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初中與小學銜接教育的認識與探討
【摘 要】“小學與初中銜接”,從字面意思看,是指小學和中學這兩個學段之間的前后互相連接;若把這種“銜接”放到“師與生,教與學”這一教育教學的基本矛盾中去考察,“銜接”的含義則非常廣泛,任務十分艱巨。它主要應解決如何為學生鋪墊搭橋,導引他們順利過渡,促使“教與學,師與生”盡早、盡快地相互適應,協(xié)調運轉,增強學校的發(fā)展后勁。
【關鍵詞】銜接;認識;探討
【Abstract】"Primary school and junior high school link up", see from the typeface meaning, is primary school and high school this two which learn a segment of in front and back and with each other connect with each other;If"link up" this kind of to put "teacher with living, teach with learn" this education teaching of basic antinomy medium go to investigation, "link up" of meaning very extensive, mission very the Jian be huge.It is main should solve how to pursue studies to living cushion to take bridge, lead to lead them smooth transition, urge "teach with learn, teacher with living" as early as possible and against time mutually orientation, moderate operation, strengthen school of development delay effect.
【Key words】Link up;Understanding;Study
“小學與初中銜接”,從字面意思看,是指小學和中學這兩個學段之間的前后互相連接;若把這種“銜接”放到“師與生,教與學”這一教育教學的基本矛盾中去考察,“銜接”的含義則非常廣泛,任務十分艱巨。它主要應解決如何為學生鋪墊搭橋,導引他們順利過渡,促使“教與學,師與生”盡早、盡快地相互適應,協(xié)調運轉,增強學校的發(fā)展后勁。
實施九年義務教育之后,初中招生改革,生源劃片、小學生免試就近入學。由于小學畢業(yè)生基礎知識掌握程度不一,認知前提差異較大,從而加劇了小學生進入初中后的學習、生活和心理等方面的不適應。這些不適應集中反映在:小學生進入初中后,生理、心理變化較大,管理難度增大,與家長、教師和學校的沖突增多,學習困難學生的數量逐步增大,“兩極分化”提前,流失學生增加。這些問題嚴重阻礙著義務教育的健康發(fā)展,必須認真加以解決。
目前,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所構建的新課程體系,無論在課程理念、功能、目標等方面,還是在課程內容、實施、評價和管理等方面都較以前有很大的突破和創(chuàng)新。新課程立足于“為了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的發(fā)展”、“為了學生終身學習和發(fā)展打基礎”的價值取向,促使中小學階段依據“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的理念,提倡課程目標的多元化,實施課程的三級管理等,尤其是“在保證國家課程實施的基礎上,學?砷_發(fā)或選用適合本校特點的課程”的政策出臺后,校本課程開發(fā)成為了改革中的一個亮點,隨之出現了學生自主選擇校內“課程菜單”、“課程超市”等自主實踐,自覺研究的氛圍日趨形成。為此,作為基礎教育中基石的小學教育,如何接受新的挑戰(zhàn),如何找到小學在知識、能力、教學中對中學產生可遷移的教育內容、教育方法,與時俱進,這值得研究。
小學生進入初中和初中教師接任初一后,“師與生、教與學”雙向適應較差,其原因可從兩個角度分析。從教師角度看:初中教師相對于小學教師來說,知識儲備量相對較大,學歷較高,有居高臨下之勢;但由于他們對初一新生的心理特征和思想狀況、學習方法和習慣、小學的教育教學要求和管理方式,以及農村的教育教學現狀等方面認識不多,對學生往往估計過高,教育與學生實際脫節(jié),教學不能很好地適應學生,主導作用發(fā)揮不好,以致下力不少,收獲不大。從學生角度看:新生跨入初中大門后,其生心理特征仍處于半幼稚、半成熟,半獨立、半依賴,自覺性、幼稚性等錯綜交織的狀態(tài)。他們從小學進入初中,眼里是一個“陌生的世界”:新學校、新老師、新同學、新的教學任務和教學方法,功課門數多了,內容多了,難度大了,要求高了;初中教師不再象小學教師那樣,天天跟班盯班,保姆式地扶著走,加上學生基礎知識掌握程度不一,認知差異趨大,對新的學習生活、學習任務、學習規(guī)范等了解較少,使大部分同學在心理、學習、交往各方面往往處于被動狀態(tài),不能很快適應,導致了一部分學生落伍,出現滑坡;特別是少數學生由于接受的信息量少,知識面較窄,基礎不扎實,順利完成初中學習生活的跨躍難度就更大。
小學五年級到初中一年級是中小學銜接教育過渡的結合部,有承前啟后的作用,銜接過渡的成功與失敗對九年義務教育的質量影響很大,但這一結合部又是基礎教育中長期被忽視的一個薄弱環(huán)節(jié)。因此,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對這種“銜接”進行研究探索,摸清規(guī)律,提高認識,探出新路,對導引小學生實現順利過渡,使他們進入初中后少走彎路,促使“教與學、師與生”盡早盡快地相互適應、協(xié)調運轉,以及增強學校的發(fā)展后勁等,都是很有意義的。
解決這個矛盾的鑰匙是:搞好小學與初中的銜接教育,通過銜接讓“師與生、教與學”雙雙提前進行全方位、多層次相互了解、相互適應,把“突變”變成“漸變”,在“漸變”中順利完成小學升初中的銜接過渡。包括:讓初一教師提前“立體”地認識和掌握自己的教育對象,系統(tǒng)地了解小學的教育教學現狀、現行的教材編排體系、基本內容及要求,小學生的思想狀況、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讓學生提前對自己新的學習、生活環(huán)境,新的規(guī)范、要求,新的學習任務、學習方法等,有初步了解,使師生雙方都掌握好銜接過渡的主動權。
我們要了解中小學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脫節(jié)的根源,摸清初中教育教學的起點,組織研究人員通過中小學語文、數學、英語、自然、生物、歷史、地理、思想政治的教材,研究新課標要求,尤其是與初中銜接緊密的知識、能力的要求,并在此基礎上制定出小學畢業(yè)生在知識和能力上的達標要求,找到小學在知識、能力、教學中對中學教學產生的可遷移的教育內容,再通過對小學畢業(yè)生進行摸底測試的問卷調查,分析出造成學生知識、能力掌握得差的原因,找到銜接教育的薄弱點,為搞好銜接提供切入點。然后結合初中教育的教學現狀,摸清其存在的問題,尋找出銜接的最佳方法。
我們要遵循學生心理發(fā)展特點,構建九年一貫制(十二年一貫制)的學生管理及評價體系,該體系要跟蹤學生從小學到初中的每個階段的足跡和進步。它必須按照素質教育要求,根據學生每一階段的成績,向參與者提供有關學生進步的有規(guī)律的信息。
我們要樹立大教育觀點,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新體系。組織成立家長學校、向家長傳授心理學、教育學等有關知識;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校外教育組織,參與社區(qū)活動,及時表揚好人好事;研究和幫助后進生,保證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同向發(fā)展。突出以素質、能力、情感、創(chuàng)新教育為中心的互動教學方法;強化學生在知識、態(tài)度、技能等方面的綜合能力;最終探索出對六年級進行銜接教育的最佳理論體系、教學規(guī)律及基本模式。發(fā)展學科間的聯系,教會學生把知識作為一個有內在聯系的統(tǒng)一體;延伸學科體系,拓展學科面,設計出語文、數學、英語活動課的銜接內容;編出新課程目標下的校本教材。擬定學校、家庭、校外教育對培養(yǎng)學生順利進行開放性銜接教育的環(huán)境要求。
我們要本著“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開設心理咨詢室,激發(fā)、培養(yǎng)學生樂學、善學的興趣,充分調動其自身因素,排除學習中的心理障礙。用良好的習慣武裝學生,用豐富的活動感化學生,用先進的教育理念構建富有魅力的課堂。更新評價的手段,關注學生個體差異以及發(fā)展的不同需求,促進每個學生的發(fā)展;不僅關注學生的學業(yè)成績,還重視他們多方面潛能的發(fā)展,尤其是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方面的進步變化;專設學生個人成長記錄檔案。
我們要加強中小學教研交流,注重教師銜接意識培養(yǎng)。九年義務教育分成小學和初中兩個階段,但卻同是義務教育階段。同為基礎教育,其間必然有很多地方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但中小學教師之間的聯系甚少,小學教師不管初中培養(yǎng)目標,中學教師也不讀小學教材及課程標準,出現了一些教學脫節(jié)現象。各類教學活動,中小學之間少有聯系。小學教師不知中學課堂教學形式,中學教師也對小學課堂也沒有觀察和體驗。加強中小學教師銜接意識培養(yǎng),加強中小學之間教研交流,是做好中小學銜接教育的前提與基礎。
我們要加強養(yǎng)成教育,注重學習方法與學習習慣培養(yǎng)。小學生的學習, 主要靠教師指導, 比較缺乏獨立思考和自制力,學習以記憶為主。進人中學, 教材的容量、知識的深廣度以及學科的設置, 要求學生在學習上要深入鉆研, 獨立思考。在學習上具有較大的獨立性與自覺性, 要求能主動安排自己的學習, 并注意自己學習的質量。在學習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上,都要求有更科學的學習方法。如果仍然沿用小學階段的方法去掌握知識, 就不能適應中學的多學科、多思維的特點再用機械記憶方法進行學習, 勢必應付不了多學科的知識。另一方面,七年級學生仍是年齡小、好動、思維簡單、注意力不能持久集中、缺乏正確的學習方法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初中的起始年級必須認真扎實地改進教學方法,針對學生思維發(fā)展的特點逐步培養(yǎng)學生學習能力,指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預習復習,獨立完成作業(yè),勇于提出問題,自覺訂正作業(yè),及時整理消化等習慣。
我們要研究小學高年級教材,加強教學內容上的銜接。中學課堂不能只關注在課堂上講了些什么,更要關注學生能學到些什么,這一部分內容學習會對他們的行為產生什么影響,或者會產生什么潛在的影響。而要做到這一點,七年級教師需要比較系統(tǒng)地鉆研小學教材,通過閱讀教材了解學生在小學所學過深度,掌握一個合格的小學畢業(yè)生在知識上應達到的標準;同時了解小學畢業(yè)生的學習情況,了解他們實際掌握了哪些知識,以達到自然銜接。我們要在七年級著力推進課改,提倡“先學后教”,從學生的已知出發(fā),選擇和研制最切學生實際的教學內容,以達到課堂上的高效。
我們要研究學生生理與心理變化,促成學生身體心理健康發(fā)展。學生在生理上有三個明顯特點:一是身體長得快;二是能量代謝快, 活動量大, 精力充沛, 好奇心強;三是第二性特征開始出現。因此學校和家庭應共同努力, 及時開展青春萌動期教育, 及時關心他們思想行為的變化, 盡心引導教育, 使他們能正確對待這些特殊情況。同時,中學教材本身要求學生的記憶力、注意力、觀察力等方面的要求比之小學有顯著的提高。而從個性心理來看, 小學生對家長和教師還有很大的依賴性, 但到了中學, 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強, 有了一定的鑒別能力, 尤其是評價別人的能力發(fā)展很快。因此,家長教師要尊重學生人格, 注意做思想工作時, 要曉之以理, 動之以情、導之以行, 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
我們要嘗試開設“初中預備班”教育教學,探求中小學銜接教學發(fā)展的新途徑。初中理科及英語學科普遍的問題是教學壓力大,學生課業(yè)和心理負擔過重,學生從小學升入初中,第一年七年級基本處于對初中生活的適應期,第三年初三又將面臨畢業(yè)和升學,中間只有八年級一年過渡,學生一旦跟不上,往往來不及調整,容易造成學習困難和初中階段的兩極分化現象。如果能在小學與初中之間開設預科班,拓寬初中教育的空間,有利于合理安排課程,尤其是中小學銜接過度的內容、各種社會實踐活動課程,拓展課等內容。從學生身心特點角度看,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文化生活的不斷豐富和學前教育的快速發(fā)展,我國城市及東南沿海地區(qū)學齡兒童的生理、心理發(fā)展普遍呈現提前和早熟趨勢。對進入少年初期的小學六年級學生來說,繼續(xù)留在兒童化特點較強的小學環(huán)境接受教育已不適合他們的成長和發(fā)展。上海市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很多校都是實行四年制初中教育,他們近年來的初中教育改革的經驗,也許能為開設“初中預備班”教學提供了學習借鑒的藍本。相信如有條件在這方面積極探索,是可以為中小學銜接教學尋求到更合理的發(fā)展途徑,從而促進學生在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科學知識、學習能力、個性特長等方面獲得更好的發(fā)展,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當然我們不能照搬上海模式,我們可以利用小學畢業(yè)的假期到初中報到之前 開辦有針對性的銜接班,這也不失為一種折中方案。
如果“銜接教育”能真正圍繞優(yōu)化學生的學習結構,探索出語數外等學科小學與初中知識點銜接的簡單滲透層次、整合層次、創(chuàng)新思維層次,并輔以一定范圍的必修課、選修課和活動課程,既拓寬知識的橫縱向遷移,也使各學科有機地銜接在一起,就會大大提高知識的遷移性與運用的靈活性,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學習更精彩。
如果“銜接教育”堅持時空的開放性,積極引導學生走入社會,走進大自然,開設感受自然、修養(yǎng)品德、科學實驗、社會實踐等為主題的“成人”的教育活動,學生的主動性就會被充分體現,并逐漸鑄就其人格魅力。
如果“銜接教育”能遵從“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為了一切學生”,就會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旺盛的學習興趣,甚至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扎實的基礎。
【初中與小學銜接教育的認識與探討】相關文章:
初中化學素質教育探討12-03
小學教育中融入國學教育的措施探討11-28
網絡營銷認識誤區(qū)的分析探討03-20
初中美術教育素描教學探討論文12-11
對初、高中英語教學銜接的探討03-19
小學美術教育實踐對策探討論文11-13
課程銜接美術教育的論文11-22
初中化學課堂中的綠色化學教育探討論文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