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湘鄂渝黔民族地區(qū)糧食問題探析
摘 要:從湘西自治州的基本情況出發(fā),運用比較優(yōu)勢理論,通過與其他產糧主區(qū)對比,從地理、地形以及氣候、歷史等角度闡述湘西地區(qū)不適宜糧食作物的生產,探討性提出解決措施以及相關的政策建議:湘鄂渝黔民族地區(qū)(正文中簡稱邊區(qū))應該走非糧食生產的道路以更好地解決糧食問題。關鍵詞:湘鄂渝黔;民族地區(qū);糧食問題;比較優(yōu)勢理論
1 邊區(qū)糧食現狀
1.1 糧食總量不足,市場供不應求
邊區(qū)山多田少,土地貧瘠,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低,年際波動較大,糧食產量不穩(wěn)定,需要從其他產糧區(qū)調入大批糧食。以湘西州為例,按正常年景計算,每年收定購糧9000萬斤,保護價糧6000萬斤,而城鄉(xiāng)銷售20000萬斤(其中城鄉(xiāng)居民、軍供糧等13000萬斤,農村銷售7000萬斤),糧食收支缺口達5000萬斤。州內正常年景糧食生產總量為18億斤,據有關部門預測,退耕還林全部到位后,全州糧食總產量至少減少6億斤。按正常年景的收購量預測,要減少收購量5000萬斤,即到2006年后收購量最高為1億斤,而退耕還林糧供應就需4.74億斤,缺口達3.74億斤,加上城鄉(xiāng)、農村的銷售缺口5000萬斤,每年至少缺口達4.24億斤。
1.2 糧食生產條件落后,商品率低
邊區(qū)在糧食生產方式上,大部分地方仍以手工工具和畜力農具為主,農民普遍采用的是家庭式耕作,生產的自給和半自給的比重比較大,農產品尤其是糧食的商品率比較低, 不足8%。加之邊區(qū)農業(yè)基礎設施薄弱,抵御風險的能力弱,種植糧食作物所需的生產成本高、效益低,農民種糧食的積極性不高。
2 邊區(qū)糧食問題產生的原因分析
2.1 氣候和地理因素的制約
邊區(qū)惡劣的自然條件和不利的地形地勢決定了其不適宜糧食的大規(guī)模生產。
(1)地形、地勢。①地形:邊區(qū)山丘多、良田少,單塊面積小而分散,作業(yè)半徑寬(普遍在4-6公里),這就決定了邊區(qū)糧食生產的成本高,勞動強度大。例如龍山縣中的18個村民小組共有稻田面積745.74畝,而丘塊卻有1187塊,平均每個丘塊僅0.63畝。②土壤:邊區(qū)內土壤貧瘠,呈石灰?guī)r地貌,碳酸鹽巖的可溶性巖溶面積占土地總面積的60.1%,并且近年來湘西州耕地質量明顯下降,土壤有機質每年以1%的速度遞減。③海拔:邊區(qū)全境山高坡陡,地形復雜,最高海拔為1736.5米,最低海拔97米,這也影響到霜凍期的長短。起伏的大山和長時間的霜凍阻礙了糧食作物的種植、生長。
(2)氣候。①氣溫:境內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qū),年均氣溫15~16.9℃,最高氣溫大于35℃,最低氣溫零下5.5℃。氣溫的不恒定以及平均氣溫低使得糧食作物的種植缺乏規(guī)律性。②日照和降雨量:境內年均日照1219~1406小時,年降雨量1300~1500毫米,且降水年際波動大,不利于糧食作物的生長。③自然災害頻繁:由于地形較為復雜,氣候變化無常,使得自然災害頻繁發(fā)生。
(3)水資源匱乏。境內雖有清江、沅江、酉水、澧水和武水經過,但是流經河流短小,水資源還是相對缺乏。在廣大的山區(qū),由于人口、耕地分布不集中,不利于水資源的開發(fā)。一些縣(市)大規(guī)模采礦以及對水資源保護不合理,導致污染現象嚴重,干旱季節(jié)農作物缺乏尤其嚴重。
2.2 歷史和現實因素的制約
(1)歷史原因。邊區(qū)是少數民族的聚居地,解放前實行的是苗王和土司管理制度,傳統(tǒng)自然經濟意識濃厚,市場觀念淡薄,影響糧食生產的發(fā)展。
(2)糧食生產技術含量低,產業(yè)化程度低。農民普遍是憑經驗、農諺,采用手工化耕作,很少或沒有科學技術的指導及機械生產的運作,糧食生產產業(yè)化程度低。而且資本投入有限,用于研究農業(yè)技術的經費和人才短缺。
(3)人口的大幅增長與區(qū)域內糧食的供給呈負相關關系。人口的激增導致糧食的供給不足。而邊區(qū)農民的文化程度比全國農民的平均受教育程度要低3年。因此,農業(yè)科技推廣難,產量的提高十分有限。
畢業(yè)論文搜集整理:
【湘鄂渝黔民族地區(qū)糧食問題探析】相關文章:
探析企業(yè)激勵的問題與對策03-19
信托財產課稅問題探析03-20
電子商務與物流問題探析03-21
探析話教學實踐的問題與改進03-21
網上拍賣的法律問題探析03-19
探析旅游飯店品牌建設問題03-19
保險公司客戶服務問題探析03-18
探析當代大學生擇業(yè)問題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