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激情久久久久影院小草_国产91高跟丝袜_99精品视频99_三级真人片在线观看

當代青年如何培養(yǎng)正確的幸福觀-兼評《道德生活論》

時間:2020-10-15 09:17:21 論文范文 我要投稿

當代青年如何培養(yǎng)正確的幸福觀-兼評《道德生活論》

  [摘要]:本文從《道德生活論》"幸福"這一范疇概念的闡述入手,探討幸福的真實內涵,分析歷史上人們對幸福的三種不同理解,得出幸福的定義,并由此作為切入口,探討了當代青年培養(yǎng)正確幸福觀的社會條件和現(xiàn)實任務,分析了在培養(yǎng)當代青年正確幸福觀的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當代青年如何培養(yǎng)正確的幸福觀-兼評《道德生活論》

  [關鍵詞]:幸福、道德、至善、圓滿

  自人猿相揖別以后,人類就一直在苦苦追尋著幸福的真諦。什么是幸福?如何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這個問題早已成為一個現(xiàn)實的人終其一生不斷思索的難題。東南大學高兆明老師在他的《道德生活論》中系統(tǒng)地對幸福這一范疇進行界定,并闡釋了幸福與高尚的道德生活雙向互動關系,分析了個人幸福的社會條件。我認為,該書中對幸福具體而深刻的闡述對當代青年正確幸福觀的養(yǎng)成具有不可忽略的啟示意義。

  一.幸福的真正內涵

  《道德生活論》在闡述幸福這一概念時,開宗明義地指出:"幸福是(至)善的主觀體驗。追求(至)善即追求幸福。(至)善的實現(xiàn)即是幸福的實現(xiàn)。"[1]"至善就是人生的圓滿,善是通向圓滿之路。"[2]幸福對于個體而言就是人生的某種圓滿,對于人類而言就是社會的某種至善。

  "人類在對幸福的永恒追求中進步。人類的一部發(fā)展史就是這樣一部對幸福的追求史,就是一部通過對幸福追求而不斷探究人的存在意義、存在方式、存在內容的反思史。這種現(xiàn)實的、活生生的探究史表現(xiàn)在理論形態(tài)上,就是幸福思想的發(fā)展史,這也即意味著幸福思想的發(fā)展史從一個特定側面反映了人類自身的文明進化歷程,揭示了人類自我批判、自我提升、趨向圓滿的求索歷程?quot;[3]在人類思想發(fā)展史中,很多著名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都對幸福作出了自己獨特的理解。"德行即幸福這是人們對幸福最古老的認識之一"[4]、"道德即幸福"是中西方文化的主導觀點。早在古希臘的蘇格拉底、柏拉圖就明確提出這一觀點。?quot;基督教叔父"之稱的塞涅卡更是反復強調,"快樂不應是追求德性的目的,德性本身就是幸福"。[5]這一觀點認為,道德本身就是幸福,有德就有幸福,失德便無幸福可言,因此,道德高于幸福,道德是幸福的唯一途徑,人一旦到達道德上的完美,幸福便紛至沓來。這一觀點在西方以古希臘的斯多葛派和基督教倫理學為代表。他們認為,幸福不在于感官的快樂,而在于德性,感官的快樂和財富是身外之物,只有靈魂的完善才能得到永恒的快樂。中國的儒家則認為,幸福主要存?謨諶說哪諦模?塹賴巒晟頻慕峁??quot;反身而誡,樂莫大焉",只有道德修養(yǎng)和踐履,才能成為道德上的圣人,也才能得到至上的幸福與快樂,所謂"仁者無憂","人不堪其憂,回不改其樂。"這種觀點把德性本身當作人生的出發(fā)點和歸宿,把幸福當作追求的結果,把精神上尤其是道德上的需要看作是真正的幸福。"德行即幸福強調在幸福中精神升華的意義,弘揚了人的理性、靈魂、精神在人生價值中的作用,這一點是合理的。但將幸福與德行等同,輕視人的現(xiàn)實物資生活,它的邏輯歸宿必然是輕視人的肉體存在,否認人的現(xiàn)實物資生活權利的正當性、善性,在現(xiàn)實生活中難免成為少數(shù)統(tǒng)治者奴役人民的精神工具。"[6]這種觀點的極至發(fā)展便是禁欲主義的幸福觀?quot;我們乃是因希望而得幸福。"[7]

  "幸福即道德"是西方思想傳統(tǒng)的突出特點。古希臘思想集大成者亞里士多德宣稱,"幸福是至善",[8]"幸福是心靈合乎完全德行的活動。"[9]這種觀點認為,幸福就是道德,人們獲得了幸福,也就是獲得了道德,有幸福的人也就是有道德的人,因而幸福要高于道德,幸福是人生的最高目的,道德的意義就在于幫助人們實現(xiàn)這一目的。這種傳統(tǒng)的特點就在于把幸福看作是人生的最高目的,凡有助達到這一目的的才是道德的,幸福主要是人們實現(xiàn)的物質欲望的滿足。這樣觀點往往與利己主義相聯(lián)系,從人的"自愛自保","趨利避害"的本性出發(fā),論證追求幸福尤其是個人幸福的合理性。費爾巴哈認為,"一切有生命和愛的生物、一切生存著的和希望生存的生物之最基本的和最原始的活動就是對幸福的追求。人也同其他一切有感覺的生物一樣,他所進行的任何一種意志活動,他的任何一種追求也都是對幸福的追求"。[10]"道德的原則就是幸福,而且這種幸福不僅使個人幸福,還要使他人幸福"。[11]

  德國古典哲學家康德看到了現(xiàn)實生活中幸福與道德的對立。他認為,人作為感性的存在,自然界的一部分,要追求物質利益,追求幸福,這是人的正當權利,但人同時又是一個理性的存在者,是道德世界的主體,只追求德行。人的這兩個要求都是正當?shù),但當它同時出現(xiàn)在一個人身上時便不可避免地陷入矛盾之中。他看到片面強調追求德行與幸福都有局限,于是便企圖在他設想的最高境界——至善中將二者統(tǒng)一起來。至善既是最高無條件的善,又是絕對完滿的東西,因此必須把幸福與德行包含于其中?档乱院,費希特從人的主觀精神出發(fā)追求二者的統(tǒng)一,他把自我分成經(jīng)驗自我與純粹自我兩方面,前者追求幸福,后者追求德行,但人又不斷由經(jīng)驗自我上升到純粹自我,從而實現(xiàn)二者的合一。但是,無論是康德還是費希特,都沒有找到實現(xiàn)幸福與道德統(tǒng)一的途徑。

  "幸福,是人們在社會生活實踐過程中,由于感受到人生價值的實現(xiàn)而形成的一種精神上的滿足?quot;[12]幸福是一個統(tǒng)攝性范疇,它關注人的存在樣式,反映對人現(xiàn)實欠缺的把握,它是人們對人生的反思中完滿的存在,并且,幸福的內容在長遠歷史中有其公度性,它不僅僅是人的主觀體驗。幸福作為人們對生活的感受和評價,不是評價生活中某一偶然因素引起的暫時的愉快和滿足,而是對生活的一定階段或者全部生活作出的總的評價,因而幸福的概念是和人的生活意義緊密聯(lián)系的?梢哉f,人們對幸福的把握是個動態(tài)的發(fā)展的過程。從個體的角度說,幸福是主體在奮斗中的自我肯定,光有德行而無對德行的自我肯定意識與精神上的滿足感,不能成為真正的善,幸福是自我完善的心理體驗,本身就包含了對人生目的、意義的理解、對幸福的追求過程,就是自覺追求人生意義的過程。人類的文明進化史,就是一部自覺追求幸福的能動實踐史。"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未嘗不可以說,對于幸福的自覺追求是推動社會歷史進步的動力之一"。[13]

  二.培養(yǎng)正確幸福觀的社會條件和現(xiàn)實任務

  "個人幸福的實現(xiàn)離不開社會條件,一個人人生價值的實現(xiàn)程度固然有賴于個體自身的努力,但在客觀上受社會歷史條件所制約。"[14]亞里士多德認為,"幸福亦需要外界的善為助。因為,沒有外在條件,便不可能或難于作出高尚的事。"[15]個人存在的幸福,離不開社會的真善美?梢栽O想到,在一個物欲橫流、人妖顛倒的社會里,很難有個人幸福的土壤,快樂成為人貪婪自私本性獲得極大滿足后的浮淺表現(xiàn)。那么,個人幸福的實現(xiàn)和培養(yǎng)正確幸福觀的社會條件是什么呢?

  首先,社會能夠提供有助于身心健康發(fā)展的物質生活條件,這是個人幸福實現(xiàn)的物質基礎,也是培養(yǎng)正確幸福觀的物質前提。"斯巴達式的苦行僧生活不是人性的孕育土壤"。[16]可以設想,一個生活在物質匱乏社會中的人,為了生存他不得不每天四處奔波、食不果腹、衣不蔽身、居無定所,他怎么可能會體會到人生的幸福呢?對他而言,生活就是日復一日地重復痛苦的感覺,幸福是可望不可及的幻像。如果他大膽一點,為了改善目前生活的艱難處境,也為了追?quot;幸福",他有可能鋌而走險,偷盜、搶劫。這恰與培養(yǎng)正確的幸福觀這一初衷背道而馳。物質生活條件只是給人提供了作為人存在的物質基礎與前提。在普遍意義上,物質生活條件的缺失,不會有人的生活,更不會有人的幸福生活,但是僅僅有了物質生活條件,人也未必就必然具有幸福感。"物質生活條件直接提供的是快樂感,快樂經(jīng)過提升才能形成幸福感。"[17]同樣,良好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只是提供培養(yǎng)正確幸福觀的可能,它并不是個人形成正確幸福觀的必要條件。

  其次,社會能夠提供基本的公正。只有在一個基本公正的社會中,個人幸福才有實現(xiàn)的可能,個人培養(yǎng)正確的幸福觀才有可能變?yōu)楝F(xiàn)實。同樣,只有生活在這個社會中的成員感到人生存在幸福的可能性,這個社會才有可能被稱為是公正的。"從總體上說,一個人的人生存在問題上所能達到的可能幸福的最高限度,是由他所生活于其中的那個社會在宏觀整體上規(guī)定的。"[18]幸福是一種人生圓滿的狀態(tài),個人幸福有賴于社會公正,個人圓滿存在有賴于一定的社會客觀條件。社會的基本公正表現(xiàn)在社會的德性與幸福的統(tǒng)一上。如果人們見到的只是君子受苦受難,小人得利,總是君子生活在痛苦的泥沼中,而小人由于使用不道德的手段獲得物質利益和精神上的滿足,從而獲?quot;幸福",那么在大眾層面就很難指望人們踐履道德要求,過善的道德生活;在一個不公正的社會里,由于人們道德標準的偏差甚至扭曲,也很難培養(yǎng)出具有正確幸福觀的個人。這里需要注意一個問題,是否在一個嚴重不公的社會中,個人就根本無任何幸福可言?個人就根本不可能培養(yǎng)出正確的幸福觀?應當承認,在一個嚴重社會不公的社會里,要實現(xiàn)嚴格意義上的人生圓滿是不可能的,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在這種情況下,人就無任何幸福可言?quot;個人仍然有可能在有限的范圍內通過自己的努力,爭取自己存在的某種意義,即使是抗爭不合理的環(huán)境這一行為本身,也能使人獲得配作為人存在的最基本根據(jù)。"[19]外在的社會環(huán)境與個人自身的努力,雖有聯(lián)系也有區(qū)別,我們不能因為社會的某些不公正而放棄對人生圓滿的追求,放棄對幸福的渴盼,推卸自己應盡的責任。一個人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都應當發(fā)憤努力,在逆境中遇難而上,在跌倒后重又爬起,變革社會,變革自己,做自己命運的主人。