報表使用者在判斷預測企業(yè)未來盈利能力時,將“遞延所得稅資產”作為重要的參考依據。
眾所周知,企業(yè)會計信息質量的首要特征往往是由財務會計信息相關性來擔當,通常都會假設證券市場可以向廣大的股民公開全部的信息,而將企業(yè)價值的最佳體現方式設定為股票的價格,會計信息的相關性可利用股價與財務指標二者之間的關系來予以衡量。具體做法是建立一個價格模型,然后將遞延所得稅費用變量加入到模型中,當變量加入后模型并未發(fā)生變化,證明遞延所得稅費用與股票價格之間為負相關關系。
由此可見,財務報表信息質量相關性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遞延所得稅的影響,那么只需要充分披露企業(yè)的遞延所得稅項目,那么就可以讓財務報表使用者對其經營狀況予以準確地評估。
四、結語
總之,企業(yè)的財務報表信息質量與遞延所得稅存在著密切的關系,相互關聯(lián),相互交融,為了能夠獲得更加真實可靠的財務報表信息,那么就務必要高度重視遞延所得稅對財務報告信息質量影響,深入研究、合理選擇,以便能夠讓財務報表使用者獲取相關的企業(yè)財務信息。
參考文獻:
[1]HanlonM.ThePersistenceandPricingofEarnings,AccrualsandCashFlowsWhenFirmsHaveLargeBook-TaxDifferences[J].TheAccountingReview.2015,45(11):109-113
[2]Phillips,J,M.Pincus,S.O.Rego.Earningsmanagement:Newev-idencebasedondeferredtaxex-pense[J].TheAccountingReview.2013,43(2):191-194
[3]Erickson,M,Hanlon,M,and-Maydew,E.HowMuchWillFirmsPayforEarningsthatdonotExist?EvidenceofTaxesPaidonAl-legedlyFraudulentEarnings[J].TheAccountingReview.2014,44(26):678-682
【遞延所得稅的確認原則及其對財務報表質量的影響】相關文章:
審計質量影響因素及其改善分析03-27
論稅法原則及其功能03-18
肉身的“放逐”及其影響03-18
試析高校師生關系及其對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影響03-20
淺談所得稅與折舊對投資的影響03-21
會計收益質量的影響因素及其評價03-24
淺談罪刑均衡原則對定罪的影響12-07
傳統(tǒng)行業(yè)體育營銷的應用及其原則03-17
物權行為理論及其原則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